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毛里岗》(2)

[有你真好]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怀念毛里岗》(2)</b></p><p class="ql-block"> 毛里岗的冬天比较冷也比较漫长,我的工作也比较单调比较乏味,入冬来的第一场大雪之后,乡政府的工作也基本上到了休眠期,冰封路堵,因路途不安全,县上各部门也都不愿意来乡上检查工作了,我也不用为接待买不到吃的食物,而愁的睡不着觉了,乡政府办公室的工作也顺实了,工作之余提前准备乡党委政府的年度工作总结,按照老惯例,也开始着手筹备来年开春的三干会。我时常会写些通讯报道,找商洛报社的吕丽霞给发发,让县上知道毛里岗的工作动态,但邮递员半个月都不来一次也发不出去,导致好多新闻稿件因积压都变成了废品,新闻都变成了昔日的往事。有时一个多月都见不到一个新面孔,有时感到寂寞难耐,就数星星盼月亮煎熬着等待过年放假。</p><p class="ql-block"> 在没电没网络没手机没电视的那个落后年代里,好像时间都是慢长的,人的精力都是充沛的。每当午饭后,在附近有相好的人就悄悄溜走了,院子里没事干的、无聊的、兴趣相同的人聚集到一块,关上房子门,围坐在火炉旁挖坑打拐三,有时为一两毛钱挣吵的脸红耳赤,不亦乐乎,吵杂声在毛里岗冬天的上空回荡。炉上温着的一壶老包谷酒早已被人遗忘,在明碳火的哄烤下沽沽翻浪,乡政府整个大院笼罩在包谷酒散发的酒香中。</p><p class="ql-block"> 栗树村40多岁脑子有点不太好使的老光棍李石头,也是我们多年的老邻居了,他是乡政府的常客,出出进进乡政府如同回家那样方便。石头都几次来乡上,找秦乡长要棉衣棉裤棉被子准备过冬了,我也多次督促民政干部,问过管民政的“米皮”说已给发了,不知道入冬前给发的过冬物品,被村里的那个哈怂婆娘哄骗走了。</p><p class="ql-block"> 石头今天又来了,摸着个大花脸、躬着腰、上衣没有扣子敞开着,穿着个开裆裤,耳朵上夹个烟巴,站在我办公室门前口,看见我出来,毕恭毕敬地给我敬了个礼,但不知是因饥饿天太冷,还是脚下滑没站稳,倥侗一下坐在地上,翻了几次也爬不起来,让人哭笑不得。我只好扶起石头,把我备用过冬的棉衣棉裤给他穿上,去灶房把没有吃完的剩饭拿给他吃,在石头吃饱喝足之后,人就来了精神,院子里的“哈怂”就会戆石头表演个节目,哄石头说是给说媳妇(因石头经常来乡政府要求领导给他分配个老婆),石头一高兴就站在会议室门口的高台子上,打起了花鼓子,有时也破开嗓子吼几声秦腔,吼着吼着就变成了毛里岗一带老了人流行唱的孝歌,悲凉凄惨,让听的人感到很不是滋味,石头就是经常在这种情景中被轰出了乡政府大门,连滚带爬跑出了大门口那个慢坡子,猫着腰顺着常路河畔跑回他所住的村子里。</p><p class="ql-block"> 每到了临近年关时,是毛里岗最热闹的时候,也是新面孔出现的时候,更是乡政府有的人心情最纠结的时候。每天在乡政府后门口中心校的操场上,都会停着七八辆从县城来送人,全是绿色的出租车,在附近房子里围着炕头烤疙瘩火、迷迷糊糊有一句未一句谝闲传的老年人,和疼的流着清鼻涕吃着零食的小孩子,一听到车的喇叭声时,都来了精神,飞快地跑出屋来,直涌向操场看稀奇,此时狗咬车响,人声嘈杂,热闹非凡,这时像耍魔术般地,从车上下来的有着都市范,操着普通话,拉着拉杆箱的年轻帅男美女,陆陆续续地来到乡政府打电话联系家人(手机当时在毛里岗是没有网络信号的,只能用固定电话)或者是甜甜地大哥长大哥短的叫着,请求乡政府有摩托车的人送她(他)回家。</p><p class="ql-block"> 每到这个时候,我所在的乡政府办公室,是来人最多的地方,我们对那些人有点不友好,感觉是他们的出现,伤了我们乡干部的自尊心,扰乱了我们毛里岗的生活秩序。大家一致认为是这些外出进城务工的年轻人,把从县城到乡政府的车费抬给高了。记得我才参加工作时的月工资是395.5元,我们平时有急事时搭车费一般是50-60元,还是联系三四个同事同车平摊费用,他们都是一个人一辆车,车费抬高到100-150元,看来我们来年只能搭班车到寺坪,然后剩下的20多里路只能靠步行了。乡政府有的人想送那帮美女帅哥们,挣那30-50元的钱又怕其他人骂没尊严,有人就偷偷摸摸地去,当时畜牧站的一个同事,在送人返回的途中,因山路不好摔伤住医院了好久,连自己所骑的二手摩托车都报废了,也算是损失惨重,自认倒霉。成了乡上一段时间人们闲聊的话题。