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话凤翔洛村青峰寺(转贴)

玉树临风

<p class="ql-block">漫话凤翔洛村青峰寺(转贴)</p><p class="ql-block"> 在我小时候就听老年人常说起青峰寺。老人们曾说:咱村青峰寺跟南山(太白山)青峰寺是一回事,过去年年有人去南山青峰寺赶庙会,咱村有人在那里住庙,那里还有咱村庙产哩……青峰寺从小在我脑海里就留下了较深的印象。</p><p class="ql-block"> 最近从微信群里看到村民发现青峰寺石碑的消息,让我十分激动,在微信群里为这些热心人点赞,表示支持鼓励。今天下午从李家庄微信群里看到青峰寺留下石碑的碑文《青峰寺广济院重修碣记》后,勾起了我多年的记忆,同时产生了一些新想法,于是立即动起笔来。</p><p class="ql-block"> 一、先从洛村青峰寺遗址说起</p><p class="ql-block"> 洛村青峰寺位于雍水河北岸、寺坡东面。【注释:寺坡是村民走河里的一面坡,因青峰寺得名】。寺内主要建筑是连成一排的三座庙,中间是正殿——佛爷殿,东边是圣母殿(俗称娘娘庙),西边是关帝庙(俗称老爷庙)。寺院东西两边各有厢房五间,供僧人坐禅、生活之用。青峰寺山门朝南,居高临下,庄严肃穆。洛村青峰寺清朝同治年间毁于回民叛乱,光绪年间重修青峰寺。现在青峰寺遗址的三座庙是清朝遗留的建筑。【注释:同治元年(1862年)陕西甘肃爆发了大规模回民屠杀汉人的叛乱,史称“同治回乱”。】</p><p class="ql-block"> 听老人说,青峰寺曾有僧侣住庙,常年有乡民参神拜佛,香火不断,佛事鼎盛。每年农历五月十九佛爷会、七月十二圣母会,十邻八乡善男信女前来烧香祭拜,络绎不绝,秦腔曲艺年年助兴,人流如潮。</p><p class="ql-block"> 新中国建立,国事更新,神佛淡化,青峰寺被挪用。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洛村小学由书房窑(寺坡下面东侧三孔窑洞)迁入青峰寺大院,学校由初级小学扩编为完全小学。洛村小学先在三座庙北面新建两座教室,后来拆除原青峰寺东西两边的十间厦房,在北面门口修了校门,校门两侧盖了九间厦房,后来还在三座庙南面新建两座教室,在西边修建了操场。一九七零年九月,洛村小学迁至洛村高桥,在青峰寺遗址创办橫水镇第三中学。横水三中扩建了操场并在操场北边盖了五间厦房,先后在三座庙南面建了两座教室、一排平房,后来还拆除原来洛村小学建的土木结构的厦房,改建为砖混结构的平房并重修了校门。洛村小学和横水三中先后在原青峰寺院内新建校舍,形成了现在青峰寺遗址的样子。二零零六年九月,横水三中撤销。【注释:二零零二年,由于生源减少,横水三中缩减班级,改办为横水一中洛村教学点,村民还是习惯称呼教学点为横水三中。】二零零八年,洛村村委会将青峰寺遗址(原橫水三中校址)发包给村民加工干辣椒、养羊,创办了洛村永腾养殖专业合作社。神圣寺庙之地如今面目全非,仅留下了三座空庙,让人难免有些遗憾!</p><p class="ql-block"> 二、再来说说洛村两座圣母庙</p><p class="ql-block"> 先说新修圣母殿:</p><p class="ql-block"> 改革开放民富国强,宗教文化传承弘扬,重修庙宇呼声高涨。由于青峰寺庙宇挪作他用,群众参拜多有不便,从一九九三年起村民自发捐资助物,异地新建圣母殿于北干渠北,翌年重塑神像。一九九五年八月七日(农历己亥年七月十二日)开光,迎青峰寺圣母殿神灵供奉于新庙。</p><p class="ql-block"> 再说圣母宫的来历:</p><p class="ql-block"> 文革初期,洛村青峰寺三座庙的神像全部被毁。信众及村民无处祭拜圣母娘娘,幸有虔诚信徒在原青峰寺山门正南的庙坡东侧的一孔窑洞内设神龛,供奉圣母娘娘,香火得以延续,美其名曰“圣母洞”。【注释:庙坡,原青峰寺山门前面的一面坡,现已不存在。上世纪六十年代末,庙坡所在地划给王家崖一户王姓农户作宅基地,王户修建宅院时把坡挖了。】由于窑洞供奉圣母不够庄重,于是虔诚信徒和热心村民筹谋规划,善男信女及村民集资捐款、备料投工,二零零四年四月(农历甲申年三月)破土动工,在原青峰寺东面王家崖新修庙宇,当年五月竣工。二零零五年(农历乙酉年)春至夏塑神像,取名圣母宫。二零一零年二月二十五日(农历庚寅年正月十二)隆重举行圣母宫开光典礼。</p><p class="ql-block"> 洛村现有的两座圣母庙(北干渠北面的圣母殿、王家崖的圣母宫)供奉的都是青峰寺圣母殿的九天圣母。如果青峰寺不被挪作他用,洛村就不会出现两座圣母庙。</p><p class="ql-block"> 三、关于洛村青峰寺的一块石碑</p><p class="ql-block"> 今年八月十一日,由几位热心人提供线索,洛村李家庄村民在青峰寺遗址北面、李家庄老庄南面街道南一排居民宅院后面发现了青峰寺的一个石碑和碑座。闻讯后,李维孝组织村民挖出石碑和碑座,并搬运到青峰寺遗址院内。