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3月18号下午,当我们来到建水临安古城东门时,被眼前这座红色的城楼惊倒了:酷似北京天安门!请教度娘得知,这座城楼虽然与北京天安门的建筑风格如出一辙,确比北京天安门城楼早建28年,人称“小天安门”,是建水古城最标志性建筑。</p> <p class="ql-block">朝阳楼又叫东门楼,古代叫迎晖门,建于明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虽历经多次战乱和地震,至今仍旧巍然屹立,是滇南重镇建水历史悠久的主要标志之一,祖国边陲老重镇的象征。唐元和年间南诏政权在此筑惠历城,城系土城。明洪武二十年,明军平定云南后设临安卫,筑临安卫城,在原有土城的基础上拓地改建为砖城。城有四门,东叫迎晖门,南叫阜安门,西为清远门,北为永贞门。明末,西南北三楼毁于战火,仅存东城楼。</p> <p class="ql-block">朝阳楼正面的顶层檐下,东面悬挂清代书法家石屏人涂日卓书写的“雄镇东南”巨匾,“雄镇东南”为清代云南著名的四大榜书之一,也是唯一幸存下来者,每字大近两米,结构笔力冠绝于世,笔力刚劲,极有气魄。</p> <p class="ql-block">城楼西面屋檐下这四个字,龙飞凤舞,潇洒飘逸,可是我们几个左看右看上看下看,大家面面相觑,无人识知。随向当地一美女请教,她告诉我们是“飞霞流云”,听后我们还是满脸的疑惑。回来后问度娘,才知这是悬摹唐朝草圣张旭“飞霞流云”狂草榜书,难怪我等普通之人不识。😓</p> <p class="ql-block">建水古城位于云南昆明之南220公里,古称临安,至今保存有50多座古建筑,被称为“古建筑博物馆”和“民居博物馆”,被列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建水人文鼎盛,在元代就始建庙学,明洪武年间建临安府学,万历年间建立建水州儒学。清代先后建立了崇正、焕文、崇文、曲江四个行院,境内人才辈出。当时建水有“临半榜”之称,即云南科举考试中榜者中临安府要占半数,堪称云南之冠,故而有“文献名邦”、“滇南邹鲁”之美誉。 </p> <p class="ql-block">建水,曾经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是滇南地区的中心,临安府的府城所在地正是建水。因为历史上的辉煌,建水这座小城保留着许多珍贵的历史古迹,其中大部分位于临安古城内。从东门朝阳楼进入古城,步行在这条青石古街上,让人仿佛有一种穿越历史的感觉。</p> <p class="ql-block">临安饭店建于1953年,无论主体身份几经变更,但小吃的味道依旧如初。一楼卖早点、米线,二楼点菜吃饭。据说临安饭店是建水饮食的缩影,也是建水味道的代表,由此而成为网红打卡店。</p> <p class="ql-block">临安古城的巷子里遍布各种小吃美食,但最出名的莫过于烤豆腐(臭豆腐)。在建水的街头巷尾随处可见,三三两两的食客围坐在一张小方桌旁,桌上一个小火盆,上面架个铁箅子,寸方豆腐就在上面烤得焦黄焦黄,食客们边烤边吃,好不惬意。</p> <p class="ql-block">看到建水人是如此喜欢吃烤豆腐,我们也想品尝一下经过烟熏火烤的豆腐究竟是种什么样的美味?但满街都是小吃店,家家都有烤豆腐,究竟谁家的好呢?当看见这家老建水店里店外,坐满了食客。我们直接走了进去,工作人员在一个犄角旮旯给我们摆了两张小桌子,由于人太多,店家无法给我们提供烧烤工具,只能是食客点菜,店家统一烧烤(有点失望哦)。他家的烤豆腐是6元钱10块,我们点了两份,由于人多,烤豆腐供不应求,店家先给我们端来一份,我夹起一块咬了一口,无盐无味,不臭不香,然后蘸着蘸料吃,味道还是一般般,同伴与我同感,之后那一份我们就没要了。</p> <p class="ql-block">建水人为何如此钟爱烤豆腐,原来坊间有一个鲜为人知的说法。相传,在明朝年间,朝廷在建水大量征兵,有一个小伙子被朝廷选中,在即将离开建水投身战场的前夜,小伙子的母亲担心儿子在路途中挨饿,便连夜将刚刚做好的豆腐用一块块小纱布好,之后,用石块将豆腐里所含的水分压干,制成豆腐果形状,放入包裹,等天明让儿子带着这些豆腐上路。因为长途跋涉,儿子到了军营,取出包裹里的豆腐,一块块豆腐早已经发霉、变臭。想把这一大包豆腐扔了,又觉得可惜,于是,便将发霉变臭的豆腐放在炭火上烤,等到豆腐烤出焦黄色,原本已经发霉发臭的豆腐散发出一股香味,放一块在嘴里,咬破脆皮,就见热气从无数蜂窝状小孔中散出,一嚼之下,汁液四溅,味道极佳。