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德之旅

刘冰

<h3>广之旅组织的承德、秦皇岛、山海关、金山岭长城、坝上草原这条线路,正合我意,这些地方正是我想去而没有去过的地方。查阅了金山岭长城有缆车上去,立马报名参加。作为疫情之后,第一个旅行地。既可以游览名胜古迹,又可以赏花放松心情。乘坐9元航空从广州经停合肥至承德,平安到达。导游是一位满族女士,她的祖上是镶黄旗的贵族,我们称她格格。她介绍承德的历史及其风土人情,大家听得津津有味。路边山坡上种着许多板栗树,都是比较矮小的,与那里降雨稀少有关。还有许多野杏树,结的果实很小,现在阳坡上的杏花已经开了。由于山上树多,所以夏天气温比较低,皇帝一般在5月份开始的承德避暑,9月份返回北京。</h3> <h3>小布达拉宫外景:普陀宗乘之庙,又叫“小布达拉宫”,是清代乾隆皇帝为了庆祝他本人60寿辰和崇庆皇太后80寿辰而下旨仿西藏布达拉宫建设的佛教庙宇。位于河北省承德市双桥区狮子沟镇狮子沟村 ,为承德外八庙中规模最大建筑群,建成于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普陀宗乘之庙占地22万平方米,其主体建筑大红台位于山巅,通高43米,台中央万法归一殿是主殿,殿顶部高出群楼,殿顶都用鎏金鱼鳞铜瓦覆盖。60余座(现存40余座)平顶碉房式白台和梵塔白台随山势呈纵深式自由布局,无明显轴线。1994年12月,包括普陀宗乘之庙在内的“承德避暑山庄及其周围寺庙”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登录为世界遗产。1961年3月4日,普陀宗乘之庙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h3> <h3>小布达拉宫简介</h3> <h3>小布达拉宫大门</h3> <h3>五塔门</h3> <h3>琉璃牌坊</h3> <h3>身穿藏袍的模特</h3> <h3>大红台脚下平台,那里有四根高大的经幡柱,布满五色经幡,在蓝天下分外引人注目,墙脚还有一排转经轮。</h3> <h3>在平台往外看,可以清楚看到棒槌山及班禅行宫的琉璃塔,颇为壮观。</h3> <h3>平台上有几对年轻人穿着藏族服装拍照,我帮一对年轻人拍照,指挥他们摆姿势,挺好玩。</h3> <h3>主殿万法归一金顶鎏金耗资一万多两上等金叶。</h3> <h3>每次修葺,都保留这幅墙面,作为罪证。</h3> <h3>在避暑山庄以北还有须弥福寿之庙的规模宏伟的建筑群。由于其独特的外形和历史上所承担的特殊作用,人们更习惯叫它班禅行宫。18世纪下半叶,英国所谓东印度公司插足西藏,当时的八世达赖年幼,六世班禅作为八世达赖的老师和西藏领袖,对帝国主义插足强烈反感,1779年,他决心动身前往觐见乾隆皇帝。乾隆得知后决定以最快的速度,在避暑山庄附近模仿班禅在西藏居住的扎什伦布寺新建班禅行宫。须弥福寿之庙的修建和六世班禅前来承德,是民族关系史上的重要事件,展现了西藏与祖国的亲密关系,对于各民族的团结和国内的统一安定,起到了积极作用。在班禅行宫———须弥福寿之庙里,如今依旧供奉着藏传佛教格鲁派创始人、第一世达赖喇嘛的老师宗喀巴的塑像。须弥福寿之庙接应过其主人,普陀宗乘之庙却由于八世达赖年幼和路途遥远等原因,一直没有迎来它的主人。</h3> <h3>寺庙的建筑布局因山就势,错落有致,主体突出,金瓦生辉,十分壮丽,充分显示了汉、藏两族文化交融的艺术成就。整体平面呈长方形,周围石墙环绕。前部由五孔石桥、山门、碑亭、琉璃牌坊组成,是建筑群的前奏。