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秋雨散文》的文化思路及其对当代散文的影响<br>2019年10月 李永标<br>目 录<br><br>摘要 ……………………………………………………………………………1<br>一、《秋雨散文》文化思路的特点…………………………………………… 2 <br>(一)以山水历程创设历史立体画面的路 ……………………………… 2 <br>(二)穿越历史探寻中国传统文化人格灵魂的艰难心路…………………3<br>1、在文化的旅程中揭示文人的心酸路……………………………………3<br>2、洒脱的中国文人造就散文里隐士文格的坦诚路………………………4<br>3、历史重量下,各种人格灵魂交织构成散文中的文化主路……………4<br>(三)背负强烈的民族情感追溯保护传统文化载体的路…………………5<br>二、《秋雨散文》文化思路对当代散文的影响…………………………………6<br>(一)散文风格的突围………………………………………………………6<br>(二)语言艺术的独特运用………………………………………………6<br><br>摘 要<br><br>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余秋雨教授创作的散文受到众多读者的追捧,至今他的作品依然炙手可热。时间说明,余教授的散文有很高的文化魅力和价值。余秋雨在自己的人生旅程中苦苦探索中国古代蕴藏的宝贵文化,他的心路是艰难的。在他对山水,历史,文化、人性的深刻感悟的散文里,读者看到的是一个多维的世界,枯燥的历史在他的散文里栩栩如生,不同层面的文化人和世俗看法被余大师用文字堆砌成一座座令当代人难以跨越的高峰。散文的散,在于形散意不散,余大师在他创作的散文里思路是清晰的,意境是深邃的,并且对当代的散文创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br><br>关键词:余秋雨;文化思路;散文创作<br><br> 余秋雨在自己的人生旅程中苦苦探索中国古代蕴藏的宝贵文化,他的心路是艰难的。在他对山水,历史,文化、人性的深刻感悟的散文里,读者看到的是一个多维的世界,枯燥的历史在他的散文里栩栩如生,不同层面的文化人和世俗看法被余大师用文字堆砌成一座座令当代人难以跨越的高峰。散文的散,在于形散意不散,余大师在他创作的散文里思路是清晰的,意境是深邃的,如何探寻它?他的《秋雨散文》文化思路对当代的散文有哪些影响?本文将对以上问题进行浅析。<br>一、《秋雨散文》文化思路的特点<br>中国散文的历史有二千多年,从春秋的诸子百家开始,庄子,司马迁,唐宋八大家等,留下无数的名篇大作,期间各种流派更是层出不穷。余教授的散文创作以历史为主线,游记内容参与其中。从时间的纵深来看,这种构思的散文并不少,但《秋雨散文》文化思路可以说是比较特别的,他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br>(一)以山水旅程创设历史立体背景的画面<br>和山水的对话是多数文人墨客喜爱做的事,每个中国的文化人都背负着这种宿债,《秋雨散文》中有关景物描写的笔墨并不多,但余大师善于在里面营造的深邃意蕴和环境紧密贴合,却能让读者产生深刻的共鸣。《白发苏州》,《千年庭院》,《寂寞天柱山》,《流放者的土地》,每一个标题都是对每一个地方立体历史最贴切的回答。而他对每一地的山水,每一座城,每一处废墟的刻画更能令读者动容。比如,《道士塔》中,他引用一个年轻诗人的话,“在他回头看一眼西天凄艳的晚霞。