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几千年来母亲河——乌河,用她那博大的胸襟养育了一代代两岸子孙,并孕育了深厚广博的乌河文化。乌河又称耏(er)水、溡(shi)水、时水、干时、乾时、乌龙江。发源于临淄区矮槐树村南,全长60多公里,河床宽30至60米。流经临淄区稷下、凤凰、朱台3个镇(街道),后由六天务村西入桓台县境内东沙河村,东西流向,至杨桥村西折转向正北,经索镇、起凤,在北夏庄注入预备河,汇入马踏湖,境内全长24.5公里,流域面积1165平方公里。乌河得名,有多种版本的民间传说,种种版本的民间传说,无不传扬着乌河古老而厚重的历史文化根源。据传说。宋太祖赵匡胤率军征讨山东时,某年夏日曾在矮槐树村一棵小槐树下歇息。赵匡胤将汗水浸湿的战袍脱下,放进了溪流中。突然,战袍底下钻出一黑龙,顺流而下,窜向西北,顿时,此处泉水四涌,原来的小溪流,霎时化作了一条滚滚的大河,水涌如龙,色黑如墨。从此之后,人们将此河称之为 “乌龙河”,简称“乌河”。赵匡胤的战袍变成了龙袍,那棵小槐树自此也没长高,成为一棵矮槐树。如今在乌河发源地矮槐树村东的乌河上,还有座古桥,名曰溡源桥,是山东东西古大道的主要桥涵之一。传说此桥最早建于战国时期,明朝永乐年间(1403至1424)重修,清朝乾隆五十七年(1792)再修。整座桥均用青石砌成,三孔拱式。桥面用56块石板铺成,长35.7米,宽5.8米,高3.05米,桥左右两侧有石栏,刻二十八星宿将像;桥两端各有石狮一双,分立桥头两侧。桥西南侧有14层太保台阶,雕一狮子头,据说是古代测量溡水流量的标尺,若洪水没了狮子头,溡源桥也将被淹没。乌河昔日为常年河流,日常流量为每秒3至10立方米,但有时泛水危害也很大。1898年一次特大洪水一夜间冲毁水磨18座,房屋数百间。 1934年11月,山东省水利厅组织对乌河进行了一次详细测量。1936年,在索镇乌河上游建立“水位流速站”,用浮标测流量。新中国成立后,为充分利用水力资源,兴利除害,国家投入大量资金,群众投入大量劳力,对乌河进行几次较大治理。截至1988年的40年内,对其主流及支流疏浚、复堤、分洪、开挖等工程58条次,(含重复性施工)总长158.3公里,搬动土方88.38万立方米,用工48.63万个;翻修和新建各种建筑物92座次,完成砖石砌体244695立方米,用工297282个,国家投资280余万元,使乌河达到再遇到特大洪水能安全下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