正门外东西两侧建有制碑,标明各种职衔到此乘马坐轿的规定。门内碑亭为方3间,重檐歇山顶,下有须弥座台基。四面开拱门,四出踏步。亭内立乾隆皇帝撰写的《须弥福寿之庙碑记》,下承龟跌,通高8米多,极其雄伟高大,底刻波涛文样。水族图案。碑亭之北为琉璃牌坊,琉璃牌坊正北为大红台,是该庙主体建筑,气势宏伟。高大的墙壁呈深红色,开窗三层,每层13个。大红台内部,围搂三层,共400余间,内置佛像。楼内西北角有木梯,可达围楼屋顶平台。平台四角各建方顶小殿一座,南面两座殿脊是“孔雀吻”,北面两座是“双鹿吻”。北边角殿后部为金贺堂、万法宗源组成的藏式院落。大红台北为吉祥法喜殿,由平台、群房与大红台群楼相连接。大红台之东又有东红台,后建有生欢喜心等建筑。再北山巅建琉璃宝塔。须弥福寿之庙整体布局,有韵律,有节奏,和谐统一。</h3> <p class="ql-block">在山坡上看到金色的屋脊上面有龙的雕刻,每条屋脊有2条,一共八条龙,体态生动好看。只是那里位置只能拍到4条龙。显示皇帝是九五之尊,班禅行宫只建有8条龙,在皇帝之下的意思。</p> <h3>后山,有一座琉璃塔,塔座上面有7层,整个塔身都是绿色的琉璃砖,每层都有佛像。</h3> <h3>元宝街是承德市一条标志性的街道,坐落在元宝山脚下,古香古色的建筑,以食肆、灯光秀为主。</h3> <h3>元宝街的夜景,灯光直至夜里1点钟从关闭。</h3> <h3>这是承德专门制作满汉全席的饭店,一席要过万元,现在好像没人帮衬了。</h3> <h3>这里曾经是和珅的宅邸,皇帝在避暑山庄召见和珅方便,现在改为山庄宾馆。那几个字是溥杰所书。</h3> <h3>清康熙十六年(1677年),康熙皇帝在南方平定了以吴三桂为首的“三藩之乱”以后,便把注意力转向北方。为了保持满族“骑射”的民族传统,训练军队,加强对蒙古地方的管理,巩固边防,维护清朝政权的稳定,于清康熙二十年(1681年)在距京师三百五十公里的翁牛特、敖汉、巴林、克什克腾、喀喇沁等蒙古族游牧的地方建立了木兰围场。<br>为了解决沿途的吃、住、休息及物资运输等问题,清康熙四十年(1701年)以后,陆续建立了二十多座行宫,热河行宫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建立的。由于热河行宫处于北京与木兰围场的中间地带,地势良好,气候宜人,风景优美,又直达清王朝的发祥地——北方,是清皇帝家乡的门户,还可俯视关内,外控蒙古各部,于是将这里作为众行宫之中枢,于清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开始大规模修建。<br>避暑山庄的营建,大至分为两个阶段。<br>第一阶段:从清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至清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开拓湖区、筑洲岛、修堤岸,随之营建宫殿、亭树和宫墙,使避暑山庄初具规模。康熙皇帝选园中佳景以四字为名题写了“三十六景”。<br>第二阶段:从清乾隆六年(1741年)至清乾隆十九年(1754年),乾隆皇帝对避暑山庄进行了大规模扩建,增建宫殿和多处精巧的大型园林建筑。乾隆仿其祖父康熙,以三字为名又题了“三十六景”,合称为避暑山庄七十二景。<br>清康熙二十年(1681年),清政府为加强对蒙古地方的管理,巩固北部边防,在距北京350多公里的蒙古草原建立了木兰围场。每年秋季,皇帝带领王公大臣、八旗军队、乃至后宫妃嫔、皇族子孙等数万人前往木兰围场行围狩猎,以达到训练军队、固边守防之目的。