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__赤峰市“卓越校长、品牌学校”高级研修班集中研修侧记</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023 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span style="font-size: 18px;">义务教育阶段新课标再次修订颁布、实施的第二年。</span>开局关乎全局,起步决定全程。为此,我们怀着梦想和虔诚,开启了赤峰市“卓越校长,品牌学校”高级研修班的最后一段里程。</p> <p class="ql-block">全体学员与讲课专家李镇宇合影</p> <p class="ql-block">本次研修班课程设计</p> <p class="ql-block"> 研修班班主任高雅静老师解读了本次研修课程内容、目的和意义。她将本次研修用诗一样的语言加以概括:鸿鹄南翔,或引春风渡。这既是一种形象生动的比喻,同时也是一种期待与期望。</p> <p class="ql-block"> 本次研修共六个方面内容:跨界交流;名校引领;科技启迪;红色教育;结对帮扶。</p> <p class="ql-block">高度决定视野。知致力行,我们整装待发。</p> <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一、跨界体验,反观教育</b></p> <p class="ql-block"> 4月19日,是我们研修开始的第一天。</p><p class="ql-block"> 这是一场别开生面的跨界经验分享,以此开启了研修班的研修里程。讲课老师为李镇宇。知名营销人、探险家,曾任央视记者,奔跑在报道中国经济发展的第一线,采访过300余个企业,100余个企业家,曾在知名家电品牌从事品牌管理和市场营销工作,与品牌从初创到行业巨头的过程中共同成长,也曾在国际4A公司工作,服务过数十家世界500强企业和品牌</p><p class="ql-block"> 2018年开始,专注于世界长途奔跑探险活动。2018年2月﹣-2019年5月,他与一位叫白斌的伙伴组队完成了"从南极跑到北极"的壮举<span style="font-size: 18px;">,号称“李白跑地球”。这</span>是人类历史上首次以跑步形式跨越南北极的行动,全程历时433天,跑步里程24110公里,跨越整个美洲大陆,途径14个国家,这也完成了“李白跑地球”第一站的探索。李老师以他的探险的亲身经历讲述了他以及他的团队们面对无数不确定未知的探险过程。其中不但面临着恶劣环境、语言障碍等诸多困难,更经历了数次死的考验,他们却以常人难以想象的毅力完成了这一人类罕见的伟大壮举,令人钦佩致至。他的探险经历给我们很多启示。</p><p class="ql-block"> 首先,人生的价值在于有明确的奋斗目标。如他所言,当人没有了奋斗目标,就像航船失去了方向一样。这和一位专家所说的“当某人不知道向哪个港口航行时,什么风都不是顺风"有异曲同工之妙。</p><p class="ql-block"> 有资料调查表明:1927年,哈佛大学对一万人进行长达十几年的跟踪调查。调查结果:60%没有目标,20%目标模糊,17%的人有目标;3%的人有清晰、明确、长远的目标。</p><p class="ql-block"> 最后发现,没有目标的那60%的人,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目标模糊的</p><p class="ql-block">那20%的人,生活的马马虎虎。17%有目标的人,成了社会精英,也就是成功人士。3%有清晰明确长远目标的人,最后取得了巨大的成</p><p class="ql-block"> 结论:"有目标有梦想的人比较容易成功。</p><p class="ql-block"> 其次,李老师及他的团队挑战“不可能”的壮举,告诫我们做任何事情没有坚持精神,没有这种持之以恒的精神,即便把梦想编织的五彩斑斓,都成为泡影。</p><p class="ql-block"> 第三,从李老师亲身经历过诸多国家的所见所闻,更加证实我们伟大祖国制度的优越。这是我们今后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活的教材。</p> <p class="ql-block">李镇宇老师讲座。</p> <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二、互通有无,携手共建</b></p><p class="ql-block"> 在我们研修过程中,遵义是我们体验式研学的一站。在赤峰市教育局的积极倡议下,在北京原点教育培训机构的精心组织下,研修班分小学和中学两个组,分别与贵州省两所相当的学校结成了对子。我们提前制定计划,设计目标,准备将来与他们建立长期联谊关系,在学校管理、学校文化建设、课程改革等各方面将互相学习,共同成长。</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在制定帮扶计划之前,北京原点教育乔楚雄院长就帮扶计划制定的目标,帮扶原则,帮扶内容以及帮扶策略方法等,做了悉心指导,提出详细的要求。</p> <p class="ql-block">学员们群策群力,认真制定计划。