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怀念毛里岗》(1)</b></p><p class="ql-block"> 我要说的毛里岗在丹凤县境内,它坐落在流岭南麓的深山中,南与山阳县银花镇接壤,北与丹凤县寺坪镇连界,乡政府驻地栗树村距县城40公里,因毛栗广生而得名。</p><p class="ql-block"> 据史料记载,2011年撤毛里岗乡并入寺坪镇。在此之前的毛里岗乡辖腊塬、天坪、栗树、常路、东沟、黑沟、油房、龙门8个村,54个村民小组,1057户,4171人,总面积58平方公里,北宽南狭,有耕地3053.6亩,人均1.1亩;林地面积6.7万亩,人均15亩。全乡坡地多,沙壤土多,土层薄,肥力低,是一个典型的“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偏远贫困小乡。原毛里岗乡地势北高南低,海拔600~1375米,全乡气候差异大,境内年平均气温19℃,夏季最高气温41℃,冬季最低气温-6℃,全年无霜期220天,雨量充沛,属暖温带湿润气候。农作物主产玉米、小麦、大豆等,年总产量1600余吨。全乡林业资源丰富,主要为油松、栎、杉等用材林,经济林木有山芋、板栗、柿子、核桃等。野生动物主要有獐子、野猪、山鸡、松鼠等。药材有黄姜、柴胡、丹参、二花等。此外,橡壳、橡仁采集条件较好。近,该乡党委、政府重视产业发展,山萸等基地已初具规模,乡政府驻地栗树村有供销社、信用社、卫生院、兽医站、中心校等单位。有4个村实现水、电、路、电话、电视五通,有简易公路5条28公里长。</p><p class="ql-block"> 原毛里岗乡实际上是南北走向15公里的一条曲曲折折,抬头看天一条线、窄窄地又深又长的一条山沟。人常说,有沟就有河,在这条狭长的沟里,有条默默地昼夜流淌不息,从北往南汇入银花河的小溪叫常路河。</p><p class="ql-block"> 常路河发源于原花园乡政府所在地的花园村,胳膊粗一股水五华山下岩缝隙冒出,流经银洞峡、七里峡、石庙沟,到蜡源村汇聚成一条小溪,流经3公里后与东沟河交汇注入常路河,最后流经毛里岗、银花、土门三镇交界处流入银花河。原花园乡政府人开玩笑经常说:“我们村上的婆娘,晚上在河里尿一泡尿,第二日早上就流到了你毛里岗,正好赶上早晨你们到河里取水洗脸、做饭”,事实就是如此,说的我们毛里岗乡政府人憋红了腮帮子,常常无言以对。</p><p class="ql-block"> 记得2000年,我参加工作走进这条沟的时候,听当地老人讲毛里岗的由来,后来也查看了《丹凤县志》印证,据书上记载,这条沟在很早的时候,两边山坡上全是栗子树,山顶上不是很高但很平坦,上面有耕地,非常肥沃,适合庄稼生长,山根岩缝隙处常常有泉水冒出,常年流畅着,有水就有灵气,往往有少数人家在此居住,过着自给自足、与世无争的生活,道也逍遥自在。乡政府对面山顶上的黄家台、背后的望乡台就是这样的村庄。由于满山遍野的山岗上长满毛栗,所以取名为“毛栗广”,后来慢慢地叫成了今天的“毛里岗”,今非昔比,如今毛里岗的栗子树早已寥寥无几了,能看得到的屈指可数。在这条沟的中部有段宽阔的地带叫栗树村,村临常路河,河两对岸相望零星分散住着不到十多户人家,以李姓居多,夹杂少许杂姓,这里民风淳朴,群众相处的道也其乐融融,大家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忙于务工挣钱养家,无上访闹事之人,给乡政府的社会治安和信访减少了许多的压力,也便于乡上的人开展工作。</p><p class="ql-block"> 当年的丹凤县毛里岗乡人民政府办公驻地就靠山面河,在栗树村中央的半坡坡子上,有两排40多间土木建筑的老房子,土墙是用涂料刷成白色的。两排房子不在同一个水平面上,中间有一道塄,砌有一条挂网的石链,上排房子中间是3间会议室,平时放着职工的代步工具,以摩托车居多,也有少量的自行车。只有到开会时才腾空。会议室大门口挂着乡党委、政府、人大主席团、纪委的牌子。