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 高适的名篇佳句流传了 1000多年, 也必将继续流传下去。 其实, 这位在封丘县尉任上工作了3年的高适, 除了离愁别恨的愁绪凝聚成的感人肺腑的诗句外,他的内心深处更汹涌着一腔报效国家、关心民生疾苦的忧国忧民情怀。</p> <p class="ql-block">唐代著名边塞诗人高适,曾在封丘做过县尉,虽时间不长,却留下了光辉的诗篇,其爱民的高尚品德,令人肃然起敬。</p><p class="ql-block">高适生于武则天圣历三年(公元700年)卒于唐代宗永泰元年(公元765年)。主要生活在唐玄宗、唐肃宗时代。字达夫,一字仲武,渤海(今河北沧县,一说今河北景县)人。早年贫寒,20岁人京长安求仕不遇,离京自谋出路,曾北上蓟门,漫游燕赵,又客游梁宋,在商丘,开封一带,过着“渔樵”的生活。</p> <p class="ql-block">40岁以后,诗名渐著,天宝八载,高适已年近半百,仍入仕无门,极为窘迫。这时候,张九龄的弟弟张九皋正任睢阳郡太守,他赏识高适的才华,进献高适的诗集给唐玄宗,并推荐他应制举有道科;高适的知交颜真卿,此时亦予以援手,他为高适的诗集作四言诗数百字,并作序称扬张九皋荐贤的美意和高适的才华,“遍呈当代群英”(高适《奉寄平原颜太守》序)。于是本年六月,高适便被征召入京,考有道科中第,授陈留郡(汴州)封丘县尉(县尉是县令的佐官,主要负责当地的治安捕盗之事,其职能略近似于今天的公安局长)。</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头顶举衔、怀揣荐信、满腹经纶的高适再也想不到自己会被打发到一个被政治刻意疏远的小县城,想到当时的封丘的确是一个不毛之地,人口万余,毗邻黄河,水患泛滥;风沙盐碱肆虐,土地贫瘠,盗匪猖獗,百姓食不果腹、衣不遮体、苦不堪言。几经挫折,多历年所,才得到这样一个微职,高适的目标是公卿啊,而朝廷给他的却是县尉,公卿和县尉之间的区别有如云泥,我们可以想象出来他自然不会感到满意;但此一微职毕竟来之不易,加上家贫、生活窘困(其《平台夜遇李景参有别》说: “家贫羡尔有微禄,欲往从之何所之?”,所以他还是在本年秋天取道洛阳到封丘上任。过洛阳时,诗人李颀作《赠别高三十五》诗送行:小县情未惬,折腰君莫辞。吾观圣人意,不久召京师。”劝高适安于卑位,并以不久会召为京官的话相慰勉。然而朋友的劝慰并不能消除高适到任后的烦恼,自身的期望与现实相距毕竟太大,所以从他上任开始,就踌躇满志、心情苦闷,刚到几天就写了一首七绝《初至封丘》表达他的心情:“可怜薄暮宦游子,独卧虚斋思无已。去家百里不得归,到官数日秋风起。”年过40了,才做了个九品芝麻官,无论地域环境,还是心理上,他都感到很不适应。</p> <p class="ql-block">高适在浪游梁宋到作封丘尉的时期,尽管在官场上不得志,但他的作品内容相当丰富。其中有些作品深入地反映了农民的疾苦。例如《自淇涉黄河途中作》的第九首:</p><p class="ql-block">朝从北岸来,泊船南河浒。试共野人言,深觉农夫苦。去秋虽薄熟,今夏犹未雨。耕耘日勤劳,租税兼舄卤(xìlǔ指含有过多盐碱成分不适于耕种的土地)。园蔬空寥落,产业不足数。尚有献芹心,无因见明主。</p><p class="ql-block">这里揭示了人民在旱灾和赋税压迫下贫困萧条的生活景象。《东平路中遇大水》描写农村的水灾景象,更令人惊心骇目:“傍沿巨野泽,大水纵横流。虫蛇拥独树,麋鹿奔行舟。稼穑随波澜,西成不可求。室居相枕藉,蛙黾(wā miǎn即蛙。亦指蛙声)声啾啾,乃怜穴蚁漂,益羡云禽游。农夫无倚着,野老生殷忧。”在开元时代诗坛上,高适是首先接触到农民疾苦的诗人。这些诗使我们看到了“开元盛世”的阴暗面。诗人在梁宋时期的生活是贫困的:“兔苑为农岁不登,雁池垂钓心长苦。”(《别韦参军》)这就是他所以能够关怀民生疾苦的生活基础。</p><p class="ql-block">正是由于他这一段贫困沉沦的生活体验,所以他在做封丘县尉以后,目睹官场现实,就不忍心作这种压迫人民的官吏,写下了他的名作《封丘县》:</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封丘县</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我本渔樵孟诸野,一生自是悠悠者。</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乍可狂歌草泽中,宁堪作吏风尘下?</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只言小邑无所为,公门百事皆有期。</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拜迎长官心欲碎,鞭挞黎庶令人悲。</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归来向家问妻子,举家尽笑今如此。</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生事应须南亩田,世情尽付东流水。</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梦想旧山安在哉,为衔君命且迟回。</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乃知梅福徒为尔,转忆陶潜归去来。</p> <p class="ql-block">在封丘3年,高适一直处于出仕和归隐的矛盾中。虽然生活贫困,作风却非常豪侠浪漫,游历甚广。他的名篇《邯郸少年行》、《古大梁行》等都充满豪士侠客的肝胆意气。就是赠别朋友的一些诗也写得豪迈动人。如《别韦参军》:“丈夫不作儿女别,临歧涕泪沾衣巾。”又如《别董大》:“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这类诗,和他的边塞诗一样,言辞间忧戚而不绝望,豪言放达之中饱含对民间疾苦的眷眷关注之心。</p><p class="ql-block">唐代宗永泰元年(765)正月的一天夜里,高适安静地离开了人世。诗人63岁的生命就像那已经耗尽的灯油,又像天上的一片薄云,被一阵风吹走了。而他留下的二百多首气势恢弘的锦绣诗篇,却永久地流传下来,深深地影响着后世的人们。他死后获赠礼部尚书衔,成了唐代职位最高的诗人。</p><p class="ql-block">高适的一生就像是一首跌宕起伏的诗。他少年时胸怀大志,却命运多舛,怀才不遇,倍尝艰辛。直到50岁以后才时来运转,获得了实现抱负的舞台,仕途上大有起色,十年十迁。他崇尚先贤之风、圣人之举,不苟同于腐朽制度、合流世俗的修身之道,其诗篇现实主义更盛于浪漫主义的批判精神,都值得后人津津称道。庆幸封丘历史上出现过这样的文人明仕,以及留给后人无限怀念的那诗、那事、那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原稿来自:封丘县委办公室张沉浮)</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