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留城遗址就在杨官屯(七)热烈祝贺纪晓岚研究会第二次“古燕留城考察学术交流会”胜利召开

风起故里(刘之龙)

<p class="ql-block">  2023年4月16日,天气晴朗,万里无云,春日暖阳高照,又一次天意使然,正巧赶上“国际古城遗址日”,沧州纪晓岚研究会又精心组织了一次民间考古专家、古文化爱好者的古燕留城遗址考察学术交流会。河北经贸大学法学院教授郭凯峰老师,沧州职业技术学院前教育系党总支书记王天行老师,沧州市农林科学院果树研究所研究员刘全凤老师,沧州日报社记者杨金丽老师、摄影师孙希旺、陈立新、张淑颖老师,原沧县武装部政委孙福军老师,沧州市国学研究会秘书长李艳红老师及韩书运老师,沧州嘉亿鸿老酒馆韩邦清、宋永芳老师,摄影师张财源老师,纪晓岚研究会李兴昌会长、李冬副秘书长,沧县医院党委副书记康玉刚老师等共计26人参加本次古燕留城遗址考察学术交流会,本乡本土古文化爱好者罗忠林、刘之龙、宋俊玉三位纪晓岚研究会会员积极配合会长、秘书长组织了此次古燕留城遗址考察学术交流会。沧州市大斤石材有限公司董事长、纪晓岚研究会穆远方副会长,得知后大力支持并安排了此次交流会,早早做好会前准备,在文雅秀美的陶令园等候大家的到来!</p><p class="ql-block"> 本次古燕留城考察交流会非常成功,大家收获满满,燕留城遗址遗物又有新发现,发现了青铜器扣件以及带有文字的龙雕构件,还有一些有价值的陶片,资料拓展又宽广了,着力点放大,从整个大浪洼区域来论证燕留城,从水利方面着手研究一座城的兴起与消失,或许这是一个突破口。</p><p class="ql-block"> 本次交流会还有一个大收获就是组建了“燕留城交流群”,群内气氛活跃,讨论积极,都讲述自己的讲解和提供了资料,我相信这是一支强有力的队伍,一定会打赢“燕留城”这场攻坚战!</p> <p class="ql-block">  杨金丽老师在沧州日报的2023年1月6日,2月17日二次对燕留城作了长篇报道,同时沧州晚报也做了报道,在沧州文化界引起了不小的反响,再加上付永彬老师的狮城影像自媒体视频以及各位老师的美篇广泛传播,更加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在2023年4月18日杨金丽老师更是夜以继日快速完成了报道,及时向社会宣传了此次活动,相信还会掀起讨论“燕留城”的热潮!</p> <p class="ql-block">  实际上本次交流会的发起人是王天行老师,我们虽未谋面,却因兴趣爱好而心灵相通。在2022年8月25日~2022年8月29日的沧州当代民间工艺美术家精品展会前,沧州师范学院刘用良教授介绍我有幸加入了沧州民间艺术家协会,成为一名光荣的会员,刘老师鼓励我用“姜狗石”“星星瓦”“古砖”参加这次精品展会,没想到在这次展览会上我的展品极大地引起了大家的兴趣,并且还获奖。尤其王天行老师还写文章专门报道了我的“姜狗石”,于是我们互相加了微信,当王老师得知我和罗中林老师正在考察研究燕留城,并作了𣎴少先期工作,十分佩服。所以老师就邀请了更有专业知识的郭凯峰老师、刘全凤老师共同前来燕留城考察,我当即就向纪晓岚研究会名誉会长李忠智老师,李兴昌会长,李冬副秘书长作了汇报,这才有了这第二次“古燕留城遗址考察学术交流会”。</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023年2月12日,古燕留城考察学术研讨会上,与会者老师尤其是梁纪想、郑志利二位专家,虽未对燕留城作出肯定,但也指向这里是燕留城,若想佐证这里是燕留城,还需更有力的春秋时期的文物及城廓的外形夯土层,为燕留城的研究指明了方向。我们又去图书馆查阅、现场多处探秘,多次到文物部门汇报并了解国家相关政策,对此处遗址加强了保护。我们不等不靠,积极行动起来,凝聚智慧、积攒知识,寻访联系民间热爱燕留城有志之士。