随后李维孝自己出资,组织村民买砖块、沙子、水泥等材料,在青峰寺遗址内选好地址,请来工匠砌底座、重新立石碑,于八月十八日竣工。李维孝又将石碑碑文拍照后,分别送给凤翔博物馆、金台文化馆,请专家鉴定并解读碑文,凤翔博物馆专家基本破解了碑文内容。现将专家发来的碑文抄录如下:</p><p class="ql-block">青峰寺广济院重修碣○</p><p class="ql-block">佛为世尊传间白马寺 为不能烧���○ 劫教在南望青峰乃前劫迦叶○○寺代人法兴至我 大明皇帝内崇法王佛子外设僧尼 遍历天下无不有寺有僧焉亡○ 而有义父子有规共享太平与○ 种瓜之地虽凶无鏖无亡国之○ 法论周无量大劫了心大事能○ ○秦祥万民之乐业可不幸哉上 ○○但为曾前次碑沉于○○○ 皇明正德丙子寺主门清德灵祥○ 雕残○凌悉教恐后觉毁寺○○ 后观者尽石不○可念置造之○成七言而韵</p><p class="ql-block">时大明正德十一年岁次丙子○○</p><p class="ql-block">【注释:石碑年代久远,有些字模糊不清,甚至字迹脱落损毁,无法辨认,用“○”代替。“���”处是石碑掉了一小块。】</p><p class="ql-block"> 石碑顶部六个大字是“重建廣濟院記”,碑文第一行“青峰寺广济院重修碣记”是标题。【注释:碣jie,指圆顶的石碑。“碣”后面的那个字肯定是“记”字】 “时大明正德十一年岁次丙子○○”,重修青峰寺广济院的时间是大明正德十一年农历丙子年。【注释:正德,皇帝年号。岁次也叫年次。】明正德十一年,是公元1516年,距今505年。广济院作为青峰寺下设的慈善机构在明正德十一年重建,新建广济院的年代肯定早于重建年代,至于青峰寺建造年代那就更早了。因为寺院建好后达到一定规模时,才会修建慈善机构。再做进一步分析,青峰寺在明朝以前下设救济众生的慈善机构——广济院,说明早前的青峰寺比清朝光绪年间重建的青峰寺规模大、住寺人数多。从碑文上得到的信息来看,洛村青峰寺的历史悠远。</p><p class="ql-block"> 石碑背面刻有“青峯寺”三个字,跟太白山青峰寺同名,这也印证了老年人常说的洛村青峰寺跟太白山青峰寺是一回事。【注释:石碑背面“青峯寺”的峯字是峰的异体字。】由此可见,洛村青峰寺跟太白山青峰寺同名同源。太白山青峰寺在太白县高龙乡境内,高龙乡位于秦岭北部山地、太白县境东北部,青峰山为高龙乡境内最高峰,海拔2243米,山上有在隋唐时期即闻名遐迩的佛教古刹青峰禅院。【注释:高龙乡1997年11月,由原高码头、龙窝二乡合并而来;2011年7月撤销高龙乡并入鹦鸽镇。】既然太白山青峰寺隋唐时期闻名遐迩,那么洛村青峰寺建立年代应该是隋朝。隋朝建立于公元581年,由此算来,洛村青峰寺已有一千四百多年的历史了。至于洛村的历史会更早,因为三五户人家、一二十户人家的村子不可能修建一座寺院,只有在村子初具规模、村民安居乐业以后,才会修建寺庙传承佛教。由此追溯,可以作出大胆的推测,洛村历史应在一千五百年以上。</p><p class="ql-block"> 村民看了石碑后,发现石碑的石材是麻砂石,而且表面加工粗糙。分析一下,近代石碑的石材大多是青石,古代的石碑材料大多是麻砂石,从石碑的材质及表面粗糙这两点可以作出判断,洛村青峰寺的这块石碑年代久远。</p><p class="ql-block"> 由洛村青峰寺的历史可以推测一下洛村的历史。洛村分为上洛村和下洛村,上洛村也叫洛村西村或洛村张家底下;下洛村包括王家崖ai(王家崖底下)、王家庄、李家庄、白家沟、高桥、北沟等自然小村,村落沿雍水河北岸自然分布,上洛村位于雍水河上游,下洛村位于雍水河下游,整体而言全村居住比较分散。上世纪七十年代以前,各个自然小村或多或少都有窑洞,部分村民还住在窑洞里。上世纪七十年代开始,农户开始大量修建新宅院、改建旧村庄,有的自然小村整体异地搬迁。虽然现在村民都住上了新瓦房、楼房,但是旧庄基还有残留的窑洞。人们都知道,在远古时代人类住的是洞穴、草屋,人类早期大多沿河流居住,沿河流分布、村民居住窑洞的村落的历史大多早于其他村落的历史。从洛村的村落分布、村民居住的特点来看,洛村的历史也是悠久的。【注释:这里说的洛村是指自然村洛村,不是以前的洛村大队,也不是二零一八年四月合村后的行政村洛村。】</p><p class="ql-block"> 中华五千年,洛村上千年。历经千年变迁,洛村青峰寺留下了十分珍贵的遗址。愿洛村青峰寺遗址得到良好的保护,青峰寺文化世代传承。愿古老的洛村焕发青春,在国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征途上阔步前进!</p><p class="ql-block"> 李仓贤 </p><p class="ql-block"> 2021年8月26日于河南济源</p><p class="ql-block">作者简介:李仓贤,1955年出生,退役军人,退休教师,土生土长的凤翔洛村人。(如有侵权问题,联系删除)</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