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事纷杂,不如读书

上山虎

<p class="ql-block">明日是世界第28个读书日。在社会迅猛发展的当下,获取知识的途径早已不再局限于纸质书籍。在图文、音频、视频等各种新媒体的冲击下,人们似乎也越来越难以将注意力只放在纸媒上。但读书有益,自是不言而喻。<b>读书也不是一件需用仪式感来强调的事情,因为它本身已经超越了仪式感。</b>它是烦乱时的一剂良药;是迷茫时的一束光照;是逆境时的一股勇气;是笑对人生的一种坚定。<b>纵然世事纷杂,幸好还可读书。</b></p> <strong>读书,静心</strong>这世界马不停蹄的运转,如一个漩涡般深不见底,却吞噬不了世间的嘈杂。“养心不如静心,静心不如读书”,书中可觅净土,字间可攀高处。外卖诗人王计兵,出生于徐州农村,因家境贫困,初二便辍学打工,辗转多地,干过建筑工、开过翻斗车,摆过地摊、卖过水果,甚至捡过破烂,后来一直靠外卖维持生活。 虽然生活心酸劳苦,但他唯一的爱好就是看书,在忙碌的间隙,他拥有一个安静的诗意世界。他常驻守在地摊书前,孜孜不倦地从书中汲取力量和营养。这也为他之后的创作奠定了基础,他写过四千多首诗歌,并且出版了诗集,网友称他为在底层写诗的人。在这个快进的时代,那些“快餐式”消遣,带给我们快意的同时,也侵蚀着我们的精神世界,让其愈加空洞与贫瘠。<strong>古人说,人之所乐,于欢娱场上享娱情,在情境中得睿智,而后者之乐为深。读书之乐,便是后者。</strong> <strong>读书,壮志</strong>北宋大文豪欧阳修曾说,“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近代国画大师李苦禅也说,“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读书,可壮志。火车之父——乔治·史蒂文森,出生于一个英国穷苦家庭,从小就没有上过学,到十几岁连自己的名字也不会写。但他意识到读书的重要性,白天他在矿上干活,晚上则去夜校读书。 1810年,在他20岁的时候,凭着平时的观察和经验,他顺利修好了煤矿水泵的发动机。经过几年试验,1814年,他制成了第一台矿用蒸汽机车。后来又发明了世界上第一辆蒸汽火车。从目不识丁的文盲到蒸汽火车的创始人,这其中的转变,唯读书耳。<strong>当社会阶级固化的声音越演越烈,笃信读书无用论的人越来越多,我们始终可以相信:读书可以改变自己的命运,到达更宽广的世界。</strong> <strong>读书,得智</strong>英国哲学家培根在《论读书》中说:“孤独寂寞时,阅读可以消遣。高谈阔论时,知识可供装饰。处世行事时,知识意味着才干。懂得事务因果的人是幸运的。有实际经验的人虽能够处理个别性的事务,但若要综观整体,运筹全局,却唯有学识方能办到。”<strong>人生差异不只在于名或利,更在于读书,在于智慧;没有智慧,名或利终将不能长久。</strong> 每年,比尔盖茨都会向外界分享“今年我推荐的五本书”,并且为每一本书写下推荐语。其好友沃伦·巴菲特,以及巴菲特的合伙人查理·芒格都以热爱读书而闻名。芒格的《穷查理词典:查理·芒格智慧箴言录》字字箴言,句句珠玑,道尽芒格的生活、投资智慧。 在国内,很多企业家也酷爱读书,比如新东方创始人俞敏洪,华为创始人任正非等。读书使人智慧,使人上进,与其把自己周旋在毫无意义的网络世界里,不如抽出身多读书,多思考,多提升自己。 <strong>读书,悦己</strong>苏轼说,<strong>“ 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strong>。身上即使穿着粗衣劣布,只要心中有学问,气质自然高雅照人,也不会在乎旁人的世俗眼光,自得其乐,悦己而活。对于现代人来说,柴米油盐已费劲大半心力。人生短短几十载,若只关注眼前,关注世俗,那人生的意义也就止步于前。 <strong>如何在忙碌不止的生活面前,让生命走向辽阔,听岁月浅唱,听时光轻吟,最朴实的办法唯有读书。</strong>书中的一笔一划间,蕴藏着人类千百年对生活、对人生的观察和理解。郁积难解时,书可点拨纠结混沌,让心澄明;生活无趣时,书中有情趣、可怡情,让黯淡无光的生活,换上光彩的面纱,让身心愉悦。<br></br> <strong>任凭世事沉浮,人间纷扰,有书相伴,可乐终生。</strong><br></br> <a href="https://mp.weixin.qq.com/s/imKHnY4WBGnoBuwh0FP2Ew" >查看原文</a> 原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著作权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