两边分别住着乡党委政府领导班子成员,外面的白墙上用红漆刷着醒目的标语:“围绕党建抓经济,抓好经济促发展”。塄下的那排房子是七站八所办公室及各站办职工住着,文书办公室也在下排乡政府的大门口,只不过比其他人的办公室大一倍,是前边办公后边住宿的大通间,其他一般干部住的都是宿办一体的半间房子。这里是毛里岗乡最热闹、最繁华、最富有朝气的地方,乡机关单位沿河从南往北一字摆开,依次是乡政府、中心校、林业站、兽医站、扶贫办、卫生院、信用社和供销社,在往前走就到山跟了,悬崖挡住了去路。每次晚饭后,路远回不了家的同志就三五成群,从乡政府院子后门出去,经过乡中心校操场,沿着常路河岸边的唯一一条通乡公路慢悠悠往北走,从乡政府走到供销社是五分钟,从供销社走到乡政府是五分钟,就这样慢慢地来回走着,慢慢地闲聊着,慢慢地消磨着这宁静而慢长的夜生活。</p><p class="ql-block"> 虽然这里地处偏僻,交通极为不便,唯有一年四季不息、昼夜流淌不断的常路河,没有浪花没有节奏,只是在静静地流淌着;但是一方水土养育着一方人,这里的人也许是沾了流岭山的神气、也许是沾了银洞七里峡(今叫上运石,已在开发地质公园)的灵气、也许是沾了栗树望乡台的仙气,农家孩子考上北大、清华的也有、出厅局的领导也有、十多年前丹凤的首富和十多年后著名的网络作家也出在这里,难怪乡政府有老年人常常说,毛里岗水浅沟深深不可测。但我感觉毛里岗是一个会让人得到安适、心灵得到满足、心静如水的地方。</p><p class="ql-block"> 春天来了,漫山遍野都开满山茱萸花,黄色的花儿铺天盖地把毛里岗装饰在花的海洋中,山茱萸属于灌木类中药材,是我们乡上那几年发展的主导产业,也是农民增收的主渠道,山茱萸这个名称最早出现在《神农本草经》中。在民间,关于山茱萸的名称由来还有一段传说。相传战国时期赵王有颈椎病,颈痛难忍,一位姓朱的御医用一种干果煎汤给赵王内服用,很快使赵王解除病痛。而后赵王问朱御医用了什么灵丹妙药,朱御医回答是山萸皮,如若坚持服用,不但可治愈颈椎疼痛,还可安神健脑、清热明目。赵王听后大喜,令人大种山萸。为了表彰朱御医的功绩,就将山萸更名为山朱萸,后来人们将山朱萸写成现在的山茱萸,并逐渐流传了下来。</p><p class="ql-block"> 全县山茱萸的迅猛发展,比起原月日乡的马炉、西康村,毛里岗属于后来者居上,成了当地群众致富增收的主导产业和摇钱树,眼前这一切的一切都是我们乡党委政府,历届领导班子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的功劳,也算是王立新、李成林、秦荣泰三任领导为毛里岗父老乡亲干了一件实事,我们不会忘记,就如同毛里岗群众不会忘记我们曾经在那里工作过、生活过,为他们服务过一样。</p><p class="ql-block"> 尤其是夏天,每次从县城开会或办事回来,只要一走进石庙沟口,就会有一股清凉和舒爽拂面而来,还有那一股不可名状的亲切和幸福。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每当吃过午饭后,在休息时间里,喊上乡政府的几个年轻人和乡中心校的彭书青主任(是当地人,可以为我们作向导,后来当该校校长、成了著名的网络作家)一伙去乡政府东南方,不足二里半路程,一个叫“鳖到潭”的地方游泳或洗澡。</p><p class="ql-block"> 记得当初,我随到毛里岗上班时,问哪里能洗澡,有人告诉我“鳖到潭”,我还以为是骂人呢,心里很不舒服。后来和乡政府林业站长的儿子小彭勃去了之后才知道,鳖道潭确实是一个最佳的避暑场所,它是一个天然的大石潭,直径约四五丈,显长方形,清澈见底,如同浴缸。潭壁常年经水流冲刷打磨,光滑晶亮,白玉似的。潭边西侧中央有一青黛色巨石横卧河床,形似一只大鳖难以忍耐烈日的暴晒正欲下潭,故名鳖到潭, 潭因石而得名,石因潭而神秘;那水那石,仿佛是冰雪世界,极富阴柔之美。这石质水潭是火山熔浆塌陷而成,还是天际陨石撞击所致,无可而知。