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把艺术创造力和中华文化价值融合起来,把中华美学精神和当代审美追求结合起来,激活中华文化生命力。要把握传承和创新的关系,学古不泥古、破法不悖法,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文艺创新的重要源泉。”</b></p><p class="ql-block"><b> 西和是人类始祖伏羲的诞生地,先秦文化的发源地之一,境内历史文化灿烂、民俗文化丰富、红色文化弥足珍贵,丰富的文化资源对于促进文化繁荣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推动文化发展大有作为。发掘西和历史人文底蕴,留住记录城乡发展变化历程、百姓生活变迁的历史,促进西和文化发展繁荣,以民间的力量去发现,深度挖掘和传承具有鲜明特色的西和地域历史文化。</b></p><p class="ql-block"><b> 从即日起,笔者在美篇公众号不定期推出《寻找远去的历史——发现西和》系列文章,主要介绍散佚在西和民间的各种碑刻、锦帐、家谱、字画、契约、匾额、门楣等,与各位喜欢地方文史的道友互勉。</b></p> <p class="ql-block"> 《发现西和——碑刻系列之一》</p><p class="ql-block"> 在我们的身边还残存者一些古老的石碑,历经岁月的磨砺,尽管有些已经“身首异处”,碑文漫患不清,但是仔细研究,其中还是隐藏着诸多历史细节。有感于这些珍贵文物再不保护就即将消失,笔者愿尽自己的微薄之力,把这些碑文抄录下来,从中去发现消逝的史实,领略古人的智慧、文采,让它成为我们可以触摸的真实历史。</p><p class="ql-block"> <b>碑 名</b>: 《故劝学所长孟承先纪念碑》</p><p class="ql-block"> <b>发现时间</b>:2019年4月19日</p><p class="ql-block"> <b>发现地点:</b>十里镇孟川村</p><p class="ql-block"> <b>立碑时间:</b>民国年间(约在1921--1922年间)</p><p class="ql-block"> <b>撰 文</b>:王访卿 宣统年间选拔贡生、举孝廉,后任西和劝学所所长,兼任西和模范学校校长</p><p class="ql-block"> <b>书 丹:</b>何积祜 时任西和县知事</p><p class="ql-block"> <b>碑刻现貌</b>:该碑原立于该村孟氏祖茔,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遭到破坏。现残存高度75cm,宽31cm,碑厚12cm,呈长方体状。笔者发现时原碑已从中间竖向断为两截,碑额及右半部分已佚失。残存碑文349个字,其中碑刻正文211字,涉及人物姓名76字,其它62字。</p><p class="ql-block"> <b>碑刻内容简述</b>:主要记述了清宣统元年乙酉制科举人,后任民国西和县劝学所长孟承先先生的生平经历以及事迹。</p> <p class="ql-block"> (文中所述碑刻现状照片一)</p> <p class="ql-block"> (文中所述碑刻现状照片二)</p> <p class="ql-block"> 碑刻正文:</p><p class="ql-block"> <b>故劝学所长①孟承先纪念碑</b></p><p class="ql-block"> 先生讳承先,字囗囗,生于光绪八年②,终于民国七年③……室派衍……邑庠生④。为人纯谊儒雅⑤,有丈夫囗囗进取,先生素抱不凡⑥,不以寒……易造全县之子弟难,于是转入……之不起色,实囗国民之未……</p><p class="ql-block"> ……知人生世上只问其有益于世否⑦,耳彼囗囗多出门下,身任劝学数月</p><p class="ql-block"> ......蒸蒸日上囗追......先生易箦⑧之日,县知事、直隶河间⑨孙公耀章轸念⑩勤劳赐曰:囗囗囗囗......教育厅长蒙赐“敬教劝学”四字以颜其额兮。先生门人岁欲囗囗囗囗志不可没也,遂略述囗囗庻几后之学者有所,观感而兴起焉......壬戍胞弟象先续未竟之......溢洋益附记焉。</p><p class="ql-block"> ......模范学校校长囗囗王访卿 敬撰</p><p class="ql-block"> ......西和县知事道州翼云何积祜 敬书</p><p class="ql-block"> 人名(略) 仝鞠躬</p><p class="ql-block"> 阴阳 赵炳南</p><p class="ql-block"> 石匠 赵贵玉 王生贤</p><p class="ql-block"> 泥水 杜生林</p><p class="ql-block"> 瓦匠 苏法之</p><p class="ql-block"> 胞弟 孟保先 </p><p class="ql-block"> 不孝男 孟颖 孟钧</p><p class="ql-block"> 侄 孟敏 孟魁 孟果 孟恭 孟般</p><p class="ql-block"> 孙 孟养廉 孟养直 孟养真 </p><p class="ql-block"> 叩敬</p><p class="ql-block"> 中华民国囗囗年清和月吉日 立</p> <p class="ql-block"><b>注释 </b></p><p class="ql-block"> ①劝学所 民国三年(1914),天水陇南各县裁撤训导。