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412-14湖州、南浔之三

M8029

<p class="ql-block">潮音桥是湖州市三绝古建筑之一(“桥里桥",潮音桥;“塔里塔”,飞英塔;“庙里庙",府庙)。 潮音桥建于明嘉靖十八年(1539),为三孔石拱桥,桥高7米,长50米,宽5米,主孔跨径13.2米,上下踏步各有27级。桥两端原都雕有白石卧狮,现仅存1只。桥上石板缝中生有枸杞、石榴等。 潮音桥在明嘉靖十八年(1539)前,是个渡口,名潮音渡。潮音渡原名慈感寺渡,缘“潮音”之称取义于舟山普陀潮音洞。明崇祯《乌程县志》记载,潮音渡“以迎奉观音大士,故名”。 2019年公布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陈英士墓始建于1918年,1934年进行扩建,1998年对陈英士墓进行重修。重修后的陈英士墓由石碑坊、墓道和墓穴三部分组成,面积约3000平方米,墓道长201米,宽12米。石碑坊高6.25米,宽7.20米,为四柱三间冲天式花岗岩筑成,石碑坊两侧一对石狮分距左右。石碑坊匾额正中有孙中山手书“成仁取义”四大字;左侧是林森题的“浩气长存”,右侧为蒋中正题词“精神不死”。两旁石柱对联,分别有于右任和蔡元培所题。于右任题词:“春尝秋 生民泪,山色湖光烈士坟”,蔡元培的题词是:轶事足证,可补游侠货殖两传;前贤不让询是鲁连子房一流”。走过百米墓道,拾级而上,为墓的第一层祭台,祭台两侧又有一对石狮。祭台中央为巨型花岗岩石碑,上镌刻“孙大总统谏辞”,四字一句,共53句212字。沿第一层祭台两侧的石阶而上,即为陈英士墓。墓上圆下方,墓穴正面刻有“气壮山河”四个大字,为近代湖籍书画家王一亭之子王善涛所书。墓穴圆顶上刻着覆盖的中国国民党党徽。墓前石碑上镌刻首孙中山手书“陈公英士之墓”,沿陵墓的石壁两边而上为弧形平台。 陈其美(1878年1月17日—1916年5月18日),字英士,号无为,浙江湖州吴兴人,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家、中国同盟会元老。1906年,陈其美赴日本留学,入东京警监学校,同年加入中国同盟会。期间与蒋介石、黄郛结为金兰兄弟。1908年,奉孙中山派遣回国,往来于浙沪京津各地联络革命党人。1909年,创办《中国公报》《民声丛报》,宣传革命。1910年,与宋教仁、谭人凤等人组织中国同盟会中部总会,以推动长江流域的革命活动。1911年,在上海发动武装起义,上海光复后被推举为沪军都督。随即又攻克浙江巡抚衙门,组织苏浙镇沪联军攻克南京。1912年,被袁世凯解除沪军都督职务。1913年,二次革命爆发,陈其美被推举为上海讨袁军总司令,攻打江南制造局未果。11月应孙中山之命赴日本,继续筹划反袁革命。1914年,加入中华革命党,任总务部长。1915年,潜回上海策动武装反袁,11月,在洪宪帝制呼之欲出之际,陈其美策划暗杀了上海镇守使、海军上将郑汝成。12月,发动肇和舰起义。云南护国讨袁军兴,陈其美继续在江浙一带策动反袁军事行动,袁世凯对其恨之入骨。1916年5月18日,受袁世凯指使的张宗昌派出程国瑞,假借签约援助讨袁经费,在日本人山田纯三郎寓所将陈其美暗杀身亡。陈其美遇刺后,孙中山疾呼:“失我长城”,并奋笔疾书悼联:“可怜麟凤供炰脯;如此江山待祓除”。 2006年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单孔石梁桥,南北向横跨新兴港廊集镇市河。桥长8.5米,宽1.7米,高4.0米。桥面有石护栏杆,设望柱6对接连石护栏杆,南北石栏末端置抱鼓石。肩墙为花岗岩石质靴钉式砌置,两边各有台阶10级。民国二十年(1931年)里人重修。</p> <p class="ql-block">三孔石梁桥,南北向横跨新兴港廊集镇市河,清嘉庆二十年(1815)重建。桥铭“庆安桥”字额,横梁帽石(间壁石)外伸,一边是素面,一边是深雕花纹图案,两种不同年间的石料构件。桥使用大型武康石,横帽石梁的花卉石刻是典型的宋元风格。现桥加建了望柱和桥栏杆,有桥心石。庆安桥桥连桥南老宅是非常经典的画面。东面眺望毓秀桥。两岸驳岸是整齐的条石砌成,河埠宽大且错落有致。庆安桥和毓秀桥两岸相连,形成了新兴港廊小集镇,给古村落增添了淳朴原始风貌。