</p> <p class="ql-block">小学组完成帮扶计划的制定。撰写成文还带有一定的文学色彩。</p> <p class="ql-block">小学组代表王淑珍校长和李汉杰校长解读帮扶计划。</p> <p class="ql-block">小学组完成了帮扶计划的制定。他们的主旨是:共研,共促,共享,共生。</p> <p class="ql-block">中学组完成了帮扶计划。看,他们的内容不但全面、丰富,而且字写得方方正正。体现了“人能写字,字能写人”的道理</p> <p class="ql-block">中学组王月华校长和代卫军校长解读帮扶计划。</p> <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三、品名校风采,感育人魅力</b></p><p class="ql-block"> 这次学习,安排了多所学校的参访,其中有小学、初高中和九年一贯制学校。可谓丰富多彩。使我们从多角度观察,理解教育的内涵。在学习过程中,通过与学校行政领导、各职能部门负责人的直接对话、交流,观其工作全过程。这些学校虽然各领风骚,但却都以一个教育人应有的情怀诠释着教育的真谛__以人为本,一切为了人的一生发展服务。他们先进的教育思想、超前的教育理念、充满灵性的教育观点、放射着智慧火花的管理艺术,让人心诚折服。大家一致认为,几天的参访学习,既开阔了视野,又丰富了内涵,特别是廓清了自己对教育教学管理的一些模糊认识,使自己对学校管理有了重新认识,形成比较完整的思想体系。</p><p class="ql-block"> 下面重点介绍几所学校的参访情况,以飨同仁。</p> <p class="ql-block"> 4月20日上午,我们参访了陕西师范大学实验小学。该校由陕西师范大学全面管理,学校秉承陕师大精神,实施集团化办学,每所学校形成一校一策,彰显各自个性。我们参访的学校是集团校的总校。在总校校长罗坤、副校长李军,陕西师范大学实验小学校长助理王娟的全程陪同下,我们参观了陕师大实验小学少年科学院、书画博物馆等,深入学习交流课程建设及学校管理等。 </p> <p class="ql-block"> 我们在该校领导的陪同下,首先参观了书画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 这座藏在小学中的博物馆始建于2018年4月,借助陕西师范大学文物修复专业优势,陕师大实验小学将历代诸多名家名作真迹及部分仿品陈列在书画博物馆中,其中囊括了东汉、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元明清等200余幅书画,并根据每幅作品的主题和意境对陈列室进行布置,可谓一步一景、俯仰皆画。</p> <p class="ql-block"> 陕实小人认为:“想要学习书画,最直接的方式是先让孩子们看到名家书画,博采众长再择一而精,学习就是这么发生的。”</p><p class="ql-block"> 鉴于此,他们的书画博物馆所陈列的仿品均采取了一比一复制的方式呈现。这样,让孩子们能够零距离欣赏名作,继而对名作产生直观认知,并产生敬仰之心。譬如,令所有国人喜爱的<span style="font-size: 18px;">《清明上河图》,作</span>为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尽显世间百态。带着好奇,同学们会细细观摩画中人物,并联系实际生活,想象当年北宋都城的繁荣景象。为让孩子们把看到的、学到的变成自我的,学校还开设了篆刻、文物修复等社团以及书画讲解等博物馆课程,让孩子们沉浸式感受传统文化、学习传统艺术。</p> <p class="ql-block">清明上河图</p> <p class="ql-block"> 书画博物馆体现了“以文化人,以境育人”的教育理念。<span style="font-size: 18px;">200余幅艺术作品叹为观止,令人目不暇接,更让我们</span>流连忘返。</p> <p class="ql-block"> 暂别书画博物馆,我们来到了陕师大实验小学少年科学院。穿过科技感十足的“时空隧道”,浏览了五大学科领域、15个主题模块200多个探究体验项目。从电磁奥秘到3D打印,从人工智能到太空探测,仿佛使人置身于科学探索世界。我们在两个五年级小学生的引领下逐个馆室进行参观。两个小讲解员落落大方,不显做作,他们生动有趣、富有感染力的讲解,让我们感受着科技的魅力。</p><p class="ql-block"> 我们想,孩子们在这样的学校,在这样的环境下体验学习,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心底那颗科学的小种子怎能不萌生,并在浓厚的学习氛围中逐渐成长?</p> <p class="ql-block"> 参观完学校的书画博物院科技馆,我们与该校领导进行了面对面交流。</p><p class="ql-block"> 首先,罗坤校长以《以改革促发展,以品牌提内涵》为题向我们介绍了陕师大实验小学十年以来的发展历程,阐释了构建“蒲公英”课程体系建设的成果,并对学习支持系统、“蒲公英”学生发展一体化评价系统、教师胜任力模型、学科质量评价体系等“实小特色”进行了分享。</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最后,市教育局人事科科长任澍昕,赤峰二中国际实验学校和美分校校长李汉杰、翁牛特旗乌丹一中校长于海涛为代表,就“蒲公英”课程、信息技术教学、教师成长等方面和罗坤校长进行了深入沟通交流。