我利用2023年4月8日纪晓岚研究会年会大家都在的机会,召集了罗中林、康玉刚、郭凤娟、宋俊玉、杨培新、庞凤芹等老师商议筹建燕留城博物馆之事,目的是收集遗存陶片、资料及影像资料,不让这些古人遗存下来的宝贝再次消失,备足资料将来编写《燕留城》一部专著。目前,博物馆正在筹划方案,希望有能力有热心的有志之土参与进来,作好一切准备,去迎接全国第四次文物普查,赶上这趟文化列车,争取国家政府出面来勘探确认燕留城,尽快揭开这2600多年的千古之谜。</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李冬副秘书长在张家坟处壕沟里碎砖瓦块中用小工具刨出了青铜小扣件,令大家激动,欢呼雀跃起来!</p> <p class="ql-block">李冬副秘书长还在修家坟去张家坟的道中壕沟坡上发现了很集中的一堆类似城市下排水管道的板瓦陶片。</p> <p class="ql-block">  大家在看静静地躺在庙台之上的龙之九子赑屃,它虽无头却在向人们述说它的前世今生。</p> <p class="ql-block">  本次田野考察活动,到来的老师们热情高涨,激动不已,每到一处都舍不得离开,不放过地上沟里,甚至埋在土里只剩一个小小角的陶片,那种意忧未尽之感,明明白白,清清楚楚地洋溢在每位老师的脸上,睁大眼睛,低头认真,激动跳跃欢呼自始至终贯穿着每一位老师。这是在娘娘庙台之上的地上只露一个小小角,被王天行老师慧眼发现的雕龙建筑构件,背面刻有酷似南字的文字。</p> <p class="ql-block">  当老师们来到后李寨村西南方向,当地人称作“盟台”的地方,被这漫洼途中保持基本完整的大土台子时,震撼了,这与山东地界内有记载的齐桓公的盟台是一模一样。大家被当年齐桓公的霸气所折服,站在高台之上,也体验了一把齐桓公当年号令三军,统领诸侯的威武豪壮之气势!</p> <p class="ql-block">  经过这几个月来的燕留城的考察和研究,我们向多位老师虚心请教,进展顺利,正一步一个脚印地向前推动着。</p><p class="ql-block"> 燕留城遗址处除北台子、张家坟、张仙台子、娘娘庙、修家坟、迷人的古道、盟台七个主要的有目共睹的遗址处外,还有以下三点需要补充:</p><p class="ql-block"> 第一,民间传说。正如燕留城的首先发现者罗中林老师所讲,他是从小土生土长的杨官屯村人,第一次听说燕留城是在1978年,村上平整土地时推土推出唐代天佑年间的两罐铜钱,冯式仲老人说这儿是燕留城。冯式仲老人是康玉刚老师的姥爷,康老师小时候常住姥爷家听姥爷常说起燕留城。二位老师有心用心并记住了燕留城。周边村庄都传说浪洼这一带曾是一座城,有人说这儿是萧太后的行宫,有人说这里是浪城,浪里城,更多的传说这座城是天塌地陷或闹洪水而消失的。时间太久远了,不同时期也会有不同的城,所以才有了不同名称的城。虽然传说不足以证明历史,但传说也绝不是空穴来风,也有事实依据,传说可能有失事实本来的样子。但历史上的燕留城的消失肯定太快了!太恐怖了!太吓人了!当年幸存的人讲起时肯定会毛骨悚然的,这样才会使这件事留传了这么久!</p> <p class="ql-block">第二点:我们应从大浪洼整个区域来分析燕留城。据韩邦清老师提供的沧县水利志的资料,这儿曾是周定王五年黄河水患的黄河古道,周定王五年(公元前602年),黄河发生了有记载以来的第一次大改道,不是人工改道,而是黄河决口冲击华北大平原而形成的大河道。洪水从宿胥口(今淇河、卫河合流处)夺河而走,东行漯川,北合漳河,至章武(今河北沧县东北,黄骅市乾符村东九十里)入海。一部分水经今浪洼、自来屯西、北阁北、李龙屯东、新开路东、南堤东南、吕郭庄西、寨里东龙洼、吕桥、窦庄子一直入海。一部分从李龙屯西、新开路西、疃町东、港西东、小鲁庄、东槐庄、大麻沽、齐家务等王家沟子入窦庄子一直入海。当年河道宽200米~250米,这条周定王河就在现在燕留城娘娘庙南边,至今还留有一段古河道的南岸和一段后期的齐家堰。