为了解决皇帝沿途的吃、住,在北京至木兰围场之间,相继修建21座行宫,热河行宫——避暑山庄就是其中之一。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自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动工兴建,至乾隆五十七年(公元1792年)最后一项工程竣工,经历了康熙、雍正、乾隆三代帝王,历时89年。在英法联军攻打北京时,咸丰皇帝就带着一批大臣逃到了这里。清康熙五十二年至清乾隆四十五年(1713年至1780年),伴随避暑山庄的修建,周围寺庙也相继建造起来。<br>清朝的康熙、乾隆皇帝时期,每年大约有半年时间要在承德度过,清前期重要的政治、军事、民族和外交等国家大事,都在这里处理。因此,承德避暑山庄也就成了北京以外的陪都和第二个政治中心。乾隆在这里接见并宴赏过厄鲁特蒙古杜尔伯特台吉三车凌、土尔扈特台吉渥巴锡,以及西藏政教首领六世班禅等重要人物,还在此接见过以特使马戛尔尼为首的第一个英国访华使团。清帝嘉庆、咸丰皆病逝于此。1860年,英法联军进攻北京,清帝咸丰逃到避暑山庄避难,在这座房子里批准了《中俄北京条约》等几个不平等条约。影响中国历史进程的“辛酉政变”亦发端于此。随着清王朝的衰落,避暑山庄日渐败落。<br></h3> <h3>这是避暑山庄第一座大殿,康熙皇帝和乾隆皇帝在此接见过许多少数民族首领。康熙力戒奢华,“澹泊敬诚”之名由此而来。乾隆19年对澹泊敬诚殿进行了改建,全部用楠木替代原来的木料,故而该店也叫作“楠木殿”。雨季来临时,这里总是清香扑鼻。</h3> <h3>清代热河避暑山庄澹泊敬诚殿北为四知书屋,五楹,与澹泊敬诚殿有廊相通。清圣祖题名“依清旷”,清高宗晚年又增题“四知书屋”。此处为皇帝在山庄时日常处理政务、召见大臣之处。喀尔喀蒙古的哲布尊丹巴胡图克图一世、三世、四世,西藏班禅六世、土尔扈特汗渥巴锡等均曾在这里被召见。举行大典时,皇帝在此更衣。屋北有游廊与万岁照房(十九间房)相连接,两侧有配房各五间,以此为界,南为前朝,其北即为后寝烟波致爽。西三间为宝筏喻,是乾隆时期的佛堂,为皇后礼佛祭祀之地。四知书屋的牌匾战乱时段为三节,最后的屋字怎么都找不回来,于是找人按照牌匾字体模仿拼接而成,所以颜色不同。</h3> <p class="ql-block">皇帝寝宫旁边有一座小门,除了正宫皇后从正门进入,其它嫔妃是皇帝每天翻牌后,香汤沐浴后的嫔妃由太监抬着由此门进入,在里面转悠,直至嫔妃拿出钱财给太监,才抬入皇帝寝室,那些新入宫的嫔妃不懂规矩,太监在里面转悠不前,直至皇帝不耐烦说免了,于是太监们又抬回去,从此这位嫔妃以后都难见圣面。走后门一说由此而来,颇有意思。</p> <h3>湖面上还有一个大雪堆,冬季,当地人在此滑雪。</h3> <h3>湖面还是冰封状态。</h3> <h3>避暑山庄环碧岛坐落于如意湖之中,岛的四周碧水环抱,康熙帝就将这里命名环碧,是避暑山庄由芝径云堤连接的“一池三山”中最小的岛屿。 游廊直伸岛北湖滨处,建有一座形如斗笠的草亭,乾隆帝题额“采菱渡”,为乾隆三十六景第十三景。后妃和宫女们荡舟采菱,嬉戏于荷叶之间。这里是她们下水的渡口和采菱时休息的地方。</h3> <h3>据说是拍摄还珠格格的地方。</h3> <h3>十二柱亭,远观亭檐像波浪很好看。</h3> <h3>在避暑山庄湖区东北隅。是山庄湖泊的主要水源。其地流泉四涌,汇成碧波千顷,源远流长。严冬季节,热气蒸腾,有云蒸霞蔚之状;夏季清澈晶莹,冷砭肌骨。清帝曾夸它:“名泉亦多览,未若此为首”。