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明代莒北及贤和乡社考略(五)</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还有一些社,有的只在贤和乡时出现过一次,有的一直使用到了清末,但除了记载于地方史志之外,在当今地名里没有留下任何痕迹。好在明贤和乡地域有限,又有一些自然地理做参照,总会有所发现的。</p><p class="ql-block"> 留秀社,其由来应与汉武帝刘秀的传说有关。今诸城市贾悦镇西北的龙宿村,是一个历史悠久的人口聚居地。相传,汉姑幕故城鼎盛时,该地又作东州。龙宿,得名于当地民间广为流传的一个故事。一次,刘秀在河北与王莽交战,兵败东退至此,仓皇逃命中与部属失散,只身一人在该村一座土地庙前的土坑里躲了一夜,村故名龙宿。这是《诸城地名探源》一书关于龙宿村名的介绍。那么,在叫龙宿之前,这个村会不会就叫过刘秀或者留秀呢?留秀与刘秀不仅同音,还有留宿刘秀之意。所以,就有了“留秀”之名,后避讳改称龙宿。清代,在程家庄牌设立东留秀社、南留秀社,这说明留秀一名在当地是有一些名气的。虽无史料佐证,我觉得留秀社驻地就是今龙宿村。</p><p class="ql-block"> 在当地,除了刘秀驻跸“龙宿”之外,还有传为刘秀屯军马的马庄,截河饮马的“闸河崖”等。由此推想,“秀津”之名可能也与刘秀有关。秀津社与朱马社、同里社、永安社等,在清代设牌时一同延续了下来,而且都属孝感牌。孝感牌位于原贤和乡东南部,南临潍河,两岸来往必有渡口。渡口即为“津”。刘秀曾经屯兵于此,少不了渡河作战,所以刘秀曾经渡河之地就命名为秀津社了。当然,这只是猜测。“秀”又有秀丽、秀美之意,把山清水秀、景色宜人的滨河称为秀津,也不无道理。因此,秀津社应在五莲县汪湖镇境的潍河左岸。</p><p class="ql-block"> 在五莲县汪湖镇的还有永安社。明代贤和乡有永安社,清代永安社属孝感牌,民国永安乡在莒县第四区。这说明,永安社经历了三个朝代,只是各个朝代的永安社所辖村庄无从详考。但从莒县第四区永安乡所辖方城、陈峪、大韩家庄、林后庄、小韩家庄、丁郭庄来看,明代贤和乡永安社,应该包括这些属于五莲县汪湖镇管辖的一部分村庄。</p><p class="ql-block"> 复山社,似乎是取自一个山名,但又好像不是。贤和废乡后,原辖区内既设复山牌,又有复山社,但“复山”却变成了“复仙”。这或许是“山”“仙”通假,本来就是复仙,我们不得其详,却在此大费周章。为什么叫复仙,暂时还没找到依据,但是复山社的确切位置还是可能找到的。</p><p class="ql-block"> 清代的复仙牌,辖包括复仙社在内的十七个社。按常理说,一牌驻地应该在全牌各社大致的中心地域,上传下达,公干民诉,皆可便利。依据这一理由,根据《清乾隆莒州示意图》上复仙牌所处的位置,可以确定复仙牌复仙社就在诸城市贾悦镇大下坡一带。这一推断,从复仙社的兴废也可以得到证实。乾隆《沂州府志》嘉庆《莒州志》“乡社”下都有“复仙牌复仙社”的记载,但《重修莒志》录自宣统二年的牌社名单下有一特别注明:“复仙社:领十七社。原领十六社,有复仙社,今并”。由此说明,复仙社从明朝设立,到清乾隆二十五年、嘉庆元年,甚至更晚的一段很长时间里,是一直存在的,到了宣统二年才在莒州牌社名录中消失了。