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商故事之一:徽墨的奠基人——李廷珪

大德天下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制墨工艺</h3> 李廷珪,五代时河北易州(今河北易县)墨工,史上最负盛名的制墨大师。造墨名家奚鼐之孙,徽墨的奠基人。其制造的墨号称<b>"天下第一品",</b>其墨取黄山松烟,制造精良,坚如玉,纹如犀,自宋以来推为第一。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奚氏雕像</h3> <b>一、李廷珪本姓奚,李姓为南唐李后主所赐</b>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中国历代制墨家人数徽州籍所占比例统计表</h3> 唐末五代,北方战事连绵,奚超、奚廷珪父子自易水渡江,迁居安徽歙州<b>【注:宋徽宗宣和三年(1121年),改歙州为徽州,府治今歙县,从此历宋元明清四代,统“一府六县”(歙县、黟县、休宁、婺源、绩溪、祁门)】。</b>歙州古松葱郁,质材优良,奚家父子定居下来重操旧业。他们以黄山松烟为原料,改进调胶、捣松等工艺。李廷珪尤其在用胶方面有独到之处:他发明了<b>“对胶法”,</b>即烟、胶对半,而通常制墨时胶量只是烟料量的一半;他首创了分批和胶的办法,有时多至四次,称“四和胶”;他还在胶中添加了生漆。据说用料包括松烟一斤、珍珠、玉屑、龙脑各一两,另外还有麝香、冰片、樟脑、藤黄、犀角、巴豆等,药物达十二种。和以生漆,捣十万杵。这样就制成了丰肌腻理、光泽如漆、不滞不滑、芳香四溢、万载存真的<b>“奚墨”。</b>奚墨获得了南唐李后主赏识,他赐奚氏父子国姓,并封<b>“李廷珪”</b>为墨务官。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李廷珪墨,南唐李廷珪父子所制之墨(仿)</h3> 宋太祖以后,凡皇帝写诏书,都用廷珪墨。每年徽州要向朝廷进贡1000斤墨。由于统治者的垄断,市上很难买到李氏父子所造的墨,宣和年间,竟出现<b>"黄金可得,李氏之墨不可得"</b>的奇缺现象。庆历年间,一枚廷珪墨,卖到一万钱。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李廷珪翰林风月墨(仿)</h3> <b>二、李廷珪墨源于易水,易水墨是徽州墨的前身</b> 唐赵郡赞皇(今河北省赞皇县)人李吉甫(唐宪宗时期宰相)撰写的《元和郡县图志 卷十八·河北道三》记载:易州。贡、赋:开元贡:紬(音绸。一种粗绸。),緜(音棉。丝棉;新絮。),墨。赋:绢,丝。此书写成于唐宪宗元和八年(公元813年)。北宋乐史著《太平寰宇記·卷六十七·河北道十六》,就记有<b>“易州土产人參、墨、綿、紫草、丹參。今进墨五百锭入翰林院。”</b>《太平寰宇记》撰于宋太宗太平兴国年间(976~983)。以上两部古文献中所记墨就是易水墨,可见易水墨在唐宋两朝就是贡品。 古代制墨都是自用自制,没有单独的产业,故匠氏不显。有史籍记载的是元陆友撰《墨史》三卷,其中最早有名有姓的制墨者是魏人韦诞。韦诞是个书法家和官员,制墨只是兼职。到唐朝,易州人祖敏就成了第一个真正的制墨匠,有了字号。第一个真正形成产业和规模的是南唐时易州人李超、李廷珪父子。宋朝国初平江南时,廷珪墨连载数艘,输入内库。李墨有商标字号<b>“邽”,</b>且有防伪技术,背印有<b>“歙州李廷珪墨”</b>字样,歙旁欠字之左足与州字之中,或其李字之中画与子字之足贯,又与廷字壬之竖画,墨字之右角贯,视之上下相通者为眞。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法帖</h3> 李超、李廷珪父子本易水人,唐末因避战乱,流离渡江,南逃歙州,因制墨要用烟,他们看到歙黟之松类似易水之松,可取烟,于是就留下来,制成了<b>“丰肌腻理、光泽如漆”</b>的超级墨。