稻梦空间版(乡村振兴实践课程)

从心出发

<p class="ql-block"><b>一一一产业融合发展的意义与实践</b></p><p class="ql-block"><b>一一一案例分析</b></p><p class="ql-block"><b>一一一村企合作的可行性基础与实践</b></p><p class="ql-block"><b>一一一乡村产业到底应该由谁来做?</b></p><p class="ql-block"><b>一一一实践中的难题与应对方案与思考</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8px;">一一一结论</b></p><p class="ql-block"><i><u></u></i></p> <p class="ql-block"><b>一1一.产业融合发展的意义与实践</b></p><p class="ql-block"><b>拟解决问题:</b></p><p class="ql-block">A.品牌农业{市场认知、产品特点、加工服务等,形成品牌标准,成就品牌溢价}</p><p class="ql-block">B.持续发展的需要。</p><p class="ql-block"><b>稻梦空间由来:</b></p><p class="ql-block">2012年,北源米业创始人张爱忠,总结近20年的稻米加工经验,农产品没有品牌没有出路。光靠终端产品开发品牌的实践很难。必须种植和加工一体化,形成产品差异化,并通过体验才能做成品牌。而这就是稻梦空间项目成立的初心。</p><p class="ql-block">稻田画技术为项目插上了腾飞的翅膀。</p><p class="ql-block"><b>产业融合原理:</b></p><p class="ql-block">用文旅做体验,扩大知名度,用文旅品牌带动农产品走品牌道路,用品牌产品拉动农产品走优质化生产道路,用优质化农产品为品牌助力,而品牌产品又成为文旅的新资源。良性循环互动,彼此助力。而项目本身便将一二三产有机融合,从而带动乡村建设、村民增收和产业变强。</p> <p class="ql-block"><b>一2一乡村现状(案例分析)</b></p><p class="ql-block">以单家村为例:全村共88户,户籍人口300人,耕地1700人,以水稻种植为主。城镇化后,现村居住仅60户,居住人口100人,以60岁以上为主。村民将仅有的资金均投入到城市,除了进城务工的青年,剩下的基本留守的老人,乡村呈衰退现象。闲置房屋近30栋,有的因无人打理,院内荒草丛生,门窗损毁。而单家村只是沈阳周边村落的一个缩影。</p><p class="ql-block">后城镇化留守村民状态:老龄化,全力在维护现状,在保证基本功能的前提下,将微薄收入积攒起来,尽可能少支出或不支出,为儿女降低成本和风险。当公司与村合作之前探访村民:“你们随便折腾,把地租房费给我们就行”。充分体现了村民对未来缺失信心,但不能说没有追求。</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b>一3一村企合作的可行性基础与实践</b></p><p class="ql-block"><b>基础:</b></p><p class="ql-block">A.村集体组织能力。村风、民风等。</p><p class="ql-block">B.村集体俱有拟合作项目所需资源,含劳动力、土地和房屋及原始特色产业、非遗文化资源等等。</p><p class="ql-block">C.合作项目与村资源的匹配程度和项目发展空间。</p><p class="ql-block">D.与村企合作的配套政策,如宅基地使用权、基础设施配套等。</p><p class="ql-block"><b>实践:</b></p><p class="ql-block">稻梦空间于2020年,在沈北新区委的领导下,迈出了村企合作第一步。区委定调:村内的事由村组织负责,企业负责经营和管理,政府成立专班负责调动资源,配合基础设施配套。同时采取边建设边设计边规划的倒序工作模式(适合村屯)。</p><p class="ql-block"><b>适用政策:沈北新区全国宅基地改革试点。现己成为国土部优秀乡村规划案例、推广案例殊荣。</b></p><p class="ql-block">村企合作年限20年。村集体与村民签订房屋租赁协议,每户每年3000元。公司与户签订承包地转包合同,1200元/亩(市价约750元/亩)</p><p class="ql-block">三年间,政府配套了村口的景观入口,道路、污水暗排和电力设施,共投入资金千万余元。