那里,一个古老民族的伤口在滴血。”而在江南的苏州,“他以柔婉的言语,姣好的面容,精致的园林,幽深的街道,处处给人以感官上的宁静慰籍。”“苏州就以这样的面容默默地端坐着,迎来往送,安分度日。”不知不觉就这样经历二千五百年的生日。《脆弱的都城》里,他勾画出了一种近似梦境的画面,更是一种经典,“我们现在无法描述那场大火,无法想像一座亚洲大都市全部投入火海之后的怕人情景,无法猜度那无数过惯了大城市繁华生活的渤海人被迫托儿带女踉跄南下时回头看这场大火时的心情和眼光。”“我们仍然只能说,历史,曾经在这块荒凉的土地上做过一个有关城市的梦。梦很快就碎了,醒了一片荒凉。”书中这样的例子可以例举很多,就算时代发展到影像发达的今天,写景已经变的难以迎合读者,但这些描写依然能震撼读者,说明这种形似舞台背景的场景描写,让读者看到最美的风景。也许在于他本身就是戏剧家的身份,善于创设舞台背景,但这种写作方式今天依然值得学者去思考。<br>(二)穿越历史探寻中国传统文化人格灵魂的艰难心路<br>中国沉淀的历史文化太多,品尝《秋雨散文》中历史文化盛宴,我觉得主角是对中国传统文化人格灵魂的拷问。文化的载体有书,灵魂是人。不同的时代社会,精神执着的文化人一旦否认普遍心态的认同,精神文明就显得更加精彩缤纷,这也是本书的魅力所在。山西独特的经济文化形成是他们义无反顾,坦然从商的结果;政治失败的苦难文人在宁古塔里的高贵是文化在他们内心的反映;醉心文化的巨匠被流放是文人相轻的悲剧……余秋雨大师对他们灵魂的分析在无数中国文人心中激起心底的认同,不同文化阶层人的灵魂在书中被余大师剖析得的如此的清晰,他们的心态构成秋雨散文中一个个丰满的中国知识人的灵魂。而揭示这种心路的余大师,他的艰辛自然苦不可言。<br>1、在文化的旅程中揭示文人的心酸路<br>“文人的魔力,竟能把诺大一个世界的生僻角落,变成人们心中的故乡。”读书人看《秋雨散文》似潇洒,实际读起来难轻松,是因为他触及中国文人的心底矛盾,看透文人旅程中的心酸路。<br>文人心中也有苦,他们的苦是在于探寻文化的根源,对文化反思的苦。在于对宇宙真理,人生意义思考的苦,这种苦是不言而喻的。为寻找答案,时间和文字在庭院里厮磨,但这不够,还需要离开去寻找,就这样余大师从书城里走出来背起沉重的行囊出发了,从《文化苦旅》开始他的足迹遍布中国的名山大川,他的灵魂和山水历史背后的人物开始进行心灵的沟通。<br>中国文人最大的矛盾在于理想太丰满,现实太残酷,而我国古代多数文人的人格在很大的程度上受到封建科举制度的影响,这样文人所面临的心酸就不可避免地产生。就如《西湖梦》里,白居易,苏东坡“在文化品位上,他们是那个时代的峰巅和精英。他们本该在更大的意义上统领一代民族精神,但却仅仅因辞章而入选为一架坚硬机体中的零件。”为什么?因为他们太过沉醉在学术里,但学术对国家的管理,社会的影响反应太慢,自然就不受当时的官员喜欢。《苏东坡的突围》里,苏辙一句话道出大师级文人的悲剧:“东坡何罪?独以名太高。”他的笔墨把当时的文人比得寒碜,自然引起别人的嫉恨。文章好文化高,却不一定能成为高官,这也是当时很多经过科举制度考试进入仕途的高官心理想法。但大师级文人他们的人格太高,对社会的影响太大,必须要严格关注。在经历过各种文人相轻也许还有官场倾轧的苦后,苏东坡沿着被贬的心路最终突围,才有今天的《赤壁赋》,才有“日啖荔枝三百口,不辞长做岭南人。”不独如此,一心醉心教育的大师朱熹,他晚年所受的灾难完全来自于他的学术和教育事业,对此,他们的学生们最清楚。他周围的人也很清楚,就算他后世的人,都知道研究学术的人的内心其实是很纯洁的,但大师们为文字所累,伴随着他们一生的这种心酸,只有他们才能懂。