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山段店窑之绞胎瓷

鲁阳山人

<p class="ql-block">绞胎陶瓷是我国博大精深的古陶瓷系列中一个珍贵品种,因其特殊的制作工艺,使其在我国陶瓷文化的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绞胎工艺起始于唐,兴于宋金,延续于元明,在我国北方一些主要窑口均有烧制。</p><p class="ql-block">&nbsp;绞胎亦称“绞泥”、“绞胎”、“绞花”,其制作工艺是将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颜色的瓷土揉和在一起,然后相绞拉坯,制作成形,经素烧后再施一层透明釉或彩釉,再次复烧而成。&nbsp;由于泥坯绞揉方式不同,纹理变化亦无穷,能绞出木纹、大理石纹、鸟羽纹、云纹、水波纹、席编纹、团花和菱花纹。绞胎器物按制作工艺还可分为全绞胎、半绞胎、贴面、镶嵌、拼花,还有绞彩(也称绞釉)。这些绞胎纹理有的似行云流水、变化多端,有的似老树缠绕、盘根错节,有的似层山叠嶂、霞蔚蒸腾,十分壮观。这种装饰构思奇巧、独具匠心、随心所欲、无拘无束,充分发挥了工匠们的艺术想象力,创造出了那些非凡的艺术珍品,也为后人留下了珍贵的艺术遗产。绞胎陶瓷的烧制成功,是人们摆脱了隋唐以前青、白、黑单色釉的束缚,以其特有的制作工艺和表里如一的胎体装饰效果,创造性的以两种色差较大的泥料为底色经艺术加工达到了一种独特的视觉效果;这种装饰的特点就是因为工艺特殊,其作品没有重复性,即一器一种纹理,绝难复制。绞胎器物一般为使用器,即碗、盘、罐、壶、瓶、摆件和文房类,还有祭器、动物、人物类。器物表面处理分为施釉和素烧两种工艺。绞胎工艺是将实用和审美集于一体,把器形与装饰高度结合,从工艺技法到艺术造诣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准,可谓精美绝伦、富丽堂皇,不愧是中国古陶瓷史上的一朵美丽的奇葩。因其是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历来受到国内外博物馆和收藏家的青睐。</p> <p class="ql-block">由于绞胎陶瓷的问世,因其新颖独特的装饰受到了当时上流社会的追捧,致使北方各大窑场竞相烧制。经调查在中原地区烧制绞胎陶瓷的主要有河南巩县窑、当阳峪窑、扒村窑、临汝窑、鲁山段店窑以及淄博窑,具体由哪个窑场开创先河,还一时无从考证。</p> <p class="ql-block">鲁山段店窑是中原地区著名窑场,从掌握的实物资料看,该窑于战国时期就已经烧制很成熟的青瓷,到了唐代为皇家所烧制的花釉瓷拍鼓已使鲁山段店窑名扬天下。但该窑在唐宋时期烧制绞胎陶瓷,而且已经达到很高的水准,这种情况知之者甚少,有人看到该窑一些精美的绞胎器物后很感惊奇。出现这种情况,主要是因为该窑从未进行过系统的考古发掘,与之相关的考古资料欠缺而造成的。实际上段店窑也是最早在唐代烧制绞胎器的主要窑口之一,只是还没有正式披露罢了。</p> <p class="ql-block">图1</p> <p class="ql-block">图2</p> <p class="ql-block">该窑烧制绞胎陶瓷的主要时期在唐代和宋金时期,唐代的绞胎器有素烧(图1)和施釉(图2)两种工艺,泥料一般为土色和褐色,素烧基本为陶器,器型有钵、砚台、炉、球丸等型,其烧制温度较低,吸水率高。施釉器有罐、碗(图3)、瓶、枕(图4)、盖盒、人物、动物(图5、6)、水盂(图7)、拍鼓、茶具等,釉色有透明釉、黄釉、绿釉,还有一类是在器物上施多种彩釉,这类多种彩釉也被称为唐三彩。其中一部分烧制温度较低,还应称为陶;一部分温度较高,瓷化程度也较高,可称为瓷。到了宋金时期,绞胎瓷工艺又有了新的变化,泥料一般为白色和黑灰色,基本都是高温瓷胎,没有了行云流水、变幻莫测及大气磅礴的那种纹理气势,大部呈现羽毛状图案,有的似孔雀开屏,有的似麦浪翻滚,还有的类似于席编纹和水波纹。因胎泥色差分明,烧制温度较高,绞出来的花样纹理更加清新亮丽、器物更加富丽堂皇,尤显别具一格。但缺点是纹理较单一,少了唐代工艺的活泼生动,器型也明显减少,大部为碗(图8)、盘、罐、钵等。也可能因为该窑在宋金时期以烧制汝青瓷为主,其它品种包括绞胎器物的烧制数量和品种有所压缩,笔者在窑址考察中也证实了这种现象。</p> <p class="ql-block">图3、4</p> <p class="ql-block">图5、6</p> <p class="ql-block">图7、8</p> <p class="ql-block">笔者有幸在藏友处见到和收藏了几件鲁山段店窑的绞胎器物,现把其器型和特征公布如下:</p><p class="ql-block">1,唐绞胎陶砚(图9):长17厘米,宽8厘米,厚2厘米,模制工艺,素烧无釉,正反面都有砚池,按其形状也称簸箕砚和抄手砚,属文房用具。