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博的美篇

王建博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span><span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美陶缘 半世纪</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期盼已久的参加原“淄博美术陶瓷厂”工作50周年聚会活动,在筹备组成员周京国、孙慧、聂克富、魏元华、李义章、胡献玲、李谦风、王建博、王桂华的积极组织下,如期来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3月22日,筹备组在群里下通知:4月10日,在博山“九香味远”大酒店聚会。期间,大家微信电话相互转告、邀请。</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即日早九点来钟,大家从四面八方纷至沓来。</span></p> <p class="ql-block">  时间:上溯到半个世纪的1972年12月21日;地点:淄博美术陶瓷厂;人员:85名新学员入厂。</p><p class="ql-block"> 破旧的大门,低矮的厂房,六座老“馒头窑”,全厂300余人,厂区面积13万平方米,生产各种美术陶瓷,隶属“淄博市第二轻工业局”,一个不大的“大集体”单位。年龄最小的16周岁,最大的24周岁。</p> <p class="ql-block">  迈进了美陶门,就成了美陶人。从此每个人的命运就和美陶连在了一起。日日月,月,年年岁岁,勤勤恳恳工作,老老实实做人,是每个人的工作本色。吃苦耐劳,洒汗流血,抵力奋斗,无悔奉献。为美陶的发展壮大,跃身全国四大美陶之首,蜚声国内外,做出了巨大的贡献。</p> <p class="ql-block"> 老“药屋”(釉房)</p> <p class="ql-block"> 老模型房</p> <p class="ql-block"> 老成型房</p> <p class="ql-block">  此时此刻——2023年4月10日,值得记念的日子,也是难得的珍贵聚会。这群当年都是孩子的青少年,今天已是孩子们眼里的老爸老妈,大多数都是爷爷奶奶,姥爷姥姥之辈。九点来钟,老兄弟姐妹们乘不同交通工具三三两两的来到了集合地点——修葺一新的“博山世纪广场”。蒋于梅从烟台提前赶回来,胡春兰从青岛如期而至。在广场舞池边,29名年近古稀,七十有余的老人们的手拉在了一起,抱在了一块儿,如久别亲人相见。端详着眼前的他(她),一眼能认出来的,直呼其名,凝视皱眉,还是记不起来::您是?……旁边的人提醒方可认知。时间老人给每张脸庞刻上了“沧桑”:两髲斑白,满脸皱纹,沧沧白发,步履蹒跚,或耳聋眼花,或伤病在身。昔日好友相见,聊到深情处,眼眶都湿润了。忘不了互连微信电话,争相合影留念。美陶之缘,历久弥新。</p> <p class="ql-block">  “孝妇河”对岸的“九香味远”大酒店(原山耐俱乐部),一大早门前的移动显示屏上“庆祝淄博美术陶瓷厂1972年进厂五十周年聚会</p><p class="ql-block">”滚动显示。从世纪广场跨过“栁杭桥”,在酒店门口留下了29人的珍贵合影。</p> <p class="ql-block">  签到后,大家落座,喝着茶,吃着水果,嗑着瓜子,每个人都争相交谈。身体状况可好?日子过的咋样?孩子们的生活幸福吗?问答不断,欢声笑语充满了现场。胡献玲自费定制的“庆祝淄博美术陶瓷厂1972年进厂五十周年聚会”高挂大厅。</p><p class="ql-block"> 12时许,周京国宣布聚会开始:这次聚会是我们85名学员1972年人12月入厂后历经半个世纪的相聚重逢,非常珍贵,值得庆祝。虽然今天只来了29人,说明我们的身体还好!多名同事因病因事未能到场,有十余名同事先后去世,深表悼念。