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细的笔杆 長長的“撑杆“

石北松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我的旧文录印 摘自27年前的旧报</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u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2, 126, 251);">五味瓶:</u></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细细的笔杆 长长的撑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 作者 石北松</span></p><p class="ql-block"> 我踏过"而立之年"的门坎之后,虽然没学成一项热门本事,但由于爱翻阅报纸、写稿“投栏”,近两年时间在十几家报刊电台发表了许多篇“豆腐块”大小的文章,对这项耗时费力的爱好,许多朋友的好奇焦点,总是集中于同一个问题,能赚多少稿费?</p><p class="ql-block"> 其实,写稿对于一个无名之辈的“个体劳动者”来说,稿酬实在难以说出口,迄今为止,我所获最多的一笔稿费是50元,最少的一笔仅有8元钱。这与其他专业的“个体劳动者”相比,“效益”恐怕要排在卖废纸这一行之后了。然而,这写字投稿的乐趣,却是任何营生都代替不了的。记是一次出差途中,我在一位乘客包装食品的报纸里,发现其中有一篇文章,介绍一些西方发达国家已将农田中的“稻草人”,更新换代为声光俱全的模拟老鹰。于是,我拿出笔和本,在咣当作响的车轮声中,写就了一篇《洋稻草人的启示》的草稿,回家后立刻抄好寄走,不久便被一家有影响的报纸登载。这由“苦思”和“敏感”磨出的“豆腐块”,充满了甘甜和乐趣。</p><p class="ql-block"> 我刚搬进新居时,买了一台全自动洗衣机,在一年之内,先是噪音轰鸣,然后是不进水、不排水,接着是不启动。这千余元钱买的高档商品,最后只是一个“缸”了。我和妻子先找商家又找厂家,结果无人理睬。于是我将这段经历写成市场随笔,投至《中国消费报》,结果头版头条登出。不久,洗衣机厂的技术员,从武汉跨长江过大海送来配件,对商品进行全面检修,使这洗衣机又“自动”起来,区区“豆腐块”式的文章,起到了四两拨千“金”的作用。</p><p class="ql-block"> 两年前,我曾被“优化组合”到郊外小厂去上班,路途远、工资少,使人觉得人生无望。无奈,我只好借“写”浇愁,竟创下一周之内,天天上稿的记录。这笔杆子成了我生活帆船中的桅杆。不久,厂里因为效益不好放长假,我的收入跌入低谷。我把笔杆子又当成了舢板中的船橹,拚命地摇将起来……终于,一家实力雄厚的民营企业,看中了我的文笔和才思,将我录用为政策调研处的白领职员。</p><p class="ql-block"> 也许,我永远不会执起“如椽之笔”,只配做些“豆腐块”式的不起眼的文章。但我仍会乐此不疲地写下去。因为我知道,这其中酿造的甜蜜和欢乐,不是稿费所能标价出来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此文是我曾发表在1996年1月20日《新闻出版报》周末版”五味瓶"专栏的文章 我当年投稿之后,不仅未看到那天的报纸,甚至啥时候发表都不知道,唯一的印象就是曾经收到来自《新闻出版报》的30元的稿费。</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