砚体的绞胎纹饰似行云流水、似层峦叠嶂,纹理清晰,前后左右相连,浑然一体。</p> <p class="ql-block">图9</p> <p class="ql-block">2,唐绞胎陶脉枕(图10、11):长15厘米,高9厘米,宽8厘米,长方形圆角,前低后高,一边有出气孔。枕面及四边为贴塑工艺,底面为白板有支钉痕,面中间为一大菱形图案,图形内有若干小菱形,贴塑块及图形均为绞胎工艺,黑白两种泥料相互揉搓搭配,外罩透明釉。重要的是枕底部刻有“大中元年”字款,“大中”为唐宣宗年号,“元年”为公元847年。在唐绞胎器物上刻纪年这是第一次发现。</p> <p class="ql-block">图10、11</p> <p class="ql-block">3,唐绞胎长方形陶台几(图12):长17厘米,宽12厘米,高3厘米,全器分五块粘接而成,全绞胎,基本施满浅黄釉,四边为桥洞型支腿。器型独特罕见、工艺复杂,台面纹饰似两朵盛开的牡丹花。该器可能为文房摆件。</p> <p class="ql-block">图12</p> <p class="ql-block">4,唐绞胎神兽尊(图13):高21厘米,口径12厘米,该器型为仿晋青瓷神兽尊,形象威武大气。器主体为全绞胎工艺,器口和神兽的五官为一般泥料贴塑和粘接,器身分三段衔接,通体施浅黄釉,器底为平底垫烧。该器瓷化程度较高,可称为绞胎瓷,器身绞胎纹理似层层山峦,浑然天成。用绞胎的工艺形式表现复古器具,且工艺复杂,实不多见。</p> <p class="ql-block">图13</p> <p class="ql-block">5,唐绞胎模印胡人驯兽壶(图14):高28厘米,壶身稍扁,颈部有三圈珠纹,下半部为半圈珠纹,全绞胎工艺,绞胎纹理似大理石纹且清晰可辨,两面印有胡人和双狮兽,器型和纹饰具有典型的西域风格;器身施黄釉,平底无釉垫烧,烧造温度低为陶胎。该壶器型较少见,工艺精美,纹理和纹饰的合理搭配,更显豪华尊贵,实不可多得。</p> <p class="ql-block">图14</p> <p class="ql-block">6,宋绞胎碗(图15):口径15厘米,高6厘米,碗体用白色和灰黑色泥料加工而成,瓷化程度高,圈足垫烧,器身施透明釉,釉面匀净,除口沿和圈足为接白胎外,均内外绞鸟羽纹理,碗中心婉若一只开屏的孔雀,巧夺天工,极其罕见。</p> <p class="ql-block">图15</p> <p class="ql-block">7,宋绞胎钵(图16):高7厘米,口径18厘米,平底支烧,温度较高,施透明釉。通体用褐色和白色泥料绞成成排状的类似花卷馍似的纹理,里外相同,显示出高超的工艺水平。</p> <p class="ql-block">图16</p> <p class="ql-block">8,宋(或为金)绞彩玉壶春瓶(图17):高20厘米,在瓶下部的白色化妆土上涂有褐色彩釉,绞成的纹理好似一副写意的水墨山水画,其浓淡相间、亦真亦幻。这种绞彩的艺术效果与绞胎有着异曲同工之处,它是在继承绞胎工艺的基础上,是以节约成本为目的的一种绞胎简约版,适合大批量生产,以满足低层次需求。</p> <p class="ql-block">图17</p> <p class="ql-block">9,宋(或为金)绞彩动物脉枕(图18):长15厘米,高5.5厘米。造型为一卧猪,形态安详可爱;器身施白色化妆土,前部分用蓝、绿彩料绞成流淌状花纹(有的还加上红彩),这样多种彩料的混合使用,从而使器物更显动感、更有生气。</p><p class="ql-block">绞彩工艺是工匠们的一大发明,既保留了绞胎的艺术风格,有创新的用各种彩料随心所欲的涂抹,达到了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即提高了效率又降低了成本,受到各级层人士的喜爱(见图19、20、21)。</p> <p class="ql-block">图18</p> <p class="ql-block">图19、20、21</p> <p class="ql-block">以上发表的只是鲁山段店窑唐宋时期烧制众多绞胎陶瓷的一个缩影,这些器物制作技艺的复杂程度都达到了当时陶瓷烧制技术的顶峰。从近些年来发现的各种器物的造型来看,该窑从魏晋、北朝到唐宋时期均为皇家和官府定制和烧制贡瓷,也是为皇家和官府服务的重要窑口。该窑有着一千多年的烧瓷历程,无论其烧制陶瓷的时期之早、品种之繁、质量之优、工艺之精,北方其它窑口都难于与之比肩,所以绞胎陶瓷在这里能大放异彩也就不足为奇了。(完)</p><p class="ql-block">2015年5月1日于郑州</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