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也就是说理论要结合实际,学以致用。第四天的“研学旅行”导师培训以理论学习+实操演练相结合的方式展开,别样的课堂迸发出不一样的知识火花。</p> 专题讲座 <p class="ql-block"> 俗话说“救人是在一念之间,救命则需一技之长”。学校组织学生外出研学,出发前必须要做好各种应急预案,而急救预案尤为重要。为此,2023年4月20日上午8:30分,全体学员们集中贝多芬会议室聆听肇庆学院黄思敏副教授的《研学旅行规范及安全救护》专题讲座。黄教授理论结合实际、通俗易懂的讲授方式使同学们受益匪浅。</p> 理论学习 <p class="ql-block"> 黄教授从应急救护准备发及应急救护技术两大方面进行阐述。她着重与学员们分享了心肺复苏术、“海姆立克”急救法、应急着止血法、急救包扎法、溺水急救法、中风急救等急救方法的技巧与操作。黄教授详细地分析各种急救法的原理、征象以及操作方法。学员们认真聆听与学习,不时向黄教授提出自己的困惑,一场生动有趣、声情并茂的讲座的深深吸引每位学员。</p> 实践操作 <p class="ql-block"> 在实践操作环节,黄教授重点为学员们示范心肺复苏、“海姆立克”急救、以及急救包扎法三种急救方法。学员们积极与黄教授进行互动,到讲台亲身操作。如在心肺复苏操作中,第一步要评估判断患者是否需要进行心肺复苏;第二步拨打120电话呼救;第三步放平患者,每分钟不少于30次的心脏按压;第四步抬额疏通气道;第五步口对口进行人工呼吸;第六步除颤。需要强调的是每30次的心脏按压后,进行2次的人工呼吸,重复5个循环;直至救护车到达现场。又如“海姆立克”急救法,我们需要根据不同的患者采用不同的方式;在急救包扎操作中,四种常用的包扎方法,既简单又实用。学员们在练习过程中的出现的各种难题及问题,黄教授都能耐心地为我们进行一对一的指导与示范。</p> 现场学习 <p class="ql-block"> 4月20号下午,全体学员在班主任马会丽老师的带领下到肇庆市博物馆与肇庆古城墙开展研学交流。</p> 肇庆市博物馆 <p class="ql-block"> 第一站,学员们到达了肇庆市博物馆。博物馆总建筑面积约11550平方米,展厅4280平方米。被授予"广东省社会科学普及示范基地"、国家二级博物馆、广东省首批"人文社会科学普及示范基地"以及肇庆市博物馆获评肇庆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现博物馆主要以肇庆历史文化陈列为主,展馆分为人类起源--粤地初开--千年州府--总督两广四大陈列。肇庆市博物馆宣教部全国金牌导游许辉主任为我们介绍了肇庆的历史传承与发展。四大陈列分别收藏了书法作品、陶器、铜佛、铜剑等国家级重要展品。在博物馆附近还有著名的阅江楼、梅庵、崇禧塔、古城墙、丽谯楼、披云楼、肇庆府学宫等文物景点。参观完展馆后,许辉主任还精心制作了关于广东省中小学“研学旅行”导师专项培训研学交流的讲座。为我们阐述研学旅行课程的具体内容以及研学旅行的特点,让我们更深入理解研学育人的新模式。</p> 肇庆古城墙 <p class="ql-block"> 第二站,学员们到达肇庆古城墙。肇庆古城墙始建于宋,故又称为肇庆宋城墙。是肇庆最具标志性的建筑,有肇庆小万里长城之称。从许主任的讲解知道,肇庆古城墙周长2800多米,千年来历尽沧桑,也经过20多次修葺,却依然是巍然屹立。青砖垒成的斑驳城墙和钻出墙缝的顽强小草似乎向人们诉说着千年的历史沧桑和历史文化名城的变迁。当我们站在披云楼城墙上,感慨万千:肇庆渊远流长的历史,孕育着绚丽多彩的文化。我们观赏历史文物,倾听历史长河的声音,理解历史文化底蕴,同时也为祖国悠久的历史文化魅力所折服。</p> 专题讲座+小组汇报 <p class="ql-block"> 随着培训的一天天深入,4月21日上午邀请到中国教育学会地理教学专委会研学旅行工作组副组长,教育部课程教材研究所研究员、课程标准制定专家,人教社教材分册主编,教育部福建师范大大学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副主任、博士生导师袁书琪教授,进行主题为《研学旅行理论与实践》的讲座。</p> 通过袁书琪教授的细致讲解,从全国中小学研学旅行状况调查报告,到小学、初中、高中新课程对研学旅行的需求,以及跨学科主题学习案例等,让老师们明白在理论与实例相结合的进行逻辑分析,了解中小学生研学旅行是由教育部门和学校有计划地组织安排,通过集体旅行、集中食宿方式开展的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的校外教育活动。在研学和旅行体验中汲取能量,从而培养各方面的能力。 <p class="ql-block"> 一堂讲座下来,学员们感受颇丰。在学习借鉴国外成熟经验基础上,将在我国中小学推行的一项具有创新意义的活动,对于丰富学生实践体验、拓展学生视野、加强学生集体意识和社会道德规范具有重要价值,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实现课内外、校内外教育、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相结合的良好载体。</p> <p class="ql-block"> 21日下午,以小组展示交流汇报的形式展开了我们的研学之旅。本场课题研讨活动由中国教育学会中小学综合实践分会理事,中国教育学会地理教学专委会旅行课程标准制定专家,福建师范大学付研究员彭俊芳老师主持。</p> 主题一 <p class="ql-block"> 广东省一个5A或4A旅游区为例,对该旅游区的旅游产品(已开发的旅游活动项目)和尚未开发成为产品的旅游资源进行挑选、加工,转化为研学资源,设计研学任务清单,并说明同中小学哪些课程标准的内容要求相衔接。</p> <p class="ql-block">第二小组作汇报交流</p> <p class="ql-block">第五小组作汇报交流</p> 主题二 广东省一处国家或省级森林公园或地质公园、湿地公园、水利风景区、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为例,对该地的生态旅游资源和生态旅游产品践行挑选、加工,转化为研学资源,设计研学任务清单,并说明同中小学哪些课程标准的内容要求相衔接。<br> <p class="ql-block">第四小组作汇报交流</p> <p class="ql-block">第六小组作汇报交流</p> 主题三 举广东省一处国家或省级研学实践基地为例,分析、评价现有研学活动与中小学各门课程标准内容要求的关系,对同一项研学对象分别设计3-4年级、5-6年级、7-8年级、10-11年级的研学任务清单,并说明同中小学哪些课程标准的内容要求相衔接。 <p class="ql-block">第一小组作汇报交流</p> <p class="ql-block">第三小组作汇报交流</p> 各小组汇报交流结束后,袁书琪教授对各小组汇报内容表示肯定及赞赏,并提出指导性建议。袁教授表示每个小组对三个主题的思考各具角度,并强调设置研学目标时范围勿过大,要实化、细化目标内容,设计研学手册要注重提升研学任务的内涵及高度 。 <p class="ql-block">撰稿:蔡建红、王燕美</p><p class="ql-block">图片:何少娟、陈柱勇、钟声涛</p><p class="ql-block"> 王燕美、杨杰、陈欣欣、胡晓露</p><p class="ql-block">审核:马会丽</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