不过我相信,这种苦,在他们学术生涯里,只是一闪而过,很快,他们又投身在书籍里面,写下一篇篇足以影响后世文明的文章。<br>2、洒脱的中国文人造就散文中的隐士文格的坦诚路<br>古代的文人们都懂得文化人生旅程中的苦,既然这么苦,那不如洒脱一点,躲起来吧。三峡里的李白,他一路吟唱,一路高歌和无垠大地,风雨星辰应和着,唐朝于是不再沉闷。细细琢磨,中国这时实行科举制度的时间已不短,而一首首看似无价值的诗歌,这种悠久的文化形式最后竟奇迹般地占据在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中心。不得不说,这是在严酷的科举制度和枯燥的八股文下,诗歌、散文等文化不妥协而愤然报复的结果,历史也最终把这些文化主题无可奈何地让给他们。如果说李白,白居易等人的人生多少还和当时的政治生涯有交集,《青云谱》里的朱耷,《西湖梦》里的林和靖,他们才真正地把隐士做纯粹了。隐士文化本身是中国文化里重要的一部分,他们脱离社会却不和四季相离,他们离开城市的喧嚣却不忘荒野的高山流水。可惜的是,世俗文化并不认同这种隐士的思路,为政者也不倡导这种文化。这些刚直的灵魂最后被生活压弯,只好躲在自己孤独的世界里的,“在纸幅上并接一些枯枝、残叶、怪石来张罗出一个个地老天荒般的残山剩水,让一些孤独的鸟、怪异的鱼暂时躲避。”只好用“梅妻鹤子”来“自卫和自慰。”寻找到这种坦诚而透彻生命文化的余秋雨教授对此也只能发出重重的叹息。<br>3、历史重量下,各种人格灵魂交织构成散文中的文化主路<br>“历史很漠然,大多数的情况下不讲曲直,不讲感情。”中国的知识分子中向来有“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风骨,这种人格范围太广,内容太严肃,只适合在历代朝廷正史上传承,是普通文人可望不可及的高度。但秋雨散文透过时空挖掘,道出各种平凡文化人的人格,最为我所称颂。追求自由的苏小小,不受世俗的冷眼,和文人雅士以诗会友,宁做青楼女子,尽情欣赏湖光山色,活出人生惊艳一闪的精彩。以“信”字为人格,为生活挑着自己的血汗和眼泪穿行在城市和乡村的信客,沟通起这两者间的血脉,给村人带来尊敬和外来的文化。留学归来的张先生,受命运的捉弄,梦想破灭后,酒坟相伴,不留名号,孑然离开,文化和现实在他的身上演绎得是多么的凄美和独特。还有牌坊下破残的尼姑庵里似乎没有家和亲人的女老师。甚至莫高窟里目光呆滞、畏畏缩缩的文化罪人小丑王圆箓等,各种鲜明的人格灵魂在书里聚集,交织,构成中华璀璨文化的人文延续,这才是赋予本书艺术重量和价值的精髓。<br>(三)背负强烈的民族情感追溯保护传统文化载体之路<br>挖掘历史里的文化自然是艰难的,但把灿烂中华文化留存和传承的路才更苦。莫高窟里记载千年文明的荣耀竟由一个无知的农民在把持,代表中华艺术巅峰的长廊只有一人在陪伴?偌大的中国,原来找不到几个有见识的人来守护,只有“恨”字怎能道出这其中的民族耻辱!近代史书上自诩是文明古国的中国人,都应该为此感到羞愧。《废墟》里“废墟吞没了我的企盼,我的记忆。片片瓦砺散落在荒草之间,断残的石柱在夕阳中陨灭。”记忆和历史的结局终究会是一座废墟,哪他们的生命拿什么来维持?这种感伤的氛围一直笼罩在莫高窟和废墟的上空,缠绕在余教授的周围,形成了一种挥之不去的愁。这种愁更被他在《笔墨祭》,《风雨天一阁》,《华语情结》等文章里重复演绎。可以说余教授的很多散文里带有一种强烈的忧患意识,这种意识不只是余教授在思考,五四学者在思考,今天的学者也在思考。