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警惕!外源性雌激素 —— 乳腺癌患者的又一个“隐藏杀手”</p><p class="ql-block">本文纲要</p><p class="ql-block">1、什么是外源性雌激素?</p><p class="ql-block">2、外源性雌激素与乳腺癌</p><p class="ql-block">3、有哪些外源性雌激素食物?</p><p class="ql-block">4、有降低体内雌激素的食物吗?</p><p class="ql-block">5、关于雌激素的“真真假假”</p><p class="ql-block">乳腺癌常被称为“粉红杀手”,发病率位居女性恶性肿瘤首位。虽然乳腺癌的发病机制目前还不清楚,但大量的研究都将雌激素与乳腺癌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在《Cell Chemical Biology》上的一项研究表明,暴露于被称为异(外)雌激素的化合物可能会降低抗雌激素治疗癌症的有效性。</p><p class="ql-block">一、什么是外源性雌激素?</p><p class="ql-block">雌激素其实男女都有,只是女性身体产生更多,我们人体内的雌激素来源有内源性雌激素和外源性雌激素。</p><p class="ql-block">内源性雌激素:我们人体内所产生,主要来源于女性体内的卵巢中,其次也会来源于肝脏、肾上腺、胎盘、男性睾丸中,也会通过芳香化酶作用于雄激素转化而来。</p><p class="ql-block">外(异)源性雌激素:顾名思义,外源性雌激素就是来自外界补充的雌激素,主要分为人工合成的雌激素、环境中的雌激素样化合物(双酚 A、邻苯二甲酸酯、多联氯苯是最常见的 3 种环境内分泌干扰物)、动植物雌激素。</p><p class="ql-block">二、外源性雌激素与乳腺癌?</p><p class="ql-block">对于女性而言,雌激素是不可缺少的重要激素。但是雌激素是一把“双刃剑”,正常水平时可使女性青春靓丽,皮肤细腻柔滑。雌激素是促进女性第二性征发育的重要因素。但是体内雌激素增加又与乳腺癌的发生、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p><p class="ql-block">开篇所讲的,据《Cell Chemical Biology》上发表的一项研究称,暴露于被称为异雌激素的化合物可能会降低抗雌激素治疗癌症的有效性。即使是非常低剂量的暴露,如典型的饮食暴露,异(外)源性雌激素也能在很大程度的逆转,使乳腺癌细胞以无药物治疗般的速度恢复增殖。</p><p class="ql-block">图片</p><p class="ql-block">所以,外源性雌激素可能是引起乳腺癌的高危因素之一,乳腺癌患者还是要避免摄入!</p><p class="ql-block">三、有哪些外源性雌激食物?</p><p class="ql-block">关于内源性雌激素我们可以通过药物治疗等手段来控制体内的雌激素水平,但对于外源性雌激素,就需要我们自己控制一下。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外源性雌激素食物,在日常生活中避免去摄入这些含有高雌激素的食物。</p><p class="ql-block">01</p><p class="ql-block">蜂王浆</p><p class="ql-block">蜂王浆用于喂养蜂王和蜂幼虫的乳白色或淡黄色浆状物质,含有比较多的雌激素活性的物质,以及其他影响人体雌激素分泌的成分,比如脂肪酸。有研究发现,蜂王浆里的一些含量比较高的脂肪酸可以影响雌激素的功能。并且,在临床研究里已经观察到蜂王浆能够改变妇女的更年期症状。</p><p class="ql-block">其次,还有糖分是蜂王浆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过量服用蜂王浆,容易造成体重超重或肥胖,影响乳腺癌预后。因此并不建议乳腺癌患者服用蜂王浆。</p><p class="ql-block">02</p><p class="ql-block">雪蛤</p><p class="ql-block">雪蛤,又叫林蛙,但是我们常常听说的雪蛤,实际上就是雌性林蛙的输卵管,叫“雪蛤膏”或“雪蛤油”,是雌激素产生和存储的地方,含有雌二醇等激素类物质。但是叫久了,这“膏”和“油”就掉了,只剩下“雪蛤”。其中,“木瓜炖雪蛤”中的“雪蛤”便是这输卵管。</p><p class="ql-block">国外的相关研究证明,雪蛤等补品的过量摄入,显著增加乳腺癌的患病风险。因此,对于乳腺癌、卵巢癌等自身雌激素水平较高的患者来说,雪蛤似乎就不那么友善了,因此乳腺癌患者为了保险起见还是不吃雪蛤为好。</p><p class="ql-block">03</p><p class="ql-block">紫河车</p><p class="ql-block">紫河车,又名人类胎盘。