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前言</p><p class="ql-block">2023年新年伊始,上海博物馆首度联手英国国家美术馆,推出“对话世界” 文物艺术大展系列的第二个展览“从波提切利到梵高:英国国家美术馆珍藏展”,为观众讲述四百年经典的欧洲美术史。作为世界级的美术馆,英国国家美术馆有着近两百年历史,位列全球最受欢迎的十大艺术博物馆之一。其收藏的欧洲绘画杰作,基本在展线上展出,极少在外巡展。上海博物馆很荣幸促成英国国家美术馆此次亚洲之旅并成为展览首站,也是中国大陆唯一的合作伙伴,使得中国观众无需前往伦敦,便可欣赏到欧洲艺术巨匠的绘画杰作。</p><p class="ql-block">绘画艺术在欧洲文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这次堪称经典的四百多年艺术巡礼,汇聚了英国国家美术馆的馆藏精华。展览共分八个版块,以教科书式的方式,通过精选50位艺术家的52件作品,完整呈现从文艺复兴至19世纪后印象派的发展脉络,可以说是一部浓缩的欧洲美术简史。在这里,可以欣赏到波提切利、拉斐尔、提香、戈塞特、卡拉瓦乔、普桑、克劳德、凡•代克,伦勒明、卡纳莱托、康斯特布尔、透纳、塞尚、高更、马奈、莫奈以及梵高等芒木史中熠熠生辉、如雷贯耳的大师杰作,让上海博物馆蓬荜生辉,让中国观众有了一次可以亲睹原作、细品经典的机会,深人了解和感受欧洲绘画艺术的发展历程和美妙绝伦。</p><p class="ql-block">为进一步提升文化软实力和国际影响力,上海博物馆启动实施 “大博物馆计划”,重点打造“何以中国,“对活世界”“百物看中国”三大系列展览品牌。其中“对话世界” 致力于推动建设一个开放包容的世界,促进文明交流互监。建馆70年来,上博与欧洲、 美洲、亚洲、大洋洲等28个国家超过182家文物艺术机构进行了深度合作。此次我们继续扩大国际“朋友圈”,携手英国国家美术馆,希望通过对艺术之美的分享和欣赏,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共建美美与共的文明百花园</p><p class="ql-block">褚晓波</p><p class="ql-block">上海博物馆 馆长</p> <p class="ql-block">前言</p><p class="ql-block">2023年,英国国家美术馆收藏的一系列绘画杰作将在亚洲各地巡回展出,首站是上海博物馆,这也是我们在中国大陆第一次办展。本次展出的是从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大师作品,到欧洲巴洛克艺术、英国绘画艺术的精华,以及20世纪早期以莫奈 《鸢尾花》为代表的后印象派杰作,甄选的52件作品构成了一部独特的“英国国家美术馆缩影”。与欧洲其他大博物馆不同,英国国家美术馆的建立并非继承皇室收藏的基础,而后向公众开放的传统。它位于伦敦市中心特拉法加广场,是当年议会为满足英国人民的“尊贵享受〞 而成立的。时至今日,每年都有成子上万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前来参观欣赏。2024年 即将迎来美术馆成立200周年,我们十分高兴能通过此次巡回展览接触到新的观众。对亚洲观众来说,本次展览是一次绝佳的机会,不用飞到伦敦而在家门口就能欣赏到我们的馆藏。浸步于英国国家美术馆内,就是打开一部从13世纪跨越到20世纪初的欧洲绘画史,而这次展览和图录旨在让观众切身感受这种历程。馆藏重点为意大利、西班牙、荷兰、佛兰德以及法国绘画,您将在此次甄选中欣赏到包括贝利尼、 波提切利、拉斐尔、提香、丁托列托、卡拉瓦乔、普桑、凡•代克、伦勃朗、委拉斯贵兹和卡纳莱托的杰作,英国画家特纳和康斯特布尔的绘作也不容忽视,以及塞尚、雷诺阿和梵高的传世佳作。</p><p class="ql-block">这次英国国家美术馆珍藏展提供了一个意义非凡的机会,将我们的馆藏与故事和亚洲观众进行分享。非常荣幸能在上海博物馆展示我们的绘画藏品,也很高兴与褚晓波馆长及其工作团队合作共事。</p><p class="ql-block">我也完全相信,观众将会非常享受此次盛展和配套图录。</p><p class="ql-block">加布里埃尔 •费纳尔迪</p><p class="ql-block">英国国家美术馆 馆长</p> <p class="ql-block"> 绘画在15世纪的意大利全盛发展,尤其在威尼斯和佛罗伦萨,诞生了两个截然不同的流派。