</p><p class="ql-block">公司项目投入资金近2000余万元,建设民宿、米糠酵素浴、餐厅、小火车轨道,并引进画馆和非遗项目。日接得游客最高达13000余人。</p><p class="ql-block">仅三年时间,稻梦小镇成为继稻梦空间后又一网红打卡地,特别是利用稻田地打造的冰雪项目,一举成为沈城冬季的重要消费场景,并迎来《青春环游记》和《东北插班生》剧组的青睐。冰雪项目带活了村里的民宿和餐饮。接待国内外、各行业考察、大学生实践和中小学研学等项目。</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一4一乡村产业到底应该由谁来做?</b></p><p class="ql-block">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核心和基础。而乡村的产业发展的突破口到底在哪?是大家最困惑的难题。追溯一下:华西村、南街村、袁家村和一些经济发展好的村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一个领头雁。但这样的头雁不是短期发现和能培养出来的。有没有其他的路可走?我想应该肯定有。但村屯的治理者不能缺。引进项目、找到资源匹配度高的项目,走村企合作道路,确定好村企收益边界,长期共荣共利,是未来乡村产业发展不可或缺的一条路。企业可以是国企、民企甚至合作社或个体经营者。只要能把原始沉寂的资源唤醒,能让大家就业,能让村民重拾信心,就鼓励和支持。</p><p class="ql-block">稻梦小镇走村企合作之初,关于民企是否值得信任也曾被怀疑过。而区委在关键时刻英明决策和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释放出来的活力,把问题清楚全释。</p><p class="ql-block">而发展历程中,有见识有未来有能力的村集体就显得尤为重要。</p> <p class="ql-block"><b>一5一实践中的难题与应对方案与思考:</b></p><p class="ql-block">土地利用限制。基本农田和非粮化是不可越过的红线,破解之术在于品种更新和生态农业上下功夫,走农业供给侧改革道路。</p><p class="ql-block">村民观念限制。只有示范才是破解村民观念的金钥匙。在实践和成果中找到信心,不断更新观念。</p><p class="ql-block">新业态与行业管理。招商引资是法宝。只要项目落地,人才才有用武之地,花开蝶自来。</p><p class="ql-block">村民收入增长的方式。财产性收入,宅基地增殖和资产租金;就业性收入,特别是具备劳动能力的50岁以上村留守老人,在村里的项目让老人有就业机会;经营性收入,体现村民庭院经济和有服务技能的农民,在村庄形成商业氛围后获益;政策性收入;生产性收入等。</p> <p class="ql-block"><b>结论:</b></p><p class="ql-block"><b><u>党政领导、村集体村民参与、市场化运作、社会广泛支持。</u></b></p><p class="ql-block">这四句话,是稻梦小镇在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精华要义。缺一不可。</p><p class="ql-block">党政是政策方向和基础设施的保障。单家村是在区委、政府设专班、专顶资金,并将宅改试点政策植入,指导村企协议、各自职责分工的前提下,迅速掘起的。</p><p class="ql-block">村集体和村民参与程度是乡村项目的含金量。四金农民让村民增收(土地租金高、在家就业有薪金、闲置房地有租金、年底分红有股金)。村集体可获政策扶持,村环境变美,帐户有收益。村民发生巨变,当游客拍照时,村民会自觉主动避让。</p><p class="ql-block">市场化运作是长效机制。稻梦空间把项目落地,就会全心全意去发展,仅3年,村内引流从7万↗13万↗15万。村民信心起来了。原来持怀疑态度的人,现在关心的是村里每天来多少人。</p><p class="ql-block">社会各方面参与,凝聚振兴之风,互相借力,扩帆启航。乡村振兴是全社会关注的大事。能先行,就能被先关注,几年来,中国科学院沈阳生态所黑土粮苍项目、省农科院助力乡村振兴项目落地;沈阳农大、经干学院、东北大学等10余所大学合作;各中小学纷纷落地研学劳动课。</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