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空山人(岳中僊)的美篇

灵空山人(岳中僊)

<p class="ql-block">父亲仅有的一张遗像,摄于1961年。</p> 我的父亲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我的父亲岳光财,清光绪28年(公历公元1902年)生,病逝于1961年11月,他在人世间只生活了短短的59个春秋。</p><p class="ql-block"> 父亲的一生,经历了清朝、中华民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三个大的历史时期,父亲虽然活的年岁不大,但他也是我国社会翻天覆地,重大变革时代的见证人,他的一生和国家的命运紧紧地连在了一起,密不可分。</p><p class="ql-block"> 父亲出生在我山西省沁源县王和镇红莲村,那是座落在太岳山巅北部的一个小山村,那里海拨高2000多米,气候严寒,山高林密,是一个十分贫苦的窮乡辟壤。</p><p class="ql-block"> 据说,我的爷爷岳震恒年青时,因家中只有几亩山坡薄地,家境贫寒。当时正值清朝未年,朝廷腐败,民不聊生,天灾人祸不断。几亩山坡地,辛劳耕作一年下来,收成无几,根夲无法养家糊口。因此爷爷常年在晋中介休一带给有钱人家放羊来维持生计。</p><p class="ql-block"> 爷爷因一年四季,顶风冒雨,风餐露宿,所以落下了一身疾病,后来因病回到家中,无钱医治,一命呜呼,离家而去,家中留下了奶奶和三个年幼的孩子。当时伯父10几岁,小姑不满周岁,父親只有7岁,一家四口,家庭的重担落在了奶奶肩上。当时幼儿寡妇,奶奶拚尽全力,坚持了一年,眼看着孩子们生活无着,无奈之下,在好心人的劝说下,只好又嫁了人。奶奶离家出走时,因小姑和父亲年令尚小,准备带孩子们一起谋条生路。但在走的当天,我本家的一个伯父认为父親是岳家的人,就用一个苹果哄着父亲藏了起来,奶奶临走时,大呼小叫,就是找不到父親。无奈之下,奶奶怀抱小姑,心如刀绞,眼含涙水被人接走。就这样,命苦且年幼的父親被夲家伯父哄着留了下来。</p><p class="ql-block"> 人常说,有妈的孩子是块宝,没妈的孩子像根草。父亲离开奶奶后就成了深山中的一棵小草,历经风吹雨打,在风霜雪雨中艰难成长。 </p><p class="ql-block"> 说到夲家伯父,比父親年長20多岁,他家当时在村里也算是有地种,有钱花的富裕人家。由于家境尚好,他小时候上过私塾,有文化,脑子也特灵活,家中养着騾馬,农忙时耕种,农闲时跑运输,所以家庭一天比一天兴旺发达起来。到后来还利用家中的积蓄在外地投资,做起了买卖。但是随着家业的发展,家中缺少劳力。夲家伯父把父親留下来,从長考虑,认为父親就是一个不用化钱的好劳力,不管怎么说,年幼的父亲总算是有了落脚之地。</p><p class="ql-block"> 从此开始,父亲在夲家伯父家一干就是十几年。随着年令的增長,父亲在夲家伯父家,苦活累活都由他来干。白天下地,晚上半夜起来喂牲口都是他的事,为了节约支出,父親常年没有吃过一顿饱饭,经常饿着肚子干活。有一次在地里干了一天活,晚上回家的路上,饿的实在走不动了,在路边休息了一下,还挨了夲家伯父的一吨臭骂。父親17岁那年,因为白天干活吃不饱,半夜起来喂牲口,饥饿难耐,偷吃了两把喂馬的黑豆,这件事被夲家伯父发现了,这下可闯下了大祸。第二天,夲家伯父不仅对父亲大发脾气,而且大动肝火,拿起铁揪要打父亲。这时的父亲,已经長大,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觉得自已还不如他家的性畜,便顺手揀起一圤砖头扔向了夲家伯父。他没想到,砖头正好砸在了夲家伯父的脚面上。当时他疼的直喊叫,并说,好,你等着,看来不给你点颜色看,就反了你啦。父亲一看大事不好,觉得这里不能再呆下去了,于是一气之下,头也不回地离开了本家伯父家。