紫河车中含有多种激素,免疫因子,氨基酸、细胞因子、酶及酶抑制剂等,这些物质使得紫河车具有提高机体免疫力、抗病毒、抗癌等功效。目前也有大量实验将其用在抗肿瘤药物中。</p><p class="ql-block">但是,紫河车中所含的激素类成分就含有对于乳腺癌患者不甚友好的外源性雌激素,因此纵使紫河车有很好的抗肿瘤效果,对于乳腺癌患者使用时应该慎之又慎。除了紫河车之外,还有紫河车制品胎盘素也应尽量不食用。</p><p class="ql-block">04</p><p class="ql-block">高丽参</p><p class="ql-block">至于高丽人参,也是存在争议的。经过研究发现,它可能带有的雌激素其实不是来自人参本身,而是那些附着在人参上的真菌。人参的主要成人参皂甙测不出有任何雌激素活性。所以,需要食用时,一定要记得完全清洗干净。</p><p class="ql-block">05</p><p class="ql-block">保健品</p><p class="ql-block">许多人吃保健品,是为了改善营养,增强抵抗力。事实上,乳腺癌患者只要日常饮食均衡、营养摄入全面,就可以提高机体对抗癌治疗的耐受性,降低手术、化疗等所产生的副作用。对于维生素、矿物质、鱼油、益生菌、益生元、抗氧化剂及免疫增强等保健品,建议前往营养科进行相关的营养风险筛查,经由专业营养师作营养状况评估后,如果确有所需,再推荐购买。</p><p class="ql-block">同时,尤其警惕市面上各种来路不清、成分不明的女性护肤品、美容养颜补品、丰胸产品等,小心里面添加了化学性雌激素。无论口服还是经皮吸收,这些外源性雌激素进入体内后,会增加体内雌激素含量,可能导致乳腺病变的产生和进展。</p><p class="ql-block">四、有降低体内雌激素的食物吗?</p><p class="ql-block">既然有升高雌激素水平的食物,那会不会有一些食物它的成分能影响雌激素在人体内的合成,帮助降低体内的雌激素水平呢?没错,还真的有!</p><p class="ql-block">01</p><p class="ql-block">蘑菇</p><p class="ql-block">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的研究人员在《Advances in Nutrition》期刊发表的一项研究发现,较高蘑菇食用量的人发生癌症风险较低。其中,乳腺癌与蘑菇的关联性最强,经常食用蘑菇的人患乳腺癌的风险明显更低。韩国也曾有研究发现,饮食中如果有比较多的蘑菇,更年期前患乳腺癌的风险显著降低(减少了65-70%)。</p><p class="ql-block">图片</p><p class="ql-block">蘑菇对乳腺癌较其他肿瘤有更高的抗肿瘤效果,可能原因是从蘑菇中提取的植物化学物质是芳香化酶活性的抑制剂,具有抑制乳腺癌增殖的抗雌激素特性。另外,芳香化酶这种天然的抑制物质,是耐热、溶于水。所以,如果蘑菇煮汤的话可以把汤也喝下呦。</p><p class="ql-block">注意</p><p class="ql-block">蘑菇虽好,也不要贪吃专吃,需要适量,注意饮食的多元化、均衡化;不要乱吃野生蘑菇,以防出现中毒等现象,从而影响到身体健康。</p><p class="ql-block">02</p><p class="ql-block">膳食纤维</p><p class="ql-block">美国癌症学会《癌症》在线发表一项研究报告,对已经公布的前瞻研究结果进行系统回顾和荟萃分析,汇总调查了膳食纤维总摄入量和不同膳食纤维摄入量与乳腺癌发病风险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膳食纤维总摄入量最多与最少的女性相比,乳腺癌发病风险较低,无论绝经前乳腺癌还是绝经后乳腺癌,尤其可溶纤维或水果纤维。</p><p class="ql-block">图片</p><p class="ql-block">全谷物和麦麸中的膳食纤维可以通过与雌激素结合以及帮助胃肠道中雌激素的清除,来帮助预防乳腺癌。此外,膳食纤维还可以通过改变肠道菌群来影响循环中雌激素的浓度,雌激素在这些肠道细菌的作用下被代谢并从体内排出。除此之外,IARC有研究报告称,高膳食纤维饮食还有助于降低大肠癌风险。</p><p class="ql-block">注意</p><p class="ql-block">建议不要食用一些号称富含膳食纤维的酵素等产品,通过摄入谷物、蔬菜、水果等就能摄入膳食纤维。</p><p class="ql-block">五、关于外源性雌激素的“真假”</p><p class="ql-block">假:喝豆浆会升高体内雌激素水平?</p><p class="ql-block">真:不会,相反它还有调节雌激素水平作用。豆浆中的确含有一种植物雌激素—大豆异黄酮。大豆异黄酮具有双向作用,一方面在体内雌激素不足的情况下,它可以起到雌激素样的作用;在体内雌激素过剩的时候,它会产生拮抗的作用,让雌激素保持一个比较平稳的水平。在日本的一个研究中发现,更年期妇女食用大豆制品(包括豆腐、豆浆等),乳腺癌的风险能减少30% 。