以乔瓦尼•贝利尼为代表的威尼斯画派艺术家们崇尚自然主义,善用色彩,汲取欧洲北方艺术经验,并付诸到创作中。在湿壁画(一种使用快干蛋彩画颜料在灰泥上进行创作的墙壁绘画)盛行的意大利中部,线条和结构更为艺术家们所看重,特别是在佛罗伦萨,出现了波提切利这位当时被誉为最好的画家。</p><p class="ql-block">尽管这一时期的艺术主要为教会服务,但新的赞助人、创作主题和艺术风格开始萌芽。一批被称为人文主义者的思想家试图恢复古典传统,认为这才是理想化生活和艺术的典范。这场被称为 “文艺复兴”的自我觉醒运动预示着古典艺术与文化的再次兴盛。15世纪意大利艺术家回顾了古罗马艺术和文学,开始为那些有文化的赞助人描绘古典神像,创作栩栩如生的肖像画以及重现一些古代历史和神话场景。在宗教改革的推动下,宗教艺术风格变得更为朴实,在某种程度上平衡了古典形式的复兴。</p> <p class="ql-block">安托内罗 •达•梅西那</p><p class="ql-block">Antonello da Messina</p><p class="ql-block">(活跃于1456年之后,卒于1479年)</p><p class="ql-block">书房中的圣哲罗姆</p><p class="ql-block">Saint Jerome in His Study</p><p class="ql-block">约1475年,石灰板油画</p><p class="ql-block">英国国家美术馆,1894年购入 (NG1418)</p><p class="ql-block">梅西那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著名画家,以善用颜料描绘细节著称。画作描绘了 身着红衣主教长袍,正在书房里读书的圣哲罗姆。圣哲罗姆是中古时代教会四大学者之一,曾将《圣经》从希腊语译成通俗拉丁语,这一版本被天主教会沿用至今。书房的建筑风格类似哥特式教堂,拱形入口似乎在邀请观众进入这一宁静而明亮的内部空间,高耸的穹顶则反映出圣哲罗姆崇高的精神层面和过人的智慧。画中诸多细节都耐人寻味,例如台阶上的孔雀、鹧鸪、装满水的铜碗,以及画面右后方的一头卧狮。梅西那精湛的作画技巧捕捉到了各种细节的精妙之处。</p> <p class="ql-block">皮耶罗 •德尔 •波拉尤奥洛 </p><p class="ql-block">Piero del Pollaiuolo(约1441-1496年前)</p><p class="ql-block">阿波罗与达芙妮 Apollo and Daphne</p><p class="ql-block">可能作于1470-1480年,木板油画</p><p class="ql-block">英国国家美术馆,1876年韦恩•埃利斯遗赠 (NG928)</p><p class="ql-block">佛罗伦萨画派艺术家波拉尤奥洛是最早钻研人体结构的艺术家之一。这幅作品题材取自于奥维德的《变形记》中关于阿波罗与达芙妮之间的经典神话场景;丘比特为了报复太阳神阿波罗的戏弄,用一支金箭射中了他,使他疯狂地爱上达芙妮,却用铅箭射向达芙妮,使她充满厌恶地拒绝阿波罗。河神佩涅斯为了救女儿达芙妮而将她变为一棵月桂树。波拉尤奥洛描绘了达芙妮转变为月桂树的那一刻:她的一条腿扎根在地上,手臂已经长成了枝繁叶茂的月桂树校。阿波罗似乎还在半空中,紧紧搂着他即将消失的爱人。这一题材盛行于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被奉为描述单恋的经典。</p> <p class="ql-block">乔瓦尼 •贝利尼 </p><p class="ql-block">Giovanni Bellini(约1435-1516年)</p><p class="ql-block">圣母子 Virgin and Child</p><p class="ql-block">可能作于 1430-1490年,木板油画,或含蛋彩</p><p class="ql-block">英国国家美术馆,1855年购入 (NG280)</p><p class="ql-block">贝利尼是威尼斯画派的领军人物,其徒弟不乏乔尔乔内以及提香在内的下一代威尼斯面家。这幅作品中的圣母子坐在山丘上,一块被称为“荣誉布”的绿色织品悬挂在身后,营造出宝座的场景。人物衣着简洁,仪态温柔,平易近人,然而身前的大理石壁架隔开了与我们的空间,壁架中心一张折登的纸上印有艺术家名宇。圣母注视着手中的石榴,这是耶穌受难和复活的传统象征。威尼斯画派艺术家常常在画布上直接进行修改,X光显示画作中的石榴可能是应贊助人要求而后加的。贝利尼十分擅长绘制此类小幅圣母子像,通常用于私人崇拜。