</p> <p class="ql-block">从庆安桥一直向东走约270米,还有一座石桥。也称永安桥,三孔石梁桥,南北向,跨新兴港廊市河,三拼排柱,间壁石形墩承桥面素面抹角,桥加建了望柱、桥栏杆。南北两侧现弥须武康石梁石,与桥面正中梁石不在同期间,差异明显,这在历次维修石梁桥中,也是比较常见的。大量的武康石桥柱上的莲花荷叶字堂都具有明显的宋元风格。</p> <p class="ql-block">双林三桥:万元桥位于湖州市南浔区双林镇北运河双林塘上,三孔石拱桥,“双林三桥”最东面一座。始建年代失考,明嘉靖年间(1522-1566)曾遭倭寇破坏。清康熙年间(1662-1722)构筑木桥,名“福成桥”。雍正八年(1730)易木环石,改今名。现桥为道光十四年(1834)里人陈文镛复募,至二十年(1840)落成。三桥中以此桥最挺拔秀丽,全长51米,宽3.5米,高7米。拱券采用纵联分节并列砌置法,用五根长系梁加固。两堍各有石阶44级,桥顶护栏用花冈岩凿成吴王靠,供行人歇足。护栏石间有望柱二十根,饰刻姿态各异的石狮十对,形象栩栩如生,憨态可爱。栏板末端设有抱鼓石。为了方便行人推车,在桥栏旁浇灌水泥便道。桥孔旁镶嵌4-5米石柱。主联:源远流长,永固虹梁成利济,地灵人杰,高鸾凤尾焕文明。甲地云联,双水千秋资重镇;分星鼎峙,三桥一气接长天。副联:苕溪西来,山排万笏;奎光东映,星耿元精。积厚流光,万家齐庆;钟灵毓秀,元气常充。</p> <p class="ql-block">双林三桥:化成桥位于湖州市南浔区双林镇北运河双林塘上,三孔石拱桥,南北方向横跨双林塘河,明嘉靖年间(1522—1566)清乾隆五十八年(1793)。又名塘桥。为“双林三桥”中创建最早的。元祐延年间(1314-1320)塘口化成庵一僧始建木梁桥。明洪武初年(1368)易木改砖。永乐时(1403-1424)改建为木梁桥。嘉靖年间(1522-1566)改建为三孔石拱桥。明崇祯三年(1630)重修时,里人沈桐《化成桥崇祯庚午年重修兼筑石路记》文中说:“化成桥长三百余尺,阔二十尺,易木环石,方而为圆,并七为三,工制坚实,形形势壮伟屹然,为一镇之奇观。”据清人吴若金《双林志》记载:“化成桥在石漾东,其地即东双。桥畔常缆客舟,多乘夜航,谓之夜航埠。桥上设立灯杆,烂燃如昼,四方商贾,望杆而集。”明清时,在桥梁上设灯杆招商,在中国桥梁史上实属罕见。化成桥桥形结构与万元,万魁桥相同。全长46米,宽3.4米,高6.6米。拱券采用分节并列式砌置法,肩墙为钉靴式砌筑,用五对长系石加固。桥南台阶41级,桥北为36级。桥南与街道连接,商店林立。桥北附近有基督教堂。护栏置吴王靠共行人休息,石栏板与16根望柱相接,其末端置抱鼓石,并雕有一对伏狮。主联:磐石沐恩,波水接双桥成鼎峙。舆梁仍古,制化垂千载拟棠荫。副联:联双水之晴虹,中流自在。起三桥之彩凤,·夹道行空。</p> <p class="ql-block">双林三桥:万魁桥位于湖州市南浔区双林镇北运河双林塘上,三孔石拱桥,“双林三桥”最西一座,西临风漾河最广阔,最初为木梁,直至清康熙元年(1662)里人顾某始募环石,八年(1669)桥才竣工。乾隆五十五年(1790)桥塌改建,五十八年(1793)与化成桥同时落成,倪汝进撰《重建万魁桥记》,因此比旧桥增高5尺,桥体魁梧。万魁桥桥长51米,宽3.2米,高6.8米,两端各有台阶40级,桥顶设吴王靠,桥栏板与24根望柱相接。桥下百舸争流,河岸泊舟众多,成为双林水上繁忙之路。为保护三桥,政府在万魁桥西浇制了防护墩。有联:桥卧为虹,五色云霞开晓霁。波平如镜,万年甲第耀奎文。</p> <p class="ql-block">在双林三桥万魁桥西南约400米处,万安桥北,东西走向,康熙前为木桥,重建时改为三孔石梁桥,乾隆丙申年(1776年)重修。抗战时,日寇炮击双林。桥东堍桥面板曾被炸断,后修复。</p> <p class="ql-block">双林航船埠头位于浙江省湖州市南浔区双林镇新街社区,时代为清,类别为古建筑。 2011年2月,双林航船埠头被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在双林三桥万魁桥西南约400米处,镇安桥南,永丰桥东,东西走向,单孔石墩水泥弧形梁桥,从两侧桥墩的石质看,应该是清中期的建筑,改建于中华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p> <p class="ql-block">双林永丰桥位于湖州市南浔区双林镇区西北爱国路社区,南北方向连接港北埭和港南埭,在双林三桥万魁桥西南约800米处,万安桥西。 