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一个孩子的成长,本质上就是一个不断犯错、不断纠错的过程。</p><p class="ql-block">作为父母,我们要做的就是摒弃高高在上的姿态,陪着孩子体悟、反省、修正,最终看他一点点走向成熟。</p><p class="ql-block">最近,我在网上看到了这样一个故事:</p><p class="ql-block">有位妈妈带女儿去一家常去的店里买馕,因不方便下车,就把手机交给了女儿,让女儿去付款。</p><p class="ql-block">结果,女儿拿到手机后,误以为自己输的是密码,实际上输的是金额。一眨眼,3万元就被转出去了。</p><p class="ql-block">女儿意识到自己付错了钱后,瞬间被吓哭了。妈妈虽然也很着急,但她并没有对女儿发火,而是想着怎么做才能既不吓着孩子,又能让她从中收获点什么。</p><p class="ql-block">于是,妈妈通过店员联系到了老板,大致沟通了一下解决方案。老板有些不耐烦,但还是让她两小时后到店里来退钱。</p><p class="ql-block">随后,妈妈先安抚了女儿的情绪:“我知道你不是故意的。别担心,每个人都有失误,失误了就吸取教训,去解决这个问题就好了。”</p><p class="ql-block">再将解决问题的思路,一点点讲给女儿听。</p><p class="ql-block">回家后,看到女儿还哭丧着脸,妈妈又跟女儿开玩笑道:“来,一人一半,黄金大饼,我长这么大还第一次吃这么贵的大饼子。”</p><p class="ql-block">听了这话,女儿终于破涕为笑,像跟饼子有仇似的狠狠啃了几大口。</p><p class="ql-block">两小时后,妈妈带着女儿去了店里,一起给老板道歉,并额外点了羊肉串,想着多做点人家的生意,补偿一下给老板带来的不便。</p><p class="ql-block">这一刻,女儿才明白:原来,细心不仅仅是日常整理书包的那点事,进入社会后,很多地方都需要细心。否则损失的就不仅仅是钱财那么简单。</p><p class="ql-block">而这位妈妈也在复盘着自己这次的处理方式,例如情绪、语言、沟通等,并反思了自己的风险防范意识。</p><p class="ql-block">至此,这场乌龙总算落下了帷幕。</p><p class="ql-block">妈妈不禁感慨道:</p><p class="ql-block">“还好,3万元的大饼,给生活里增添的只是一个故事,而不是事故。”</p><p class="ql-block">事实上,孩子犯错不可怕。</p><p class="ql-block">怕的是父母情绪失控、大发雷霆,用咄咄逼人的态度,将孩子置于孤立无援的境地。正如有句话说的:“和孩子站在一边打败问题,而不是和问题一起打败孩子。”</p><p class="ql-block">以和善、坚定、尊重的态度对待那个犯错的孩子,陪他一起去面对、去承担。错误,也能成为孩子成长的契机。</p> <p class="ql-block">一,犯错,其实是一件好事</p><p class="ql-block">复旦大学家庭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沈奕斐就曾说过:“孩子的成长是螺旋性的,要自己不断去试错,才会知道前进。”</p><p class="ql-block">还记得“天才少年”曹原吗?他14岁考入中科大少年班,毕业后又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攻读博士学位。22岁时,就位列Nature发布的影响世界十大科学人物的榜首。</p><p class="ql-block">然而,少有人知道的是,这样一个优秀的孩子,小时候却是一个“闯祸大王”:</p><p class="ql-block">“为了看教室里桌子、椅子的构造,他二话不说就将它们拆散架;</p><p class="ql-block">经常一个人跑到深圳华强北,一呆就是一下午,还会买上一大堆电子元件回家做研究;</p><p class="ql-block">为了满足自己的好奇心,他偷偷把妈妈的银镯子偷来,跑到学校的实验室里,尝试用硝酸合成硝酸银......”</p><p class="ql-block">若是一般的家长,遇到这么调皮捣蛋的孩子,多半会大动肝火,甚至胖揍一顿。但曹原的父母却没有这么做。</p><p class="ql-block">他们觉得孩子有好奇心是件好事,并专门购置了不少实验仪器,在家里为儿子打造了一个小小实验室。