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语言实践课“搞”起来</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山西运城 王范小学 薛晶晶</p><p class="ql-block"> 最近正在阅读《语文到底教什么》这本书,其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观点:锻炼学生的语言实践能力,每节课必须要有学生的口头表达或者书写实践。</p><p class="ql-block"> 期中考试结束了,准备学习第五单元,第五单元的语文要素是:走进想象的世界,感受想象的神奇。发挥想象写故事,创造自己的想象世界。第五单元的第一课是《宇宙的另一边》,课后题是这样的:1、课文中的“宇宙的另一边”有哪些秘密?用自己的话说一说。2、想象一下:“宇宙的另一边”还会有哪些秘密?和同学交流,看谁想得更奇妙。</p><p class="ql-block"> 我翻看着课文,在第1题的旁边备注:熟悉课文,在这里呢!在第2题的旁边备注:“语言实践”在这里呢!</p><p class="ql-block"> 想象是非常主观的行为,而且具有非常个性化的特点,三年级共读书有童话、有寓言,孩子们天马行空的想象完全不受约束。这样的智力背景,成了孩子们想象的基石。讲固然重要,可是比起学生“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就显得没有生命力了。“精讲多练“,要让学生放开手脚,要给孩子们提供支架,要让他们的想象力有章可循。</p><p class="ql-block"> 于是,我采用了“给予支架——同桌共练——抽签分享”的形式来组织教学。</p><p class="ql-block"> 词语教学之后,让孩子们分享了有新鲜感的语句,随后就开始了“语言实践”教学。</p><p class="ql-block"> 第一个练习:俄罗斯套娃(尝试用课文中的语言来进行仿写练习)</p><p class="ql-block"> 很远很远的地方,宇宙的另一边,是这一边的倒影。哪里有座一样的城市,有条一样的街道,街道处有栋一样的房子,房子里有个一样的孩子。</p><p class="ql-block"> “套娃练习开始——”因为是下午在上课,我担心孩子们会睡觉,所以就起了这个有趣的名字,孩子们兴趣盎然,个个摩拳擦掌。当我抽签的时候,有的孩子甚至忍不住站了起来。</p><p class="ql-block"> 第二个练习:正反练习(让孩子们打开思路,学着自己造房子)</p><p class="ql-block"> 在宇宙的这一边,雪是冬天下的;那么,在宇宙的另一边,雪是在夏天下的吗?在宇宙的这一边,太阳从东边升起;那么,在宇宙的另一边,太阳是从西边升起的吗?</p><p class="ql-block"> 我出示了表格,给予提示。在宇宙的这一边:棉花长在地里。小猫吃着小鱼。我们按时上下课。那么在宇宙的另一边是什么样的呢?</p><p class="ql-block"> 孩子们又开始同桌练习了,他们滔滔不绝。到了抽签环节,张天月这样说到:在宇宙的这一边,小猫吃着小鱼;在宇宙的另一边,小鱼吃着小猫。(孩子们哈哈大笑)</p><p class="ql-block"> “我地神呀,咸鱼终于翻身了!”“孩子们再想想看,如何能让句子更加生动呢?”</p><p class="ql-block"> “老师,扩句。”</p><p class="ql-block"> “好吧,来吧,哪里可以扩充呢?”</p><p class="ql-block"> “人物的前面。”“在什么样的地方。”“还有做着什么样的事情。”孩子们七嘴八舌的说着,思路就这样打开,开启语言练习的实践模式。孩子们乐在其中,虽然是下午课,但是孩子们没有一个不投入的。</p><p class="ql-block"> 自从读了《语文到底教什么》这本书之后,我告诉自己,每节课最少10分钟全体练习的时间,这节课,何止10分钟。不知道这样上课对不对?但是让孩子们多说、我少说,这个肯定没有问题。一边读一边实践,语文学科“工具性”的特点要落到实处。</p><p class="ql-block"> 孩子们能说出有新鲜感的语句也是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熟读课文,模仿运用,尝试让孩子们打开语言仓库,进行话语的建构。让孩子们进行“试误练习”,让“消极语言”转化为“积极语言”。要为孩子们提供合宜的支架,支架在哪里,支架就在课文中,用好单元主题页,用好课后题……要学会用课文“教语文”。</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