</p><p class="ql-block"> 在毛里岗工作期间,最难的就是收“两税八费”和计划生育工作,这两项常规工作经常与春季植树造林、农田基建,夏季的防汛防滑坡、秋冬季的森林防火等工作交织在一起,群众没钱交都反感,经常与干部躲猫猫。但与每个干部的工资挂钩,每月完不成任务就领不到工资,不得不与群众斗智斗勇。还有就是包村入户工作,道不是说工作难开展,主要是在当时交通不方便的情况下,都不愿意去偏远村,由于路途遥远,浪费时间和精力不说,关键是边远村基础薄弱,干不出成绩。为这事情经常让乡领导头痛,干部意见还大,每年调整包村的事,没办法了就用最原始的办法抓阄解决问题。大家都认为那是最公平的办法,抓的不好自认倒霉,但无怨言。比如当时的黑沟村、油房村和龙门村。如果要去黑沟村、油房村想骑车走大路,就得往南走,沿着常路河,在乱石滩中行走30多分钟,到银花河口,上公路西行至银花垭子,再往北走踏上山阳寺北沟入村道路,要经过丹凤县毛里岗乡、土门镇、山阳县银花三个乡镇5个村,走一个大大的倒“∪”字型,去一趟得用2个半小时,当天去难以当天回到乡政府。还有直线距离最近的路线就是沿小路往西走翻山,上到黄家岭山顶后,再下到沟底,再上对面的李家山顶后,再下到沟底,然后顺沟往南走20多里路就到村委会了。我没有包村任务,曾和乡畜牲站的王站长走大路去过黑沟、油房村,途经银花镇时去赶了一次大集,吃了顿饭,买了些生活用品,后去村上办完事,留宿一晚上,第二天下午背着行礼走小路回到乡政府。</p><p class="ql-block"> 还有一个龙门村,是全乡8个村中最偏僻的行政村,也是一个唯一不通车的村子。是全县海拨最高,最寒冷、最落后的地方。去那村上必须翻越全县南山海拨1472米的最高点五华山,山上古木森森,植被覆盖很好。山顶上有龙门台,龙门台上有一片由10多颗铁橡树集聚而成的树群,十分震撼,其中最大的一颗直径2米有余、生存已达1500余年。千百年来,已经成为认为崇拜的神物!树下著名的五华庙和座化道士瓮,常年住有2个道士清修,香火旺盛,常常被群众说的很神秘。</p><p class="ql-block"> 据史载:1946年7月下旬,李先念司令员率领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原部队转战于此,在五华山庙居留半个多月,浴血奋战,消灭国民党残部50余人,并从五华山出发在花园岭与陕南游击队巩德芳部会合后,转战南北二山,创建了以丹凤为中心区域的豫鄂陕革命根据地。后人为了纪念五华山战斗中牺牲的烈士,把已有300多年历史的五华山庙改称红军庙。</p><p class="ql-block"> 我只知道在南山以寺坪镇为中心有两大道场,西南有五华山,东南有高台寺,距毛里岗方圆30多里地,总想去那里看看。在离开毛里岗那年夏季,我和乡小学主任彭书青翻五华山去了趟龙门,那里主产洋芋,全是山坡地,生存条件差,群众生活很艰苦。去时骑车走寺坪镇石庙村、娘娘庙村、翻岭到花园乡银洞村,然后步行走小路途经两镇5村进入龙门,路上饥渴难耐,好不容易爬上一道岭,老远看见林阴间插有一个红旗,还以为是一个学校(村小),赶过去一看是座土地庙,讨水喝的希望顿时破灭。我总结了一下,在山里面看见有红旗的地方,不是学校就是爷庙。龙门名字叫的好听,实际上就是五华山南坡下的一个由几个分散的居民小组组成的一个自然村,人口不多,不到800人,一直从半山底沿续到沟底,五华山有多高,龙门沟就有多深。在龙门村里,我俩一路快步行走,书青兄给我讲解村里沿途景观,但我心里非常害怕,只是为了赶时间,只想快点转完,无心留恋美景,因我感到那地方太原始了,丰富多样的景观难以尽收眼底,700米海拔以上、又有700多米落差造就的多样性植被群落勃发的无限生机最是惹人性趣。</p><p class="ql-block"> 龙门山陡沟深青苔藓,抬头看天一条线,潭深水绿不见底,巨石挡道难攀越,杂草丛生淹没人,简直保持着原生态,幽谷、清泉、深谭、奇石,让人目不睱接,是一片深在闺中人未知的处女地,只等将来有缘人来揭开那层神秘的面纱。龙门峡谷的溪水日夜流淌,滋润着世代生活在大山中的子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作者简介</b>:</p><p class="ql-block"> 刘志丰,陕西丹凤人。系中国散文学会、中国青年作家协会,陕西省散文学会、陕西省青年文学协会,商洛市作家协会、商洛市青年作家协会会员。作品散见于报刊杂志及网络媒体。</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