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在欣赏棠樾的牌坊、阳产的土楼之前,还是让我们先走进徽州的桃花源——卖花渔村,欣赏一下她的花容月貌吧!</p> 卖花渔村是古徽州的桃花源,群山之中古村映着梅林,这是一个“不务正业”的古村,只卖花不打渔。漫步在鲜花环绕的村庄里,随意一寻,都是百年梅树,携一身清香,看一场山花烂漫,收获明媚的春天。 卖花渔村富有一个诗情画意的名字,号称歙县第一村,原名洪岭村。从山上往下看村子就像一条大鱼,村头像鱼嘴、村腰如鱼肚、村脚似鱼尾,因形似鱼加上村民基本都姓洪与水字沾边,且靠卖花为生而得名。村里形态各异的盆景处处可见,罗汉松、梅花、榆树随地撒绿,据考证这个山野小村种花的历史已逾千年。 走在古朴幽静、芬芳四溢的村道上,望着秀山、丽水、枯藤、老树、奇花异草浓缩升华在一个个大不盈尺的盆景中,如读一首首无字的诗,观赏一幅幅立体的画,既给人以美的享受,又引人沉思遐想。 微觉遗憾的是村长来得有些迟,错过了梅花的盛放期,据村民讲每年春节前后是观赏卖花渔村的黄金时段,诸位客官可有再来的冲动呢? 阳产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古村落,以郑姓人家居多。相传其先人郑公守猎到阳产,随从猎犬卧于阳产山凹死活不愿离去,郑公见其四面环山,山泉清澈,古木参天,仔细端详,认为是块风水宝地,决心将郑氏一众迁居到了阳产。 阳产是一个依山而建的山寨,房子以土楼为主。土楼群是阳产村最大的看点,一座座,一排排,密密麻麻,一幢接一幢。土楼与土楼之间有青石铺就得小路相连,无论是单体土楼,还是土楼群,都散发着浓郁的乡土气息,富有撩人的美感,体现出独特的画境美、意境美、雄浑美和气势美。 土楼群依山就势,千姿百态,布局合理,错落有致,体现了人与大自然的巧妙融合,构成了神奇、古朴、壮观、美丽的画卷。 阳产是一个极具个性的村落,黄土灰瓦的土楼群点缀在山林间,土楼的黄和山林的绿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十分震撼。 站在土楼的最高处,可一览阳产土楼的全貌,山峦叠嶂,连绵不断,飘散的云雾笼罩着群山和土楼,给人无限的遐想。土楼群像是迷宫,一不留神就会迷失方向。 旁听无所不知导游小哥的讲解,阳产土楼有八大景观,分别是尖峰耸翠、小径通幽、云锁山乡、叠楼雪霁、飞瀑茶香、甘泉归堂、山楼秋韵和土楼流光。时运不济,遇上了大雨,未能一一寻访。 阳产土楼是徽派建筑的一朵奇葩,是徽州人智慧的结晶,是落后生产力和高度文明两者奇特的混合,是东方土建筑文化的艺术瑰宝。 当年郑氏先人建造土楼的初衷只不过是遮风避雨、繁衍子嗣,哪成想却成了一笔丰厚的遗产,招来了游人的纷至沓来,让子孙吃上了安生饭! 七座牌坊八个故事,棠樾牌坊群以其悠久的历史、宏大的规模而著称,为明清时期古徽州建筑艺术的杰出代表。棠樾牌坊群是以“忠、孝、节、义”为核心的七座石牌坊,沿歙县棠樾入村大道呈半弧形展开,巍峨高大,庄重威严,诉说着徽州巨商鲍氏家族的荣耀与辉煌。 棠樾是鲍氏聚族而居的村落。“棠”是棠树,“樾”谓两树交荫,典出《诗经·甘棠》,有纪念先贤、渴望德政的意含。乾隆皇帝下江南的时候,曾大为褒奖牌坊的主人鲍氏家族,称其为“慈孝天下无双里,衮绣江南第一乡”。 牌坊皆以歙县青石建造,梁柱坚实挺拔、高大雄伟,雕琢精细优美。