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岳麓书院

拈花一笑

<p class="ql-block"> 《鹧鸪天 · 游岳麓书院》</p><p class="ql-block"> 抖尽浮尘暖南下,携春同游到长沙。岳麓书院学问大,芙蓉国里人精华。</p><p class="ql-block"> 读牌匾、看房瓦,人头攒动拍片花。往昔楼阁传书声,今朝是处闹喧哗。</p> <p class="ql-block">  岳麓书院是中国历史上赫赫闻名的四大书院(江西白鹿洞书院、河南应天书院和嵩阳书院)之一,坐落于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湖南长沙湘江西岸的岳麓山脚下,是我国目前保存最无缺的一座古代书院。</p> <p class="ql-block">  岳麓书院的建筑大部分为明清遗构,以黑白色调为主,为中国现存规模最大的书院建筑群。</p> <p class="ql-block">  白墙、青砖、灰瓦......这些最最东方古建筑的建筑元素,在岳麓书院体现得淋漓尽致。</p> <p class="ql-block">  张栻(1133年9月15日—1180年3月22日)字敬夫,后避讳改字钦夫,又字乐斋,号南轩,学者称南轩先生,谥曰宣,后世又称张宣公。南宋汉州绵竹(今四川绵竹市)人,右相张浚之子。南宋初期学者、教育家。南宋理宗淳祐初年(1241年)从祀孔庙,后与李宽、韩愈、李士真、周敦颐、朱熹、黄干同祀石鼓书院七贤祠,世称石鼓七贤。</p> <p class="ql-block">  整个岳麓书院由平行两条纵轴线组成,主要轴线是三进大院落的书院,右边的纵轴线则是祭祀孔子的两进祠堂。</p> <p class="ql-block">  1167年(宋乾道三年),朱熹自闽来访张,讲学岳麓、城南书院,停留二月,常晨起登麓山观日出。在《云谷山记》文中说:“余名岳麓山顶曰赫曦。”张筑台,朱熹题额“赫曦台”。后废。 1528年(明嘉靖七年),知府孙存复建"赫曦亭"于原址,又废。1790年(清乾隆五十年),山长罗典在书院大门前坪建一台,曰前亭,又名前台。</p> <p class="ql-block">  1821年(道光元年),山长欧阳厚均发现赫曦台原碑刻,为存朱子故迹,改前亭名赫曦台。1868年(同冶七年),巡抚刘昆重修时,台前更置石柱一对,坪铺麻石,增建围墙。 台为湖南地方戏台典型形制,前部单檐歇山与后部三间单层弓形硬山结合,青瓦顶,空花琉璃脊,弓形封火山墙,挑檐卷棚,呈凸形平面,前后开敞,可登石级而上。</p> <p class="ql-block">  岳麓书院赫曦台南北两壁上,分别有高达1米多的这两个大字,一个是“福”,一个是“寿”。</p> <p class="ql-block">  公元1807年,岳麓书院院长罗典,外出赴鹿鸣宴时,有一个道士到了岳麓书院。因遭轻慢对待,道士就用扫帚蘸黄泥水,在南墙壁上,书写一“寿”字,飘然而去。罗典回到书院后,惊为仙迹,随在北墙补书一“福”字,与“寿”字辉映。</p> <p class="ql-block">  这两个字,一上(福、进入书院)一下(寿、离开书院),一阴(福在北,为阴)一阳(寿在南,为阳),一个是一笔呵成(寿),另一个是两笔而就(福),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啊。龙盘(寿)玉润(福),雅俗共赏,有丰富的意义和内涵。经过两百多年沉淀,随融入了岳麓书院的历史和文化。</p> <p class="ql-block">  书院大门有著名对联:“惟楚有材,于斯为盛。”上联语出《左传·襄公二十六年》:“虽楚有材,晋实用之。”下联语出《论语·泰伯》:“孔子曰:才难,不其然乎,唐虞之际,于斯为盛。”意思是说,楚国人才众多,而在这里尤为兴盛。</p> <p class="ql-block">  岳麓书院门额,由宋朝第三位皇帝宋真宗(赵恒)题写。</p> <p class="ql-block">三狮抱珠</p> <p class="ql-block">芙蓉锦鸡</p> <p class="ql-block">  书院二门悬挂一幅“名山坛席”匾,“名山”是指南岳衡山。衡山的七十二峰中,回雁为首,岳麓为尾,书院因山而得名,而岳麓山也因书院而增添灵气。“坛席”即席位,除地为坛,上设席位,以示学生对老师的尊重。