</p><p class="ql-block"> 那么,“今并”之后的复仙社去了哪里呢?从宣统二年复仙牌所辖社的名单看,原来十六社,裁去一个复仙社,增加了澄金社、永金社,辖社有十六个增加到十七个。乍一看,澄金社、永金社好像是由复仙社一分为二,但实际上却不是。因为,澄金社与永金社并不搭界。澄金社在井丘以西的山区丘陵地带。据有关资料介绍,今井丘河在很早以前叫澄金河,井丘曾称澄溪村。澄金河发源于沂水县富官庄镇前良沟村西山下,经下谭家沟、井丘等村北流入浯河。河床上均匀细软的马牙砂,在清滢滢的河水映衬下,就像淘出来的金砂一样,故名澄金河。社以河而名。民国时期,莒县第五区设澄金乡,辖今沂水县富官庄镇上、下谭家沟村,大、小沈家沟村,前、后、下三个良沟村,还有金花岭村。这些村庄都在澄金河左右。据史料记载,民国时期澄金乡范围内的村庄,只有上、下谭家沟和下良沟建于明代,其余村庄是清朝以后迁居立村。到了清末,村庄多了,人烟稠了,遂立新社,民国延续为澄金乡。永金社则在澄金乡东南,中间有井丘社相隔,而且复仙牌“裁一增二”后,其他十五个社名一个也没变。所以说,永金社是由复仙社拆分而立,而且是在故地恢复设置涌金社,只是“涌”演为“永”了。到了民国,莒县第五区将永金社改称乡,辖老庄子、西王家庄、东王家庄、花园庄、梁家庄、殷家哨子、皇庄、滴水涯。由此可以推定,明代的复仙社,就在孟疃社与涌金社之间,也就是今诸城市贾悦镇大下坡一带。但复山之名源自何处,“山”与“仙”是否通假,尚待考证。</p><p class="ql-block"> 中贤、朱谢、嵩盛,到了清代还一直是社,只是分属不同的牌而已。从复仙牌所辖区域看,朱谢、嵩盛两社距离复仙牌(社)驻地不会太远。朱谢、朱马都有一个“朱”字,其得名或许也与朱元璋有关,是朱马社的西邻,其西则是棠梨沟社。所以 朱谢社在诸城市贾悦镇前、后张庄附近,但“谢”字从何而来,不得而知。</p><p class="ql-block"> 高大的山为“嵩”,“盛”有茂盛之意。古时候,贤和乡中部一带,北起卧牛城、南至杨廷山,乃至发牛山一线,峰峦叠嶂,松柏茂密,嵩盛社应该就在这一带的山区。明代卧牛城东南村庄稀少,后来村庄逐渐增加,自北至南有了城阳社、澄金社、黄山社,所以嵩盛社的“立身”之地,应在大山(炉山子)至杨廷山一带的鞠家窑、庄家山(今属莒县东莞镇)一带,东与棠梨沟社为邻。到了清代,“嵩盛”演为“松盛”,一字之改,本意相差,但却异曲同工。</p><p class="ql-block"> 中贤社,清代属孝感牌,称忠贤社。中贤,或许本来就是忠贤。不论是明代贤和乡忠贤社、招贤乡贤和社,还是清代孝感牌忠贤社、贤和社,其名同出一处,而且还是近邻。中贤社在诸城市贾悦镇南部与五莲县汪湖镇相邻的地方。</p><p class="ql-block"> 比鹿社、集庆社、清沟社之名,在莒州废乡设牌后一直没有再出现过,如今也没有发现同名甚至相近之地。那么,它们到底在哪里呢?</p><p class="ql-block"> 我想,比鹿社可能在贤和乡西北山区(今属安丘市柘山镇),与崇古社相邻。古时候,此地山高林密,沟壑纵横,但早期迁入的村庄并不少。今安丘市柘山镇境绝大部分旧为莒地,根据《安丘县地名志》统计,该镇明嘉靖前建立的村庄有二十多个。在如此广大(今柘山镇地域约150平方公里)的地方,如此多的村庄,只设一个崇古社是不可能的,也是极不方便的。