</p><p class="ql-block"> 以此推断猜想:燕留城于公元前664年建造,而周定王五年是公元前602年,假如是这次黄河大水而毁掉了燕留城,也就是说它存在了60多年就消失了。难怪可查资料少之又少。可以猜想,当年建燕留城时就有一条沟或小河存在,或齐燕两国临时时挖出的界线河沟,这条小河当时肯定也不叫周定王河,而这条沟就是分沟礼燕的沟。后来,滔滔不绝的黄河水持续了六百多年基本未动河道,这黄河两岸也肯定在这一时期由于水肥土壮,农业发达过,辉煌过,所以才产生后来的村庄或城市比较大规模的遗址。直至王莽建国三年时期(公元11年)黄河才又改道,黄河在河北临漳县西决口,东南冲漯川故道,经今河南南乐、山东朝城、阳谷、聊城至禹城别漯川北行又经山东临、惠民等地至利津一带入海。也就是说至王莽时期这条周定王河逐渐水少而干涸,才把大浪洼一带高地露出,但浪洼水深始终未干涸,一直到1950年修挖沧浪渠才使浪洼逐渐干涸,但遇大水年月还是常年积水。由于此地地肥水足才又吸引人类来居住,又逐渐有了唐辽金宋以后时代的村庄兴旺发达时期(因发现的辽金时代的生活用具陶片瓷片为多为广)周定王河和黄河有记载以来的第一次决口的确定,为燕留城的消失提供了重要依据。</p><p class="ql-block"> 可以推断周定王五年至王莽建国三年613年时间段河道内被淹没的村庄和城市为文化断代时期,这也是资料少记的一个原因。周定王五年正值春秋时期的中期,战乱不断。俗话说:乱世习武,盛世修史。试想那个春秋战国时代做到历史详细记录会很少,又是燕国最南端的边陲小城,小小燕留城的记录少之又少也不足为怪了。我们只能大海捞针,从各个历史碎片中去拾取历史记忆而串联成“珍珠”,一颗颗的珍珠中有你有我也有他!热爱家乡的老师们大家努力奋进吧!去用智慧用力量来研究燕留城吧!为我们共同的文化事业而奋斗吧!</p> <p class="ql-block">  第三点:从我们这一带原始村庄来历和遗存春秋战国时代的陶片来综合论证。距我们南堤村仅3华里的大闫台村,春秋战国时期的燕齐两国的界关,有一长150米宽130米的大台子,我小时候也常去土台上玩,拾“星星瓦”来抹在拉破的手上,不用2天伤口就痊愈了。我村地名苏庄科的田野是原来古村的遗址处,至今瓦片砖头遍布沟边地头洼道之上,随处可见战国时代的“星星瓦”,寨里村、小胡庄、黄骅郛堤城都发现战国时期的遗存。这也说明我们这一带早就有人类居住,从庄科的范围来看已经很发达了,并不是海退荒凉之地,这座燕留城也不可能建在荒凉远无人烟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大闫台村西南角的大土台子宽为130米长为150米,高出地面0.5米,黄骅文物部门在此土台上挖出过刀币、整个釜沿的红色夹砂残陶釜片等。</p> <p class="ql-block">  本次交流会,纪晓岚研究会的宗旨,没有邀请官方参与,纯属于民间的一次学术交流研讨活动,真所谓“文化高手在民间 燕留佳话千古传” 。本次交流会基调是自由、放松、畅所欲言,敞开想像,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各抒己见、集思广益,凝聚智慧,大家有顺序地发表了讲话,提出了可行性意见,也提供了一些资料。老师们会后也做了美篇,小视频,抖音视频,文章,诗歌,郭凯峰正编写“燕留城”论文,在国内外有权威上的刊物上以及《纪晓岚研究》上发表,由于篇幅关系本美篇没有录入,到时我再重新编辑各位老师关于燕留城的文章。</p> <p class="ql-block">古“燕留城”学术交流会上,李兴昌会长作了精辟的总结,高瞻远瞩地讲了对“燕留城”遗址的一点想法。</p><p class="ql-block"> “燕留城”遗址在沧县杨官屯的说法,越来越引起地方文史爱好者的关注,参与考证考察的热情不断高涨。纪晓岚研究会先后组织了两次研讨会,数十名来自不同行业的人士参加了实地考察和研讨。在很大程度上,这些人士已经形成了古城考证的一支不可忽视的民间力量,尤其是,有关专家学者的亲临指导为考证活动提供了重要的依据和强大信心。