五孔石梁桥,南北走向,乾隆庚寅(1770年)建,道光辛丑(1841年)重修,桥额上写着“道光癸卯十一月立”字样。桥长约40米,高约5米,有桥步南北各18阶,而桥阶高差只有10公分左右,这是便于行人上下偕,而更使挑檐者上下桥不觉费力。四拼排柱桥墩,有桥心石,桥栏板,桥栏杆,望柱8根四边长形抱鼓石,属双林镇区少见。永丰桥的次跨副跨都是两侧桥梁中间搁石板的响板桥形成,桥梁处刻成石级,搁石板形成石级,桥底见石板下排有托木梁。主跨桥面为响板桥,石板刻有防滑痕,桥中桥心石图案。桥栏在主跨搁置条石,副跨处实心桥栏板,雕有花莲花瓣望柱是武康石。</p> <p class="ql-block">嘉业堂藏书楼的创始人是号称“江浙巨富”的刘承干,他曾是晚清秀才,是刘镛的孙子。1920年建藏书楼以“嘉业”命名,是因清末刘承干曾捐巨资助修光绪陵墓,宣统曾赐以“钦若嘉业”的匾额,他以此为荣,故以“嘉业”命名。藏书楼最盛时藏书十八万册,现存古籍八百八十二橱箱。 藏书楼为中西合璧式建筑,呈“口”字形,由两进厅和厢房组成,中为天井,共有书库52间。楼南为小花园,四面环水,功能设置充分考虑藏书与防火的主旨。藏书楼掩映在园中,顺着荷叶形的莲池前往,可见太湖石堆垒的假山,形如十二生肖。池的左右有“浣碧”、“障红”两亭,与池中孤岛上的“明瑟”亭构成鼎立之势。西南有一块三米多高的“啸石”、石上有小孔, 吹之如虎啸,系南浔三大奇石之一。解放后,原书楼主人将藏书楼捐赠给浙江图书馆。 书楼收藏书集有两大特点:一是不仅专重于宋元刊本,更着眼于明清两代;二是广收地方志1200余种。其中可称“海内秘籍”的珍本就有62种。 刘承干还以雕版印书蜚声海内,共刻书200余种,版片3万多。刻印了不少被清廷列为禁书的古藉,如《安龙逸史》、《闲渔闲闲录》等。鲁迅在《病后杂谈》一文说:“非傻公子如此公者,是不会刻的,所以他还不是毫无用处的人物。”</p> <p class="ql-block">小莲庄建于清光绪十一年(1885年),由南浔首富刘镛祖孙三代精心规划构筑,因慕赵孟頫别业“莲花庄”而名“小莲庄”。小莲庄的园林依地形设山摆水,形成内外两园。外园占地过半,以荷花池为中心。荷池沿岸主要建筑有退修小榭、东升阁、净香诗窟等。刘氏家庙是小莲庄的主要建筑群,建于1888年,家庙门厅前东西两侧有御赐石牌坊两座。</p> <p class="ql-block">东西向跨南北市河,单孔石拱桥。广惠宫又名张王庙,相传元朝末年农民起义领袖张士诚曾在此修建粮仓,占广惠宫为行宫,故称张王庙桥。广惠桥始建年代无考,清嘉庆五年(1800)重修。清同治五年(1866)重修。广惠桥长18米,宽3.3米高5.3米,拱券采用纵联分节并列法砌置,小巧玲珑、结构精美。东西两坡各为24级台阶,两侧石栏简朴,桥顶置4根望柱。桥东堍北侧有一对石狮引人注目,原为丝业会馆之物。这对石狮是南浔丝商请著名青田石雕匠一家三代、用三年时间琢磨而成的。雌狮子怀抱幼子、雅态可掬,雄狮子口中有镂空锈球,其雕刻手法独特,线条流畅,形态逼真,为古桥添了几分阳刚之气,令人赞不绝口。</p> <p class="ql-block">丝业会馆,现存大门、正厅端义堂及丝业小学校舍。大运河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运河之一,始建于公元前486年,包括京杭大运河、隋唐大运河和浙东运河三部分,地跨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江苏、浙江、河南和安徽8个省、直辖市,27座城市的27段河道,全长2700公里,是世界上开凿时间较早、规模最大、线路最长、延续时间最久且目前仍在使用的人工运河,是中国古代重要的漕运通道和经济命脉。2013年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8个省、市共96处与第六批京杭大运河合并为大运河。</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