两侧对联“纳于大麓,藏之名山”,意思是指书院被青翠的树林所掩映,藏在岳麓山之中,这样的环境正是修身养性的好地方。</p> <p class="ql-block">  游岳麓书院的看点有三:一为书院建筑特色(徽派建筑风格),最最完美地体现了中国古建筑和园林的特色;二为自然风光,秋色浓郁的书院(黑白灰),屋顶和地面配搭上金色银杏落叶,景色妩媚;三为文化精神,书院各处都散发着浓浓的书香气息,无论家具摆设、墙上的碑文、门框上的对联等等,都将书院的传统精神代代相传。</p> <p class="ql-block"> 古老的枳椇、银杏、皂荚树掩映了书院小院。</p> <p class="ql-block">  二门的背面还有一匾“潇湘槐市”,“潇湘”泛指湖南,“槐市”是汉代读书人聚集的地方,后借指学宫、学舍。“潇湘槐市”意指岳麓书院是湖南文化名人、士子学者聚集的场所,引申为岳麓书院有如汉代槐市一样人才济济。</p> <p class="ql-block">  书院讲堂前悬挂的“实事求是”匾额,是1917年迁至岳麓书院办学的湖南公立工业专门学校校长宾步程提出的校训,他还撰写了“工善其事,必利其器;业精于勤,而荒于嬉”的对联,教育学生发扬岳麓书院“学以致用、注重践履”的学风。</p> <p class="ql-block">  讲堂位于书院中心位置,又称“忠孝廉节堂”,是书院的教学重地和举行重大活动的场所。讲堂屏壁正面书有《岳麓书院记》,为南宋书院主教、著名理学家张栻所撰,阐明了岳麓书院反对科举利禄之学、培养传道济民之才的办学思想,对书院教育具有重大影响。</p> <p class="ql-block">  讲堂上方悬挂着康熙御赐“学达性天”匾,“学达”语出《论语》:“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学达”的含义就是“下学上达”。“性天”语出《中庸》:“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意思是人通过教育学习,可以认知天命,达到天人合一。</p><p class="ql-block"> “道南正脉”匾为乾隆御赐,“道”指理学。岳麓书院是朱熹传播理学思想的基地之一,匾额是指岳麓书院是传播理学的正宗,象征着岳麓书院在中国理学传播史上的重要地位。</p> <p class="ql-block">  “整齐严肃”出自清代乾隆年间岳麓书院山长欧阳正奂。</p> <p class="ql-block">  岳麓书院创建初期,讲堂后侧就建有书楼,宋真宗赐书后,正式更名为“御书阁”。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巡抚丁思孔请得十三经、二十一史等典籍,始建御书楼于现址,后不幸毁于战火。现存御书楼是80年代仿宋代风格重建而成,藏有大型工具书如《四库全书》、《续解四库全书》、《四部丛刊》、《四部备要》、《古今图书集成》等。</p><p class="ql-block"> 今天,长沙大学教授级别的人可以登阁借书。</p> <p class="ql-block">  古代书院每年都会在文庙祭祀至圣先师孔子,这是传承文脉的重要方式。2013年起,岳麓书院恢复中断百年的祭祀先圣仪式,每年都会以最高规格“释奠礼”祭祀孔子,弘扬礼乐教化。</p> <p class="ql-block">  作为世界上最古老的学府之一,岳麓书院的每一组院落、每一块石碑、每一枚砖瓦、每一棵树木,都闪烁着时光淬炼的人文精神,历经千年,弦歌不绝。</p> <p class="ql-block">  沿着岳麓书院后门往岳麓山行走,不远处就是爱晚亭。它位于岳麓山下清风峡中,亭坐西向东,三面环山。始建于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为岳麓书院院长罗典建造,原名红叶亭,后由湖广总督毕沅根据唐代诗人杜牧“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的诗句,改名爱晚亭,与醉翁亭、湖心亭、陶然亭并称中国四大名亭。</p> <p class="ql-block">  唐朝诗人杜牧一句“停车坐爱枫林晚”让爱晚亭出名。今天,不用看“白云深处”的“人家”,眼前、身边是躲不开的人粥。</p> <p class="ql-block">  2023.4.16 拍摄于长沙岳麓书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