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看电视剧《人生之路》之后想到的</p><p class="ql-block"> 近日,中央电视台一套播出的电视剧《人生之路》,是由著名作家路遥先生于上世纪八十年代撰写的小说《人生》改编的。早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我己多次读过这部小说,并且还看过由小说改编的电影。小说说的是陕北农村青年高加林高考失败后,不屈不挠、顽强拼搏,与命运斗争的经历和爱情纠葛。小说的出版发行,当时给我们这一代人以极大的震撼,引起了大家强烈的共鸣,可以说,高加林在生活中的许多遭遇,都留有我们这一代人生活的影子。</p><p class="ql-block"> 正如电视剧中主人公所说的,农村青年人要有出息,读书可能是改变命运非常重要的选择。但在那个年代,又有多少农民供得起孩子上学?又有多少人能考上大学?记得1981年全国有几百万考生,可实际只招收28万人,当年的高考录取率只有10%多一点,不难想象考中的概率有多低。对于我们这些农民的孩子,要想考中,更是难上加难,因为当时农村学校老师普遍紧缺,而且有些老师专业并不对口,他们也是边学习,边教授;有些课程因为缺老师,就直接不开设。</p><p class="ql-block"> 1981年,我参加了当年全国的高考,预考时,我以高中两个班第一名的成绩入围,即使这样,正式考试时,离录取分数线还差的很远。出于对命运的不服输,我多想进城复读一年,但家里没有钱供我,父母说,补一年学,得二百多元,家里哪有钱啊?没办法,于是我和同村的两个同学,徒步50多里地,前往神木县高家堡中学,看有没有补习班,因为在这里补习,用不了多少钱,但我们并没有得到想要的结果,因为人家学校并不办补习班。我们只能带着失落的心情,灰溜溜的又步行回到了家。可是补习的愿望,始终在我的心里隐藏,我多想能够补上一年学,如果能考上大学,那我也就如愿以偿了,即使考不上,我也心甘了。但补习的机会,对我来说,非常渺茫了,于是我整天跟着大人,去地里锄务农田,或帮着干家务活。眼看着学校快要开学了,我的心里更加着急。正在这时,我的一个叔叔来我家窜门,他知道我学习挺好,就劝说,你家情况你也知道,万一补不成学,你还不如留上一级再考。这下提醒了我,于是我就跟着下一届学生学习,但在第二年的高考中,我还是以相差十多分的成绩落选了。</p><p class="ql-block"> 面对高考的失败,我伤心过,彷徨过,我不知道自己该怎么办。实在没有办法,我只想当兵,也许当兵可能是一个不错的选择,我的想法虽好,但事情的发展并不是按我自己的意愿来实现。1981年秋天,一年一度的征兵工作开始了,我毫不犹豫地报了名,要知道,那时中越自卫反击战刚结束才两年,南线并不太平。经过体检、政审,一切都顺利的通过了,但在审定时,我并没有被确定为入伍对象,只是一个预备人选。当得到这个消息时,我五雷轰顶,痛哭流哭,我立马去找父亲,希望父亲能给我找找关系。母亲告诉我,你父亲去前梁地里锄地了,我急着要去前梁找父亲,可那天刚好下了一场大雨,河里发起了洪水,人根本无法渡过去,我只能急得在河岸边团团转。当父亲回到家里时,我急切地告诉他,父亲听后也是非常无奈,就去找了公社,但已经无济于事。1982年,到了征兵季,我又坚决地报了名,也许是老天有眼,也许是公社领导开恩,我总算实现了自己当兵的梦想。</p><p class="ql-block"> 到部队后,我始终不忘初心,多么希望自己能考上军校,这是我心中的梦想,也是实现自我价值的桥梁。在连队,不论日常训练,还是国防施工,亦或是细小的工作,我始终如一,尽最大努力做好各项工作,那怕是连里每次点名表扬时,我都力争能有自己。我想只有各方面表现优秀了,连里才可能推荐你参加军校考试。1984年7月,是我参加军校考试的第一次,当时,我们团正在喀喇昆仑山上进行国防公路的修筑。面对高寒缺氧的施工环境,和高强度的体力劳动,我坚持挤出时间进行文化课的学习,当战友们已经因劳累而早早休息了的时候,我仍然点上蜡烛进行学习。由于条件的限制,我们当时考试是在帐篷里进行的,每一个人都坐一个小马扎登子,而长条登就成了我们考试的桌子,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我们完成了考试。大约过了一个月,考试成绩正式公布,我获得全团第二的好成绩,但最终莫名其妙地没有被录取。面对此情,我感到了无比的失望,我心里想,这也许就是命运吧。但思来想去,我觉得怎么能向命运低头呢?只要有一线希望,我就会付出百分之百的努力。于是,我决定继续参加考试。功夫不负有心人,最终,我以全团第七名的好成绩,被中国人民解放军郑州电子技术学院录取,最终实现了自己的理想。</p><p class="ql-block"> 人生的道路并不平坦。面对坎坷,是退缩,还是勇往直前,每个人的选择可能并不一样,有些人会朝着既定的目标继续前行,而有些人只能放弃。记得2018年我们高中甲班同学聚会时,每个人都进行了自我介绍,特别是当年学习非常好的几个同学,因为家庭条件的不允许,他们不得不放弃求学的机会,我听了后非常为他们惋惜。其中一个同学后来告诉我说,她那时多么渴望能补上一年学,但最终还是因为家庭经济条件的限制而放弃了。为此,回到家里后,她哭了半年。她说,哥哥学习也特别好,因为家里无法供养,只能回到家里,边劳动,边复习,准备高考,但最终还是没有考上。她觉得,她学习不如哥哥,只能遗憾的放弃补习。还有一个同学,学习在班里也是靠前的,但也是刚毕业不长时间就结了婚,将自己跳出“农门”的想法埋在心里。后来,公社招骋民办教师,他被录取了,可在转正时,因为相差很短的教龄而失去了机会。那时,学习好的同学,因家庭条件的不允许,而被迫回家务农的非常多,但他们又有什么办法?只能怨自己没有生在好的家庭里。</p><p class="ql-block"> 部队转业到地方工作后,我发现单位里许多人文化程度并不高,甚至有相当一部分人是初中毕业的,但人家是市民户口,通过招工进入单位。后来通过各种机会,而转成公务员身份,提拔使用不受任何影响,有时甚至比正式公务员提拔使用还要快。这些人,论工作能力和工作水平并不怎样,但人家“会来事”,有关系,往往会受到领导的亲睐,而得到重用。但我始终相信,凭自己的能力吃饭,始终是正道,如果你没有关系,还是走正道踏实,走着也放心。</p><p class="ql-block"> 最后要说的是,农村出身的人真的不容易,你必须要有过人的本事,百倍的努力,才可能出人头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