</p><p class="ql-block"> 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远隔一千五百公里的两地教育人,在陕师大实验小学飞天楼的会议室中相遇、相会和相知,把各自对教育的理解传递给彼此,碰撞出了智慧的火花。</p> <p class="ql-block">与陕师小领导班子合影留念</p> <p class="ql-block"> 4月20下午,我们参访了西安高新第二学校。</p><p class="ql-block"> 西安高新第二学校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积淀了深厚的办学经验,形成了科学的办学体系。确立了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办学思想、办学理念、管理理念、校训、校风、教风、学风,即:感恩教育、养成教育、书香教育"三育并举,全面育人"的办学思想,"建立一流校风,培育创新人才"的办学理念;"价值观统领,制度化管理,专业化提升,人文化关怀"的管理理念;"明德、启智、健体、尚美"的校训;"诚实、文明、博学、奋进"的校风;"严慈相济,规范敬业"的教风;"好学敏思,严谨求真"的学风。</p> <p class="ql-block"> 为了落实国家提出的三级课程建设体系,学校还从本地文化特色出发,开发了以“厚德陕西”“博雅陕西”“活力陕西”“尚美陕西”“勤劳陕西”为主要内容的“大美陕西”校本课程,培育具有家国情怀的创新人才。</p> <p class="ql-block">与该校领导合影。</p> <p class="ql-block"> 西安阎良区西飞第一中学是一所该地区重点高中。4月21日我们参访了她。</p><p class="ql-block"> 西安西飞第一中学西飞一中创建于1959年。先后被命名为西安市重点高中,陕西省重点高中,国防工业重点高中。1991年学校被陕西省教委列入全省争创十所一流重点中学行列。学校占地面积2.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1万平方米。教学综合楼分教学楼、实验楼、图书阅览楼及办公楼四部分。拥有现代化教学设施,现代化办公设施和5万多册的藏书。</p> <p class="ql-block"> 我们在该校领导的陪同下,先后参观了学校学生发展指导中心、“蓝翼•教育”航空馆及“红翼•教育”综合体。该校立足新高考改革,活用地域资源,注重学生个体发展,培育时代新人。在应试教育还没有得到彻底解决的今天,该校坚持以人为本,坚持“一个都不丢弃”,让每个孩子都找到自己的人生归宿的作法实在令人钦佩。</p> <p class="ql-block"> 在该校周玉明副书记主持的座谈交流会上,副校长张占智代表学校向我们介绍了学校的办学情况,重点解读了“两翼一中心”特色发展及新高考综合改革推进情况。随后,双方就学校特色发展、学校激励机制建设、高三复习备考等事关学校发展的关键问题进行了深入的交流。</p> <p class="ql-block">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赤峰随行的三位高中校长代表,他们所在的学校与其是同一批实施新高考改革的学校。相信,通过双方的深度交流和相互学习,一定会碰撞出新的思想火花。</p> <p class="ql-block"> 告别了西安,于4月22日我们怀着一种神秘、一种憧憬来到贵州省遵义市。遵义是革命的圣地,著名的遵义会议是中国革命的转折点,尤其延安更是中国革命的摇篮。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就是从这里由胜利走向胜利,直至新中国的成立。</p><p class="ql-block"> 在遵义,我们在原点教育乔楚雄院长和班主任高雅静的精心安排下,研修班学员分成了两个小组。小学组在乔院长的带领下奔赴贵州省播州区十二小学参观学习;中学组则在班主任高老师的带领下,前往贵州省黔西南义州龙新区新桥镇初级中学开展手拉手共建活动__</p> <p class="ql-block"> 贵州省播州区第十二小学,给我们启发最大的就是他们的课程建设。为了实现“一切为了每个孩子的发展”,真正做到了国家课程校本化、校本课程生活化。让每个学生都得到生动活泼地发展。</p><p class="ql-block"> 众所周知,教改的前提是课程设置,北京十一学校总校校长李希贵曾经指出:“一所学校只有课程改变了,学校才会改变;只有课程有特色了,学校才会有特色。”因为,我们培养什么样的人,归根结底都是通过课程来实现的。如果课程设置的不合理、不科学,教育就会偏离方向,培养出的人才就会有问题。所以,课程的设置决定着将来培养什么样人才的质量。</p><p class="ql-block"> 回顾2001年实施课程改革后,为了改变以往那种课堂惟一和课本惟一的弊端,国家提出了三级课程的构架。即课程设置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管理。意图是在不折不扣落实国家课程的前提下,要求各地方要结合实际,开发富有本土特色的、符合每个学生个性发展的校本课程,继而形成开放而有活力的学科课程体系。