湖畔立一块自然石,上刻“热河泉”三个秀美的大字。这里是热河泉的源头,清澈的泉水从地下涌出,流经澄湖、如意湖、上湖、下湖,自银湖南部的五孔闸流出,沿长堤汇入武烈河。因此,1933年泉旁曾树一碑,上刻“热河”二字,被当作世界上最短的河而列入《大英百科全书》,一时名扬于世。  热河全长700多米,在一般地图上找不到它有踪迹。它是中国最短的河流。热河发源于避暑山庄诸泉的一条涓涓细流,主要水源来自热河泉。冬季水温为8℃。泉侧有巨石,刻“热河”两字。那里有一座木桥,桥的一侧是热河,即便是冬季也不结冰,水温大约8°,桥的另一侧却结着冰,形成一个奇观。</h3> <h3>永佑寺舍利塔又称六和塔。在避暑山庄万树园东北侧。是乾隆帝为报其母恩,仿杭州六和塔和南京报恩寺而建。永佑寺塔为八角九层密檐式,高66米,建于高台之上。第一层塔身周有抱厦。塔身内部八面墙壁有石雕像和密宗彩色壁画。各层檐斗歌功颂德、梁枋皆为琉璃造。塔顶镏金铜铸,重约400公斤。此塔突破了万树园的横野平空,是避暑山庄胜景之一。地面绿色的布包裹着牡丹花防冻,待到5月份天气转暖从才拆掉绿布,牡丹发芽长叶。</h3> <h3>秦皇岛蔚蓝海岸的万豪酒店,四周静悄悄,整个海岸只有我们。一团人光顾。</h3> <h3>秦皇岛是一座有着悠久历史的古城,秦皇岛相传因秦始皇东巡至此而得名。公元前215年,秦始皇东巡“碣石”,刻《碑石门辞》,并派燕人卢生入海求仙,曾驻跸于此,因而得名秦皇岛。</h3> <h3>这座雕塑,是秦始皇出巡的场景,马车上坐着秦始皇,其左侧坐着李斯。<br></h3> <h3>耗资巨大的新古董。</h3> <h3>山海关当初由戚继光镇守,蒙古人待到海水退潮,海滩裸露出来,从海滩进入关内抢劫,然后迅速从海滩返回。于是戚继光奏报朝廷,申请拨款修筑入海长城,于是就有了老龙头这段长城。开始退潮时在海滩磊上城砖,涨潮被海水冲垮,后来用铁水灌入城砖洞内,固定城砖不被海水冲垮,于是老龙头延伸至海中,保卫关内人民的安全。只可惜行程没有安排到老龙头参观,颇为遗憾!</h3> <h3>山海关记</h3> <h3>田公馆</h3> <h3>原址为明代“山海镇督师府“建于万历46年(1618年),曾有13位督师、经略、与总督在此驻守山海、经略辽东,清代为副都统府,共有60位副督统曾在此镇守,府内珍藏文物有:皇帝御赐马褂、马靴、明代城防图、孙承宗将军指挥令旗和总兵府上马石等,其中肖华上将签名收藏的,蓟辽经略熊廷弼所书《按辽疏稿》尤为珍贵。另外还有山海镇督师孙承宗弟子所送“神威显佑”牌匾,蓟辽督师洪承畴属下监军张春的田黄石印章,督师袁宗焕和历任山海镇总兵驻守关城时期的珍贵文物等等。古城历史博物馆,收藏珍贵文物3000多件,分为8个展区:即揽古堂(山海关历史沿革及文物)、明朝厅(徐达、戚继光、孙承宗、袁宗焕、吴三桂等各个时期的历史文物),清朝厅:清朝皇帝十次驻跸山海关时期的历史文物,还原八国联军侵略山海关庚子事变蜡像馆,民国厅:直奉大战、榆关抗战、闯关东时期历史文物。现代厅:山海关解放初期历史文物。另外在馆内号建有督师长廊、古石园、山海关百年玻璃画及长城砖石园展区。原本走下“天下第一关”城楼,可到长城博物馆参观,那里将向您展示万里长城的古与今以及令人惊叹的实物展品。只可惜不知什么原因,竟然停止开放,甚是遗憾!</h3> <h3>山海关古城内的庙宇</h3> <h3>山海关钟鼓楼,经过钟鼓楼,走上去拍照,撞钟击鼓,然后下楼。</h3> <h3>山海关古称榆关,也作渝关,又名临闾关,因其北倚燕山,南连渤海,故得名山海关。山海关汇聚了中国古长城之精华,有“天下第一关”之称。与万里之外的嘉峪关遥相呼应,闻名天下。