训导署改为劝学所,置所长、支发各一员,劝学员若干名。掌管本区教育调查、筹款兴学等事宜。后官职时有变更,1923年改为教育局。</p><p class="ql-block"> ②光绪八年 公元1882年</p><p class="ql-block"> ③民国七年 公元1918年</p><p class="ql-block"> ④庠生 古代学校称庠,故学生称庠生,为明清科举制度中府、州、县学生员的别称。</p><p class="ql-block"> ⑤纯谊儒雅 “纯谊”,故名思义指纯洁的友谊。“儒雅”指学问精深、气度温文尔雅。</p><p class="ql-block"> ⑥素抱不凡 “素抱”指平素的志趣、抱负。晋陶渊明《饮酒》诗之十五云:“若不委穷达,素抱深可惜。”“不凡”不平凡、不一般。</p><p class="ql-block"> ⑦“人生世上只问其有益于世否” 语出明朝晚期著名思想家、哲学家吕坤在其著作《呻吟语》中说:人生天地间,要做有益于世的人,纵使没有这心肠和本事,也不要作有损于世的人。</p><p class="ql-block"> ⑧易箦 “易箦”原意是更换床席,指人将死。后来演变为对死亡的一种讳称。源于《礼记·檀弓·曾子疾寝》。</p><p class="ql-block"> ⑨河间 即今河北省河间市。</p><p class="ql-block"> ⑩轸念 悲切思念。</p> <p class="ql-block"><b>碑刻中部分人物简介</b></p><p class="ql-block"> <b>孟承先</b>(1882--1918)男,十里乡孟川村人。在弟兄中排行老三,村民尊称其为“三老爷”。自幼聪明好学,对古今圣贤十分敬仰。清光绪末附生,宣统元年乙酉制科①举人,后毕业于甘肃省立师范学校。在省城读书期间,亲眼目睹了军阀之间尔虞我诈,混战不断、民不聊生的情景,对社会有了清醒的认识。回到家乡后于民国6年(1917年)2月在孟川村创办西和县第一所②位于乡下的的新式学校——漾源乡鲤泉第一保国民学校(今址为赵五九年制学校),在学界一时声名大振。民国七年任西和县劝学所所长,是年去世,年仅36岁。虽然他担任劝学所长不足一年,但由于他对西和教育颇有贡献,去世后受到甘肃省教育厅褒奖,追赠“敬教劝学”匾额一块,此匾文革年间佚失。</p><p class="ql-block">注:①制科即制举,也叫特科。是封建科举制度中不同于常规设置的科举制庄人。无时间,科目及资格限制,但设制科必须由皇帝下诏,制科目的也是在于选拔各类人才。</p><p class="ql-block">②因为当时西和全县仅有一所新式小学,即由漾源书院发展而来的“西和县高级小学堂”,且位于县城。尽管已是民国,西和乡下的学校仍是以为数不多的私塾为主。所以孟川学校为第一所位于乡村的新式学校。</p><p class="ql-block"> <b>王访卿</b>,西和县西峪镇王磨村人。宣统元年乙酉制科拔贡,任文庙奉祀官①、模范国民学校校长,封赠爵举孝廉方正。曾在时任西和县知事何积祜支持下纂修西和县志,订名为《重修西和县志》,后因何积祜离任,该书未付梓刊印,样稿由其后裔保存至今。</p><p class="ql-block">注①文庙奉祀官 官职名。清末国子监之职官,光绪三十二年 (1906) 设,掌文庙典礼事,职秩七品、八品、九品官各二人。民国成立后废。民国四年(1915年)十二月,袁世凯恢复帝制,复设文庙奉祀官,专管文庙春秋祭事。</p><p class="ql-block"> <b>孙耀章,</b>直隶(河北)河间府(今献县张坪人),前清举人,师范毕业(又称第一届试验生),曾游历日本。民国五年(1916年)署渭源知事,民国8年(1919年)任西和县知事,任内改私塾为学校,其他政绩无考。兰州偃园众香园楹联“偃仰遂真性,林园无俗情”系孙耀章所撰。</p><p class="ql-block"> <b>何积祜,</b> (1880——1934),字翼云,号韶华馆主,湖南道州(今道县)人,光绪二十九年癸卯科举人。其祖父系前清举人、清代大书法家何绍基。何积祜早年接受民主革命的新思想,反对袁世凯独裁。民国初年,曾为四川督军陈宦幕僚,1920年孔繁锦任陇南镇守使时,聘何积祜为镇守署参谋长。1921年出任西和县知事,在任约一年多。何积祜为人清廉正直,体恤民穷,向上恳述西和地脊民贫、豁免杂税,向下整肃吏治,劣绅贪官不敢横行,并损资编修县志,兴办教育,修茸文庙,启西和教育一代新风。尤精诗文书画,在西和遗韵遗墨较多。</p><p class="ql-block"> <b>孟象先</b>(?