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黄山松烟</h3> 李超、李廷珪父子的超凡墨技和歙州丰盛的松木资源,使歙州墨业空前繁荣起来,形成新的制墨中心。宋徽宗宣和三年歙州更名徽州,徽州所产之墨,便统称为徽墨,延袭至今。所以易水墨是徽州墨的前身。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龙翔凤舞</h3> 易水墨有如下的特点:<div><br><b>1.黑。</b>其色之黑,世无物及者。古人做过试验,用蜀中冷金笺试墨,惟廷珪乃黑。</div><div><br><b>2.香。</b>香气经久不去。因李墨好,仿造者就多了,有的到了以假乱真的程度,如何识别,香味就是一个分辨的好办法,李墨就是历数百年研磨,仍有龙脑气。</div><div><br><b>3.省。</b>宋代常侍徐公铉兄弟俩共用一挺,每天书下五千字,用了十年。</div><div><br><b>4.坚。</b>其坚如玉,其纹如犀;质如金石,磨处边际有刃,可以裁纸,可以削木。</div><div><br><b>5.久。</b>质量恒定,不论在什么情况下都能保存,就是扔进沟中,也可数月不坏。</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大府墨 唐代(有争议) 安徽祁门县北宋墓出土</h3> 李墨有这些优点,皇家圣旨,撰写国书,名士书画等等非它莫属。此外李墨还能当药治病。给苏轼治过眼病的眼医王彦若说,韩王赵普从太祖赵匡胤至洛,行故宫,见架间一箧,取视之,皆李氏父子所制墨也。因尽以赐王。后王之子妇蓐中血运危甚,医求古墨为药,因取一枚投烈火中,研末酒服,即愈。诸子欲各备产乳之用,乃尽取墨,煅而分之。自是李氏墨世益少得。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叶茂实制“寸玉”墨(正面和背面) 南宋 江苏常州武进村4号墓出土</h3> 李墨还可做漆、染的替代品。宋建昭应宫、相国寺门楼皆以李墨为染饰、漆饰。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罗小华款曹娥碑墨 明代 清宫旧藏 故宫博物院藏</h3> 李墨主要生产在南唐李璟时期的保大年间(943-957)。<div><br>李墨如此金贵,自然就为士大失及皇家独有。宋太祖下南唐所得廷珪父子墨,同他俘获物付主藏籍收,不以为贵也。宋人王原叔性爱墨,持玩不厌,几案床枕间往往置之,尝以柔物磨拭之,发其光色,至用衣袖,略无所惜。</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墨丸-西汉(广州市南越王墓出土)</h3> <b>三、李廷珪墨在传承中发展,易水张遇、陈赟功不可没</b> 李超有弟李起,其墨不传。有两子廷珪、廷宽。所以李墨传两枝,廷珪墨优于廷宽墨。<div><br>廷珪子承浩,早世故,墨不多有,其后遂绝。</div><div><br>次子廷宽,廷宽子承晏,承晏子文用,文用子仲宣,仲宣子惟益、惟庆。李墨到李惟庆时已无名了。宋仁宗时李家子孙当官的不少,但李家的墨已不能做贡品了。</div><div><br>李超、李廷珪父子的墨也就永远定格在历史的瞬间了,易水墨也就成为绝品,到元代陆友撰写《墨史》的时候,也只见到过五次真品。</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松塔形墨-东汉(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县西郊出土)</h3> 李墨到此虽完结,但易水墨还在生产,易水法并未失传,且仍是贡品。易水制墨匠人,最著名的就是张遇,遇墨有题“光启年”者,妙不减廷珪。书法宋四家之一的蔡襄蔡君谟说世以歙州李廷珪为第一,易水张遇为第二。