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故居探访员】参观昆明朱德旧居、柯渡红军总部纪念馆及云南陆军讲武堂。(原创)

孟繁荣

<p class="ql-block">2017.6月云南招生期间,抽空与崔老师和好友侯晋豫一起参观昆明朱德旧居、柯渡红军长征纪念馆和云南陆军讲武堂。</p> <p class="ql-block">  在昆明朱德旧居有两处,相距不远,坐落于昆明市华山西路水晶宫红花巷四号和小梅园巷三号。红花巷四号的旧居大门两侧分别立着一个雄狮,右边有一块大理石雕刻着“朱德旧居”。我们去的是红花巷四号的旧居,另一个没去成,留到下次了。</p> <p class="ql-block">  朱德一生从一个旧军人走向革命,成为坚定的共产主义者,历尽千辛万苦,寻找真理的路上布满了荆棘、陷阱、诱惑~~但朱德目标明确、意志坚定,不惧风险、不怕牺牲,勇往直前。</p> <p class="ql-block">朱德从一个旧军人成长为革命者,历尽千辛万苦,为此,他抛家舍业,放弃高官厚禄、奢华生活,远渡重洋,前往巴黎,寻求真理,寻找组织,学习马列主义,为中华民族崛起而扑汤蹈火。</p> <p class="ql-block">  朱德中国工农红军的缔造者,八一南昌起义的组织者、指挥者,后又领导了湘南起义,率部前往井冈山,与毛泽东创立了中国革命的第一个根据地。</p> <p class="ql-block">  第一单元:投笔从戒到昆明</p><p class="ql-block"> 1909年朱德从四川前往昆明,路上走了70多天。110多年前的道路什么样子的,很难想象。先不说路途遥远,路况如何?有无交通工具?安全有保障吗?在兵荒马乱、土匪横行的年代,朱德和他的伙伴用脚丈量大地,愣是完成了长途跋涉。</p> <p class="ql-block">  加入新军,他将自己原名朱建德改为朱德,以此宣告和过去彻底决裂。</p> <p class="ql-block">  朱德与肖菊芳的婚姻</p> <p class="ql-block">  朱德与孙炳文的交流、交往,打开了他认识社会的新视野,《新青年》、《新潮》、《每周评论》等进步刊物给他带来了新思想、新思考、新观点,民主、科学、民族、种族平等的观念深深地印在了朱德的心里~~</p><p class="ql-block"> 1922年朱德同孙炳文前往德国,后在孙炳文及周恩来介绍下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从此开始了他平凡而伟大的一生。</p> <p class="ql-block">  朱德与滇军将领们的合影,在昙花寺与映空主持的相处朱德获益匪浅,应邀写下了《昙华寺诗文》。</p> <p class="ql-block">  昙华寺诗文碑</p> <p class="ql-block">  1922年唐继尧摔部进攻昆明,兵临城下。正值朱德养父病故,朱德遭到唐继尧的通缉,被迫带领部下逃亡。朱德说:唐继尧帮我斩断了和过去封建主义的关系。1922.9朱德与孙炳文经上海去巴黎,开始了他人生中灿烂光辉的岁月。</p> <p class="ql-block">第二单元:革命学习在讲武堂</p><p class="ql-block"> 讲武堂的学习生活紧张有序,不仅有文化、军事理论学习,还有实际操练训练课程等待着每位学员。</p> <p class="ql-block">  学员生活:</p><p class="ql-block"> 讲武堂设有四个学科,步兵、炮兵、骑兵、工兵。朱德被编在步兵科学习,学习所用教材来自日本士官学校。经过半年的系统学习,朱德掌握了基本的军事理论和技能。</p> <p class="ql-block">  师恩难忘:</p><p class="ql-block"> 李鸿祥先生是朱德在讲武堂学习时的老师,解放后朱德重返昆明时,去看望自己的老师和旧友。</p> <p class="ql-block">  结识蔡锷</p><p class="ql-block"> 朱德在讲武堂学习时与比邻的第37协司令部的蔡锷认识了。蔡锷年轻、帅气、博学、正直、品格高尚,深得朱德崇拜,蔡锷也喜欢这个小于自己的晚辈,朱德向蔡锷学到了许多优良传统及先进技术~~</p> <p class="ql-block">  旧居会客厅一角,这里是朱德与挚友、同乡,志同道合者沟通交流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  云南是朱德接受新军训练、最早接触马列主义、革命思想的地方,他将昆明视为自己的第二故乡,对师长、同学、老友、旧部有着浓浓的感情、深深地眷恋。</p> <p class="ql-block">第三单元:血战棉花坡</p><p class="ql-block"> 棉花坡纳溪保卫战,发生在护国运动发展进程中的一个关键时刻。