</p><p class="ql-block">也正因有父母的包容和支持,曹原才能发挥出自己的潜力,最终一飞冲天。</p><p class="ql-block">不仅如此,犯错还是父母教育最好的时机。</p><p class="ql-block">有位朋友跟我分享过这样一件往事:</p><p class="ql-block">上小学时,她很希望能有个汽车形状的文具盒。于是趁着大课间做值日,她便偷偷把同桌的文具盒藏到了自己的书包里。</p><p class="ql-block">没想到,这件事还是被同桌察觉了。</p><p class="ql-block">老师把她叫到办公室,让她给父母打电话。在等待妈妈来学校的过程中,朋友一直在瑟瑟发抖。可让人意外的是,一向严厉的妈妈并没有当场发作,而是带着她跟同桌赔礼道歉,随后在回家的路上买下了那个她一直梦寐以求的文具盒。</p><p class="ql-block">没有一声责骂,也没有一句大道理,但朋友却再也没犯过类似的错。</p><p class="ql-block">教育学上有一个概念,名为“可教时刻”。指的是日常生活中自然而然出现的、能够把正确的观念和知识灌输给孩子的那种时刻。</p><p class="ql-block">孩子犯错时,就是这样一个宝贵的“可教时刻”。</p><p class="ql-block">有智慧的父母不会把错误当作是洪水猛兽,相反,他们知道如何利用这个机会,让孩子牢牢记住自己的错误,从而做出改变。</p> <p class="ql-block">二,那个犯错的孩子,更需要你和他站在一起</p><p class="ql-block">之前,在网上看到一则帖子:</p><p class="ql-block">网友家附近有个小卖部,开店的是一位妈妈。有一天,妈妈要去隔壁房间做饭,就让正在读小学的女儿帮忙看一下店。</p><p class="ql-block">女孩看店时,有个人来买烟。</p><p class="ql-block">可等妈妈回来一问,才发现那人拿的是某品牌的软壳香烟,给的钱却是硬壳香烟的价钱,少给了十元钱。妈妈当即就火了,怒骂女儿:“谁让你自作主张的,连个店都看不好!”</p><p class="ql-block">随后,妈妈又想到了查监控。</p><p class="ql-block">可那人买烟时恰好戴着一顶安全帽,根本看不清长相。</p><p class="ql-block">妈妈气不打一出来,回头照着正在哭的女儿就是几耳光,一边打一边骂,引得小区的人都聚在附近围观。</p><p class="ql-block">妈妈的斥责声越来越大,但女孩却始终低着头,眼睛盯着地面,无声地哭泣。</p><p class="ql-block">后来当网友再见到女孩时,明显感觉她沉默、胆小了很多。据说,女孩在学校时也常常因性格懦弱被人欺负。</p><p class="ql-block">每个孩子犯错时,都会感到惊慌失措,特别是那些年龄还小的孩子。这时候,如果父母只是一味批评、斥责,只会破坏孩子的安全感,让孩子感觉被孤立、被抛弃。</p><p class="ql-block">相反,如果能让孩子知道:即使你犯了错,父母对你的爱也不会变。那么,孩子会更有勇气去面对错误。</p><p class="ql-block">网上曾有一段很火的监控视频:</p><p class="ql-block">一位妈妈好不容易准备好了第二天要带的饭菜,正准备回卧室休息一番,却听见客厅传来一阵响声。走过去一看,原来是自己2岁的女儿不小心把饭盒打翻了。</p><p class="ql-block">她虽然很生气,但还是耐着性子,轻声询问女儿:“你是不是不小心的呀?和妈妈说。”</p><p class="ql-block">看到女儿仍有些害怕,妈妈也没有继续逼问她。</p><p class="ql-block">后来,妈妈看了监控才知道:原来是孩子好心想帮妈妈将饭盒装到袋子里,但奈何饭盒实在太重了,一时没拿稳才掉在了地上。</p><p class="ql-block">这位妈妈很是庆幸自己没有一上来就批评女儿,才有机会看见女儿对自己的爱。</p><p class="ql-block">而女儿,也知道了该如何帮助大人。</p><p class="ql-block">心理学家温尼科特认为,当孩子做错事时,要给孩子提供一个“抱持性环境”。也就是说,要给孩子建造一个充满爱的、支持性的、包容性的环境。</p><p class="ql-block">这不代表着,孩子犯错了,父母也要无条件维护他,而是要让孩子知道:</p><p class="ql-block">即使犯了错,也还是有人愿意支持他,做他的后盾。</p> <p class="ql-block">三,孩子犯错时,考验的是父母的智慧</p><p class="ql-block">作家显克维支曾说:“如果每个孩子都能有一只温柔的手在引导他前进,而不是用脚去踢他的胸膛,教育就能更好地完成自己的使命。”