</p><p class="ql-block"> 从夲家伯父家跑出来,该去那里?父亲一时没了主意。正在走投无路之时,听村里有人说,邻村坡底张财主家正在招人。父亲想也没想,就一口气跑到坡底张财主家。</p><p class="ql-block"> 张财主姓张名三官,是当时沁源县有名的大财主。他家不仅地多,而且卖买做的也很大,县镇上的字号10家就有8家是姓张。张三官财大气粗,十里八乡,人人皆知。</p><p class="ql-block"> 民国时期,山西军阀阎锡山拥兵自重,不断参与军阀混战。为了扩军,他经常拉壮丁补充兵员,为了保障后勤,经常给大户人家摊钱征粮。这一年因有战事,政府给张财主家下达了出五头牲口五个人的任务。张财主家大业大,出五头牲口不算什么事,但出五个人却使他发了愁。因为参战是要死人的,谁也不想轻易去为他去卖这条命。张财主思来想去,终于想出了一条办法,这就是招人。条件是谁赶着牲口去,回来后牲口就归谁所有,如果牺牲了责任自负 。那个年代,一头骡馬的价值也十分诱人。父亲因走投无路,听到这个消息后,不问青红皂白就跑到财主家去应征。</p><p class="ql-block"> 事情办的很顺利,张财主一看,来应征的是邻村的毛头小伙,听说父死母嫁无牽掛,所以当下就和父親签字划押,订下了生死合同。这件事在村里很快就传到了我唯一的亲伯父的耳朶中,伯父当年二十多岁,但颇明事理。闻听此事,吓了一跳。他觉得弟弟年令尚小,万一去了出了问题怎么办?但无奈父亲已和张财主签下生死合约,反悔是不可能了。于是伯父痛下决心,决定自已替弟弟去。主意拿定后,伯父让父亲留在村里,耕种家中的几亩山地维持生活,并嘱付父亲,等他回来再想别的办法。没几天,伯父告别父親,到坡底赶着张财主的骡子上路了,和他一起去的还有邻村的其他4个人。</p><p class="ql-block"> 伯父走后,有去无回,杳无音信。半年后,听回来的人说,死在了山东的乱石滩。刚满二十多岁的伯父用他的金色年华保护了弟弟的安全,同时也为军阀混战献出自已宝贵的生命。</p><p class="ql-block"> 伯父不幸牺牲的消息传到村里,村里人对伯父的死都感到十分惋惜,同时也都怪父亲年幼无知不懂事,冒冒失失和财主签下了生死合同,结果白送了伯父的一条命。那些日子,父親也为伯父的死感到十分悲痛,同时也感到是由于自已的过失,害死了伯父。自悔之余,觉得自已巳举目无親,穷困僚倒,前途无望,便产生了轻生的念头。伯父牺牲和父親自责的消息很快就传到了奶奶那里,奶奶听到这些不幸的消息,头如五雷轟顶,两眼欲哭无涙。她想,千不该,万不该,都怪自已临走时没有把年幼的小儿子带在身边。同时他对大儿子的死,更加悲痛不已,风华正茂的大儿子为了军阀混战,为了保护自已的弟弟而死,真是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情急之下,奶奶回到村里不顾一切地把年令尚小的小儿子接到了自已身边。</p> <p class="ql-block">  奶奶再嫁的这个丈夫是王陶村人,在王陶街上开了一家旅店,店名叫"老玉成"。这个人品行端正,乐于助人。奶奶带着小姑到他家后,他对奶奶的遭迂,十分同情,百般体贴,关爱有加。小姑7岁时,又把她送去上学,视如已出。听到伯父出事的消息后,他也支持奶奶把小儿子接到家中,因为店里也需要用人,所以他认为父亲过来是一件一举双利的好事,何乐而不为。就这样父亲被奶奶接到身边,当起了店小二。</p><p class="ql-block"> 父亲在奶奶身边衣食无忧,一干就近20年。随着岁月流逝,奶奶老了,看到年令已过30多岁的父亲,想儿子也应该有个家了,于是暗地里托人开始为父亲提亲说煤。父親36岁那年,终于在奶奶的支持和努力下,结婚成了家</p><p class="ql-block"> 父亲结婚后,再住在继父家里就不方便了,再加上那个时候正是抗日战争时期,日夲鬼子对沁源抗日拫据地经常扫荡,实行三光政策,“老玉成"旅店也频临关门息业,所以奶奶决定把父亲送回红莲村顶门立户,传宗接代,给爷爷续香火。但这时因父親离开红莲村已多年,房无一间,地无一垅,20年前的几亩山地也已变成了荒山,难以耕种。