然而,二十几年的教改,多数学校并没有实现实质性地突破。</p><p class="ql-block"> 参访该校,他们的课程建设让人眼前一亮。他们的课程设置真正实现了以人为本,让个性迥异的学生都得到生动活泼地发展——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比如,基础课程的“3+N”教学模式,实现了观念的转变、教学的翻转和评价的多元;“雅韵课程”既体现了地方特色,又实现了学生个性和审美等方面的需求。</p> <p class="ql-block">杨红娅副校长向我们介学校的“播雅”文化</p> <p class="ql-block">学校的办学理念、办学目标和“三风一训”都彰显了该校“播雅教育”的思想</p> <p class="ql-block">在“播雅”思想引领下,学校紧紧围绕的四个工作重点</p> <p class="ql-block">课程体系与课程形式</p> <p class="ql-block">年级大课</p> <p class="ql-block">师资培训途径</p> <p class="ql-block">我们认真听取学校经验分享</p> <p class="ql-block">与学校领导合影。</p> <p class="ql-block"> 本着共研、共促、共发展,互帮、互助、互提高的目的,中学组来到贵州省黔西南州义龙新区新桥镇初级中学,与该校举行了手拉手学习共同体建设活动。</p><p class="ql-block"> 首先,在该校汤校长一行带领下,参观了学校的文化。在这个硬件和办公条件并不十分先进的镇级初学,教师们坚守着职业的自豪与追求;而孩子们则彰显出淳朴、阳光和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经过全体师生的不懈努力,学校获得多项省级奖励。 </p><p class="ql-block"> 其次,深入课堂,了解了学校课堂常规与课改情况。<span style="font-size: 18px;">一节地理课《我在贵州等你》展示了大美贵州的风土人情;一节乡土民族文化课,通过对本民族文化、服饰、传统节日以及每年正月菜花节隆重场景的介绍,彰显了底西苗族文化的悠韵;一节八年级语文课《驿路梨花》,则体现了语文课在少数民族学校中的独特风格。</span></p><p class="ql-block"> 第三,在座谈中,该校党支部书记、校长汤怀同志介绍了学校的基本情况,并提出了几点教育困惑与大家共商。针对他们提出的问题,赤峰市喀喇沁旗牛家营子中学王晓军校长,赤峰市巴林左旗林东第四中学代卫军校长、赤峰八中党总支书记王月华同志、乌丹蒙中阿木古楞校长、乌丹一中于海涛校长、林西二中高清河校长、赤峰蒙中八一校长、赤峰市松山四中王井峰副校长分别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与他们交换了意见,交流了解决的方法与策略,实现了智慧共享。</p> <p class="ql-block">参观校园文化</p> <p class="ql-block">走进课堂</p> <p class="ql-block">深度交流</p> <p class="ql-block">与该校领导合影</p> <p class="ql-block">回眸那一刻</p> <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四、红色浸润,不忘初心</b></p><p class="ql-block"> “几回回梦里回延安,双手搂定宝塔山。千声万声呼唤你,母亲延安就在这里……”这是现代著名革命诗人贺敬之于1956年采用民歌信天游体形式写成的激情澎湃的诗篇——《回延安》,曾经被收录到初中语文课本中。可以说,深深影响并引发了几代人对延安的憧憬和向往。即便是现在,此情亦然。</p><p class="ql-block"> 这次研修,我们以班级为单位组成临时支部,开展了红色教育专题活动。因此,有幸投入她的“怀抱”,去品味她、感悟她,体会当年所迸发出的革命精神……</p><p class="ql-block"> 革命圣地延安,既是红军长征告成的落脚点,也是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赢得抗日战争胜利,继而夺取全国解放战争胜利的启程点。从1935年到1948年,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就是在这里生活和战斗了13个春秋,他们运筹帷幄,决胜千里,领导和指挥了中国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奠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坚韧基石,培育了永放光彩的“延安精神”,谱写了可歌可泣的宏伟的历史篇章。“延安精神”,正是以毛泽东同志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科学思想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共产党在长期革命斗争中所形成的优良传统和作风的结晶,是“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的继承和发展,是具有中国特色无产阶级革命精神的体现。