文明社会发展到今天,中华很多优秀的传统被颠覆,书,毛笔等文化载体被电脑,数字替代。探索传统文明,传递文化是读书人的重要使命,出于对文化尊严的维护,为民族文化呼喊的余教授背负着这种使命已经走得很远,我辈文人还需继续努力。 二、《秋雨散文》文化思路对当代散文的影响<br>《秋雨散文》的文化思路是独特的,有价值的,这对当代散文的创作产生较大的影响。<br>(一)散文风格的突围<br>秋雨散文以历史为主线,但这和古代的历史散文有很大的不同,比如,“先秦历史散文,以记言、记事、记人,”为主。《史记》里的散文“以人物为中心。”《汉书》里的散文具有平实、严谨、整齐的特点,而秋雨散文里的文章更偏向以文学性的抒情和议论作为写作风格。当代散文发展过程中,曾出现过短暂的繁荣,发起过“散文化运动”。但“受市场因素的牵制和影响,为了吸引读者的眼球,许多出版商都在努力制造热点和卖点。”在他们的影响下,“很多作家的个性色彩很快就被稀释和淹没,新散文创作潮流也很快沦为老套的旧散文。”但秋雨散文至今魅力不衰,这是对当代散文大众化和世俗化的突围。“而70年代末到80年代中期,其创作的特点凸显自我,我笔写我心。”“80年代后期,表现为文化反思的进一步深入,特别是对人生主题的挖掘对主题人格的重建。”而秋雨散文正是对当时散文写作风格的突围。现在的文化环境氛围已经有很大的改变,多种文化传播的媒介再加上读者文化程度和阅历的普遍提高,散文如何才能给读者带来更深入和更广阔的思考?《秋雨散文》给当代散文创作提供很好的借鉴。<br>秋雨散文最重要的特色在于其格局高,眼光远。首先,构成秋雨散文的素材是在浩瀚的历史里,在中华大地名山大川中,这么广的维度和空间,怎样把他们构建起来?余秋雨以渊博的历史知识,深厚的文化修养,严密求证,挥就一幕幕历史的记忆。如,“由唐至宋,中国的人文版图渐渐发生了变化,越来越多的文明因子向南倾注。海南岛,是这种整体变化的终极性领受者。”其次,秋雨散文的深度是余教授能深深地感悟到各类文化生命的真谛。如“这便是唐人的风范。他们多半不会洒泪悲叹,执袂劝阻。他们的目光放得很远,他们的人生道路铺展的很广。”<br>(二)语言艺术的独特运用<br>诗歌,散文是运用语言的艺术,散文有叙事散文,抒情散文,哲理散文等分类,不同的散文家各有表达专长。比如,语言大师季羡林的散文,以叙事为主,里面穿插少量的抒情,语言通俗易懂,内容真实。《两个乞丐》,《我的女房东》,《三个小女孩》等作品正是这样表现。贾平凹的散文抒情奇特,议论味道浓厚,《坐佛》《说孩子》《说生病》等作品能堪其详。而秋雨散文的语言运用也很有特色。首先,秋雨散文里多种语言方式灵活使用。看余秋雨的散文,描写,议论,抒情各种表达方式是在其中灵活穿插使用,令读者眼花缭乱;而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双关等各种的修辞更是层出不穷,无处不在,极大地增加文章的感染力和表现力,令人叹为观止。其次,秋雨散文的语言既有对大山大河大气磅礴,恣肆洋溢的场景描述,也有对人内心雍容典雅的心理等错落有致的手段运用,使散文的情节更显跌宕起伏,增添文章的艺术魅力。<br>从《 文化苦旅》开始, 余教授的散文作品一经问世,便引起了散文界的轰动。读书人如果没有对历史的回顾和思考就构不成完整文化人的生命,谁对文化的思考越深入,越透彻,谁就能看到更立体的中华文化大厦。文化的探寻其实正是文化人一生烦恼的写照,而现代社会的无限沟通,将给这种思路的创作提供更多的可能。<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