<br>山海关城,周长约4公里,与长城相连,以城为关,城高14米,厚7米,有四座主要城门,多种防御建筑,1961年,山海关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国务院将山海关列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旅游区,“老龙头”、“孟姜女庙”、“角山”、“天下第一关”等六大风景区对中外游客开放,闻名国内外。城楼有两层,拍了外景,进入大厅,有一块“天下第一关的牌匾”, “天下第一关”匾额,长5.19米,高1.5米,为明代著名书法家萧显所书,字为楷书,笔力苍劲浑厚,与城楼风格浑然一体,堪称古今巨作。相传,最后的“一”字,不是一起写上去的,而是书者将蘸满墨汁的笔抛向空中点上去的。据说这块牌匾有年头了,是块真古董(据说有600年历史)。</h3> <h3>这块匾有几百年历史了</h3> <h3>城楼的左边有一块毛泽东书写的:不到长城非好汉的石碑。我当了一回好汉!</h3> <h3>。承德博物馆(Chengde Museum),位于河北省承德市双桥区普宁路与环城北路十字路口东北角,建成于2019年,总建筑面积25163平方米,是承德市建设的第一座现代化综合性博物馆。截至2019年11月,承德博物馆在展出的688件文物中,有国家一级文物25件,其中以清代文物为主,博物馆项目总占地面积54088平方米,总建筑面积25163平方米,其中地上建筑面积11355平方米,地下建筑面积13808平方米,常设展览5个,建筑高度8.15米。 2020年5月,承德博物馆常设展览民族团结展(又名“和合承德”清盛世民族团结展)被评为2019年度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承德博物馆由主展厅、技术管理用房、配套一、配套二建筑用房组成。地下室为一层、局部下沉庭院,主展厅及配套二用房地上一层,两馆技术管理用房、配套一建筑用房地上二层。主要建设内容有文物展厅、临时展厅、多媒体展厅、文物库房、暂存库、文物摄影室、文物鉴赏室、书画工作室、书画展室、文化讲堂、培训室、多功能厅、会议室、图书室、游客接待室、非物质文化遗产手工作坊、文创产品展示商店、书画店、冷餐店、咖啡厅等;配套建设有园林绿化、旱河桥梁、停车场、围墙等。博物馆有常设展览5个,分别为民族团结展、承德通史展、避暑山庄展、佛教文化展和帝后生活展。 我们跟着导游参观了博物馆,听取导游的介绍,增长了见识。</h3> <h3>郎世宁绘乾隆皇帝像</h3> <h3>双塔山《承德府志》记载:“东塔(南峰)之巅有古庙,不详何人所建,已就倾圮,旁有一小碑镌“王仙生”三字”。清人纪晓岚《阅微草堂笔记》说:山庄之西“有双塔峰,亭亭对立,远望如两浮图,拔地涌出,无路可上,或夜闻上有钟磬经呗声,昼时有云片往来。 双塔山 乾隆庚戌(五十五年,1790年),命守吏构木为梯,遣人登视,一峰周围一百六步,上有小屋,屋中一几一香炉,中供片石,镌王仙生三字。一峰周围六十二步,上种韭二畦,塍畛方正如园圃之所筑,是决非人力之所到。”该书还说:“香炉下有草鞋—双,供桌上有旧书一本”。“距双峰里许,有关帝庙住持僧悟真云:乾隆壬寅(四十七年,1782年),一夜大雷雨,双塔峰坠下一石佛,今尚供庙中,然仅粗石一片,其一面略似佛形而已。”《阅微草堂笔记》是小说,所载之事可信亦不可信,然而避暑山庄博物馆确留存一石片,推测是纪晓岚说的那块石片。就佛像花纹、手势、背光图案鉴定,像是辽代以前遗物。故双塔山顶上“小庙”(砖塔)的建设年代应在辽代以前。</h3> <h3>金山岭长城,位于河北省滦平县巴克什营的大小金山岭上。