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过去,我对国学是没什么认知的。近一年来,单位每周五坚持周例会,每次必学《论语》,从开始的不以为然,被动学习,慢慢的变为主动求知并印证现实,让我对国学有了更多的认知和感悟。于是利用抖音大数据的反向利用,主动获取到很多国学大师、教授和学者的短视频,其中中国政法大学思政研究所副教授郭继承的短视频让我深受触动,他在授课中传递出的智慧、纯粹和通透让我认可了他这个人,继而毫不犹豫的购买了他的著作《郭继承人生课:中华经典十三讲 》,这本书是郭教授从历代先贤名著中精选十四部著作,系统编排,深入解析,从世界观到方法论,从立志发心到建功立业,从修身齐家到治国平天下,用最浅显的语言,讲解最深刻的智慧。通过每天挤时间读,在自觉自愿的前提下,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哲思魅力,对照检视生活与自己,每每感到痛并快乐着。痛苦的是深刻感悟到自身格局的局限性和自身弱点带来的羞耻心,与圣贤,与君子有天地之差。快乐的是渐渐明心见性,感悟到人生的意义,找到了前进的方向和为人处世的标准,内心定力得到一定增强,对未来不再那么迷茫。</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这本书平复了我的焦虑。一是疫情肆虐,加之西方强国零和博弈下国际关系紧张,对未来中国及中华民族命运走向的焦虑。</b>究其原因还是自身对中华文明和智慧的不自信,通过学习郭教授对《尚书》、《论语》、《易经》、《六祖坛经》等经典著作的阐发,祖先的时空、宇宙格局和阴阳对立统一的哲学思维让我尤其自豪,这种思维反映了天道与人心的互相照印,超越了时空的局限,于数千年之前以成就为人类智慧的巅峰。深入学习党的二十大报告,字里行间流露着中华优秀传统思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正是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的具体实践,改革开放、市场经济、一国两制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正是中华民族精神谱系中与时俱进、包容并蓄、海纳百川的真实表现,我相信有这样优秀文化基因、文明特质的民族一定能够行稳致远,我坚信中国智慧必将破除民族复兴路上的一切障碍,必将为世界和而不同提供中国方案,必将指引中华民族谦和自信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二是对人生道路目标求而不得的焦虑。</b>生活在这个物欲横流的万丈红尘中,我们每个人的人性总被各种欲望所支配,万般苦涩皆因求而不得,如何把自己解脱出来,放下执念从而拥抱幸福是我们每个人都要深思的课题。尚书中说“人心惟微,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这句话告诫我们,“人心”便是人性中私欲的一面,包括自私、好色、嫉妒等,我们要时时克制,不断净化。“道心”是人性中积极引人向上向善的一面,我们要不断激发弘扬,以帮助自己存天理,灭人欲,修身正己。这本书通过对儒释道三家的传世经典《尚书》、《管子》、《大学》、《中庸》、《易传》、《道德经》、《传习录》、《了凡四训》的深度客观解读,不仅揭示了小我私欲的的危害,也指明了成就大我的方法和路径,让我不断开悟,放下我执,效法天地之德,常怀利他之念,明悟金子既分大小也分纯度的修持方向,崇尚“神人无功,圣人无名,至人无己”的圣贤境界,从而不断格物致知,修身正己,知行合一致良知。</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三是对家庭教育的焦虑。</b>受西方丛林法则和二元对立哲学思想的影响,中国教育行业电影院效应和内卷日益加重,为了不让自己的娃娃输在起跑线上,家长们只能默默忍受资本收割,去迎合西方精英教育的模式,却因此对孩子成绩和才能的成长日益焦虑和恐慌。这本书开篇第一讲《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让我明白了成绩并不是孩子优秀与否的唯一标准,人的智慧的挖掘与启发,立志的高远才是决定孩子生命高度和能否实现“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关键因素。古之圣贤修学问,是“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常人次之,修学亦是为学得文武艺,卖予帝王家,光宗耀祖;革命先烈修学,是为中华民族之崛起。再看看当下的主流思想,父母教育子女几乎一致口径——你要好好学,将来才能有工作,才能买房买车。高下立见。那么人与国家和社会的责任何在?或许有人说,只要做好自己,就是做贡献了,殊不知求其上,方能得其中的道理,求其下,有何可得?世人若皆如此,社会如何向好,国家如何强大?以史为鉴,落后就要挨打。因此,每个人都必须要有使命感与责任感,明白我是谁,为了谁的道理。因此,我们在家庭教育时更应该把孩子的学业放到成长的漫漫长路中去看待,注重帮助引导孩子立好志,开好局,给孩子一盏指引前行的明灯,放开他的手脚,让他在风雨中磨练成长,掌握自身,亦掌握命运。只要人人争做一块发光的金子,世界的东方一定会是光芒万丈。</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这本书还启发了我对文化自信的思考。</b>近代殖民侵略中华大地的百年屈辱史,带给我们的创伤最严重的并不是满目疮痍,而是对中华民族文脉的截毁,是对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沉重打击。从新文化运动以来,我们在缺失文化自信的影响下,追赶超越时出现了唯西方论的过左倾向,认为凡是西方的都是先进的,凡是传统的都是落后的思想。特殊时期发生的打倒孔家店、破四旧等事件背后,正是这种不自信的因素在作祟。其实,在历史的长河中,中华文明绝大多数时候是领先于西方文明的,清末战争的失败,直接原因是错失了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机遇导致国内工业落后,继而军事落后,究其根本原因是清政府闭关锁国的政策背离了中华文明开放包容、海纳百川、与时俱进的民族精神。事实证明,当我们重新鼓起勇气打开国门,保持我们的民族精神特征,我们依然能够迎头赶上,重新腾飞。所以,我们落后的只是科技,而非文化。我们常说要海纳百川,守正创新,那么我们首先应该找到自己的海在哪里,明白正又是什么,方能迈步纳新。作为一名文学爱好者,我们有责任和使命去主动追寻中华文化的根与魂,深入的研学经典,拂去世人强加给儒佛道三家经义家的神秘色彩,你会发现他们均是内在高度统一,殊途同归的修身治世之哲学,不同于科学于特定时代的意义,它们即便再传承万年,仍然对人类拥有着引导开悟的力量。</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一本好书,荐予君读。</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