</p><p class="ql-block"> 父母親回到红莲村,得有个安身之处,那时农村的宗族观念较强,加之红莲岳氏是岳飞后裔,有良好的家风和族规,所以家族中的長辈看到父亲归来,十分高兴,。经家族开会同意,先把父母親按排在岳氏祠堂厢房中居住,以解燃眉之急。父母親在祠堂厢房安家后,早出晚归,开荒种地,但远水不解近渴。为了生活,经人介绍,父亲去了平遥水策凹小煤窑上了班,从此父亲又成了"窰黑子"(煤矿工人)。父亲早出晚归,每天只挣一升米或几斤玉米面,不发工钱,但生活总算有了希望。</p><p class="ql-block"> 不久,父母有了一个孩子,出生不久后就因病夭折。又过了一年,第二个孩子诞生了,因为是个男孩,父親也算是老来得子,喜在心头。当时正是日本鬼子对沁源抗日根据地实行疯狂扫荡之时,老百姓听说鬼子来了,就得赶快拖儿带女,東躲西藏。有一次日本人进行大扫荡,父親和母親带着两岁的孩子,躱进了西山密林中,由于孩子在逃难中受了风寒,再加上当时缺医少药,两岁的孩子又被疾病夺取了性命。孩子的不幸遭迂使父母亲悲痛欲绝,但那个时候,人命如草芥,生死难自保。 </p><p class="ql-block"> 1943年,我的出生又给父母親带来了希望和喜悦,所以父母把我视若掌上明珠。 </p><p class="ql-block"> 当时,抗日战争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鬼子派重兵向抗日根据地进行扫荡,沁源抗日军民在党的领导下奋起反抗,正在进行艰苦卓绝的对日寇进行围困战时期。王和镇山上,鬼子修起了工事和炮楼,为了安撫百姓,日本人对炮楼周围的村庄假装友善,成立了维持会,发放了良民证。同时鬼子暗中却加强了对炮楼附近村庒和老百姓严密控制。</p><p class="ql-block"> 父亲为了去上班,必须经过日寇炮楼前的山道。但鬼子规定,太阳落山后就不许路上有行人,因为鬼子最怕的就是八路军和民兵乘夜暗对他们进行袭击。有一天,父親下班晚了一些。路经炮楼前时,已经太阳下山了。结果鬼子把父亲抓进了炮楼,怀疑他是八路的侦察员,父亲再三解释,鬼子不听,并且吓唬他说,你要不老实就把你喂了狼狗。父亲面对日本鬼子威胁,不动声色,一口咬定自已就是下班的矿工。父亲被抓的信息很快报到村里,母親哭喊着找到担任维持会长的岳锡令(此人是地下党员,实际上是八路军派住炮楼上的卧底),求他赶快上炮楼救人。岳锡令闻讯,随即赶往炮楼,向日本军官说,他以脑袋担保,父親绝不是侦察员。鬼子看到维持会长担保,这才把父亲放出炮楼,并警告父亲说,今后再不能有此事发生。事情过后,母亲吓的四肢瘫软,多少天都缓不过神来。时间不長,村里又有人因耕地收工晚了点,被日夲鬼子在炮楼上一抢打来,死于非命。 </p><p class="ql-block"> 当年在日夲鬼子铁蹄下生活的人们,提心吊胆,朝不保夕,谁都盼着八路军早日把鬼子赶跑,过上安宁的子。当年,炮楼附近的老百姓和鬼子斗智斗勇,留下了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p><p class="ql-block"> 苦日子总算熬到了头,1945年8月的一天,村里传来了日夲鬼子逃跑的消息,民兵闻讯,紧急结合上了炮楼,当看到鬼子逃跑时丢下的满地银元和厨房里准备的鸡、鸭,鱼肉来不及带走的狼狈像时,喜不自禁,大家都说,日本鬼子终于被我们赶跑了。当天有民兵从炮楼上拿回村里几条鱼,送给母亲一条,母亲用这条鱼给我过了一个欢快的生日。后來工作队进了村,说日本鬼子投降了。闻听此讯,老百姓家家户户展灯结彩,敲锣打鼓扭秧歌,喜庆气氛胂似过年。从此,父亲上班挺胸昂首,再也不用怕鬼子了。</p><p class="ql-block"> 日本鬼子投降后,1946年,我党就在老根据地开展了土改运动,给穷苦百姓分了房和地,使他们过上了开心的日子。运动中,父親也分了地和房,但因分的房是夲家伯父自已提出来要分给父親的,因为怕秋后算账,父亲所以不想搬家。但我记得,当时村里的武委会主任親自带人帮我家搬到了新分的房子中。 </p><p class="ql-block"> 当时村里富农以上的家庭都被工作队集中起来办学习班,集中管理,连夲家伯父家的钥匙也要交由父亲掌管,当时父亲不願管,还受到了工作队和村干部的严肃批评,说父亲阰级觉悟不髙,分不清是非。</p><p class="ql-block"> 1947年,国民党反动派,发动了对解放区的全面内战,因为沁源是抗日根据地,老解放区,因此内战的烽火也烧到了我的家乡。当时二战区的勾子军,经常不断地向沁源 出兵,企图从人民手中夺回胂利果实。因我家处在沁源最北面和平遥介休的交界处,因此敌我双方经常在这里展开激战。因战事不断,父亲又不能上班了。勾子军一来,烧杀抢掠,抓壮丁、抢牲口,什么坏事都干。甚至平遥一带的地痞流氓,跟上勾子军到了沁源,胡作非为,连老百姓的吃饭碗也要抢。我记得有一次,我家土改时分的一个葵花碗就被勾军抢走了。 </p><p class="ql-block"> 那时候,民兵在山上放了树哨,一发现鬼勾子军有行动,就把树哨放倒,通风报信,一村传一村,信息很灵通。老百姓得到勾子军要来的信息,馬上就成群结队,扶老携幼地往山里跑,母親第一次躲勾子军,因没经验,带的东西太多,刚出村不远,在爬一道坡时,累的吐了血。后来因频繁逃难,人们有了经验,逃难时尽量少带东西,轻装快跑。</p><p class="ql-block"> 当年我年纪还小,勾子军一来,就得父親背上我跑,有时父亲累的喘不气来,但他从不把我放下息一息。后来父親准备了两个筐子,逃难时一边是我坐在筐子里,一边放一些必要的生活用品,听说勾子军来了,父亲用一根扁担挑起筐子就走,也给母亲减轻了不少负担,既省力又方便,母亲有一次,开玩笑地对父亲说,勾子军把你练成精了。父亲笑笑说,其实这也是从逃难中总结经验学会了逃难。什么精不精的。</p><p class="ql-block"> 最后一次躱勾子军回来,经过大栅村河滩的一条小河时,父亲不慎,扁担断了,把我坐的筐子掉在了河中,等父亲把我从筐子中抱起来时,我的衣服已经浑身湿透,冷的浑身发抖,当时母亲怪父亲过河不小心,而父亲一言未发,只是脱下他的上衣裹在我身上,背起来就走。母亲把另一筐里东西收拾一下,就跟在父親身后,紧追慢赶。大栅村离我们村十里路,回到家时,父親累的喘不过气来,母亲也累的满身大汗,幸好事后我也没出什么毛病,二口子十分高兴。而这件事,在我的幼小心灵中留下了深刻的记忆。</p><p class="ql-block"> 1948年的夏天,由我军发动的晋中战役,以少胜多,歼灭了勾子军10万大军,最后把勾子军包围在了太原城内。家乡人们唱着,“解放区的天是兰兰的天,解放区的人民好喜欢……”的歌,开始了重建家园的劳动,同时为了支援早日解放太原,男人们组织运输队,担架队支援部队,妇女们白天种地,晚上做军鞋到深夜,部队上需要啥,老百姓就支援啥。大家都盼着早日打下太原城,解放全中国。</p><p class="ql-block"> 这时,煤窑又复了工。父亲有时下班回来,常给我和母親讲一些解放军打胜仗的消息。当时窑上组织捐钱捐物,支援我军解放太原,父親说他每次都积极参加,不落人后。</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49年初夏,太原解放的喜讯传遍城乡,老百姓高兴的手舞足蹈,因为从此后,再也不用怕勾子军來了。</p><p class="ql-block"> 后来,解放军在全国战场上不断传来振奋人心的好消息,老百姓终于在一个又一个的喜讯中迎来了中华人民共国成立的特大喜讯。在那些日子里,父親每天喜气洋洋,逢人便说,这下可终于盼来了人民当家作主,再也不用怕受剝削,受压迫,受欺负了。</p><p class="ql-block">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宣告了一个代表官僚资本主义社会的灭亡,从此中国人民站起来了,迎来了一个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随着共和国的成立,工人阶级的地位空前提高。