清乾隆时期,在程家庄牌有一个韭山(九山)社,一直存续到清末民初,据考它就在柘山镇一带。嘉庆《莒州志》载:“壶山,在城北一百六十里。《汉史》云:灵门有壶山,即此。峪有华家亭,魏豫章太守华歆故里。西为太平冈,转而东,四山环之,有泛米山、九山”。由此可见,韭(九)山社无疑是由山而名。华家亭即今华家宅,在柘山(摘药山)北麓。太平冈即今太平山,在莒最西北境,是莒州与沂水、临朐、安丘的界山。今虎眉山、擂鼓山,是太平山以东的两座大山,它们就是嘉庆莒州志所记载的泛米山、九山。《安丘县地名志》载:虎眉山,古称胡米山,《重修莒志》亦称浮眉或浒弥。从几个名称读音看,泛米山就是今虎眉山(海拔474米)。虎眉山以东的擂鼓山,不仅山高(海拔468米),它的两侧还发源了秋峪河和古庙河(古称贤河),虽然没有发现有用过它名的史料,但可以确定,擂鼓山就是古时的九(韭)山,九(韭)山社辖地就在岳家、郭家、翟家、谭家、夏家秋峪,以及南、北章庄一带。这些村庄都建村于明早期。因此,清代的韭(九)山社是由明代比鹿社延续而来。比鹿或许取自“筚蕗褴褛”,有“开山辟路,艰苦创业”之意。但究竟如何,期待日后有新的发现。</p><p class="ql-block"> 在清代,长安牌有一个后集庆社,它在今莒县碁山镇和库山乡。因为长安牌也属莒州北乡,明代又与贤和乡相邻,后集庆社或许是贤和乡集庆社的延续,应该就在碁山镇或库山乡。但是翻遍《碁山镇志》《库山乡志》,却怎么也没有找到后集庆社的影子,而在清乾隆年间,莒北东南部的孝感牌,其辖区有北庆、中北庆、后北庆、中庆四个带有“庆”字的社,这或许是“集庆”社拆分之后的结果。“庆”与“杏”读音相近,明代的“北庆”演化为“北杏”,也是极有可能的,记得好像见过这样的文字介绍。大北杏,是莒东北一个古老而又规模较大的村庄,在莒北县成立之前一直属莒地,其周边还有小王家北杏、郑家北杏、李家北杏等村庄。假若“庆”“杏”演化成立,北杏就是集庆社所在地无疑。如今,李家北杏属五莲县汪湖镇,大北杏、小王家北杏、郑家北杏三村属诸城市枳沟镇管辖。</p><p class="ql-block"> 至于清沟社,莒州贤和乡古今地名中,带“沟”字的地名、村名很多,但与“清沟”相近的却只有一个青龙沟村。《沂水县地名志》介绍:青龙沟村,相传王姓于明万历年间自王家箕山迁此建村。村西岭下一沟蜿蜒似龙,沟一端有两个并列的小泉,似龙眼,以此得名青龙沟。民国时期,莒县第五区在此置青龙乡。但青龙沟建村年代晚于嘉靖,用自然景观“青龙沟”省去一字命名,也有些牵强。因为这里,南有井邱社、北有朱双社,距离不过三五里,中间再设一社不太可能。在《诸城历史沿革考略》清末行政区划详表中,“枳沟练”所辖有前、后清水沟两个村庄。两村在大北杏以东,相距不过五六里,历史上就在莒诸边界。而清康熙《诸城县志》所列位居县西、西南,与莒州连界之地的普庆乡、望仙乡,也没有水清沟村的任何迹象。极有可能的是,清代某个时期,原明代莒州所辖清沟社的前、后水清沟,因为区划调整改属诸城县了。如此推断,假若“集庆”乃集北庆之名成立的话,就更没有什么疑问了。</p><p class="ql-block"> 至此,明莒州贤和乡三十六社今之所在,似乎全部有了答案,但由于史料所限,只能确定社址所在村庄或者社的大体方位,但所辖村庄难以详考,有些推断还需史料佐证。(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