台下的人一个个念叨着:冷加利,刘持华,朱佩珍,王立祥……他祝愿大家保重身体,开心快乐,晚年幸福。孙慧讲话:年龄只是个数字,心态好最重要。五十年风风雨雨我们都挺过来了,今天能聚到一起,我们应该为今天的幸福生活而骄傲。与大家数十年未见的胡春兰深情的说:多年不见,很是想念大家!我们这伙50后年轻时为家庭付出,为孩子奋斗,为厂里贡献,几十年我们做出了太多的牺牲。希望筹备组多组织聚会。魏元华也登台讲到:我们这批学员为美陶的发展壮大贡献了很多,虽退休多年,我们的友谊在,缘份在,我们都要再多活十几年,几十年。</p> <p class="ql-block">  端着香甜的美酒,品着地道的博山菜,回忆自是当然。</p><p class="ql-block"> 入厂后第一个月,还没分配工作,就安排全体学员用铁掀铁镐新挖厂前一条长百余米,宽约5米,深约两米的河道,让厂内南北贯穿的古河道东西改道入“岳阳河”。</p><p class="ql-block"> 1973年初,厂部为了解决和克服瓷器美术品起步晚,工艺难,品种少,市场占有率低等困难,就从这批学员中选择了孙慧、张光兰、贾双元、所兆霞、孙启利、王淑祥、张敬华等十余人组成的“瓷组。由老师傅赵忠恒带领。经过多年的研发,艺术瓷品种质量很受市场欢迎。像台灯,烟灰缸等供不应求。名副其实的成为了美术陶器和美术瓷器的专业生产厂家。</p> <p class="ql-block">  七四年那个“大干快上”的年代,盛夏,为多出产品,增加效益,组织全厂职工晚上义务加班。成型工多生产半成品;模型多做石膏模;老圆窑工人冒着窑内二三百度的高温提前出热药。穿上面袄,带着棉冒,冲入窑内,不惧烫伤,搬出一个个匣钵冒着青烟,那是手套棉垫被高温的匣钵烫煳了。</p><p class="ql-block"> 美陶的老圆窑同淄博地区同样,是近代最后的古窑。美陶厂最后的烧窑匠就在这批人中,他们是:周京国、蒋则全、就持星、李其顺、高长安、彭广文、张家增、徐百荣。他们是时代的大工匠,是淄博地区最后的“非遗”传承人。可惜人还在,窑已毁。</p><p class="ql-block"> 这批人三年“出徒”后。很快成为了厂的中坚力量。由于产品釉色丰富,品种类别广泛。出口五大洲,海内外。动物系列,台灯、烟缸系列,陶瓷熨斗,灭火器,美术瓶、盘、碗、开片瓷,笔架等等,尤其“雨点釉”“茶叶末釉”产品,名扬国内外。王建博师从第二代鲁花釉传承人张友富,那个年代用当地“草木灰”配制的““云霞釉”,“茄均釉”,“兰均釉”,“黄花釉”,“茶叶末釉”等,当今的窑具加之原料匮乏,已无法复制。如今的“茶叶末釉”,配方不佳,缺乏关键原料,只有“茶”,没有“末”。没有那种质朴感,厚重感。</p><p class="ql-block"> 1989年10月在“淄博市工人文化宫”落成的“九龙壁”,是继北京故宫,北海公园,山西大同(前三副均为低温釉)之后的第四幅,也是全国首幅高温釉壁画。由当年中国美术大师,中国工艺大师冯乃藻(八一电影制片厂曾拍记录片《冯氏三杰》中的大哥)领衔创作,大书法家范增题字。</p> <p class="ql-block">  如今历经三十余年风雨浸蚀,整幅壁画已破损严重。区政府正在积极组织抢救性修复。</p> <p class="ql-block">  见证了美陶的发展历程, 回忆厂里曾经的辉煌,心潮澎湃。也为二千年的破产倒闭而遗憾。</p><p class="ql-block"> 孙慧一曲《洪湖水浪打浪》,掌声过后紧接《青藏高原》;胡春兰按耐不住激动,一首《塞北的雪》送给大家;魏元华也登台演唱了《老房东查铺》。席间这帮老兄弟姐妹们相互祝酒,聚会始终充满了欢乐的气氛。</p> <p class="ql-block">  暮年回首花雨季,</p><p class="ql-block"> 芳华熠熠北陶苑:</p><p class="ql-block"> 五十苦乐伴年伦,</p><p class="ql-block"> 情缘未了笑天年。</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