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1, 1, 1);"> 普通话,中国人的标准;</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1, 1, 1);"> 规范字,中国人的自豪。</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2, 126, 25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span></p><p class="ql-block">第三条 国家推广普通话,推行规范汉字。</p><p class="ql-block">第四条 公民有学习和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权利。</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第八条 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自己的语言文字的自由。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使用依据宪法、民族区域自治法及其他法。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第十条 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以普通话和规范汉字为基本的教育教学用语用字。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通过汉语文课程教授普通话和规范汉字。使用的汉语文教材,应当符合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规范和标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第十七条 本章有关规定中,有下列情形的,可以保留或使用繁体字、异体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一)文物古迹;</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二)姓氏中的异体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三)书法、篆刻等艺术作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四)题词和招牌的手书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五)出版、教学、研究中需要使用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六)经国务院有关部门批准的特殊情况。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第十八条 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以《汉语拼音方案》作为拼写和注音工具。</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2, 126, 251);">《甘肃省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条例》</span></p><p class="ql-block">第九条 下列情形应当以普通话为基本用语:</p><p class="ql-block">(一)国家机关、人民团体、事业单位的公务活动用语;</p><p class="ql-block">(二)幼儿园、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的教育教学和校园用语;</p><p class="ql-block">(三)广播电视和网络等媒体的播音、主持、采访用语,电影、电视剧及话剧用语,汉语文音像制品用语;</p><p class="ql-block">(四)公共服务行业直接面向公众的服务用语。</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第十条 下列人员普通话水平应当达到相应的等级:</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一)国家机关、人民团体、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达到三级甲等以上,其中民族自治地区的少数民族工作人员达到三级乙等以上;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二)教师达到二级乙等以上,其中汉语文教师达到二级甲等以上,普通话语音教师达到一级乙等以上;民族自治地区用民族语言授课的教师达到三级乙等以上;</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三)高等学校、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达到三级甲等以上,其中师范类专业学生达到二级乙等以上,与汉语口语表达密切相关专业的学生达到二级甲等以上;</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四)播音员、节目主持人、影视话剧演员达到一级乙等以上,其中省广播电台和电视台的播音员、节目主持人达到一级甲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五)公共服务行业中的广播员、解说员、讲解员、话务员、导游等特定岗位人员达到二级甲等以上。</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第十一条 下列情形应当以规范汉字为基本用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一)国家机关、人民团体、事业单位的名称、公文、公务印章的用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二)幼儿园、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的教育教学和校园用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三)各类名称牌、标志牌、指示牌、标语、会标、广告、告示、招牌的用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四)汉语文出版物的用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五)影视、舞台字幕和网络用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六)地名、公共设施的名称用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七)商品包装和说明用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八)公共服务行业的服务用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前款第三、六项规定的用字,需要使用外国文字标识的,其地名、专名和通名部分应当使用汉语拼音拼写。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第十四条 汉语拼音和标点符号的使用应当符合国家颁布的规范和标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20px;">《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规定:“国家通用文字是普通话和规范汉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什么是普通话?</span></p><p class="ql-block"> 普通话是现代汉民族共同语,是国家通用语言。普通话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什么是规范汉字?</span></p><p class="ql-block"> 规范汉字是指是指经过整理简化并由国家以《简化字总表》与《通用规范汉字表》的形式,正式公布的简化字与传承字。</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为什么要推广通用语言文字?</span></p><p class="ql-block"> 语言文字是社会生活中须臾不可缺少的交际工具和信息载体,语言文字社会应用的规范化程度是衡量国家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我国面积辽阔、人口众多而且多民族、多语言、多方言,经济基础和文化教育基础同发达国家相比还有相当大的差距。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中,必须使用全国通用的规范化的语言文字,才能在保证交际顺利,信息、政令畅通的基础上,促进经济、政治、文化等各项事业的发展。语言文字规范化标准化对于普及文化教育,发展科学技术,提高经济、社会的信息化水平,加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增进各地区各民族间的交流与沟通,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均具有重要意义。</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语言文字法的全称及通过时间?</span></p><p class="ql-block"> 全称:《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p><p class="ql-block"> 通过时间:2000年10月31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八次会议。</p><p class="ql-block"> 实行时间:2001年1月1日。</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推广普通话、推行规范汉字的法律依据主要有哪些?</span></p><p class="ql-block">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十九条规定:国家推广全国通用的普通话。</p><p class="ql-block">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十二条规定:汉语言文字为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的基本教学语言文字。少数民族学生为主的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可以使用本民族或者当地民族通用的语言文字进行教学。</p><p class="ql-block"> 《中华人民共和国居民身份证条例》第三条规定:居民身份证登记项目包括姓名、性别、民族、出生日期、住址。居民身份证登记项目使用全国通用的文字填写。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可以决定同时使用本民族的文字或者选用一种当地通用的民族文字。</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全国推广普通话宣传周”活动从何时开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span> 1998年,经国务院批准,每年9月份第三周是全国推广普通话宣传周。2018年9月10日至9月16日是第二十一届全国推广普通话宣传周。主题是:说好普通话,迈进新时代。</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国家推行规范汉字的重点是什么?</span></p><p class="ql-block"> 学校教育教学用字,机关公务用字,新闻出版、广播、影视等媒体用字,公共场所的标牌、宣传标语、广告等用字。</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普通话水平测试等级标准》(试行),将普通话水平划分哪几个等级?</span></p><p class="ql-block"> 语音、词汇、语法总失分率不超过3%的为一级甲等,不超过8%的为一级乙等;不超过13%的为二级甲等,不超过20%的为二级乙等;不超过30%的为三级甲等,不超过40%的为三级乙等。</p><p class="ql-block"> 一级普通话水平是标准的普通话;二级是比较标准的普通话;三级是一般水平的普通话,能够交流,偶有听不懂的情形。</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2, 126, 251);"> 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规范标准</span></p><p class="ql-block"> 围绕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大力推广普通话,推行规范汉字,进一步扩大《汉语拼音方案》的应用范围,提高全社会语言文字应用能力,国家语言文字工作以学校为基础,以党政机关为龙头,以新闻媒体为榜样,以公共服务行业为窗口,注重发挥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通过普通话水平测试、推广普通话宣传周、城市语言文字工作评估、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校建设、中华经典诵读行动等有效措施,逐步建立起依法管理监督语言文字社会应用和语言文字工作的体制和机制,普通话和规范汉字普及程度、应用水平显著提高。</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font-size: 18px;">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加大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力度。”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是中华民族共同性的重要标志之一,是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更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基因。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必然要求,有利于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新时代新征程,要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坚定不移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span></p> <p class="ql-block">编辑:张蓉</p><p class="ql-block">审核:雷娟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