</p><p class="ql-block"> 无论官方机构,或民间组织人士,对古遗迹遗物的考察考证,都要坚持理性、历史、求是的态度,采取科学的方法。从目前的考证成果来看,验证“燕留城遗址在杨官屯”这一论点的论据主要有三:一是《括地志》《史记正义》《太平寰宇记》以及有关《沧县志》等文献中记载“燕留城”的文字资料。二是现场遗迹如方圆数里的地势地貌其路径蜿蜒曲折似古城街道;遗物如星星残瓦断片、斑斑锈迹包裹的不知其名的物件等。到过那里,看着脚下的一切,很容易使人联想出古城的“轮廓”。三是个人的分析判断和猜想所形成的观点。比如,从古城的毁坏原因推断,此处曾是黄河改道后留下的一条河,史称周定王河(公元前602年左右)古河道,而“燕留城”存在时间在公元前663年之后,两者相距60年左右。那么,“燕留城”建成后,在这60年左右期间,被改道的黄河冲决毁掉。进而推演出此地是“燕留古城”的遗址。如果此论可立,有人若问,既然黄河改道形成了周定王河有历史记载,为什么没有留下“燕留城”被毁坏的文字记录呢?这两件事处在大致的同一历史时期,且具有地域上的必然关联。所以,此论仍可深思。</p><p class="ql-block"> 假如,“燕留城遗址在杨官屯”的论点,能够站得住脚,其依据则是“古代文献”中的有关文字资料,即《括地志》中记载:燕留城在长芦东北十七里。长芦是基点,东北是方向,十七里是范围。既是一座城,数据上则不能以纯数学标准来衡量,大致方位,大致范围都能说的过去。但是,从所涉文献《括地志》《史记正义》《太平寰宇记》及相关《沧县志》对“燕留城”的记载,不是独立分述的,是引述的,即是:《太平寰宇记》《沧县志》的记载均尊于《括地志》。显然,从考古学的原则来判断,其证为“孤证”,即是“孤证”,则不证。明白的说,就是仅以上文献资料,尚不能下结论,需要搜集新的文献资料。不妨思考,《括地志》的出现,距离“燕留城”已经1000余年,那么,《括地志》的记载来源依据的又是是什么呢?有没有《括地志》之前的文字资料呢?</p><p class="ql-block"> 由此,不难看出,定论“燕留城在杨官屯”,不仅缺少系统的文献资料,更加缺少“考古学意义上的论据”。也就是说,假如以上文献能够证实,那么,遗迹遗物考证了吗?具体的说,从考古的“钻探、探沟、地磁勘测”三大方法看来看“燕留城”遗址所在,没有其中的任何一种方法所得出的考古论据做参考。没有考古论据,怎么能够判断遗迹遗物就是那个时代的呢!大家知道,考古涉及法律和科学,事关社会道德秩序,国家慎重对待,相关部门按照文物法组织实施考古事项。在没有考古结果情况下,作为民间地方历史文化者,只能盼望考古的实现。</p><p class="ql-block"> 在目前阶段,研究会以及所有对此感兴趣的同仁,在探究保护、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情支持下,尽己所能,掌握第一手资料,不遗余力,造势借力,以期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是非常必要的。在此基础上,还要注意以下三点:</p><p class="ql-block"> 其一、静下心来学习。学习历史知识,向历史借智慧。就个体或具体问题打通古今,从历史记载中发现线索。查阅资料,查询各个点位的关联度,链成有系统的证据线索。开阔视野,眼界放宽。不局限此地,联想彼地,打通地域关节。跨界搜寻他山之石,间接求证。</p><p class="ql-block"> 其二、俯下身子寻找。功夫不负有心人。既然相信自己的看法,若真的如己所信,“燕留城”就在脚下,我们的作为一定会感动2600多年前的某位神仙,他会保佑,会赐福于今,以让人们发现重要的器物。我们今天的捡拾,是为了明天的待售和梦想成真。要做有心的探矿者,宝藏的出现不会太久远。</p><p class="ql-block"> 其三、竖起耳朵倾听。三人行必有我师。“火花”,源于多元的观念的碰撞。不怕争议,不怕大胆,甚至不怕光怪陆离。