当时,除云南、贵州外,其他各省还没有宣布独立。袁世凯的北洋军声势仍盛,护国军以西南边陲两省之力,挥师北进,“以寡敌众,鏖战经月,日眠食于风雨之中,出入乎生死以外,总计伤亡及失踪不明者不下千人”。这一战不仅给袁世凯以沉重的打击,并且为护国运动在全国范围内的发展争取到了两个多月极为宝贵的时间。朱德支队在该战役中浴血奋战,在异常困难的情况下,与北洋军厮杀16个昼夜,朱德率队始终坚持在作战第一线,一次次稳住了濒于溃败的防线,给敌重创,其及部下英勇无畏的战斗精神和顽强的作战能力,令人难忘。</p><p class="ql-block"> 以上信息资料来自网络。</p> <p class="ql-block">  棉花坡血战的画作。</p> <p class="ql-block">第四单元:滇南剿匪</p><p class="ql-block"> 1913年夏秋之际,朱德被时任云南都督的蔡锷委以重任,出任云南陆军第一师第三旅步兵第二团一营营长,驻守在滇南蒙自、个旧一带。除日常驻防任务外,朱德及其部下还有一个重要任务一一剿匪。</p><p class="ql-block"> 滇南土匪主要是晚清遗留的散兵游勇和一些当地山民,长期在山岳丛林地带活动,了解当地地形、气候、民社情等,同时具备一定的军事理论基础和丛林作战经验。与滇军作战时,土匪往往利用山高林密、峡谷纵横的地形特点,充分发挥“来去自如”的优势,朱德的队伍无所适从,剿匪任务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p><p class="ql-block"> 面对困境朱德亲自挑选数十名擅长跑步、攀登、爬树的士兵,带领他们到丛林中“探险”,熟悉山路、侦察敌情,渐渐掌握了匪徒们的行动规律。</p><p class="ql-block"> 此图片来自中国军事网。</p> <p class="ql-block">  朱德结合自己在讲武堂学到的军事理论,反复研究滇军与土匪作战失败的经历过程,探索克敌制胜的战术打法。通过研究,朱德发现正规部队在与土匪作战过程中,采用讲武堂的“制式战法”一一规规矩矩、一线平推,缺少对军事理论的“活学活用”,完全拘泥于军事理论。而土匪恰恰抓住滇军的这一特点,将队伍化整为零,分散在崇山峻岭中,剿匪部队根本找不到人,而土匪躲在暗处乘其不备突然袭击。土匪的分散行动屡试不爽,导致剿匪部队处处被动。</p><p class="ql-block"> 朱德发现了问题所在,及时纠正了滇军的战略部署。</p> <p class="ql-block">  朱德决定“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改变滇军大部队成建制地行动方式,以更为灵活机动的战法来搜索、歼灭土匪。他将战法概括为“26字真经”:秘密、迅速,化整为零、声东击西、忽南忽北,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p><p class="ql-block"> 朱德将步兵一营分为20多个战斗分队,在多条进攻道路上搜索前进。发现小股敌人,就追击到底,力求全歼;发现大量敌人,就跟踪监视,同时迅速联络附近友军,形成兵力优势之后再围而歼之。这样,部队的机动性、灵活性大大增强,从根本上扭转了对土匪“找不到、跟不上、灭不净”的被动局面,改变了剿匪的被动局面,取得了剿匪的全面胜利。 </p><p class="ql-block"> 朱德对剿匪经验进行了全面总结、提炼,最终形成了自己的军事理论体系。其后续著作、理论、观点在抗日战争中得到了很好地运用。</p> <p class="ql-block">  朱德滇南剿匪经历使其对军事理论与实践的有效衔接有了切身体会,通过剿匪经历,其对游击战的认识升华了,更有了系统性的总结归纳。这些经历与经验在日后的保卫井冈山、反围剿实践中得到了很好地运用与验证。游击战术也成为朱德军事理论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p> <p class="ql-block">第五单元:洁园忧思</p><p class="ql-block"> 朱德在云南并没有长期待下去的想法,但养父生病需要治疗,还有母亲及家人都需要住所,再有滇军好友、朋友的挽留。因此,朱德才决定买地建房子 洁园位于昆明市五华区红花巷四号和小梅园巷三号。1921,朱德入住这里,取名“洁园”。洁园见证了朱德寻找真理,救国救民,走向共产主义起点的历史。</p><p class="ql-block"> 2016年12月1日,朱德旧居开馆仪式在这里举行。</p><p class="ql-block"> 新修葺开放的朱德旧居纪念馆陈列布展面积有500多平方米,通过平面展览和场景复原,展现朱德在第二故乡的峥嵘岁月。