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红菊:读王阳明《传习录》

李红菊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本文是读后感。不可当学术文章读。</p><p class="ql-block"> 一 先生王阳明生平</p><p class="ql-block"> 王守仁(1472年~1529年)。12岁时对老师:“读书学做圣贤”。16岁时依朱熹“格物致知”,对竹七天七夜“格”到吐血毫无所得。35岁时(1506年)被贬,37岁(1508年)到达贵州龙场驻留3年,某日忽悟道“心即理”。1510年离贵赴赣,后辗转南京与赣,于1516年南赣剿匪,于1519年平定宁王叛乱,48岁时南昌悟道“致良知”。1527年时55岁,5月,总督两广,后完成广西平叛。9月,应王畿、钱德洪所请,于余姚天泉证道“四句教”: 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1529年时57岁卒,临终曰“此心光明,亦复何言?”。</p><p class="ql-block"> 二 《传习录》结构</p><p class="ql-block"> 《传习录》成书于1518年至1556年间。</p><p class="ql-block"> 1518年,弟子薛侃刻《传习录》于江西赣州。1524年,门人南大吉及弟南逢吉续刻《传习录》于浙江绍兴。1555年,门人黄梅府尹张君刻《传习续录》于安徽宁国。1556年《传习录》上中下三卷汇聚为一部,共342条问答。</p><p class="ql-block"> 上卷内容大约产生于1512年至1518年之间。徐爱与先生同舟归越月余,论《大学》宗旨,成《传习录》问答14条并序1条,跋1条。薛侃搜集先生讲学手稿问答35条。陆澄录听讲笔记80条。三人合129条。</p><p class="ql-block"> 中卷内容大约产生于1519年至1524年。南大吉尽心整理老师文字,取老师论学书信共9篇,形式为论学书信。后钱德洪作删补附序,将书信体转换为问答体,合71条。</p><p class="ql-block"> 下卷142条,内容产生的时间在1518年至1528年。门人钱德洪、王畿约定收录阳明遗言。后,德洪删补并各卷统一体例为问答式。下卷含陈九川录21条,黄以方录15条,黄勉叔录11条,黄勉之录68条,黄以方又录27条,合142条。</p><p class="ql-block"> 三 《传习录》对朱熹的纠正</p><p class="ql-block"> 儒学的发展,从孔孟经典到程朱理学到阳明心学呈现了三个显著节点。</p><p class="ql-block"> 阳明先生时期,以朱熹校注四书五经为官学。阳明先生对朱子校注儒家经典有不同认识。《传习录》多针对朱子注解纠正官学之偏差。</p><p class="ql-block"> 对朱子校注儒家经典的偏差,南怀瑾先生亦有深刻评价。《原本大学微言》特意指出自己所依乃原本,不用朱子本,认为朱子颇有错误。</p><p class="ql-block"> 四 怀疑自格竹起</p><p class="ql-block"> 阳明先生16岁时按照朱熹“格物致知”对竹格七天七夜无所得,反而格坏了身体。遂怀疑朱熹之“格物致知”不对。之后刻苦求学,迟迟不得道。</p><p class="ql-block"> 五 龙场悟道:心即理</p><p class="ql-block"> 依朱熹谓“格物致知”,知从格物中获得。但此说没回答拿什么以格物。我们至今普遍认为是大脑或智力在格物,用智力认识事物的道理。外界事物纷繁复杂,数不胜数,任凭我们卷到今天之程度,仍有学不完的道理和永远掌握不尽的知识。</p><p class="ql-block"> 对格物穷理,阳明先生在贵州龙场突然悟道:心即理。</p><p class="ql-block"> 心、性、理、道、一,本是一个东西。</p><p class="ql-block"> 格物,所谓“格”,即框,匡正,合得上。什么可格物?心即理、即天、即性、即一、即道。可格物者,心也。</p><p class="ql-block"> 格物穷理,借格物而格自己。心之本体与道合,物自有其理。然心与物有不合,问题一定在心,心被私欲所蒙蔽,则格物不能穷理,不能致知。格物即克己,即去私欲以除蔽。</p><p class="ql-block"> 六 致良知</p><p class="ql-block"> 心即理,人人心之本体皆同。故说人人皆圣人,人人是尧舜。毛泽东亦认为六亿神州尽舜尧。人心之本体廓然大公,澄明无蔽,用之则感应遂通。如此,完成认知不存在任何障碍,格什么物都自得其理。故言圣人生而知之。</p><p class="ql-block"> 而人心常被私欲蒙蔽。蔽之也少,贤人也,学而知之,学即除蔽。蔽之也深,学者也,学而不知,除蔽不力,越学越蔽。</p><p class="ql-block"> 惟日日除蔽复心之廓然大公能致良知。良知即心,即理。良知人人自有,不被蒙蔽即显现。</p><p class="ql-block"> 七 知行合一</p><p class="ql-block"> 知行一也,不能说知与行合一。一“与”字已将知行分为两事。知即行,行即知,不存在先知后行或先行后知的问题。</p><p class="ql-block"> 守一不二是阳明先生反复强调的一个问题。</p><p class="ql-block"> 一,道也。二,失道也。人类社会全部问题的根源即在二。</p><p class="ql-block"> 二即分别心。但起分别心就是二,不起分别心就是一。</p><p class="ql-block"> 一和二的关系对我们进行认知特别重要。守一不二方是有道。一分为二便失道而有德。德,得也。外求的开始。故一分为二是我们由内而外的原点。合二为一,让我们知返。爱出者爱返,一分为二、合二为一并重,在道与德之间逡巡,有益认知的进行。</p><p class="ql-block"> 八 千古一事:学</p><p class="ql-block"> 阳明先生55岁时用四句教对一生致力悟道致良知做了总结。</p><p class="ql-block"> 我心光明,心与天理皆昭昭,自不复言。</p><p class="ql-block"> 人生只一事:学问。学即问,问即学。实乃一个字:学。《大学》是学的扛旗之作,儒、释、道之圣贤皆在为普罗大众解决“学”这一个问题,即对人类认知的揭示。</p><p class="ql-block"> 教与学,亦不是两事。道家行不言之教,佛家拈花一笑,儒家循循善诱,都是教导我们认知语言、文字的性质和功用。画、卦、文、言……皆相。借相而教,学不可以着相。</p><p class="ql-block"> 九 立志做圣人</p><p class="ql-block"> 心、性自然澄明方能格物穷理。</p><p class="ql-block"> 非立做圣人之志,没有圣人心。如问如何修得圣人心,实则圣人心不需修,人人皆生而圣人心。应修应学的是克己除蔽</p><p class="ql-block"> 十 誓读经书</p><p class="ql-block"> 书应少读。读书必读经典。读经典即格经典。格经典必以圣人心。可借助他人的研究和注解,不可依赖,即分辨力很重要,分辨不出对错高低即吸收,则尽信书不如无书。读原典最可靠,读不懂即格不动时,不着急,除蔽复光明心,廓然大公无私欲,什么经典都读得懂,什么物都格得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顺便特别说一句,阳明心学是“心”学,但不是唯心主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