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李芳菲 晒我书单|宋颜:徜徉书海,丰盈自我

栟茶中学【读书频道】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人间四月天,最美读书月。</b></p> <p class="ql-block">  高二15班 宋颜</p> <p class="ql-block"> 近期颐的杨绛将稿费捐给母校清华大学,设立“好读书”奖学金,鼓励年轻人多读书,读好书。读好书就是和智者进行心灵对话,沿着他们走过的路,感受到了智慧的力量和生命的韵味,能不断丰盈自己的精神。</p> <p class="ql-block"> 这一年来,我邂逅了苏轼、王阳明、季羡林、杨绛和莫里教授,指尖轻轻掠过读书的时光,是那么宁静和充实,书中情意缱绻,我领悟到生命的力量和厚度,不知不觉中成长了。</p> <p class="ql-block">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我要树立远大的目标,并为之而努力奋斗。《知行合一心血大师王阳明》这本书告诉我,阳明从小就认定,人生头等大事就是学习做圣贤那样的人。他一生都在践行着这一目标,创立了阳明心学,成为了一代圣人。《苏东坡传》让我懂得东坡先生立志于“致君尧舜、匡扶人民”。他始终都在坚守自己的理想,在人生的转角处,成为了名垂千史的大文豪。《人生何处不欢喜》中说道,季羡林先生理想的大学就是清华和北大,他的名校情缘,有了他留德十年的学习经历,得到吐火罗文大师的垂青,成就了国学泰斗,国宝名至实归。《且以优雅过一生杨绛传》这样说,先生要做好自己,活成自己想要的样子,她始终保持着宁静淡雅,她把她的一生,活成了大家心中的一个典范,被钱钟书誉为“最才的女,最贤的妻”。我也默默在心中埋下了一颗理想的种子。</p> <p class="ql-block"> “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是一个漫长的积累过程,我要以读书为快乐,抓紧一切机会多读书,深信最终会完成量变到质变的蜕变。《杨绛传》描述两位先生在牛津的日子里,因为假期很多,他们几乎把假期全部的时间都用来读书了。他们时时刻刻,随时随地都可以读到书,对他们而言,读书时候的他们如同到了天堂。《人生边上的智慧》告诉我,季老先生在留德期间,在条件及其艰难困苦的情况下,苦读不辍,坐在冷板凳上辛苦耕耘。警报响起,大家拼命往地下室钻,疲于逃命,而只有季老却是书不离手。先生说,只有在知识广博的基础上,你的眼光才能放远,你的研究才能深入。时间是个常数,对谁都是一样,谁每天也不会多出一秒米秒。要利用时间的“边角废料”多读书。清华的图书馆也有他温馨的读书回忆。李一冰先生的《新苏东坡传》这样介绍苏轼用功读书的,“我昔家居断还往,著书不暇窥园葵。”他读书狂勇,又勤作业。其母程夫人还重视对他历史的熏陶,程夫人教育孩子,读史不但可以启迪一个人的知识,更是培养品德,使能明辨是非的人格训练。书的馨香让我心中的那颗种子开始萌动了。</p> <p class="ql-block">  “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面对人生的困境,我从书中汲取了智慧和力量。</p><p class="ql-block"> 黄州、惠州、儋州,苏轼将失意写成了诗意。苏轼三次被贬,政治上的挫折,却成就了一代大文豪,留下了很多脍炙人口的名篇佳句,流芳百世。“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苏轼的人生哲学,将磨难活成诗词和远方,令我受益匪浅。</p> <p class="ql-block">  阳明先生入朝后,受刘瑾集团的迫害,身体遭受廷杖的痛苦,被贬贵阳龙场。他经历了九死一生,步步暗藏杀机。在龙场,原始人的穴居生活,他砥砺进入圣贤的境界,悟出了圣人之道,演绎了最为传奇的一段人生经历。先生病中受命,本可以班师回朝,他却临时决定为民除害。他是思想史上和传统文化史上一颗璀璨明珠。他用超乎常人的意志,将磨难演绎圣贤传奇,令我震撼。</p> <p class="ql-block"> 世纪老人季羡林留德十年期间,遇到了二战,回国梦被搁置,又要忍受飞机轰炸的危险和饥饿的煎熬。在战乱中最迷茫的岁月,他找到并确定了人生的方向。尽管饥饿并时时有生命危险,他却在暗暗地告诉自己:一定要活着,因为他还没来得及报效祖国。后来他回到了祖国,被聘为北大教授,建立了东方语文系,为祖国培养了大批专业人才。他回忆,在极其困难的环境中,人生的乐趣还是要有的。在任何情况下,人生不会只有痛苦。在他的身上,我看到一种永远都积极向上的韧劲,这是文人的风骨。</p> <p class="ql-block"> 《杨绛传》这样叙述,两位先生经历了一场浩劫。他们要过很多关(劳动关、居住关、饮食关、卫生关)。他们面对黑暗保持平静释然,一起经历风风雨雨,一起熬过那段艰难的岁月。杨绛先生在1961-1967期间,翻译了《堂吉诃德》,因为卓著的成绩,被西班牙国王授予十字勋章。钟书生病的四年时间里,她一直默默地坚持照顾爱人。在女儿罹患重病期间,她坚韧扛下一切,戏说家里有两个光头。在女儿去世的前一天,她拉着圆圆的手,对她深情地说:“安心睡觉,我和爸爸祝你睡好。”我被深深折服,潸然泪下。在92岁高龄,她将他们生活的点点滴滴,写成了《我们仨》,她用百年的经历为我们对家做出做好的诠释。哲人将苦难看淡看轻。她精神强大又坚韧,她用精神和意志战胜了现实的悲痛。我体悟到,人生挫折在所难免,最重要的是如何保持坚韧,竭尽所能趟过黑暗的河水,走向黎明,静谧智慧,如杨绛般。</p> <p class="ql-block"> 莫里教授得了渐冻症,他不甘枯竭而死,勇敢地面对死亡。一个老人,一个年轻人,一堂人生课,他们相约在星期二。临终前,莫里教授给学生上完最后一门课,课程的名称是人生。上了十四周,最后一堂是葬礼。莫里教授走过最后那座连接生死的桥梁,并用面对生死的那种勇气走过那段旅程。我在莫里教授的痛苦中深深明白了平静和生命的力量。一位终生的教师,他睿智、通达,幽默积极,有着巨大的教育人魅力。面对生死,莫里进行人生思考,重新诠释了生命的意义和责任。 《相约星期二》奏响了一曲生命之赞歌,让我感受到了生命的厚重。</p> <p class="ql-block"> 我遨游了《苏东坡传》、《知行合一心学大师王阳明》、 《人生何处不欢喜》、《人生边上的智慧》、 《且以优雅过一生杨绛传》和《相约星期二》。这是一场场心灵之旅,智者的话语似甘霖滤过我的心田,我心中的的那颗种子生根发芽了,并将枝繁叶茂。这些优秀作品,镌刻着我成长的足迹,温暖而有力量。</p><p class="ql-block"> 徜徉书海,我沉醉在读书的快乐之中。&nbs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