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儒、释、道!

大中华文化传承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b>浅谈儒、释、道</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我,这些年接触到的儒家思想,有王阳明说的“心外无物”等。</p><p class="ql-block"> 通过网络可以更方便的了解到《四书五经》《道德经》《左传》《战国策》等众所周知的经典书籍。</p><p class="ql-block"> 其实,书读多了,就越通透了,有也得抽些时间陪陪妻儿老小、亲朋好友,看看新闻,了解了解社会八卦。先哲王阳明也是这个态度,他认为一个人如果读过很多书,经历过很多事,又善于思考,那么即使他没读过某本圣贤书,也不妨碍他的想法、心得体会能和圣贤书上说的道理差不多,这不是夸张,这叫殊途同归,以尧舜之心为心。</p><p class="ql-block"> 王阳明说“《六经》注我”,意思是就算没看过《六经》,自己的想法也可以和《六经》上说的八九不离十。经历过种种磨难、历经千辛万苦后,再去翻看圣贤在千百年前说过的话,有时真会觉得这就是为自己量身定做的,感同心受的东西,用文字记录下来就是最好的文章。</p><p class="ql-block"> 人世间的事,其实不复杂,慢慢具备了逻辑思维,就一理通百理同。大家都在学习马克思主义,有多少人能明理通义。其实,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就是其中理之精要。</p><p class="ql-block"> 儒家先贤们说的大致</p><p class="ql-block">可总结为:</p><p class="ql-block"> 第一,世界是客观存在的,人类社会发展有自身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p><p class="ql-block"> 第二,世界上的所有问题都有最佳解决方案。</p><p class="ql-block"> 第三,人要通过学习、磨炼、思考等方式,提高自己的本领,能认识世界、找到规律、找到最佳解决方案。</p><p class="ql-block"> 前两个问题可理解为“天”的概念,而第三个问题是“人”的问题,要实现“天人合一”,就要在第三件事上下功夫。如果这三个问题都搞清楚了,一切都会豁然开朗。</p><p class="ql-block"> 儒家提倡格物致知,要求正心诚意。修身齐家,“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动心忍性,事上磨、事上练,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说白了,都是为了帮你找到“登天”的梯子。</p><p class="ql-block"> 孔子告诉你登天的大致过程:“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从十五岁开始懂得立志学习知识和积累经验;三十岁基本建立自己的人生观;四十岁后,对人世间光怪陆离的事情能保持看淡;五十岁就知道有天命在,不是人力能随意所为的;六十岁时,外面说什么都能不觉得难听;七十岁就是随心所欲还不会逾越规矩。</p><p class="ql-block"> 孟子的登天过程大致是这样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孔子是对所有人说的,而孟子主要是对想当官的人说的。孟子说的也好,第一步格物致知,一个人不学习,那就无从谈起,学习有什么好处呢?日本明治维新时期的启蒙思想家福泽谕吉写了本薄书《你为什么要学习?》,说得非常好,全书闪耀着王阳明心学思想的光辉,很适合年轻人读。</p><p class="ql-block"> 接下来正心诚意,有了知识和工作能力,还要心正意诚,心不正,一切努力都会作废;意不诚,一切人都将与你远离。再就是修身齐家了,自己要管好自己,今天身体好不代表明天身体好,今天睡得香,不代表以后不会得失眠症;自己好,家里后院起火也不行。</p><p class="ql-block"> 前面这几条做好了,就可以治国平天下。</p><p class="ql-block"> 人一旦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那就真是炉火纯青了,孔子说的“从心所欲,不逾矩”,孟子说的“治国平天下”就是这个状态。所以,我对孔孟十分佩服,他们的思想气象万千,而主线却简单明了,用上面三段话概括就基本可以说清楚。</p><p class="ql-block"> 孔孟认为,人生价值只有通过为人民服务才能实现,“仁者爱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孟是在劝导人要做好人,做能人,做大格局的人,做敢于奋斗、敢于尝试又知错能改的人。