张遇的墨还有一个特点,古代印书凡印方直最难,往往多裂,易水张遇墨印方直很多也不裂。张墨还有另一个特点,张将流行的挺形墨改为钱子形墨,具说是其遗法,然极不便於研磨,如此做法当有别意。世传张遇墨乃唐末时物。易水墨匠人还有陈赟(音晕),世传不多,与张遇齐名。<div><br>此后,张遇的后人儿子谷(据说也自易水徙歙),孙子处厚也都是制墨名家,而且处厚用煤制墨。这应该说是一场制墨革命,用煤代替松烟,节省了资源,使墨可持续性发展。</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东山贡墨-北宋</h3> <b>四、李氏制墨艺术历代相传,徽州自宋之后成为全国制墨中心</b> 到了宋代,歙州成为制墨中心。徽宗宣和三年改歙州为徽州后,徽州出现了家传户习的制墨盛况。李氏制墨艺术历代相传,徽墨作为墨中精品而誉满天下。明清两代制墨中心也一直在徽州。<div><br>明代墨业较笔、纸、砚业更为突出。制墨工艺有了新发展,桐烟和漆烟制墨的前代秘方被广泛采用。明代的高级徽墨中掺有麝香、梅片、冰片等名贵中药香料,故清香四溢,还有的墨中含有金箔,因而乌黑锃亮。墨色黑润,气味清香,故当时称<b>“徽墨甲天下”。</b>另外,在明代油烟墨盛行的情况下,独歙县江正以古鹿胶制松烟墨。</div><div><br>明代徽墨制造业形成了歙派(歙县)和休宁派(休宁县)两大派系,各有千秋。歙派代表人物有嘉靖时罗小华、万历时程君房、方于鲁等,所制歙派徽墨隽雅大方,香料考究,包装精美,多是贡墨或名流托造之墨。休宁派的成员基本是一些无权无势者,主要人物有汪中山、邵格之等,政治地位、经济实力、实际影响皆不及歙派,所制墨华丽精致,以金、银勾描墨面图案,主要供给普通文人。</div><div><br>明代和清代前期是徽墨的盛世。清代徽州制墨业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曹素功、汪近圣、汪节庵、胡开文被称作<b>“四大墨王”。</b>嘉庆前,前三家声势不凡,仅胡开丈一时身手未展;迄道光末年,整个制墨业低落,前三家渐呈颓势,而胡开文却正当其时。</div><div><br>除了歙县、休宁之外,婺源为清代徽墨的第三个产地,工艺稍粗糙,产墨档次较低,大多为平民百姓所用。</div><div><br>徽墨的主要原料本来是松烟、油烟,但光绪二十五年(1899)前后<b>“洋烟(工业炭黑)墨”</b>出现,售价相当低廉,传统的<b>“本烟墨”</b>无法竞争。徽州墨业纷纷到上海采买洋烟,本烟墨渐渐绝迹,“徽墨”变得有名无实。</div><div><br>清朝同治年间,江南谢崧岱发明了墨汁。同治四年(1865),谢崧岱进京赶考时为劣质墨锭耽误,誓欲发明出无须研磨之墨,最终在北京琉璃厂获得成功。谢松岱墨店就是现在依然知名的<b>“一得阁”,</b>店名取自谢崧岱所书对联<b>“一艺足供天下用,得法多自古人书”</b>的上下首字。</div><div><br>明清墨的图案绘刻和漆匣制作,也都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境界,微型书画雕刻尤其具有艺术价值。此时制墨名家的墨版直接取材于书画作品、诗文题咏。明清的<b>“集锦墨”</b>正是中国绘画、书法、雕刻、漆器、纺织、螺钿、裱糊等艺术高度发达的集中表现。</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文府墨-北宋</h3> <b>参考文献:</b><br>1.《翰墨薪传——全国中小学书法教师培训项目专业用书》——《书法文化》(中国书法出版社出版)<br>2.《易水墨:留给人类文明巨大遗产》,作者:王文坡<br>3.《易县历史名人—超级制墨大师李廷珪》,作者:赵文彰<br>4.《李廷珪墨》,山西西口文化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