</p><p class="ql-block"> 朱德在洁园生活的时间很短,这只是他在云南生活的一部分,一方面他在陆军讲习所学习,还有在滇南剿匪以及北上抗敌等等。1922年朱德就同孙炳文去德国了。但洁园是他一生中唯一买下的地产,解放后朱德将其赠送给了国家。这里先后成了幼儿园、学校等等。</p> <p class="ql-block">第六单元:红军长征过云南</p><p class="ql-block"> 1935.2月,朱德与中国工农红军踏上了云南的红土地,在这里短暂休整后,红军在当地36位艄公的帮助下,靠七条船,九天九夜中央纵队,红军一、三、五兵团将士三万多人抢渡金沙江,摆脱了国民党几十万大军的围追堵截,实现了北上抗日的战略大转移。</p> <p class="ql-block">  长征期间朱德及工农红军曾经居住过的柯渡镇旧址。</p> <p class="ql-block">  1935.4.30红军总部到达云南昆明寻甸柯渡镇附近的丹桂村,中央机关主要领导都住在丹桂村,在这里红军一方面休整,另一方面各位领导紧急磋商,北上抗日的具体事宜,特别是抢渡金沙江的问题。毛主席还到附近看望了“四老”同志,嘱咐他们做好渡江的思想、物质准备工作。</p> <p class="ql-block">  红军时期的军装</p> <p class="ql-block">  第七单元:重回云南</p><p class="ql-block"> 1957.1962.1965年朱德曾经三次返回云南,重回昆明,朱德行程与活动安排中既有探望师长旧友,也有重回洁园、陆军讲武堂等等。</p> <p class="ql-block">  朱德自己关于辛亥革命参加重九起义的一些诗篇记载。</p> <p class="ql-block">  云南陆军讲武堂学习是朱德革命生涯的起点,辛亥革命重九起义、滇南剿匪使其积累了早期的作战经验,护国战争让他一战成名,成为优秀、年轻军事将领。洁园是朱德走向革命生涯的见证。红军长征云南的战斗经历,见证朱德作为红军军事将领的重要贡献,建国后三次视察云南,回访旧友师长,体现了朱德伟大的家国情怀。</p> <p class="ql-block">  洁园旧居一角</p><p class="ql-block"> 旧居干净、整洁;布局合理、房间格局安排有序,既利于家人养病休息,又不影响朱德与友人、朋友的交往、沟通。</p> <p class="ql-block">  洁园旧居的二道门</p> <p class="ql-block">路标:柯渡长征纪念馆</p><p class="ql-block"> 1976-1986年我父母曾在寻甸大石洞89730部队服役,我来过寻甸大石洞十次,也曾到柯渡“赶街”~北方称为“赶集”。知道柯渡是红军长征曾经来过的地方,毛主席也到过这里,但那时柯渡纪念馆还没有完全保护、建立起来。我与柯渡擦肩而过。</p> <p class="ql-block">  2013年柯渡中央红军总部旧址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  丹桂村与中央红军总部长征的历史回顾。</p> <p class="ql-block">  2017.6.暑假我来到了丹桂村中央红军总部旧址,整整迟到了三十年,至少八十年代就该来这里参观,丹桂村离大石洞很近很近,几公里~~</p> <p class="ql-block">  修缮一新的丹桂村红军中央总部旧址</p> <p class="ql-block">  柯渡红军长征纪念馆简介</p> <p class="ql-block">  参观旧居的游客</p> <p class="ql-block">  认真聆听讲解员的解说</p> <p class="ql-block">  中央红军总部进入云南的路线图</p> <p class="ql-block">  无线电总局办公室</p> <p class="ql-block">  路标</p> <p class="ql-block">  中央红军使用过驳壳枪</p> <p class="ql-block">  中央红军的挎包</p> <p class="ql-block">  红军的草鞋</p> <p class="ql-block">  红军的卫生包</p> <p class="ql-block">  毛主席当年看望四老,嘱咐他们做好抢渡金沙江的准备工作。</p> <p class="ql-block">  毛主席的警卫员为了计时方便,从丹桂村带走了当地乡绅家的八音钟。</p> <p class="ql-block">  当年红军的饭盒及医疗器具</p> <p class="ql-block">  红军送给当地农民的大砍刀</p> <p class="ql-block">  在当地农民家养伤的红军战士,痊愈后送给老乡的一把刺刀。