</p> <p class="ql-block">多梅尼科•吉兰达约工作室</p><p class="ql-block">Workshop of Domenico Ghirlandaio</p><p class="ql-block">(1449-1494)</p><p class="ql-block">女孩肖像</p><p class="ql-block">Portrait of a Girl</p><p class="ql-block">约作于1490年,木板蛋彩画</p><p class="ql-block">英国国家美术馆,1887年购入(NG1230)</p><p class="ql-block">吉兰达约是波提切利同时代的佛罗伦萨画家,以壁画闻名于世。在其工作室众多学徒中,最著名的便是文艺复兴三杰之一的米开朗基罗。画中这位身份不详的年轻女孩以四分之三视角转向我们,产生了强烈的存在感,使观众能近距离地与她接触。她穿着时尚,发型是1490年代的流行款式。当时的肖像画通常是为了庆祝一个重要的时刻而作,如订婚或结婚,这幅作品可能就是为纪念此类场合。吉兰达约职业生涯后期受到佛兰德艺术影响,所作的肖像画更具现实主义特色。这幅肖像面可能是吉兰达约工作室中一名不具名的成员效仿其风格所作。</p> <p class="ql-block">乔瓦尼•安东尼•波塔费奥的追随者</p><p class="ql-block">Follower of Giovanni Antonio Boltraffio</p><p class="ql-block">(约1467-1516年)</p><p class="ql-block">纳西索斯 Narcissus</p><p class="ql-block">约作于1500年,胡桃木油画</p><p class="ql-block">英国国家美术馆,1910年素廷遗赠 (NG2673)</p><p class="ql-block">这幅作品题材取白奥维德的《变形记》中关于伊可和纳西索斯的故事:纳西索斯残忍地拒绝山中仙女伊可之后,便无法爱上任何人,直到外出狩猎时,被池塘中自己的倒影所吸引,最终溺死水中。爱神维纳斯将纳西索斯变成了同名的春天花卉,也就是水仙花。</p><p class="ql-block">今天,人们仍用纳西索斯的故事来告诚世人不要过分自恋。米兰艺术家波塔费奥曾受老师达• 芬奇的艺术训练并深受影响。这幅画中年轻貌美的纳西索斯身着当代服饰,头戴绿叶花环,是波塔费奥所擅长描绘的青年肖像画。这幅画作被认为是由另一位熟悉波塔费奥绘画的艺术家所作。</p> <p class="ql-block">桑德罗 •波提切利</p><p class="ql-block">Sandro Botticelli(约1445-1510年)</p><p class="ql-block">圣泽诺比乌斯的三个奇迹</p><p class="ql-block">Three Miracles of Saint Zenobius</p><p class="ql-block">约1500年,木板蛋彩画</p><p class="ql-block">英国国家美术馆,1924年蒙德遗赠 (NG3919)</p><p class="ql-block">波提切利是15世纪后半叶佛罗伦萨黄金时代领军人物,创作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宗教神话作品。这幅作品描绘了5世纪佛罗伦萨主教泽诺比乌斯的三个奇迹故事。画面左侧,泽诺比乌斯正在治疗两个因殴打自己母亲而遭到诅咒的年轻人,当两个小恶魔从他们嘴中冒出时,一旁的母亲惊恐地捂住了脸。画面中心,一名心急如焚的妇女将死去的儿子抱在膝上,泽诺比乌斯对着男孩祷念使他死而复生。画面右侧,一个盲人乞丐坐在教堂的台阶上,泽诺比乌斯将手指放在盲人眼睛上使他复明。这幅作于波提切利职业生涯后期的作品体现了艺术家更为虔诚和简单的技法。</p> <p class="ql-block"> 16世纪初期,意大利经历了接连起伏的战争。然而,正是在这种极端动荡的时期,文艺复兴盛期中和谐、精准把控且与古典平衡的艺术才得以形成。文艺复兴,意为 “重生”,指对古希腊和古罗马艺术、建筑和文学的再度发现和兴趣重燃。在意大利,这一运动始于14世纪末,至16世纪初期时达到顶峰。艺术家们通过数学来掌握线性透视法,熟悉解剖学以求准确表现人体,研究古典艺术和文学以获灵感。</p><p class="ql-block">这一时期意大利最伟大的艺术家包括达.芬奇、米开朗基罗、拉斐尔以及提香。他们获得全新的地位,受到极高赞營,不再仅仅是画匠,而是带有“神圣”力量的艺术家。