</p><p class="ql-block">那么,当孩子犯错时,作为父母,究竟该如何处理呢?</p><p class="ql-block">第一步:先安抚孩子的“情绪脑”,再解决问题</p><p class="ql-block">文章一开篇提到的那位妈妈,发文时说过这样一句话:“我用‘情绪脑’安抚了她,然后用‘逻辑脑’告诉她解决问题的思路。”</p><p class="ql-block">其实,“情绪脑”就是我们的大脑边缘系统,让我们感受到高兴、恐惧、悲伤等情绪。</p><p class="ql-block">“逻辑脑”,指的则是我们的大脑皮层,让我们能够计划、调整、检验等。</p><p class="ql-block">在遇到突发事件时,“情绪脑”永远挡在“逻辑脑”前面。</p><p class="ql-block">所以,当孩子犯错时,我们只有先处理好他们的情绪,才能解决问题:可以给孩子擦擦眼泪,告诉他“不要怕”;可以把孩子揽在怀里,倾听他的解释;还可以跟他开个无伤大雅的小玩笑。</p><p class="ql-block">总之,就是要让孩子尽量平静下来。</p><p class="ql-block">第二步:保护孩子的自尊,给孩子一个“出口”。</p><p class="ql-block">孩子犯错后,有的父母会立刻批评、纠正孩子,丝毫不顾及周围是否有人在场,孩子会不会因此伤了自尊。</p><p class="ql-block">但这样,只会让本就彷徨惊恐的孩子,更加羞愤交加、孤独无依,甚至走上极端。</p><p class="ql-block">就像一位心理学家说的:“无论如何,要让孩子有出路。</p><p class="ql-block">如果在外面遇到了事,回家后要面临更严苛的责备,在家在外,孩子两头都没有出路,走投无路,就会走上绝路。”</p><p class="ql-block">因此,对于那些非原则性的、不影响孩子安全的、没妨碍他人的错误,我们可以给孩子一个自己发现并修正错误的机会。</p><p class="ql-block">而对于那些原则性的错误,我们也要在保证孩子安全和隐私的情况下,再耐心沟通。</p><p class="ql-block">第三步:鼓励孩子合理归因,从错误中找到新的方向。</p><p class="ql-block">假如孩子真的犯了错,父母要以和善而坚定的态度,鼓励孩子承认错误。</p><p class="ql-block">在这个过程中,父母无论多么生气、多么恼火,都不要给孩子乱贴标签,比如“坏孩子”、“惹祸精”等。</p><p class="ql-block">否则,只会让孩子觉得自己犯错是因为自己天性如此,从而自暴自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最后,我们也要明白,和犯错的孩子站在一起,不意味着包庇、纵容孩子的错误。而是要引导孩子明辨是非,承担责任和后果:</p><p class="ql-block">比如:损坏了公物就要原价赔偿;打骂同学就要上门赔礼道歉;妨碍了他人的权利就要及时停止......</p><p class="ql-block">总之,不因为孩子还小,就不去计较、追究。</p> <p class="ql-block">四,国著名教育家丽塔·皮尔逊在演讲中,提过这样一个问题:</p><p class="ql-block">“如果你的孩子做20道题,错了18道,你的反应会是怎样?”</p><p class="ql-block">观众们议论纷纷,觉得多半是失望或是责备。</p><p class="ql-block">然而,丽塔却笑着说出了自己的答案:“我会在他的试卷上写上一个‘+2’和大大笑脸,然后对孩子说:你没有全错,还做对了两道题,说明你正在渐入佳境。”</p><p class="ql-block">这一刻,现场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p><p class="ql-block">坏的教育,是“-18”,是让孩子觉得自己无药可救;</p><p class="ql-block">而好的教育,就像“+2”,让孩子知道自己下一次会做得更好。</p><p class="ql-block">爱孩子,就要给他犯错、纠错的机会。</p><p class="ql-block">下一次,当我们的孩子犯错时,希望我们都能俯下身子,耐心倾听,陪伴在孩子身边和他一起制定规则、修复错误,从而走向新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