额枋、拱板、月梁上的纷繁纹饰,彰显着徽雕艺术的精湛技艺。 鲍氏家族是我国明清时期一个充满着传奇色彩的名门望族,棠樾鲍牌坊群的建造年代从明代嘉靖年间跨越到清嘉庆年间,延续了五百多年,足见鲍氏家族的历史辉煌。 棠樾牌坊叙述的故事很多,如好善乐施、夫妻恩爱长寿、兄弟金榜题名,一座牌坊就是一段历史,一座牌坊就是一个故事。 鲍象贤尚书坊建于明天启二年(公元1622年)。鲍象贤明嘉靖八年进士,先后任御史,兵部右侍郎,由于秉性亢直,卑视权贵,廉智自持,不计个人毁誉得失,一如既往地效忠社稷,死后被追赠加封为工部尚书,朝廷赐建牌坊以奖掖其“忠”。<br> <p class="ql-block"> 鲍燦孝行坊、慈孝里坊、鲍逢昌孝子坊,三位鲍氏后人都有着非凡的孝道故事。鲍逢昌的父亲在明末离乱时外走他乡,杳无音信。十四岁的鲍逢昌一路乞讨千里寻父,孝心感动上苍,最终在遥远的甘肃雁门古寺找到了生病的父亲,他还为父亲的背疽吮脓疗疮,将父亲接回了家中。这样的孝行自然受到了皇帝嘉奖,清嘉庆二年(公元1797年)赐建牌坊,以表其“孝”。</p> 鲍文龄妻节孝坊和鲍文渊妻节孝坊,即是我们熟知的“贞节牌坊”。主人分别是鲍文龄和鲍文渊的妻子,她们都是在丈夫去世后用心抚养儿女,孝顺长辈,一生不再改嫁,树立了节孝的榜样,皇帝为这两位“杰出女性”建造了贞洁牌坊以彰其“节”。 鲍淑芳父子义行坊就是弘扬一个“义”字,也叫乐善好施坊,建于清嘉庆二十五年(公元1821年)。 当时鲍濑芳官至两淮盐运使司,掌控江南盐业命脉,为了光宗耀祖,便向当时受灾地区捐粮十万担,捐银三万两,修筑河堤八百里,发放三省军饷,广行“大义”。于是皇帝下旨为鲍家建了“乐善好施”的“义”字牌坊。<br> 棠樾牌坊群周围还伴以古祠堂、古民居、古亭居、古亭阁,在广阔的田园风光、秀丽山色的映衬下,成为一幅气势恢宏的徽州古建三绝图。 古代的牌坊不是谁想建就能随便建的,要有皇帝的圣旨才行,而且等级森严,最高等级的牌坊是皇家出资,最低等级的也是要经过皇帝恩准,自己才能出资兴建。 牌坊曾一度被认为是“封建糟粕”,但仔细审视幸存下来的古牌坊你会惊奇地发现,牌坊其实是一个“文化符号”,是中华传统文化的象征。棠樾牌坊群传承着中华民族“忠、孝、节、义”的家国情怀。<br><br> 常言道“皇族有太庙,百姓有祠堂”。古徽州百姓聚族而居,出于敬宗收族的需要,村落都建有规模不一的祠堂。棠樾村的敦本堂是鲍氏的“男祠”,供奉着鲍姓各世祖宗。清懿堂是鲍氏家族颂扬鲍氏历代烈女贞妇而建的纪念馆,是中国少有的“女祠”。另外棠樾还建有教育后代修身慈孝的世孝祠。 当然,这些祠堂的修建,毫无疑问也注入了浓厚的封建思想。在封建社会里,男为天女为地,妇女的地位是绝对低下的。为了克勤克俭,恪守孝道,恪守妇道,许多妇女“功成名就”而成了烈女和贞妇。其实这是对妇女精神的一种压迫和对幸福生活的摧残,说来令人淆然泪下。<br><br> 然而,千秋功过自由后人评说,牌坊是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符号也好,封建糟粕也罢,真实现状却是棠樾人脸上洋溢着对鲍氏先人的感恩和荣耀,鲍氏先人给后人留下了一笔不菲的精神荣耀和物质财富! <p class="ql-block"> 朋友,你到过阳产吗,领略过棠樾牌坊的魅力吗,请说说你的感受!</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