根据《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建议,每人每天食用 30~50 克大豆以及大豆制品(豆浆300毫升左右)。需要注意的是不要用大豆异黄酮保健品来代替豆类摄入。</p><p class="ql-block">假:牛奶会增加乳腺癌发病率吗?</p><p class="ql-block">真:不会,但也不可过量。人们主要担心的是添加“生长激素”和“性激素”这两种激素。在某些国家,使用“生长激素”来增加产奶量是合法的。世界卫生组织(WHO)和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都认为规定剂量下使用“生长激素”是安全的。在中国,“生长激素”是禁用的。而“性激素”对产奶无意义,并且添加“性激素”,如雌激素反而会抑制奶牛产奶,没有人会特意添加。所以,无需担心牛奶中激素的问题,大家可以放心根据《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建议,每人每天摄入300g牛奶,还能帮助补钙。</p><p class="ql-block">假:维生素E有抗癌的功效?</p><p class="ql-block">真:虽然有研究表明,维生素E作为膳食补充剂中的中坚力量,拥有优越的抗氧化性能,可以减轻自由基对DNA和脂类造成的损伤,防止肿瘤发生。但哈佛大学医学院附属布里格姆妇女医院的Kathryn T. Hall博士及其团队通过一项20年涉及5万人的研究,在2019年《国家癌症研究所杂志》上发表文章表明,某些基因型的病人在补充维生素E后,乳腺癌、子宫癌、肺癌等的发病风险反而都上升了。所以,有特定基因突变补充维生素E才能降低癌症风险,否则不降反升。对于处在放疗期的患者,不适宜补充维E,可能减弱放疗疗效。但是,也不必拒绝富含维生素E的食物,因为它的含量远远抵不上一颗药丸的剂量,正常吃都是没问题的。</p><p class="ql-block">参考资料:</p><p class="ql-block">[1] Siuzdak. Warth. Estrogen-mimicking compounds in foods may reduce effectiveness of breast cancer treatment.Cell Chemical Biology.[J].2018.</p><p class="ql-block">[2]王亚琼,祝庆华,唐明文,陈生.紫河车临床应用研究概况[J].亚太传统医药,2020,16(07):189-192.</p><p class="ql-block">[3] Ba, DM; Ssentongo, P; Beelman, RB; et al.Higher Mushroom Consumption Is Associated with Lower Risk of Cancer: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of Observational Studies.[J].Adv Nutr.2021</p><p class="ql-block">[4] Farvid MS, Spence ND, Holmes MD, Barnett JB.Fiber consumption and breast cancer incidence: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of prospective studies.[J].Cancer. 2020 Apr 6. </p><p class="ql-block">[5]Jaini, R; Kesaraju, P; Johnson, JM; et al.An autoimmune-mediated strategy for prophylactic breast cancer vaccination.[J].Nat Med.2010,16(7):799-803</p><p class="ql-block">[6]COMTand Alpha-Tocopherol Effectsin CancerPrevention:Gene-Supplement Interactionsin Two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s.Kathryn T Hall,Julie E Buring,Kenneth J Mukamal,M Vinayaga Moorthy,Peter M Wayne,Ted J Kaptchuk,Elisabeth M Battinelli,Paul M Ridker,Howard D Sesso,Stephanie J Weinstein…Show more.JNCI. July 2019,684-694.</p><p class="ql-block">声明:以上信息仅供您参考。如有任何问题,请咨询医疗卫生专业人士。</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