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廉故事周周讲(第3期)

婴城幼儿园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为进一步扎实推进“清廉学校”建设,营造政风清明、园风清净、教风清正、学风清新的幼儿园育人环境。&nbsp;婴城幼儿园推出“清廉故事周周讲”清风拂师德、廉洁润童心。&nbsp;本期的故事是《四知先生》。</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2px;">🍃清廉故事讲述人🍃</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2px;">🍃清廉故事我来讲🍃</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四知先生</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杨震字伯起,东汉弘农郡(今陕西省)人,幼通经史,博览群书;中年从教,有弟子三千,多成栋梁之材,人称“关西夫子”、“关西孔子”;五十岁入仕途,官至太尉。一生刚正不阿,勤勉清廉,调任东莱太守路经昌邑时,昌邑令王密为答谢杨震知遇推荐之恩,深夜以10斤黄金相送。杨震不受,说:“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王密说:“暮夜无知者。”杨震说:“天知,地知,我知,你知。何谓无知!”“四知拒金”的故事从此千古流传,后人称其为“杨四知”、“四知太守”、“四知先生”。</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杨震治家严谨,以“清白吏子孙”作为家训严格要求后人。杨震一生为官清廉,从来不肯私下接见任何人,就是家里的人,也不准他们询问他的公事。他后来官至太尉,除了应得的薪饷,所有的收入,一律归公。出门的时候,坚持步行或用自己的交通工具,不乘坐公家给他准备的车子。杨震正是以自己的言行作则,教育子孙们要“节衣缩食,省吃简用”。有人见他这样清廉,做了朝里的大官,家里还是那样的清苦,就劝他购置些产业。杨震却说:“使后世称为清白吏子孙,以此遗之,不亦厚乎?”</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杨震的后人都秉持做“清白吏”的家训,特别是杨震的三子杨秉自律极严,尤以“三不惑”即不饮酒、不贪财、不近色而闻名于世,人们赞其为“淳白”。杨震,是历史上有名的清官。百姓因此送给杨震一个“四知先生”的美号,还建一座“四知台”纪念他。</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一个人在公众面前维持良好的形象并不难,难就难在独处的时候也不能放纵自己,什么事情能做,什么事坚决不能做,在独处的时候要有一个明确的意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俗话说: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广大党员干部一定要廉洁自持,慎独慎行。牢记“莫伸手,伸手必被捉”的至理名言,做到自架“高压线”、自设“防火墙”、自念“紧箍咒”,始终保持健康的人生追求。</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