跳入潭中,涤去的是凡尘,感受的是澄明。人生如水,转瞬即逝。正如这“鳖道潭”,诞生了万千年,还不知要存在多少个世纪!</p><p class="ql-block"> 每年暑假那一个多月,也是毛里岗乡政府院子人最多、最热闹的地方。这个时候孩子们都放假了,乡职工来上班时都会带上家属来乡上住几天,让孩子们体验乡下生活。乡政府门前的小河里全是大人和小孩,有玩水的、抓鱼的、洗衣服的、座在石头上打牌的,笑声不断。我在工作之余,大多时间充当的是孩子王。替下乡入村办事的干部照看孩子。这些小孩子也是调皮捣蛋的,他们没事时,会在大中午冒着烈日出去玩的,看见一只猫一只狗都要打的赶多远,弄的鸡飞狗上墙,有也会跑到地里偷摘村民的黄瓜、西红柿拿去解馋,弄的村里群众经常努气冲冲来乡政府找麻烦,我得一一给人家陪笑脸。</p><p class="ql-block"> 在深秋的晚上,我喜欢在夜深人静的时候,独自一个人,静静地坐在乡政府大门口高高的石台阶上看星星,想心事,虽然说星星不是每天都会有,有时身边一片漆黑,很安静、很寂寞,偶尔有蝉鸣和野狗叫,但是我每天都坚持、坚持、坚持着。虽然抬头看天一条线,但那是一条明亮的线,那更是一条充满希望的线……</p><p class="ql-block"> 冬天里,经常干的工作就是打火,在乡政府对面的山顶上经常着火,我参与扑火上去过几次,以岭为界,山的背面是山阳的地盘。山两边的植被长的郁郁葱葱,密密麻麻,以栲树、松树为主,夹杂着藤类植物,拌的人根本无法从林中穿过。岭上是一条南北走向的茅草小路,经常铺满落叶,花园、毛里岗、银花的群众走亲戚或是办事经常从这里经过,不经意落下一个烟吧就会燃烧,引起一场树林大火,搞的乡干部和群众一忙碌就是几天,扑火时个个人都成了烂衣服破鞋、花脸头发烤焦,搞的人精疲力尽、焦头烂额,像打了败仗,死里逃生出了的人,一溜一串从山上下来,回到乡政府院子倒头就睡。事后山阳说是丹凤人把坡烧着了,我们说是山阳人弄的,林业站也调查不出个所以然,最终也不知道,到底是那边人干的,事实上这里就是发生了火灾,烧黑压压的一道梁,一片狼藉。还会受到县上批评。</p><p class="ql-block"> 冬天在忙完手头的工作,在天气好的情况下,我会约上一俩个同伴从鳖道潭旁西面阴坡,脚登海拔大概1370多米高的一个叫望乡台的地方,那儿充满神奇,感觉人在天的尽头。</p><p class="ql-block"> 望乡台背靠东山岭,三面悬崖临空,山陡有华山之险,疑是仙人用刀工切成似的,悬崖石头多,泥土少。石头全是青黑色的,大多方正有棱角,很少有圆形的。崖上杂树少,松树居多,生长在石缝里,都郁郁葱葱,生命力特别顽强,让人震撼。路旁到处是冰雪覆盖,没有溪流或瀑布,也没有鸟兽的声音和踪迹。沿着羊肠小道往山上爬,一路上云雾迷漫,有冰很滑,石级几乎不能攀登,也很少有人攀登。</p><p class="ql-block"> 等到登上了山顶,眼前豁然开朗,只见深青色的山驮着白雪,明亮地照耀着毛里岗的天空。远望骄阳映照下的常路河如同一条银色的带子似的,而半山腰里停留着的云雾,像一幅美丽的山水画那样。望乡(香)台上是平顶的,方圆有20多亩平坦的土地,听说以前有八九户人家在此居住,后来因交通不便,都搬迁走了,房倒屋塌的已不复存在,踏着村庄的印迹走到前崖边,有一山神庙,已经残垣断壁,没有香火,庙门前倒在空地上断裂的石刻,一半已深深地埋入泥土和枯草中,因年代久远字迹全都磨灭缺损了,也无法了解碑文记载内容,唯有庙旁有颗千年沧桑的铁青树,在诉说着昔日的辉煌……</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作者简介:</b></p><p class="ql-block"> 刘志丰,陕西丹凤人。系中国散文学会、中国青年作家协会,陕西省散文学会、陕西省青年文学协会,商洛市作家协会、商洛市青年作家协会会员。作品散见于报刊杂志及网络媒体。</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