人要努力长本领,有本领才能为社会服务,有大本领才能为社会做大贡献。他们劝人提高修养,但并不是劝人要“禁欲”,也不是劝人不要犯任何错误,“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失败是成功之母,没有错误就不会进步,不敢尝试就不会成长。</p><p class="ql-block"> 后来,包括形形色色的儒家学派,大多把孔孟的良法美意解释歪了,特别是程朱理学集大成者朱熹,他的理论过于强调对个人的修养要求,对“内圣”的要求太高,“存天理、灭人欲”“饿死事小、失节事大”,压制人性,脱离人道,束缚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在全社会宣扬这种思想,长此以往必然造成社会僵化。</p><p class="ql-block"> 中国近代以来之所以会大大落后于西方,从思想文化上看,是因为明清两代统治者将程朱理学作为官方指导思想大肆渲染,造成了整个国家的固步自封,思想保守僵化。明朝中期思想家王阳明,他的阳明心学理论基本回到孔孟的正道,但他的这一套理论不为官方所承认。后来,阳明心学在日本得以发扬光大。一个人,如果长期受程朱理学思想浸淫,其思维可能会出问题。</p><p class="ql-block"> 如果真学懂了孔孟思想,必然会对工作生活有大帮助。所以要认真学,学深悟透。首先要建立对前两点的内心确信,真学真懂真信,如果做到了真信,就不会干害人害己的事,就会真正懂得趋利避害。不过,千金难买人相信,儒家的简单啰嗦的说教往往难以让人真信,所以宗教就加强了这个方面的劝说,不惜用鬼神来压人,宗教告诉世人,做坏事都会遭报应,都会遭天谴,而做好人会有好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道家,道家也讲“天人合一”。什么是道法自然?道家和儒家的套路总体差不多。儒家更强调不懈怠,道家更强调不折腾,道家更强调要按照规律办事。</p><p class="ql-block"> 首先,承认世界是客观存在的,都是有规律的,按规律办事就对了,“越名教而任自然”,不要受到条条框框的束缚,人算不天算,圣人的嘉言再精密,也不会比天道规律精密,所以根本的是要按道(规律)办事,不能简单地以什么人说过的什么话为标准。道家反对过多的说教,所以道家的经典著作最少。</p><p class="ql-block"> 其次,人在道(规律)面前,要老老实实,不要试图什么都想干预,想违背道(规律)办事。儒家的伟大著作《论语》有句话:“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道家的奠基之作《道德经》也一句类似的话:“万物并作,吾以观复。”这句话比孔子的“逝者如斯夫”更形象更哲理,意思是说,万物的生死荣枯自有规律,面对纷繁复杂的世界,我们先多看看,不要急着干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佛家,佛家的理论构建,框架和儒家道家也差不多,它也承认世间是有规律的:缘。“因果不可改,智慧不可赐,真法不可说,无缘不能度”。不过和儒家的积极进取不一样,佛家强调“不执著”,劝说世人随缘而安。</p><p class="ql-block"> 儒家鼓励人努力上进,做大事,但是总有付出艰辛之后而不达目标的人,“冯唐易老,李广难封”,他们伤心、难过、想不开,怎么办?对这类问题,儒家、道家没有提出更好的办法,但佛家拿出了比较好的解决方案,它劝你想开点,“无缘不能度”,正视现实,迷途知返,该放下就放下,过好余生。</p><p class="ql-block"> 佛家也劝恶人,劝恶人不要再做坏事,“苦海无边,回头是岸”“放下屠刀,立地成佛”。</p><p class="ql-block"> 佛家还劝那些正在胜利道路上阔步前进的人,劝他们应见好就收,“一念成佛,一念成魔”,善恶就在一念之间,退一步海阔天空,过犹不及。</p><p class="ql-block"> 在这些方面,佛家的吸引力就显示出来了。但是佛家太啰嗦,佛祖又管得宽,所以佛家的各种著作相当多,多如牛毛,几辈子也看不完。好在,大道至简。</p><p class="ql-block"> 儒家的“不懈怠”是社会前进和财富创造的源泉,没有“不懈怠“的拼搏精髓,就没有人类社会文明进步可言。在“不懈怠”的鼓舞下,必然会出现各种折腾,道家看到这个问题,因此强调“不折腾”,少管闲事,所以道家超脱。佛家最后来收拾残局,“不执著”,万事皆能放下。</p><p class="ql-block"> 万法归宗理一个,世人笑我不入俗,我笑世人贪嗔痴!</p><p class="ql-block"> 紫凤凰</p><p class="ql-block"> 2023.04.22</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