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我童年生活在山区,周围有蒙古族、哈萨克族等少数民族,大多以在马背上生活过着游牧的蒙古族为多。既然是游牧生活,在当地生活的汉族人给以这种生活方式生存的少数民族统称为牧民。</p><p class="ql-block"> 牧民那木萨就是地道的蒙古族地主。在八十年代初,牧民那木萨的家产就已是二百多只羊、十多头牛、几匹马和一顶破旧的蒙古包。按照当地习俗,蒙古族每年要给羊只剪两回羊毛,要卖掉一批老羊和牛,这是一项非常可观的收入,但支出却很少,就是买点盐巴、茶叶、面粉等生活必需品,其它开销几乎没有,不像汉族人要置办家当,要存钱用于急事使用。生活材料方面基本上也是自给自足的模式:牛奶自产,吃不完发酵后做成酸奶疙瘩和奶子酒;牛羊肉就更不用说了,吃不完晒成牛羊肉干,到冬天就成了饭桌上美味;做饭不用煤,完全是就地取材,晒干的牛粪和随处可取的木材;饭桌上少有蔬菜,一天三顿就是奶茶和馍,有时会让老阿迦擀点面条,做成汤面条。按照这种只进少出或不出的收支模式,牧民那木萨在当时已是家产丰厚了。</p><p class="ql-block"> 牧民那木萨不擅言谈,说话略有结巴,能听懂汉话但说得不好,说话老是倒装语句。汉族人路上遇到熟人会问:你吃饭了没有?但那木萨的问话是:你饭吃了没有?在我的记忆中,牧民那木萨从一个未婚青年到娶妻结婚生孩子,家里的大小事,我家都参与过,算得上是交情很深的朋友。父母在林场上班,年底最大的福利就是每家能分一只绵羊,如果幸运的话,还能分上一只母羊,到母羊产羊羔的时候,就从一只变成了两只或是三、四只。这些基数的裂变,使我家拥有了自己的羊群,达到一百多只。这些羊群在夏天的放养成了父母的心事,牧民那木萨成了我家最为可靠、可信的首选放养者。羊群交给那木萨放养前,那木萨会用红色或者蓝色的颜料在每只羊的头部染上颜色,以和自己家的羊群有区别。遇到被毒蛇咬死和从山顶摔下的羊只,那木萨会骑上马儿给我家送来,马背上搭个褡裢里面装上已剥皮的绵羊,给羊的时候,那木萨会操着不流利的汉语说:羊头、羊蹄、羊里面的东西我留下了。父母让那木萨再遇到这样的情况不用把羊驮下来,说一声,留着自己吃就行,那木萨一直说:那样做人不行,胡大爷(指老天爷)会看见的。后来,物价上涨了,父亲多次要求给那木萨放羊的钱,说了几次,那木萨按每只羊收取一元钱收费,说啥都不要多余的钱。</p><p class="ql-block"> 初二放暑假,母亲让我去给那木萨家打土墙,早上走的时候我从家里前院摘上品种众多的蔬菜,装进那木萨带来的褡裢里,褡裢搭在马背上,我坐在褡裢上,心里老想着:这匹马让我一个人骑着该多好。在马背上摇晃一个多小时,终于到达那木萨自己安扎的蒙古包处。老阿迦站在蒙古包前,说:散有?(蒙语的意思是好吗?),我会说:散(蒙语的意思是好)。我先进到蒙古包里,老阿迦随后进来问我:茶唔?(蒙语的意思是喝茶吗?),我说:散(蒙语的意思是好)。老阿迦会在碗里倒上大半碗牛奶后,再往碗里倒进茶水,再从地上盛满奶皮的盆里挖上二勺奶皮子端到我面前让我喝,那个奶香无法用言语表达。蒙古包外有孩子们争抢东西的喊声,那木萨进到蒙古包里说:你拿来的是好东西,他们在抢吃潘密道(蒙语的意思是西红柿),我喝着奶茶光笑不说话。开始干活,我和那木萨在地面上挖土扔进两边用粗木头绑着夹板的槽里,那木萨的儿子站在上面用底部是块大石头T形扶手的工具砸土,一层一层往上垒到一定高度。每天干完活,我已是腰酸胳膊疼。这个时候,老阿迦会站在蒙古包前向我们绕手,意思是让我们回来。回到蒙古包里,老阿迦将门前立的大皮囊用一头绑着塑料布的木头捣几下,一碗自制酸奶透着冰凉出现在你面前,连喝三碗,全身的乏意荡然无存。2009年回疆探亲时,在博乐的街上看见盛在木桶里的自制酸奶,我向妻子和儿子推荐这道纯手工制品,妻子刚开始不愿意喝,在我的再三要求下,先是试着品尝,后来竟然和儿子连喝了三碗,直呼好喝,余味未了,还要再喝,被我挡住了。</p><p class="ql-block"> 牧民那木萨是我见过的蒙古族中最不能喝酒的人,一点酒就让那木萨喝的满脸通红。每年过年,我最盼望着那木萨来家了,在那木萨和家人讲着一年感受的时候,我就偷偷的跑到院门处骑上那木萨的马儿去玩儿,在《我的蒙古族伙伴马嘎》文章里写到从马头上跌落的马儿就是那木萨的马儿。那木萨也喜欢去我家拜年,每次到家,母亲会做上四个凉菜让那木萨吃好,那木萨最爱吃凉调海带,常常是人去盘空。家里炸的带鱼,那木萨爱吃却不会吃,教了几次老是连鱼骨头一起嚼着咽进肚子了。有一年大年初五,家里吃火锅,那木萨没见过也没吃过火锅,不知道羊肉片和蔬菜还能在开水锅里涮着吃。那次,那木萨吃了不少,走的时候,那木萨指着火锅说:这个东西过两天来还吃。</p> <p class="ql-block"> 离开家乡的时间太长了,学会的好多日常蒙语已忘记的差不多了,倘若有人向我问候“散有”时(蒙语意思是好吗),那一定是看了我这篇文章的人,远在山区已定居的牧民那木萨倘若知道,一定会高兴得。(孙红飞)</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