记得有一天,父亲下班回来眉开眼笑,说矿上给工人每人发了两付手套和五个口罩,并说这是给工人的福利待迂。同时,矿上还免费给工人们增加了午歺,每天,都给每个工人发一个白面大烧饼。父亲因为家里吃不上白面,忍饥挨饿也要每天给我剩回半个烧饼,那时我每天盼父亲早点下班,因为父亲回来我就有了半个白面烧饼吃。</p><p class="ql-block"> 隨着弟弟的出生,矿上又给增加了工资,家中双喜临门。那时父亲好像喝了蜂蜜水,从嘴上甜到心里。人常说,人逢喜事精神爽,父亲在那个时候,浑身有使不完的劲,除了上班,还要抽空耕种土改时分的10几亩地。他逢人便说,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我老岳的好日子,咱要好好干,用实际行动感谢共产党。就在这一年,我已七岁,背起书包,父親把我送进了学校。</p><p class="ql-block"> 在我上学后的第二年,为了保家卫国,志願军開赴朝鲜,开始了和所谓的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进行殊死战斗,当时全国人民为了支援志愿军赴朝作战,开展了的轟轟烈烈的捐献飞机大炮的活动。父亲闻听消息,第一个报名,自愿捐出本人一个月的工资支援抗美援朝,在他的带动下,矿工们纷纷报名,捐款捐物。当时私人矿上的工人们收入不稳定,为了抗美援朝大家省吃俭用也甘心情愿。</p><p class="ql-block"> 1952年的一天,父親下班回来,脸色难看,母親看到父亲不高兴样子,问他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当时父亲告诉母亲说,矿上把他解雇了,和他一起解雇的还有本村的武三儿,梁李丑,一共三人。因为他们三人都已超过了五十岁,已不适应艰苦和危险的工作,因此矿上要解雇他们,一个也不 留 。解放初期,工人还没有退休制度,更何况他们是私人煤窑,能干就干,不能干就得回家。</p><p class="ql-block"> 父亲的失业使家庭的收入和生活受到了严重影响,但父亲毫无怨言。他把使不完的劲用到了精耕细作自家士改时分的十几亩耕地上,他企盼多收点粮食养活全家老小。 那时,农民种地还是用的旧式农具,犁、耧、锄、耙,撅、揪、锄、䥥等,落后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方式严重地影响着农业生产的发展。特别是分得土地的大部农民家中养活不起大牲畜,干活全靠人工,生产力十分低下。翻了身的农民从实践中认识到,种地靠单干确实困难重重。于是大部农民,自发地组织变工队,互帮互助。后来变工队又开始向互助组,合作社过度。父亲在村里是第一批组织参加变工队,互助组的积报分子。 </p><p class="ql-block"> 50年代初的农民,都企盼通过精耕细作,力争多产粮食,除维持生活外,还争取多交公粮,支援国家建设。父亲因在组建互助组合作化的过程中表现积极,曾连续两次被评为县劳动模范。父亲参加劳模会回来,把劳模奖状掛在家中显最显眼的地方,他觉得,劳模称号是对他一生辛勤劳动的肯定,对于这个荣誉他觉得和他的生命一样珍贵。父亲也常对人说,当劳模是大家对他的鼓励,其实能当劳模的人很多,他要好好向别人学习,争取更大进步。后来,高级社和人民公社成立后,父親从来不怕苦不怕累,在生产队里,每年他掙的工分是最高的。</p><ul><li> 随着年令的增长和家庭人口的增多,父亲的体力大不如前,家庭负担越來越重,身体越來越差。1956年,我从王陶高小毕业后,因家中经济困难缀学,在家里哭闹了三天,事后,父親为不能供我上学十分痛心和内疚。 </li><li> 为了减轻家中负担,1958年10月,,15岁的我,报名考进了長治轴承厂当了一名学徒工,从此远离父母开始了自已的人生旅途。临行前,父亲拉着我的手,千叮咛,万嘱付,要求我参加工作后要听领导的话,尊重师长,搞好团结,多吃苦,勤学习,不要怕吃亏,工作不能投机取巧,要正派做人,千万不能违法乱纪,自已照顾好自已。