它的内容丰富,源远流长。</p><p class="ql-block"> 走进延安,置身于宝塔山下,漫步在杨家岭、枣园、王家坪间,亲眼目睹了当时新中国的缔造者们领导中国革命所处的工作、生活环境。简陋的办公环境和居住条件,让我们不仅想起了有关当时的生活写照——小米饭、南瓜汤、打着补丁的布衣裳。但就是在这里——物质条件极其匮乏的延安,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却成了中华民族翻身求解放的希望所在;在这里,虽然艰苦,但却涌动着一种精神,那就是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艰苦奋斗打江山的精神,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这种精神在当时为了实现革命理想可以克服任何艰难困苦的坚定信念。正是这种信念,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仁人志士,使当时的延安成为一片热土;正是这种精神,鼓励着一批又一批有志之士投身革命,从而取得了中国革命史上一个又一个胜利,直至新中国的诞生。</p><p class="ql-block"> 归结起来,延安精神的主要内涵是: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艰苦创业,敢于斗争。其核心和主题就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p><p class="ql-block"> 延安精神是我党长期培育起来的传统作风和革命精神的凝聚和表达,是中国共产党的政治本色。这种精神是战争年代的法宝,更是祖国建设和实现民族复兴的法宝。作为教育人的我们,应该初心不改,将其发扬光大,更有责任把延安精神传递给我们的下一代,使其代代相传。只有这样,我们的民族才会不断强大,我们的祖国才会永远屹立于世界之林。</p> <p class="ql-block"> 七律·访延安</p><p class="ql-block">研学幸访红圣地,山河川埔换新衣。</p><p class="ql-block">宝塔巍巍指航向,红旅漫漫泪眼迷。</p><p class="ql-block">披雪杨岭织锦绣,多姿枣园展雄奇。</p><p class="ql-block">欣逢谷雨重设酒,饮水思源念主席。</p><p class="ql-block"> (研修班班长于海涛访后感慨万千,即兴而作)</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回眸与心语:</b></p><p class="ql-block"> 六年的启航,我们信心十足,六年的跋涉,我们收获满满;不寻常的六年友谊令人魂牵……六年后的今天,每个人都有各自的感言。</p><p class="ql-block">研修学习整六载</p><p class="ql-block">坚持跟班意不改</p><p class="ql-block">疫情肆虐把路挡</p><p class="ql-block">一波三折再启航</p><p class="ql-block">市局华樾同心愿</p><p class="ql-block">原点出发到终点</p><p class="ql-block">同窗学友渐卓越</p><p class="ql-block">教育品牌成效显</p><p class="ql-block">祝福未来更进步</p><p class="ql-block">初心不改再奉献</p><p class="ql-block">(赤峰八中党支部书记王月华感言)</p> <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结束语</b></p><p class="ql-block"> 德国哲学家雅思贝尔斯曾说:“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此次集中研修是“卓越校长,品牌学校”高级研修班的最后一次集中学习。回顾六年来的学习,我们听讲座、品名校、跨行业、结名家、交挚友……我们从相约北京开始,梦想卓越,启航品牌。可以说,一路风尘,一路收获。虽然研修结束了,但我们的思考没有结束。“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相信,通过六年高品位的学习,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同的收获和见地。让我们继续携手共进,把研修过程中的所学所见应用到教育教学实践中,在建设好自己所在学校的前提下,为打造赤峰市的品牌教育作出我们应有的贡献。</p><p class="ql-block"> 最后用一首《播种》的诗作为结束:</p><p class="ql-block"> 把一个信念播种下去,收获一个行动;</p><p class="ql-block"> 把一个行动播种下去,收获一个习惯;</p><p class="ql-block"> 把一个习惯播种下去,收获一个性格;</p><p class="ql-block"> 把一个性格播种下去,收获到的将是一个命运。</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