</p> <p class="ql-block">  红军使用过的望远镜</p> <p class="ql-block">  红军留在老乡家的军号</p> <p class="ql-block">  红军的油灯</p> <p class="ql-block">  锈迹斑斑的红军水壶。</p> <p class="ql-block">  讲解员声情并茂地讲述中央红军总部抢渡金沙江的过程。</p> <p class="ql-block">  游客中的共产党员重温入党宣言,这仪式庄重、严肃,作为旁观者,比他们还激动,这场景感人泪下~~</p> <p class="ql-block">  正面为毛泽东、周恩来,右侧为朱德,左侧为刘伯承、张闻天。</p><p class="ql-block"> 这组群雕所反映的是1935年4月30日中央红军军委纵队到达丹桂村后,中共中央与中央军委领人在此对未来军事行动做出具体部署的场景。</p> <p class="ql-block">  刘伯承旧居之一</p> <p class="ql-block">  刘伯承旧居之二</p> <p class="ql-block">  复原的作战室</p> <p class="ql-block">  党旗,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6周年</p> <p class="ql-block">  张闻天的住室之一</p> <p class="ql-block">  张闻天住室之二</p> <p class="ql-block">  毛泽东住室之一</p> <p class="ql-block">  毛泽东住室之二</p> <p class="ql-block">中央红军总部渡江令发布地—鲁口哨</p> <p class="ql-block">  中央红军及红二、六兵团长征路线图。</p> <p class="ql-block">  中央红军领导人驻地旧址</p> <p class="ql-block">  长征时期的朱德</p> <p class="ql-block">  丹桂村红军长征纪念馆旧址街景</p> <p class="ql-block">中央红军总部驻地旧址</p> <p class="ql-block">  丹桂村红军长征纪念馆</p><p class="ql-block"> 1935年4月28日,中央红军总部长征进入寻甸县,4月29日发布《关于我军速渡金沙江在川西建立苏区的指示》。30日,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张闻天、王家祥等中央领导进驻柯渡镇丹桂村,并对强渡金沙江作具体部署。 </p><p class="ql-block"> 1936年4月4日,贺龙、任弼时、关向应、萧克等同志率领红二、六军团再次长征进入寻甸县,并于4月9日进行了著名的"六甲之战"打退了敌人的追击,连克十座县城,从丽江的石鼓渡口胜利渡过金沙江。</p> <p class="ql-block">  云南陆军讲武堂1988年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  三三俩俩的游客,在这里驻足停留,他们都在寻找上个世纪朱德及其“同学们”在陆军讲武堂的痕迹、遗迹。</p> <p class="ql-block">  云南陆军讲武堂</p><p class="ql-block"> 云南陆军讲武堂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所著名的军事院校,原系清朝为编练新式陆军,加强边防而设的一所军事学校。它开办于1909年,与创办于1906年的北洋陆军讲武堂(天津)和创办于1908年的东北讲武堂(奉天)并称三大讲武堂。</p><p class="ql-block"> 1935年,云南陆军讲武堂被改编为“中央陆军军官学校昆明分校”,由龙云兼主任。抗日战争结束后,1945年9月,第五分校奉令停办。云南陆军讲武堂、讲武学校共办22期,包括校内举办的各种培训队、班,共培养各类军官、军士约9000人。</p><p class="ql-block"> 以上信息资料来自百度百科。</p> <p class="ql-block">  朱德第一次报考陆军讲武堂学校并没有被录取,有资料称,学校不录取外省人,其实不然。第二次朱德报考时,改自己籍贯为云南蒙自,被录取了。在这里朱德勤奋学习、刻苦训练,不敢有任何懈怠。</p><p class="ql-block"> 其实陆军讲武堂后来录取了来自全国各地的学员,甚至还有越南、朝鲜人等。</p><p class="ql-block"> 因此,朱德第一次未被录取,多少有些疑问。</p> <p class="ql-block">  朱德入学后于第二年8月20日毕业,到第七十四标二营担任司务长。同年10月30日,参加蔡锷领导的响应辛亥革命的重九起义。后又参加援川军入川与北洋军作战,支持四川革命。