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样的课堂,实践出真知——第四天中小学研学旅行导师培训实记

蔡建红名师工作室

“读万卷书不如走万里路(Don’t Tell Me How Educated You Are, Tell Me How Much You Have Travelled)”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第四天的培训内容是专题讲座与现场学习相融合,别样的课堂迸发出不一样的知识火花。 俗话说“救人是在一念之间,救命则需一技之长”。学校组织学生外出研学,出发前必须要做好各种应急预案,而急救预案尤为重要。为此,2023年4月20日上午8:30分,全体学员们集中贝多芬会议室聆听肇庆学院黄思敏副教授的《研学旅行规范及安全救护》专题讲座。黄教授用理论与实践操作相结合的授课方式,让学员们有深刻的体验。 首先是理论学习,黄教授从应急救护准备发及应急救护技术两大方面进行阐述。她着重与学员们分享了心肺复苏术、“海姆立克”急救法、及时止血法、急救包扎法、溺水急救法、中风急救等急救方法的技巧与操作。黄教授从这些急救法的原理、征象以及操作方法进行分析与讲解。学员们认真聆听与学习,不时向黄教授提出自己的困惑,一场生动有趣、声情并茂的讲座的深深吸引每位学员。 在实践操作环节,黄教授重点为学员们示范心肺复苏、“海姆立克”急救、以及急救包扎法三种急救方法。学员们积极与黄教授进行互动,到讲台亲身操作。如在心肺复苏操作中,第一步要评估判断患者是否需要进行心肺复苏;第二步拨打120电话呼救;第三步放平患者,每分钟不少于30次的心脏按压;第四步抬额疏通气道;第五步口对口进行人工呼吸;第6步除颤。需要强调的是每30次的心脏按压后,进行2次的人工呼吸,重复5个循环;直至救护车到达现场。又如“海姆立克”急救法,我们需要根据不同的患者采用不同的方式;在急救包扎操作中,四种常用的包扎方法,既简单又实用。学员们在练习过程中的出现的各种难题及问题,黄教授都耐心地为学员们进行一对一的指导与示范。 下午2:00全体学员在马会丽导师的带领下到肇庆市博物馆与肇庆古城墙开展现场学习。 第一站,学员们到达了肇庆市博物馆。博物馆总建筑面积约11550平方米,展厅4280平方米。被授予"广东省社会科学普及示范基地"、国家二级博物馆、广东省首批"人文社会科学普及示范基地"、以及肇庆市博物馆获评肇庆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截至2019年末,肇庆市博物馆馆藏文物有13337件(套),其中珍贵文物271件(套)。馆内呈现《叶挺独立团史迹》陈列、《砚都瑰宝》陈列、《谢志峰捐赠古端砚》、《六祖惠能生平故事陈列》陈列、《沟通中西文化第一人利玛窦》陈列5个展厅;收藏了彭泰来行书四条屏、康有为行书"一炁轩"书法横幅、乾隆仿钧红釉胆瓶、黄地三彩花卉纹瓷碗、铜佛立像、圆茎铜剑、饕餮纹铜尊等重要展品。在博物馆附近还有著名的阅江楼、梅庵、崇禧塔、古城墙、丽谯楼、披去楼、肇庆府学宫等文物景点。既吸引了大批的游客参观游览,又为中小学提供了重要的研学基地。 第二站,学员们到达肇庆古城墙。肇庆古城墙始建于宋,故又称为肇庆宋城墙。是肇庆最具标志性的建筑,有肇庆小万里长城之称。从导师们介绍了解到,肇庆古城墙周长2800多米,虽然历尽沧桑也经过20多次修葺,依然是巍然屹立,青砖垒成的斑驳城墙和钻出墙缝的顽强小树木和小草似乎向人们诉说着千年的历史沧桑和这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的变迁。 通过现场学习,学员们不仅参观了历史文物,倾听到历史长河的声音,走进历史发展的历程,加深历史文化底蕴,同时也为祖国悠久的历史文化魅力所折服。 学员们通过理论学习拓展视野、丰富知识;通过现场学习加深对自然和文化的亲近感,感受到历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不同的培训方式也给我们带来对未来教育方式新的启迪。相信在教育的路上,我们会越走越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