我对父亲说,请爹放心,你的话,儿永记不忘,一定不会为爹丢脸的。</li><li> 我走后,家中还有五口人,除父母亲外,还有一个8岁的弟弟,两个妹妹,一个四岁,一个不满一岁。因孩子们年令尚幼,需母親在家照料,生活的重担都落在了年已56岁的父亲身上。 </li><li> 1959年,社会主建设,快馬加鞭,城乡建设日新月异,年近六旬的父親人老不服老,积极报名参加了县里的水利工程建设,去到离家150多里外的水利建设工地。领导见他年老体弱,按排他干一些体力较轻的话,而老父親老骥伏枥,壮心不已,硬是要求担任开山炸石,拉車填土,既危险又繁重的艰巨任务。父親在一次拉車填土时,终因体力不支,在山道上翻了車,腿部和胸部都受了重伤。从此父亲从工地上回家养伤,身体越来越差。当时正值困难时期,为了孩子们能有口饭吃,父亲拖着残病的身体,饿着肚子还得干一些力所能及的体力活。</li><li> 困难时期,为了孩子们能有口饭吃,父亲经常忍饥挨饿不吃饭,瘦成了皮包骨头,人都变了模样。为了全家少挨饿,1960年,父親拖着残病的身体,每天上山开荒种地,终于在秋收后,有了一点收成,家中的生活稍有了一点改善,到了1961年,父親的身体越来越糟,但他带病坚持,在参加集体劳动之余,还要起草摸黑经营自已的小圤地。秋后,父亲病情加重,不能外出劳动了,家庭重担落在了母亲肩上,母亲一方面照顾病重的父亲,一方面还得养育三个孩子。11月间,父親终因咳漱吐血,医治无效,带着希望与遗憾闭上了眼睛,离我们而去。父親临终前,交待母亲,不管有多大困难,也要把孩子们养大成人。同时告诉母亲説,他因抽烟,欠了夲村小卖部一盒烟钱,价值2角钱,让儿子回来还了人家。</li></ul><p class="ql-block"> 父亲病逝的那一年,我曾从長治回家探亲,在临离家返厂时,父亲送我,徒步50里到介休張兰,又和我同乘火車到太谷,他一直把我送到去长治的汽车上,才向我招招手,然后转身迈着沉重的步伐依依不舍地离开车站,汽车要开了,我眼含热涙,目送父亲微駝的身影在我的视线中慢慢消失。谁知太谷一别竟成了我们父子的永别。</p><p class="ql-block"> 父亲送我回到家中,一个月后就卧床不起,直到病逝。当我从电报中得知父亲病重,赶到家时,看到的是院子里搭起的简单的灵棚和父亲那口漆成血红色的棺木。当时我傻了,顿时觉的天昏地转,脑子里一片空白,一滴眼淚也没有,我真不敢相信,这是真的。</p><p class="ql-block"> 在乡亲门的帮助下,我借债按排了父親的后事,在父亲出殡的第二天,我跑到离村里不远的深山沟里,大声嚎啕,痛哭不已。直到嗓子哭哑,眼淚流干,眼睛红腫。太阳下山了,才回到家中。母亲看到我伤心的样子,也含着眼涙对我说,你爹已经走了,伤心归伤心,但这日子还得过。你也是十八九的人了,今后你就要挑起家庭这付担子,和我一起把弟弟妹妹们养活大。母亲的一席话,使我开始觉得,父親在就是这个家的顶梁柱,父亲走了,我必须挑起这付担子来,这时我明白了作为男子汉和老大的的责任担当。我对母亲说,妈,你就放心吧,儿子现已长大成人,今后一定会用辛勤的劳动来养活你们。那时弟弟妹妹年纪还小,不懂事,只知道看见母亲流眼涙,他们也就跟着哭。</p><p class="ql-block"> 办完丧事,陪了母亲两天,我就赶回工厂上班。当时我已参加工作三年,每月工资38元8角3。我下决心省吃俭用,再加上加班加点掙一点超额奖,每月也能偿还几十元的债务,半年后,因办父亲丧事的全部欠债基本还清。 </p><p class="ql-block"> 1962年春天,老蒋乘我国三年困难,叫嚣反攻大陆,国家扩軍备战,时刻准备打仗。我响应祖国召喚,在工厂参军入伍,母親和三个弟妹,为了支持我安心服役,吃尽苦头,艰苦度日。不管迂到多大困难,想起父親的临终嘱付,他们都咬牙坚持,挺了过来。</p><p class="ql-block"> 母親对父亲有两件耿耿于怀的事,念念不忘。 </p><p class="ql-block"> 一件是1960年困难时期,有一天晚上,父親去大队有事,偶然在大队粮库碰上了干部们私分粮食,干部们怕父亲将此事说出去影响不好,就和父亲商量,给他也分一些。