怕的是傲慢和浮躁,怕的是臆断和刚愎。多一份倾听,就多一份借鉴,多一份虚心,就多一份启发,多一份思考,就多一份提高。有朋自远方来,同为“燕留古城”而聚,那一份激情就足以令人暇想而向往。</p><p class="ql-block"> 行文至此, 我记起,在2月12日的研讨会上曾说过,“燕留城”是2600多年前齐燕两国创造的历史,得以让今天的我们为之神往,而大家的考证探查活动同样在创造自己的历史。</p><p class="ql-block"> 为了这个美好,为了梦想早日实现,我们努力。</p><p class="ql-block"> 纪晓岚研究会会长 李兴昌</p> <p class="ql-block">  纪晓岚研究会二次组织“古燕留城考察学术研讨交流会”其目的是“栽上梧桐树,引得凤凰来”,扩势造成更大影响,吸引民间及官方有志之士,发挥才干智慧,宣传家乡古文化,弘扬燕齐两国的分沟礼让的美德。</p><p class="ql-block"> 会长的讲话再一次为大家明确指出了今后燕留城考察论证工作方向。</p><p class="ql-block">1:继续寻找拜访民间及高等学府高学问的老师和教授,寻求查阅到相关能佐证燕留城的资料。</p><p class="ql-block">2:扩大视野,跳出燕留城,按着韩书运老师的建议去山东齐桓公博物馆、北京燕国国都博物馆考察,寻求资料佐证。</p><p class="ql-block">3:深度学习研究《括地志》之前关于燕留城文字的珠丝蚂迹。</p><p class="ql-block">4:继续留神花大功夫用心寻找地面上能看到的遗存物,但绝不能违法,动土挖掘和个人勘测。</p><p class="ql-block">5:理性思考,科学论证。也希望正方与反方来加強论证,事不说不透,事不辨不明,衷心希望各界朋友老师参与燕留城的考察考证,早日揭开这千古之谜。</p><p class="ql-block">6:关键时刻成立骨干小组,列入日程开展推动燕留城的考察论证工作。</p> <p class="ql-block">  本次燕留城考察交流活动,得到了百忙中大斤石材有限公司穆远方老总的大力支持,我们万分激动和荣幸,纪晓岚研究会有穆总作为副会长,是研究会之幸!穆总是个文化人,曾出版了多本诗集,诗集的字里行间都闪耀着道德和智慧的光芒。 </p><p class="ql-block"> 穆总所创建的大斤石材有限公司不仅享誉整个沧州,在全国也是很有名气的,尤其穆总宽宏大量的为人,在沧州文化界享有声誉,德艺双馨。大家在景色宜人文雅风趣的陶令园召开燕留城学术讨论交流,其意义更加深远,更有诗意和远方。</p><p class="ql-block"> 探讨文化活动,离不开资金的支持!古有孔圣人之所以把儒教文化传播之深远,离不开其弟子子贡资金的大力支持。一个文化事业的成功离不开背后有志之士的大力支撑,正如穆总在研讨交流会上即兴所做的一首诗:</p><p class="ql-block">家国情怀是精英,</p><p class="ql-block">苦心挖掘燕留城。</p><p class="ql-block">欲求古遗变名胜,</p><p class="ql-block">全仗重金持以恒。</p><p class="ql-block">我们衷心地希望社会各界有像穆总这样有爱心有家乡文化情怀的有志之士,参与到燕留城的研究中来,参于燕留城博物馆的建设,考察论证中来,争取让“燕留城”成为继“铁狮子”“纪晓岚”后又一张沧州靓丽的文化名片!为我们家乡为我们的沧州文化发展,经济发展贡献一份应有的贡献!我们坚信一定会迎来光辉灿烂的明天!</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本美篇照片由沧州日报社孙希旺、陈立新、张淑频老师以及兴济镇张财源老师、沧县医院党委副书记康玉刚老师提供,在此表示衷心地感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