凯旋返滇后,朱德于1912年秋调回云南讲武堂任区队长兼军事教官。在校学习期间,朱德与朱培德是优秀生的代表,后来“模范二朱”中的朱培德等学友却又再次进入讲武堂第四期深造,朱德与朱培德由原来“模范二朱”的同学关系,相隔一年后演变成为师生关系。而后来主政云南20年的龙云与卢汉由援川军第一梯团团长谢汝翼保荐入学讲武堂,成为了朱德的学生。</p><p class="ql-block"> 朱德经过讲武堂系统、正规而严格的磨砺,为今后的从军之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讲武堂是朱德人生的第一个拐点。</p><p class="ql-block"> 以上信息资料来源百度百科。</p> <p class="ql-block">  云南陆军讲武堂学校一角</p><p class="ql-block"> 黄色的建筑非常醒目,历经百年风霜,依然屹立不倒。</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学生宿舍楼前的“天桥”,是当年学员们锻炼身体的器具,朱德是否在这上面锻炼过?</p> <p class="ql-block">  关于“天桥”的传说</p> <p class="ql-block">  这百年建筑是中国近代史的见证,它见证了一代代讲武堂将士的出生入死、浴血奋战,为中华民族崛起而战的勇士们是我们心中永远的丰碑。</p> <p class="ql-block">  身着民国服装的女孩,此刻你想到了什么?仅仅追求形似还是从骨子里欣赏、佩服朱德那一代人的家国情怀?像他们一样把热血与青春献给伟大的祖国!</p> <p class="ql-block">  讲武堂一角</p> <p class="ql-block">  长满青草的操场,百年以前,年轻的朱德和同学们在这里出操、奔跑、锻炼~~</p> <p class="ql-block">  苍松翠柏环绕的讲武堂</p> <p class="ql-block">  创建于1909年的讲武堂,为中国近现代培养了大批军事人才,还有国际生,后成为其他国家的军事将领。</p> <p class="ql-block">  校训中 “刻苦”二字深深地铭记在每个学员心中,并落实到他们的行动中。</p> <p class="ql-block">  遇到军姿、站姿挺拔、英俊的门卫,仿佛穿越到了民国~~</p> <p class="ql-block">  朱德中国近现代史上一位伟大的革命者,他从一个旧军人,辗转四川、云南、北京等地,甚至远到德国、法国,历经千辛万苦,终于找到了党,找到了方向,最终将自己的一生献给了人民、献给了祖国。</p><p class="ql-block"> 对艰难曲折考入讲武堂的经历,朱德由衷的喜悦,他把学习和训练看作是实现救国目标的必要条件。后来在延安谈及自己的身世时,朱德说:"我的志愿老想做个军人,而这个讲武堂恐怕是当时中国最进步、最新式的了。讲武堂招学生很严格,我竟被录取,非常高兴。从此,“我一心一意地投入了讲武堂的工作和生活,从来没有这样拼命干过。我知道我终于踏上了可以拯救中国于水火的道路。”</p><p class="ql-block"> 在讲武堂朱德努力钻研军事学、战术学、野战学、射击学。无论在课堂、操场或靶场,他不惧霜冻、日晒、雨淋,比别人流了更多的汗水,耗去了更多的心血。刻苦好学的他,学科、术科都取得优秀的成绩,其中术科成绩尤为出众,名列前茅。他翻单杠可以转大车轮,指挥学员队伍时,动作准确利索,喊口令声音洪亮,更是全校之冠。每当遇到日本、法国领事等外国人到讲武堂参观,李根源都令朱德和另一同学朱培德出来指挥,同学们一时戏称他们为“模范二朱”。</p><p class="ql-block"> 朱德与朱培德都是讲武堂优秀生的代表,他们为中国革命都做出了自己的贡献。</p> <p class="ql-block">  云南,朱德前前后后待了十三年之久,生前他多次表示:云南是他的第二故乡,那里有他的师长、有他学习、战斗的地方,更是他走出国门,寻找真理的起点。</p> <p class="ql-block">  紧张工作之余,忙里偷闲,参观了朱德旧居、柯渡红军纪念馆和云南讲武堂纪念馆,走马观花,对朱德一生及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有了更多的认知。</p><p class="ql-block"> 心中有理想、脚下有行动、坚定不移,才能走向胜利与成功。</p><p class="ql-block"> 此刻想起了在井冈山烈士陵园见到的朱德另一位夫人,红军女战士伍若兰,英姿飒爽,不幸被敌人杀害。今天的中国是无数先烈抛头颅洒热血换来的,铭记历史、铭记使命是每一代人的担当与责任。</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