莎士比亚化与席勒化

美篇用户112303

<p class="ql-block">马克思和恩格斯在1859年分别写信给拉萨尔,针对他写的历史悲剧《济金根》不从生活历史的真实出发,而从主观观念出发,明确指出,文艺创作要“莎士比亚化”,不要“席勒式”表现。马克思:“我认为,你的最大缺点是席勒式地把个人变成时代精神的单传的传声筒。”恩格斯:“我认为,我们不应该为了观念的东西而忘掉现实主义的东西,为了席勒而忘掉莎士比亚。”这是两种创作原则的形象说法。莎士比亚遵循现实主义原则,从生活出发,以生动的形象、丰富的情节反映生活本质。席勒式则指席勒从事历史、哲学研究时期,受康德影响,在文学创作中表现出来的观念化,即不从生活出发,而是从抽象概念出发。</p> <p class="ql-block">莎士比亚遵循现实主义原则,从生活出发,以生动的形象、丰富的情节反映生活本质。席勒式则指席勒从事历史、哲学研究时期,受康德影响,在文学创作中表现出来的观念化,即不从生活出发,而是从抽象概念出发。</p> <p class="ql-block">勃兰兑斯在《十九世纪文学主流》</p><p class="ql-block"> 中说道:“即使是席勒这位在德国作家中最富于政治感和历史感的作家,当他似乎最致力于历史和政治的时候,也还是相当抽象、唯心地从事创作。”席勒后期深受康德哲学的影响,认为改造世界的力量来源于“内心的道德律令”,他晚年的作品常用勇敢、善良、公德等抽象概念来塑造他心目中的“英雄”。康德就创作中特殊与一般的关系问题曾经与席勒发生过激烈争论,他在谈到莎士比亚时指出:“莎士比亚不是使这种愿望从内部迸发,而是通过外来机缘把它激活起来”。康德对莎士比亚的推崇体现了他的“从特殊到一般”的创作原则。</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