---1945),字鼎三,孟承先胞弟,在弟兄中排行老七,人称“七老爷”。民国6年与兄长孟承先(时任劝学所长)一起创办“孟川学校”,并担任教员。后任西和鼓楼南学校教导主任,校长,当选县参议员。先生一生痴诚教圃,教泽福绵,其门生弟子遍及县内各地,深受师生、家长爱戴。据村里的孟玺如老人回忆说,1945年先生不幸去世,举丧期间,受其教泽恩惠的诸学生行弟子礼制,为师守丧送殡,场面肃穆隆重,史无仅有。</p><p class="ql-block"> <b>孟保先</b>(生卒不详),孟承先胞弟,时人尊称为“ 六老爷”,据说最初曾在孟川学校担任教员,由于他在中医方面很有造诣,以治病救人闻名于乡。现孟川村保存其居住过的民宅一座,虽年久失修,濒临坍塌,但雕梁棂栋之间仍显示出当年的气势不凡。老宅现存房屋十一间,修建于光绪十年三月十三日的大门一座,存手书门楣“耕读传家”一款。</p><p class="ql-block"> <b>孟 果 </b>(1919 --2011)孟保先之子,孟承先侄子,民国年间任水南镇中心学校第一分校教导主任。教学之余潜心研习中医,尤擅长伤寒杂论。1958年西和、礼县合县期间任西礼县卫生学校教师(校址设在礼县赤土山)。1961年西礼分县后在本县多家医院工作。1983年成立西和县中医院时与赵松龄先生一起被聘为坐堂大夫。孟果一生经历清末、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3个时代,从50年代开始成为西和名医。他生前以书为伴为友,家中藏书甚丰,其本人也涉猎较广,被庄邻同仁贯以“书痴”褒誉。据后辈说,由于长期看书,加之年事已高,得了眼疾,大家劝他不要过度伤神,但是他说:“书到用时方恨少,活到老就要学到老,读书学习是没有止境的”。先生晚年居于老家,经常义务为村民看病,分文不取,而其所开具的中医药方多被县内药铺店堂收藏,成为后晚研学中医病理知识的重要遗存。2011年先生去世,享年92岁。</p><p class="ql-block"> <b>孟 恭 </b> 孟承先侄,孟果堂兄。五十年代毕业于兰州卫校,后分配到庆阳地区宁县工作,并在宁县安家。长期担任宁县乡镇卫生院长,后在宁县人民医院退休。</p> <p class="ql-block"> (孟保先书法遗存“耕读传家”门楣)</p> <p class="ql-block"> <b>结束语</b></p><p class="ql-block"> 该碑系迄今为止西和境内发现的为数不多的何积祜先生的书法作品之一,它详细记述了孟川村民国前的隶属关系、孟川学校的创办,以及孟承先崇教重教的经历。孟川学校是清末民初西和最早的新式学校之一,创办时间仅次于位于鼓楼南的水南镇中心学校(即原西和县南关小学)和位于东岳庙的水南镇第二中心学校(今西和县北关小学前身)。此碑距今已逾百年,经历了繁华风光,沧桑磨难,天灾人祸,文革动乱......斑驳的碑文,仿佛向人们诉说和见证着当年柳岸花丛、朗朗书声,历经风雨磨难,时代的风云变幻及近百年的悲壮史。撰文者扬葩振藻,旁征博引,娓娓道来;书写者笔力苍劲雄健,一气呵成,汪洋咨肆,让人深为叹服。站在碑前,不啻【chì】在鉴赏品读一篇赏心悦目,字字玑珠的妙文佳作,又是在领略一幅名家高手的书法艺术珍品。</p><p class="ql-block"><b> 延伸阅读:</b></p><p class="ql-block"><b> (一)</b>民国甘肃省立师范学校沿革</p><p class="ql-block"> 1904年,甘肃文高等学堂(师范馆)创建。1906年,兰山书院更名为甘肃省立优级师范学堂;1911年,甘肃省立优级师范学堂更名为甘肃两级师范学堂;1911年,甘肃两级师范学堂更名为甘肃初级师范学堂;1913年,甘肃初级师范学堂更名为甘肃省立师范学校;1914年,甘肃省立师范学校更名为甘肃省立第一师范学校。</p><p class="ql-block"> (二)西和县赵五九年制学校 </p><p class="ql-block"> 位于十里镇孟川村,创办于民国6年(1917年),其前身为漾源乡鲤泉第一保国民学校。据1996版《西和县志》记载:漾源乡鲤泉第一保国民学校,1917年2月创办,校址位于孟川村,时有校舍2间,教师2人,学生70人。 为西和县境内创办较早,历史悠久的学校之一。</p> <p class="ql-block"><b> 声明:所载文字、图片均为原创作品并拥有版权和使用权,未经笔者本人授权同意,请勿作他用。</b></p> <p class="ql-block"> <b>搜集整理:</b></p><p class="ql-block"><b> 王 力 男,生于1973年。政协西和县委员会第十届委员,甘肃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陇南市民间文艺家协会理事、西和县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西和县收藏与历史文化研究会副会长。</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