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正是人间最美四月天,窗外春寒料峭,室内教研正酣。2023年4月20日下午,自治区张渊名师工作室第二次教学研讨活动在银川景城一中举行。每位教师怀着学习与交流的目的,希望在此次活动中汲取语文教学的源头活水,进行思维的碰撞,探索新课标理念下语文教学的有效路径,在研讨与交流中重新思考与反思自己的教学活动,提升自己的语文教学水平,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交流学习,如切如磋,如琢如磨。</p> <p class="ql-block"> 首先,我们一起倾听了王静老师的《一滴水经过丽江》一课,听课中仿佛跟随这滴水一起感受了丽江的山水风貌,体会到了丽江的风土人情。</p> <p class="ql-block"> 王静老师以为丽江拍纪录片的活动要求,设计了三个任务,穿越丽江,探索游踪;聚焦美景,鉴赏写法;明确视角感悟情思,通过三个活动为学生提供了具体的路径及支架,学生仿佛身临其境,跟随一滴水梳理游踪,感受丽江,畅谈情思。听课教师获奋笔疾书,或安静思考,或点头肯定。</p> <p class="ql-block"> 第二节课,我们倾听了王丽老师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课,王丽老师首先以高中学生学习杜甫《登高》一诗引发对于《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诗的场景回忆的微信截图创设情境导入,接着将《春望》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进行对比阅读,引导学生活动,发现异同。学生的语文创新素养包含对比分析能力,这也是新课标对阅读教学的要求。活动中有具体的活动要求和活动评价,激发学生活动的积极性,进行教学评的尝试,以“破”为诗眼切入,引领学生进入诗境,进行情境化的教学,进而引导学生探究诗人杜甫的思想境界及精神品质,在诗句中加“唉”引导学生揣摩语气及情感,学生读得很精彩,让人称赞,学生在本节课中产出非常丰富。</p> <p class="ql-block"> 教学活动中,学生小组合作分工明确,学生精神饱满,语言表达流畅,情感丰富,真切地表达了对于诗歌意境的感知及对于诗人忧国忧民情感的体悟。</p> <p class="ql-block"> 听课结束后,工作室的老师们聚在一起共话收获,交流感受。首先,由工作室的成员进行了自我介绍,使老师们互相认识,充分了解,使教研交流的氛围更加轻松融洽。相逢是首最动听的歌,有缘相遇即是缘,每位老师面带笑容,真诚地表达对于加入工作室的激动与期许,也很荣幸与如此多的优秀语文教师相聚在一起,互相取经,交流探讨。</p> <p class="ql-block"> 接着,由王静和王丽两位老师各对自己的课的设计思路及设计意图进行了说课。王静老师强调自己设计教学时,意在突出学生的自主阅读,在新课标的理念下进行实践创新。王丽老师重在进行教学评一体化的教学,以读促学,以学带读,通过学生对于诗意的理解不断加深,指导学生更有感情地读诗,学生读得意料之外地好。</p> <p class="ql-block"> 两位授课教师自评结束后,由工作室李爱颖老师及王京京老师进行评课。李爱颖老师提出,王静老师的这节课是一节有梯度的课堂,王静老师虽未出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但是她以任务驱动为课堂的目标导向,整节课设置的四次活动“穿越丽江,探索游踪”、“聚焦美景,鉴赏写法”“明确视角,感悟情思”“诗意小结,布置作业”及其所对应的任务导向,都是在有梯度的完成把握游踪、品味语言的单元目标要求。同时,王老师通过课前预热、视频导入,让没有去过丽江的孩子们形成视觉冲击,激发学习兴趣;以及运用《跟着书本去旅行》栏目组邀请函的形式创设了真实而富有意义的学习情景,提升学生们在这节语文课堂上的参与度和实践性,最终带领学生们领略到了丽江之美的同时,也感受到了这篇游记独特的艺术魅力。同时,这也是一节有深度的课堂,王静老师本节课的活动任务三“明确视角,感悟情思”,通过小组活动的形式,让学生体悟作者阿来采用一滴水作为视角的独特用意,同时借助对于作者阿来的生平简介以及作为藏族人,作品中的所蕴含的独特内涵,让学生明确,以一滴水的视角经过丽江,不仅仅是作者一种创新的游记写作手法,更重要的是作者想要通过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生动地描写和展示丽江,表达他对这一块土地赞美和深沉的爱意。然后,王老师在此基础上驱动任务四,让学生在拼读中去感受,在感受中去迸发灵感,化身家乡之物去写一写自己的家乡之情。做到立足核心素养,发挥了语文课堂以文化人的育人导向。同时也对这节课提出可贵的建议,希望这是一节可以是一节更有高度的课堂,可以以读促学,带领学生品读美妙的散文化语言去感受丽江之美。</p> <p class="ql-block"> 王京京老师认为王丽老师的课有学生的预习前情,学生预习到位,引导学生多层次多角度回答问题,感受民生疾苦,任务活动给予学生具体的支架及活动评价,降低活动难度,指导学生朗读到位,以读促悟,加感叹词设计巧妙,小组合作多样化,有规范的示例形式。有点遗憾的是最佳同桌及小组未有结果。</p> <p class="ql-block"> 景城一中杨岐校长于会中与在座名师工作室成员进行了交流并为工作室的未来寄予美好的期待。</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接下来由自治区创新素养名工作室主持人张渊老师对本次活动进行总结:</p><p class="ql-block">1.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工作室每次的活动要将评课落到实处,使每位参与的老师都有收获,扎扎实实教研,真诚地进行研讨交流。</p><p class="ql-block">2.教学进行教学评一体化,利用评调动学生积极性,在任务驱动中给予学生具体支架,打破小组合作形式,倡导小组自由多形式地合作,从而达到深度学习的目的。创新素养要从教学设计中来,为学生搭建平台,让学生发散思维,提出问题,如王丽老师《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破”及对比阅读都是培养学生的对比分析素养。在教学中要有教学机智,善于应对教学活动中的突发情况,语文课本就是不完美的艺术。</p><p class="ql-block">3.进行读写一体化,利用语文课堂从立意、选材、章法、结构等方面进行写作指导。“读”为写聚集材料,酝酿思想,提供借鉴,激活欲望;“写”推进阅读深度,引发阅读拓展,表达阅读收获,检验阅读效果。</p><p class="ql-block">4.语文教师如何备课,教学设计是关键,先从整篇进行把握,再到段,再到字词,关注课文的留白并作为教学设计的设计点。</p><p class="ql-block"> 张渊老师的一些观点也引发了大家的一些思考,值得反思和借鉴。</p> <p class="ql-block"> 评课活动结束后,大家认真聆听了余凤娟老师《遇见语文遇见美》的专题讲座,余老师将多年语文教学的经验倾囊相授,让我们再次感受到了语文的语言美和音韵美。余老师从“诗境”、“诗意”、“诗情”、“诗篇”四个方面,围绕听、说、读、写为我们提供了路径和方法,阐述了如何教语文之美,学生如何美学语文,听时备受感染,听后心有所动。</p> <p class="ql-block"> 活动最后,由杨岐校长为做课教师及专题讲座老师颁发了奖状并给予了鼓励及赞许。</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教而不研则浅,研而不教则空”,通过此次名师工作室的语文教学交流活动,张渊名师工作室的老师们更加明确了今后教研的方向。干货满满教研活动虽已结束,但仍余音绕梁,意犹未尽,思话犹存,相信今后我们一起,在语文教学探索的这条道路上且思且行,共同进步,服务育人。</p><p class="ql-block">撰稿人:杨海春</p><p class="ql-block">审核人:张渊</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