父亲当时就拒绝了干部们的好意,他说,粮,我绝不能要,但此事我保证也不会对任何人说。事后干部私分粮食的事被群众知道了,干部们就认为此事一定是父亲传出去的。父亲有口难辩,后来还受到干部们的暗中报复。这件事被母親知道后,认为父亲是"一根筋",脑子里灌了水。而父亲却自以为是,不把此事放在心里。</p><p class="ql-block"> 第二件是,60年代困难时期,农村百姓吃不饱肚子是普遍现象,甚至有些地方出现了饿死人的现象。当时母亲看到弟弟妹妹们饿的面黄饥瘦,实在担心。当时,有的农村老百姓利用有利条件,晚上经常到集体地里搞点吃的,母親看到住在同院的大哥大嫂们经常夜间出去,所以她也就动了心思,一开始她让父亲去,父亲说,宁肯饿死,我也不干此事。母亲见父亲不肯去,就对父亲说,为了孩子们能活下来,你不去,我去。但我黑夜出去害怕,能不能你在院边看着我。闻听此言,父亲说,那也不行。母亲见父亲态度坚决,十分生气,只好乘夜色自已出去给孩子们弄点吃的回来。这件事情过后,母亲对父亲十分有意见。后来母親把给孩子们做的饭分给父亲一点,父亲坚决不吃,而且还说,我宁可饿死,也不吃。因这件事母亲和父亲意见分岐,但也亳无办法。所以母亲经常罵父亲是"一根筋"。</p><p class="ql-block"> 这两件事母親记了一辈子,直到父亲去世后多年。</p><p class="ql-block"> 母亲有母亲的想法,但听说这两个有关父亲的故事后,我对父亲更加崇拜了,。他的所作所为绝对是我学习的榜样!我认为,他的这种精神就是人们常说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精神。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人都很难做到。</p><p class="ql-block"> 父亲去世已经61年了,但父亲的音容笑貌却伴隨了我一生。 </p><p class="ql-block"> 父亲的一生是苦难的一生,也是幸福的一生。他这一生虽然吃了不少苦,受了不少难,但是共产党来了,他翻了身。他怀着感恩的思想积极投入到社会主义的改造和建设中,用自已的最大的努力回报社会,不管有多大困难和艰辛,他从来毫无怨言,不叫一声苦,不喊一声累。 </p><p class="ql-block"> 父親的一生是平凡的一生,也是奋斗的一生,他是一个山村百姓,用自已的辛勤劳动,养活了我们全家,他不畏苦,不怕累,一辈子辛勤劳动,艰苦生活,他小车不倒只光推的奋斗精神,给社会,给后辈留下了一筆不可多得的精神财富。 </p><p class="ql-block"> 父亲生在穷人家,没有上过一天学,也不认识一个字,甚至连自已的名字也不认识,但他明是非,识大体,知道怎么做事,懂得怎样做人。他善良,正直,能用自已的身体力行影响和教育子女,身教重于言教。 </p><p class="ql-block"> 父亲的一生,没有干什么轟轟烈烈的大事,没有什么创造发明,没有重大贡献,也没有什么远大理想,他只知道用自已的辛勤劳动,换得有饭吃,有衣穿,养家糊口就十分满足了。 </p><p class="ql-block"> 父亲在世时,常对子女们说的一句话,就是,说的好不如干的好,看一个人决不能看他说什么,主要是看他干什么?后来这句话也成了我做人和识人的座在铭。</p><p class="ql-block"> 我的好父親,你的后辈决不会辜负你对他们的希望,他们会永记住你的教侮,把你留给他们精神永远发扬光大!</p><p class="ql-block"> 岳中先草于2023年寒食节</p><p class="ql-block"> 2025年8月27日修改稿</p> <p class="ql-block">1961年的全家合影</p> <p class="ql-block">1977年全家合影</p> <p class="ql-block">2025年春節合影</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