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父亲从祖父手上传承了篾工手艺,所以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农村实行承包责任制时,就选择了生产队的一块竹林地而放弃茶园。其实当时还不能称其为竹林,只不过是枯黄的几十颗毛竹而已!</p><p class="ql-block"> 竹林位于村庄南面一个小山包里,不到五百米远。山之阴,黄沙土,勤劳的父亲就在这不足二亩的林地间隙套种农作物,深挖垦荒,没几年就有了几百颗郁郁葱葱的毛竹,这才有了一片竹林。这里由于特殊地理位置和优质的黄沙土地,长出来的笋特别好吃,尤其是未出土的毛笋,又白又嫩,甜脆可口,闻名乡里,人们皆称其为“梅花竹”。</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每年的清明、谷雨季节,是毛笋生长的旺季。父亲清早去挖,母亲挑去卖了贴补家用,也是家庭的一份收入来源。闲时应乡里村民所需,砍几颗回来编成篮子、畚箕、竹簟等什么的生活器具,利润会更高一些。那个年代,农村里每家每户都离不开许多竹篾器具。</p><p class="ql-block"> 直到新世纪两千年后,农村已经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从事耕种的人寥寥无几,竹篾器具逐渐淡出历史的舞台,而此时的父亲也到了古稀年龄,不宜再干繁重的体力活了!刚好有人拟在竹林地下面建造机砖厂,需要地里的黄沙土,就把整片林地租赁给对方,折兑成了人民币。父亲经营了二十年的竹林地,到此算是画上一个句号。</p><p class="ql-block"> 谁知不到两年,机砖厂倒闭,竹林地成了一片荒地,杂草丛生,这一撂就是十来年,面目全非!直到二0一三年的某一日,偶尔上去看看,原先由此繁衍到隔壁土地上的毛竹,又有几颗长回到竹林地上。此时的父亲已经离世有七个年头了,我也是年近半百的人。世事沧桑,突然间萌生了复垦竹林的想法,因为这里有父亲太多的足迹和汗水。</p><p class="ql-block"> 人到中年,许多方面不进则退,运动更是必要。县城西街仅有的一家铁匠铺是一个浙江师傅开的,我在那里选购了一把足够分量精铁打制的锄头,每逢周末有好天气,就上山挖呀挖的。先砍掉杂乱的灌木,除去荒草,烧成灰当肥料。然后因地制宜,把空地挖出来,第一年种上生姜,后来种上其它的农作物,没几年,那些毛笋就一个又一个地在你莫测的地方冒了出来,渐渐成林,竹子步步为营,占回自己的阵地,慢慢地也就退出了种植模式。</p><p class="ql-block"> 为了尽快恢复成林,防止那些馋嘴猫们偷挖竹笋,我上网购买了几百米的防护网和铁刺丝,将林地周边围了起来,安上一个简易门,铁将军把守,挡住君子们。这里俨然成了我的一个独立“王国”。又选择在林地的东面和底部两个角落分别种上别的两个品种竹子,以期在不同的时间里可以品尝到不同风味的竹笋。</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倒生的毛 笋</p> <p class="ql-block"> 雷 笋</p> <p class="ql-block"> 甜竹笋</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几年下来,生活充实了,身体结实了,这块风水宝地呀,给我带来了太多的欢乐!从中收获的各种瓜果蔬菜都是有机的,因为隔邻就是一个养兔场,所谓“近水楼台先得月”咯!</p> <p class="ql-block"> 冬 瓜</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春天到了,只要你有时间到竹林里,多少都不会空手而归。偶尔在哪个角落发现裂缝或者刚刚露出一点点的笋尖儿,惊喜之情,难以抑制。有时一窝好几个,让你挖到精疲力尽也是有的。</p><p class="ql-block"> 我把汗水洒在先父曾经劳作过的这片土地上,这里烙下咱爷儿俩深深的足迹,将来这片林地归属于谁,不得而知,但我的余生肯定会十分的怀念它!</p><p class="ql-block"> 转眼不觉又过去十几年,竹林已经绿色葱茏,经过两代人的辛勤耕耘,岁月不居,荣枯兴衰,循环往复,它在我的手上毁去,又经过我的努力,恢复了它的原貌,且有了很大的改观,应足以告慰我那爱竹子的父亲!</p><p class="ql-block"> 陶先生回归田园生活作《归去来兮辞》,而我的老去,将又何去何从呢?</p><p class="ql-block"> 噫吁嚱!这一片魂牵梦绕的竹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二0二三年(癸卯)四月十七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