是明代万里长城的重要组成部分。明代隆庆元年(1567年),戚继光镇守北疆,继续兴建众多敌楼和战台,成为万里长城上构筑最复杂、楼台最密集的一段。金山岭长城作为明长城中保存最为完整的一段,具有深厚的考古价值,对研究中国明代的历史以及戚继光的人物生平具有重要意义。金山岭长城东起望京楼,西至龙峪口,全长约15千米。城墙一般高7米左右,下宽6米,上宽5米,可容五马并骑。在这段长城上,敌楼、战台、铺房密布,其中敌楼和战台有158座。两楼相距50—100米。敌楼建筑独具特色,形式因山而异,布局富有变化,设计精巧,建造精工,装饰丰富多彩。从外形看,有方形、长方形、扁形、圆形、拐角形的,有单层的,也有双层的,还有三眼敌楼从楼里看,有平顶、船蓬顶、弯隆顶的,也有四角钻天和八角藻顶的从用途看,有作战楼、库房楼、铺房楼等。这些丰富多彩的建筑形式,为长城其它地段所不及。金山岭长城,建筑形式各具特色。敌楼有砖木结构,也有砖石结构。建筑形式因山而异,一楼一式。楼墩有方形、圆形、扁形,楼顶有船篷形、穹隆形、四角形、八角攒尖顶等。另外,还有多眼瞭望楼和库房楼等,是长城其他地段少见的建筑。这些楼台高低错落,突兀参差,构成完整的防御体系。</h3> <h3>杏花好像欢迎我们到来,竞相开放。</h3> <h3>我们首先来到小金楼,是有两层的敌楼,建于小金山之上,此楼为砖拱结构,分为上下两层,由砖制梯道连接。一楼为拱卷结构,二楼铺房为砖仿木结构,仿木砖磨制的檐,檩、枋等建筑构件精巧别致,惟妙惟肖,突显其高超的建筑艺术。同时也能避免火灾的发生。此楼与大金山楼并肩而立,是金山岭长城的姊妹楼。找到上楼的入口,第一级非常高,超过50厘米,需要手脚并用,才能跨上去,其余石级稍矮,都是不足一只脚宽,只能斜踏石级着往上走。上层视野开阔,俯瞰四周,山峦起伏,山坡上杏花盛开,真是美的享受。听见亦曼在下面说:不见了刘冰。我说在这里!听其声不见其人,于是我喊:在你的头顶上,真好玩。敌楼的入口还真不好找。</h3> <h3>大金楼</h3> <h3>烽火台</h3> <h3>在小金楼附近的山坡上,有一座烽火台。金山岭长城有三绝:障墙、文字砖和挡马石,时间关系,我们只走了一截,不知三绝在何处?我们只是随身背一个小背囊攀爬长城已经觉得很吃力,当年修筑长城的工匠是何等的艰辛!</h3> <h3>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多种语言和方言的国家,为了国内各地交流畅顺,于是推广同一语言。在河北省承德市滦平县三千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两千多个自然村中三十二万乡亲们中,无论是在多偏远的山村,无论是否上过学,每一个本地老乡的日常交流都是十分纯正的普通话发音。但是,交流中你会发现,他们的词汇中也夹杂着一些方言土语,如管膝盖叫波棱盖,管土块叫土鲁咖,管他们叫怹们,管你们叫您们……但是为何这里的却是国家语委认可的中国普通话发音最标准的地方呢?其实,鲜为人知的是,土鲁咖、波棱盖这些看似土语的词汇发音正是满语的遗存。而“怹们”和“您们”这些看似走音的词汇正是清代官话中互相交流常用的敬词。而这些,恰恰透露出了滦平成为了中国普通话之乡的历史原因。历史上滦平是清代皇帝和王公大臣频繁往来和休闲避暑的地方,一度由内务府直管,可以称得上是皇帝家的后花园。这里曾经有五条御路,八座行宫,二十四个皇庄,一百二十多个王庄和旗庄,绝大部分村镇都是在清代的行宫、皇庄、王庄、旗庄和汛地及其配套的马圈子、骡车店、营盘、炭窑、黄木局子、车辋沟等配套服务的功能区基础上发展而成。