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言苏中 30 师范时期--1904年跨入苏州中学的外教

丁云衍

听,你不一定听到过的苏中故事; <br>看,你不一定看到过的苏中景象。<br><br><div>  翻开苏州中学校史,我们进入师范时期(1904-1927)的教师名册,特别引人注目的是紧跟校长群后的一长串日本人的名字,这就打破了我们自以为外国教员(外教)进入我们的一线教育是在改革开放后的固有认识。<br></div> 原来在推行“壬寅学制”时,《钦定学堂章程》已考虑到当时推行新学的师资缺口问题,就规定包括教育学在内的师范馆各科“由中教习及日本教习讲授,惟外国文用各国教习讲授。”在“癸卯学制”中,《学务纲要》规定:省城师范学堂,或聘外国人为教员,或辅以曾学外国师范毕业之师范生;若无师范教员可请者,即速派人到外国学师范教授管理各法,分别学速成科师范若干人,学完全师范科若干人;若有速成师范生回国,可应办师范之急需聘其为师,待完全师范生回国,再行转相传授。<div>  为此清末优级师范学堂教育学等课程的教师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聘请外国教习,主要是日本教习;二是派遣留学生赴日学习师范,学成后归国任教。</div> 因此,罗振玉创办江苏师范学堂时,立即聘他的好友、日本籍的藤田丰八为总教习,由他来组建符合新学课程急需的师资,来满足教育学、物理、化学、生物、心理学、体育等教学需求。一开学就<b>有二十二位日本教习来到江苏师范学堂任教。</b> 来华的日本教习,虽然不是所有的都素质良好,但大多数都受过较为严格的训练,比较博学和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谙熟日本教育理念和教育制度,具有为师者的良好学识和素养。 依据现有资料,我们来了解一下来到江苏师范学堂的几个日本教习。主要有:日本文学士、汉学家藤田丰八(剑峰,1869-1929年),藤田又邀自己的同学田冈岭云(田冈佐代治,1870-1912年)先在上海入罗振玉创办的东文学社任教。又一起来到苏州任教江苏师范学堂。藤田、田冈两人均毕业于东京帝国大学文科大学汉文科,这两位先生当时在日本本国的教师之中也属于上选。<br><br><b>一、藤田丰八</b><br> 藤田丰八(1869—1929),日本东洋史学家、南海史西域史学家。清末至民国在中国工作长达17年。自1904年7月始,任江苏师范学堂总教习。他<div>1895年东京大学文科汉语专业毕业后,在早稻田大学、东洋大学执教。</div><div>1896年与人合办东亚学院,同时创刊《江湖文学》。著有《支那文学大纲》。同年应罗振玉所办上海农学报馆之聘,赴上海于《回报》杂志执笔。<br><div><br></div></div> <br>1898年与罗振玉共谋,于上海创办东文学社,向中国学生教授日文,同时翻译日本出版的有关中国新书。<div>1900年藤田丰八与苏州人王季烈合译日本的《物理学》一书,是中国第一本系统介绍物理学的专书。<br></div> 1904年受中国两广总督岑春煊聘请,任教育顾问。 1904年7月,应江苏巡抚端方聘请赴苏州创设江苏师范学堂,从日本国内招聘教师任教。因在中国教育界的活动,清政府授于三等双龙宝星。<br>1908年离开苏州到北京,任北京大学农学院教习。他通过教授课程、编辑杂志、翻译书籍及参与教育改革,为我国引入和传播西方农学、物理学及教育管理模式做出了一定的贡献,对推动中国教育近代化和农业近代化发挥了一定的作用,此间整理出版敦煌石窟发掘的《慧超往五天竺国传节略本残简笺》和《汪大渊‘岛夷志略’校注》二著,确立了在日本东洋史学界的地位。1918年再度赴广州,创刊《岭南新报》。<br> 1919年回国。1920年获文学博士学位。1923年应聘早稻田大学。<div><br></div><div><b>二、田冈佐代治(田冈岭云)</b><br></div> <h5>中为田冈岭云</h5><div> </div><div> 田冈岭云生于明治三年 (1870年),卒于大正元年(1912年),为日本明治时代文艺批评家、汉学家、新闻记者,曾入职或主笔如投书杂志《青年文》以及《万朝报》和《中国民报》等知名杂志报刊。此外,他还是著名的《支那文学大纲》和《侠文章》的合著者之一。在自己经营的杂志《天鼓》上撰文批判资本主义、鼓吹妇女解放。,且言辞犀利,主张非战论,力挺自由民权,多描述下层贫民生活等,因此不受当局待见,致使其著述屡屡被禁。</div><div><br></div> 田冈岭云虽年仅42岁即离开人世,却先后三次来到中国。<br>第一次是从1899年5月到1900年3月,受聘于上海的日本语学校东文学社。<br>第二次田冈于1900年6月底跟随日本派遣军来到天津,是作为随军记者被派到中国来的,但他在随军所看到的一切,让他震撼与反思。纪行文《战袍余尘》彻底改变了他的战争观,成为一名人道主义者。<br>第三次是从1905年9月来华任教的,直到1907年7月回国为止,他担任江苏师范学堂的日本教习。第三次来华时,可以说田冈的对华观已经彻底转变了,他在《吴王之旧都》中这样描述自己的见闻:“一看到,其山之容,河之姿,其野色,其树影,其村落,其人家,其塔其桥,其舟其帆,曾经读过的诗句,就仿佛是画轴在面前展开般……”从这些留世的文字足可看出他对中华风物之喜爱。到了中国,“领悟到自己不过是个‘井底之蛙’,看到了一个更大的世界”。对中国有了更深的认识和喜爱。同时他对欧洲哲学颇有研究。 <h5>在日本的田冈岭云之墓</h5><div><br></div><div> 而此时,王国维也在江苏师范学堂任教,他评价说,"二君故治哲学","余一日见田冈君之文集中有引汗(康)德、叔本华(1788-1860)之哲学者,心甚喜之,顾文字暌隔,自以为终身无读二氏之书之日矣。"从田冈的自传《数奇传》可以得知,田冈"早年有厌世思想的阴影,对汗(康)德、叔本华的哲学深为醉心。"王国维当时也正在受着人生观问题的困扰,由于翻阅田冈的文集而得知康德、叔本华,可以说田冈岭云是王国维踏入研究德国哲学领域的向导。<br></div><div> 从王国维在苏州期间接触和研究欧洲哲学的论文中,可以见到他与藤田丰八和田冈岭云学术交流和心得。</div> 至于更多在江苏师范学堂任教的日本教习情况,由于资料收集的原因,知之甚少。还望各位校友和学者予以提供。<br> <div>  应该看到,大量的外国教习在清末的抵达,确实推动了新学课程在固守科举制的官学内的迅速推广和革新,它的意义是积极有力的。它促使中国教育实现由科举时代向新学时代转变,其过程完成得如此顺利和迅速的重要因素。<br><br>(文中图片来自学校、校友和网络,如有异议请告知) (30)<br></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