从军营回到家乡,小伙子如法炮制,邻里尝过小伙子的烤豆腐之后,均对这种别样的吃法赞不绝口。就这样,豆腐的这一吃法一传十,十传百,建水县城家家户户都学会了烤豆腐。</p> <p class="ql-block">建水古城有许多陶器商铺,所售的陶器都是产至于本土的紫陶器。原来在宋末年间建水就开始生产陶器,至今已有九百多年的历史。历史上有宋有青瓷,元有青花,明有粗瓷,清有紫陶的说法。紫陶属传统的名优产品。1953年在北京举办的全国民间工艺品展览会上,建水紫陶被列为中国四大名陶之一,与江苏宜兴陶、广东石湾陶、四川荣昌陶并驾齐名。</p> <p class="ql-block">朱德旧居陈列室位于建水古城红井街二十一号,是一座普通的清末建水民居建筑。一九一三年,朱德任蔡锷麾下的少校营长,驻军建水,朱德在这座小院住了三年。3月19号早上我们来到这里,因为时间尚早,陈列室没开门,仅拍下这张照片。</p> <p class="ql-block">临安府署始建于明洪武十五年(1382),历经明、清两代6次增修扩建,沿用至清末民初,至今已有637年的历史。</p> <p class="ql-block">云南提督学政考棚为明清时期云南提督学政定期到此,集中滇南片区的临安、元江、开化、普洱四府学子举行院试的场所。</p> <p class="ql-block">“道冠古今”、德配天地”是文庙东西两侧的牌坊,其义是盛赞孔子的学说、思想与品德。此二坊建于明永乐十三年(1415年),清雍正七年(1729年)重修,三间四柱,上面是牌楼,六重四拱,坊下各饰有8只石雕神兽,居中的4只天禄,披麟甩尾,颈长爪利;两旁的4个辟邪,怒目扭颈,形象怪异。</p> <p class="ql-block">洙泗渊源坊,为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重修。是典型的五开间三门道古牌楼建筑,石砌须弥座夹杆石上为巨型石雕造型栩栩如生。</p> <p class="ql-block">临安古城西面的清远门</p> <p class="ql-block">板井豆腐坊,舌尖上的中国拍摄地。据说在这里只需5元钱,豆花、豆浆、炸豆皮等豆制品任你吃。</p> <p class="ql-block">听说,这里每天大概用三百斤左右的黄豆。</p> <p class="ql-block">包豆腐,每个人平均每天包3000个左右的豆腐</p> <p class="ql-block">大板井又称溥博泉,建于明洪武初年,距今有600多年历史,有“水味之美,贯甲全滇”之说,被列为建水甜水井之冠。</p> <p class="ql-block">大板井水质清澈,喝一口甘甜润口,用这大板井的水点出的豆腐最好吃,所以每天都有许多居民来此打水。</p> <p class="ql-block">御麟堂是一家紫陶坊,为清末民初建筑,外墙为中西合璧风格,院内天井很大。宅院内为双层木结构,一层为紫陶工坊。当年御麟堂的紫陶名号响遍滇南。御麟堂门前就是十二眼井。</p> <p class="ql-block">从远处看很像一堆随意摆放的石头,但走进就会发现它是呈扇形排列的十二口井,当地人称为十二眼井,此井深6米,水深2米,始建于清康熙四十九年。</p> <p class="ql-block">朱家花园位于建水古城的翰林街中段,是一组规模宏大、具有滇南特点的清代民居建筑。朱家花园系清代建水人朱朝瑛弟兄所建的集家族祠堂、住宅和私家园林为一体的宅院。始建于清光绪年间,前后历经三十年,于宣统年间终告落成,是云南省首屈一指的私家园林,也被称作“西南边陲大观园”。</p> <p class="ql-block">朱家花园门面不大,从外表上看也不气派,但当你一进入花园,才知里面别有洞天。花园院落层进叠出,房舍鳞次栉比;翘角转椽,陡脊飞檐,屋面反曲有举折呈流线型;四十二个用青石板铺地的大小天井,几百道木门花窗、画轩雕栏,让人眼花缭乱;造型奇美,错落有致,曲径通幽,富贵而不失风雅。令人惊叹!我本对建筑一窍不通,对朱家花园的历史也不甚了了,我们又是第二次游朱家花园少了些许兴致,加之同伴对此也不感兴趣,在园内走马观花地看了一下,随手拍了几张照片,表示再次来此打了个卡。</p> <p class="ql-block">循规蹈矩。朱家家训:循规蹈矩、谨言慎行。是朱家子孙的为人处世之道。</p> <p class="ql-block">谨言慎行。</p> <p class="ql-block">“中将第”匾,是朱朝瑛参与辛亥革命临安起义后获中将衔时所制。</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