这里的群众也大部分是清代官家,行宫留守,庄头庄丁和汛地营兵的后裔。300多年的文化熏陶,加之热河官话字母学堂的规范矫正,使这里的普通百姓和紫禁城中皇帝和王公大臣一样说的是地道的北京官话。辛亥革命后,北京、承德等地人口大量变迁,反而失去了原生态的方言环境,滦平因为地处山区,经济相对落后,人口流动较少,成为了地道的北京官话的活化石。众所众知,今天的普通话脱胎于清代官话,滦平有幸成为新中国普通标准语音采集地。今天,滦平也是中国唯一一个全域性群众语言都是以普通话为地方方言的县。当然,这里群众口中个别字的发音也是有区别的。比如确凿,痕迹,气氛这些词,它们的发音语文教材和新华字典中也来回改。</h3> <h3>塞罕坝景观大道</h3> <h3>整个乌兰布统草原只有我们一队人五辆车,独霸草原。时不时有一部车经过,都是防火巡视人员,查看有没有人抽烟,一旦发现罚款2000元-5万元,严重者还要判刑,那里任何人都可以是防火监督员。我们进入乌兰布统地区,我手机就收到7条关于防火的信息。这个季节防火排第一位,连片的枯草和树木,很容易引发火灾,还无法扑救。</h3> <h3>准备出发,观看广袤的坝上草原,偶尔看到一两户人家,四周没有水源,司机告诉我:他们每家都打井,深至200-300米的水井作为生活用水。即便靠近河边也打井,怕牲畜的粪便污染河水。</h3> <h3>在坝上草原看到几匹马到水塘喝水。由于取消了骑兵团,马匹需求急剧减少,加上这个季节基本上都是圈养,只有零星的马匹放出来,很难看到万马奔腾的场景。</h3> <h3>黑衣者是我们的格格导游。<br></h3> <h3>一棵树,一片林。或许我们能成为一棵树,或许我们能够找到从一棵树成为一片林的草原。2017年12月05日在肯尼亚内罗毕举行的第三届联合国环境大会上,河北塞罕坝林场被授予“地球卫士奖”。 河北塞罕坝林场 “地球卫士奖” 东方那一抹“中国绿”。河北塞罕坝机械林场的陈彦娴、刘海莹、于士涛代表三代塞罕坝人出席大会。河北塞罕坝林场的获奖理由:将茫茫荒原变成郁郁葱葱的林海。(上图是地球卫士奖牌)60年的坚持不懈的努力,造就今天的塞罕坝,央视经常播放塞罕坝林场的视频,好震撼!获奖实至名归。</h3> <h3>萨林河还没用解冻,到了夏天,好多游客到此玩耍。</h3> <h3>这段河面还是厚厚的冰层状态,可以在上面自由行走。</h3> <h3>天太永村特色餐铁锅炖,那里由于干旱少雨,土豆和南瓜都非常好吃,尤其是南瓜,粉糯香甜,很受欢迎。</h3> <h3>乌兰布统,蒙古语意为“红色的山”,得名于当地出名的大/小红山。最耀眼的历史便是乌兰布统古战场的核心地带,康熙大战额尔丹的历史遗迹所在地。历经千年的草原,年复一年地生长,目睹了铁骑文化在战火中反复争夺,经历时代变迁。当现代文明的铁骑再次侵入草原时,这里依然大度地包容。高低起伏的草原山丘夹杂着白桦林、蒙古栎等植物,景观多样。坝上是一个地理名词,位于华北平原和内蒙古高原交接地带,贯穿河北和内蒙古境内,从东到西依次分为张北坝上,沽源坝上,丰宁坝上,围场坝上。</h3> <h3>终于到了离开的时候,在这里开心游览了一周,见识了皇家园林和古建筑的魅力,领略了长城的壮美,虽然由于时间关系,只游览了金山岭长城很少一部分,于愿以足。我们游览了3个世界遗产,两段长城,见识了古代能工巧匠高超的建筑艺术。欣赏了广袤的坝上草原,塞罕坝的景观大道。品尝当地的美食,在团餐中,配备不少当地的特色菜肴,挺好吃,但是我叫不出这些菜肴的名字。这是一段留下美好旅行的记忆。</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