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王尽美纪念馆,感悟当年热血青春

李守忠

<p class="ql-block">  王尽美、邓恩铭中共一大山东代表,毛泽东第一次见到王尽美,是在上海博文女校,这里是为中共一大代表们安排的住宿的地方。会议期间,王尽美、邓恩铭与注重实践的毛泽东等人进行了多次交流,结下了深厚的革命友谊。从此王尽美再也没有离开毛泽东的心中,若干年后毛主席还能清楚地说出他们的长相特征:“王尽美耳朵大,细高挑,说话沉着大方,我们大伙都亲切地称他‘王大耳’”。</p><p class="ql-block"> 4月14日,我们股份公司党务培训班,走进王尽美纪念馆,重温100多年前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更是学习王尽美同志的光辉事迹,传承革命优良传统,共同感悟共产党人的热血青春。</p> <p class="ql-block">  王尽美(1898-1925年),原名瑞俊,又名烬美、烬梅,字灼斋。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山东党组织最早的组织者和领导者。1921年参加中共一大后,他便将原名王瑞俊,改为“尽美”,以此彰显自己的志向。王尽美纪念馆在诸城市区南风景秀丽的三里庄水库坝北高坡,地势高阔,环境优美,南眺马耳山、常山与水库万倾碧波辉映,蔚为壮观;北瞰密州古城全貌尽收眼底,山光水色,古今建筑融为一体,实为诸城绝胜景观。</p> <p class="ql-block">  上午10点,我们来到王尽美纪念馆,馆内松柏苍翠、庄严肃穆;广场上,王尽美同志的塑像静静矗立,大家一起鞠躬默哀,深切缅怀王尽美同志的革命精神和崇高品格。我们整齐列队,面向鲜红的党旗,重温入党誓词,宣示坚定信念。</p> <p class="ql-block"> 王尽美、邓恩铭一起参加了1921年的上海的中共一大后返回济南,正式建立了中国共产党山东支部,共有10名党员,王尽美任书记,两人在山东全力开展了党的创建工作。这两个人都是坚定的共产主义战士,我党的创党党员。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王尽美受到了政治上最初的启迪。1919年,五四运动的风潮波及全国,王尽美被选为省一师北园分校代表,积极联络学生建立爱国组织,开展宣传活动。1922年7月中下旬,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王尽美以中共济南地方组织和参加远东各国共产党及民族革命团体第一次代表大会代表的双重身份出席大会。党的二大提出了明确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并指出要通过民主革命进一步创造条件,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由于终日奔波,不得饱食,积劳成疾的王尽美感染了肺结核病,1925年8月19日,病逝于青岛。逝世前,王尽美在病床上口述遗嘱:“全体同志要好好工作,为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和共产主义的彻底实现而奋斗到底!”时年27岁。</p> <p class="ql-block">  王尽美烈士纪念馆主院共有3个陈列室,通过大量的历史照片、图片和实物,展示了王尽美同志短暂而光辉的革命生涯和不朽的丰功伟绩。纪念馆跨院设有文献厅、群英堂、传承厅,展示了王尽美著作、王尽美革命战友事迹等实物资料。</p> <p class="ql-block">  纪念馆南侧的王尽美同志故居,陈设了王尽美幼年生活的遗存。如今,王尽美故居是当地最著名的红色景点。这里原为地主家做仓库的三间东厢房,土墙草坯木梁结构,一门两窗,和周围的房屋比起来显得低矮潮湿。王尽美就在这里度过了他的少年时代。在一幅幅珍贵的照片、一份份翔实的资料前,大家认真听取讲解、频频驻足凝视,用心感悟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王尽美同志的革命事迹深深感染着在场的每一个人。</p> <p class="ql-block">  在王尽美同志故居,我们排成整齐队列,接受了一次“初心”教育。“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中国共产党自诞生起,就义无反顾地把“人民的利益”写在旗帜上、融入初心中。一百年来,我们党因初心而立,为初心而存,持初心而久,怀初心而远。守住初心,才能深入人心;赢得民心,就能万众一心。尽美革命精神穿越时空,在新时代发出感召,激励着共产党人为实现伟大复兴接续奋斗。初心易得,始终难守。王尽美确立了为民初心后,始终在行动中坚守、担当,环境再困难再艰险他都不曾有过一丝一毫的动摇。王尽美的英雄事迹和革命精神,穿越时空而历久弥坚,他用对党和人民的无限忠诚和至死方休的决心践行初心使命,永远为后世所追寻和敬仰。</p> <p class="ql-block">  上午11点,纪念馆工作人员,带领我们赶往王尽美在诗词中,提及的“乔有山”。北杏村位于平原与山区的交接处,潍河沿村西流过,村北是平原地带,村南就是“乔有山”。一路上,工作人员向我们讲述红色“乔有山”故事。</p> <p class="ql-block">  1898年6月14日,王尽美出生于枳沟大北杏村的一个佃农家庭,在他出生前四个月,父亲王在升在为地主贩运粮食的途中暴病身亡。家里失去了顶梁柱,母亲用瘦弱的双肩挑起养家的重担。为了贴补家用,她白天下地干活、晚上披星戴月纺线织布,逢年过节还要去地主家帮工。懂事的王尽美跟着母亲起早贪黑搂草拾柴干农活,受尽煎熬。从小就深刻体会到社会最底层贫苦百姓生活艰辛的王尽美,深深地同情和他一样受苦受难的穷苦百姓。他向母亲提出一个问题:为什么穷人整天辛苦劳作还吃不饱穿不暖,而地主不用劳动就有饭吃有衣穿?母亲总是含着泪回答:这是我们“命”不好啊!“命”不好那就换命!从此王尽美暗下决心,一定要为穷人改天换命。为此,他将家乡村南的一座小山改名为“乔有山”,乔是乔迁的乔,有是拥有的有,按照他的意思,这座原本属于富人家的山,早晚会乔迁给穷人们共同所有。让穷苦百姓过上好日子,成为王尽美一生不变的坚定初心。</p> <p class="ql-block">  1918年4月,春风中依然透着寒意,20岁的王尽美从家乡出发前往济南,随后考入山东省立第一师范学校预科班。离家临行前,他登上“乔有山”,远眺潍河水,踌躇满志,情不自禁地写下了激情澎湃的诗句:“沉浮谁主问苍茫,古往今来一战场。潍水泥沙挟入海,铮铮乔有看沧桑。”1921年参加完中共一大后,王尽美豪情满怀地写下了“贫富阶级见疆场,尽善尽美唯解放”的诗句,并取诗中“尽善尽美”之意,改名为“王尽美”,表达了他希望消灭贫富阶级的差别,使人民能够过上尽善尽美的理想生活的良好愿望。“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王尽美把自己全部的才智都奉献给了党和人民的事业,利用手中的笔化作掷向敌人的长枪,撰写了很多富有战斗性、感染力的文章,唤起民众的觉醒。“工人白劳动,厂主吸血虫;工人无政权,世道太不公;工人站起来,革命打先锋!”他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简洁有力地告诉人们:无产阶级要联合起来闹革命,砸烂枷锁,推翻资本家的反动统治,才能获得新生。</p> <p class="ql-block">  通过参观学习,大家一致表示,王尽美同志革命的一生、战斗的一生、光辉的一生,令人深受教育、深受感动、深受激励。将坚定传承红色基因,弘扬伟大建党精神,让初心使命薪火相传,让信仰信念生生不息,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踔厉奋发、勇毅前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