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虽远,行则必至;事虽难,做则必成——滨州市初中语文“强课提质 送教助研”活动

惠民县皂户李镇中学

<p class="ql-block">4月21日,滨州市初中语文“强课提质 送教助研”活动在惠民县第二实验学校举行。</p> <p class="ql-block">梁云青老师执教了一节作文指导课,以“万事有心,万物有情,人间有味”为线索,引导学生学习选材。</p><p class="ql-block">梁老师先从“事”和“物”入手,引导学生分享自己亲身经历的或熟悉的“事”,分享自己引发的思考,悟出的生活、人生意义。接着引导学生联系所学课内文章,探究写作前积累写作素材的方法和途径。素材来源于生活,所以要留意生活,善于思考;素材来源于经典,所以要以经典引路,以读导写;素材来源于阅读,所以要广泛阅读,拓展思维。</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视频《我的爸爸是个骗子》,让学生谈最感动的瞬间和感悟,借助电影中的特写镜头,引出作文写作方法“以小见大,聚焦细节”,让学生以最直观的方式明白了什么是细节,什么是“小”,什么是“大”。老师的选材就非常精彩。</p><p class="ql-block">之后又让学生谈对《我的爸爸是个骗子》这个题目的认知,借助课内所学文章的相关文段,告诉学生,写作还需要“精心构思,巧设波澜”。</p><p class="ql-block">借助《一颗小桃树》的结尾,告诉学生借助议论抒情,可以进一步深化主旨。</p><p class="ql-block">梁老师利用视频、课内外阅读材料,对作文题目拟订,开头段、中间部分、结尾段的写作方法进行了指导。</p> <p class="ql-block">学以致用,当堂训练。梁老师设计了“请你补写”环节,让学生补写由一株棣棠花引发的思考。先让学生谈思路,口头作文;然后展示例文,让学生借鉴学习。最后以滨州市中考题为例进行写作训练。</p><p class="ql-block">作文课一直是我的弱点,苦于没有好的教学方法;作文课一直是学生的弱点,苦于无法给学生有效的点拨。梁老师今天告诉我,作文选材可以来自经典,来自课文,还可以来自生活。无论来自哪里,都需要学生自己去观察、反思、感悟,都需要发自学生内心。学生认识到万事都要留心,万物都会有情,才能用心体会人间真味。</p> <p class="ql-block">邹平的刘艳红老师执教《石壕吏》,以学生的课前提问导入,引出《石壕吏》的写作背景,并强调“三吏”“三别”,帮助学生积累文学常识。</p><p class="ql-block">老师注重阅读训练和指导,让学生融入感情,注意语气:以低沉悲痛为主调;语速:整体稍缓,少数语句语速稍快;重音:富含感情的词语可以重读,拖音,一字一顿。</p><p class="ql-block">学生先自读,然后小组互读,个别展示+互相点评,精彩纷呈。</p><p class="ql-block">开始时有种担心,学生在没有充分理解文义的时候能读出感情吗?从学生的表现来看,本文内容还是浅显易懂的。相信学生,学生真的会给我们惊喜。</p><p class="ql-block">老师配乐朗诵,学生闭目想象。读完后谈自己的想象,引出质疑“作者表达了一种什么样的情感”。到此处我才终于明白,刘老师是让学生通过读,自己体味情感,而不是老师通过讲告诉学生情感。这应该就是老师的高明之处,也是我们应该努力改变,尽力尝试的一种教学思路。</p> <p class="ql-block">老师将诗歌分解成一个个片段,定格为一张张照片,让学生头脑中有画面,思考有方向,谈理解和感悟才更有针对性。“夜捉人”的石壕吏,“逾墙走”的老翁,吏的一声“怒”呼,老妇的“苦”啼,以吏的残暴突出百姓的凄苦。老师不讲,一直是在读中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p><p class="ql-block">解读“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时可以看出老妇对国家的担当,对此观点我有些不解。本文作者的写作意图应该是通过石壕吏夜捉人,连一个力已衰的老妇都不放过来突出表现徭役的残酷,百姓的痛苦,表达对百姓的同情。如果从杜甫为什么不为老妇一家求情的角度解读杜甫的责任和担当可能更恰当。</p> <p class="ql-block">最后,展示不同时期的杜甫及其代表作,呈现了一个有血有肉的真实的杜甫,让学生理解了为什么杜甫是“诗圣”,杜甫的诗是“诗史”。目的是知人论诗,是引导学生与杜甫穿越时空进行一场对话。</p> <p class="ql-block">综合来看,作文指导课更符合常态课堂,有指导,有练习,课后学生也有收获,更可以学以致用。</p><p class="ql-block">第二节课老师的设计意图很明显,希望借助读让学生自己发现、自己感悟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但是,常态课堂时间有限,每节课都这样的话恐怕不现实。可能我还没能让自己慢下来,可能我还没有足够的耐心等待,可能这才是我需要继续努力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刘艳红老师分享《基于核心素养培养下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实践与探究》时,重点分享了自己的课堂演变过程。刘老师说自己的1.0课堂是知识的搬运工,2.0课堂是“三有”课堂,3.0课堂是灵动的课堂。</p><p class="ql-block">刘老师讲的时候我也在反思:</p><p class="ql-block">初上讲台的时候,刚刚接手语文课的时候,我也是一个典型的知识的搬运工,战战兢兢,身累,心更累。</p><p class="ql-block">随着时间的推移,对课本内容越来越熟悉之后感觉简单搬运很无趣,很枯燥。在彷徨之时非常幸运的接触了“学共体”,了解了“学共”课堂,为我打开了新思路。我的课堂开始改变,开始追求课堂的价值和意义。我的课堂也完成了升级,与刘老师的“三有”课堂大同小异。</p><p class="ql-block">今天了解了刘老师的3.0课堂后,自己眼前又一次豁然开朗,我的课堂也需要增加灵气,我也应该准备再次升级了。</p><p class="ql-block">心动不如行动,行动就要有始有终。路虽远,行则必至,事虽难,做则必成。</p>

学生

课堂

老师

杜甫

刘老师

石壕吏

作文

写作

老妇

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