他们在不同形式和学科中表现出非凡能力,在作品中呈现出强烈的个人特色和超高技艺,为一些国际客户创作宗教艺术、肖像画、历史和神话绘画(通常包括雕塑和建筑),其艺术造诣对同时代及后世艺术家们产生了巨大影响。提香比其他16世纪艺术家更善于发掘颜料在画布上的表现力,而同时期有许多才华洋溢的艺术家,如丁托列托、乔瓦尼•巴蒂斯塔.莫罗尼、柯勒乔以及达米亚诺,马扎,他们在借鉴艺术巨匠作品的基础上,也发展出了自己的风格。</p> <p class="ql-block">雅各布•丁托列托</p><p class="ql-block">Jacopo Tintoretto(约1518-1594年)</p><p class="ql-block">文森佐 • 莫罗西尼的肖像</p><p class="ql-block">Portrait of Vincenzo Morosini</p><p class="ql-block">约1575-1580年,布面油画</p><p class="ql-block">英国国家美术馆,1924年艺术基金为纪念成立21周年</p><p class="ql-block">暨国家美术馆百年诞辰赠送 (NG4004)</p><p class="ql-block">丁托列托是威尼斯画派代表人物,曾受业于提香门下,其作品风格继承传统又富有创新。</p><p class="ql-block">文森佐• 莫罗西尼 (1511-1588)来自威尼斯最富裕和最有权势的家族之一。画家在这幅细腻庄重的肖像中表现出人物精明的性格。莫罗西尼双颊凹陷、鼻子清瘦,脸上布满衰老的皱纹,正用他淡蓝色的眼睛凝视我们。丁托列托画技精湛简洁,用自信的笔触和色彩的融合,生动表现出画中人物的外貌和心理特征。莫罗西尼曾代表威尼斯共和国参加教皇格里高利十三世 (1502-1585)的加晃礼,在那时被授子了“黄金圣带骑士”的头街,丁托列托在深红色长袍上用黄色粗条痕来描绘代表这一荣誉的黄金刺绣带。</p> <p class="ql-block">提香 Titian</p><p class="ql-block">(约活跃于1506年之后,卒于1576年)</p><p class="ql-block">女子肖像 Portrait of a Lady</p><p class="ql-block">约1510-1512年布面油画,英国国家美术馆,</p><p class="ql-block">1942年弗兰西斯 •库克爵土力纪念其父亲赫伯特-库克爵士通过艺木基金贈送(NG5385)</p><p class="ql-block">提香师从贝利尼,是文艺复兴后期威尼斯画派的代表人物,他对色彩的巧妙运用影响了同时代及后世诸多艺木大师。提香在二十岁出头时画了这幅极具原创性的作品,当时的威尼斯很少 有女性肖像画。这幅作品描绘了一位不知名的女性,她有真人大小,以四分之三的视角直视我们,而右侧延伸处的侧面肖像受古罗马浮雕影响显得古朴運远,两种不同的肖像风格显示出提香极高的艺术技巧。提香姓名首字号T.V.“被刻在了大理石护栏上。这幅杰作开创了先河,为女性形金和肖像画树立了新标准。提香后来成为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杰出的肖像画家,客户不乏欧洲强大的统洁者和权贵们</p> <p class="ql-block">拉婓尔 Raphael (1483-1520)</p><p class="ql-block">圣母子与施洗者圣约翰(加瓦圣母)</p><p class="ql-block">The Virgin and Child with the Infant Saint John the Baptist ('The Garvagh Madonna'</p><p class="ql-block">约1510-1511年,木板油画</p><p class="ql-block">英国国家美术馆,1865年购入 (NG744)</p><p class="ql-block">拉斐尔是文艺复兴盛期三杰中最年轻的一位,虽英年早逝,但其笔下优雅柔美的圣母像都被后世奉为“完美”的典范。这幅作品可能是拉斐尔受梵蒂冈教廷内一名成员委托,为私人祭祀所用,而“加瓦圣母”得名于作品的前一任持有者第一代加瓦男爵。这幅作品描绘了一个动态瞬间,小耶稣正从其表兄施洗者圣约翰手中接过一只康乃馨,此花象征神圣的爱以及耶稣的受难。圣母似乎沉浸在忧郁的思绪中,她一只手试图用蓝色斗篷拢抱基督,另一只手则轻抚身穿皮毛的圣约翰。三位圣像之间的心理互动既复杂又感人,拉斐尔通过三角形的几何结构呈现出绝对和谐的视觉效果。</p> <p class="ql-block">乔瓦尼 •巴蒂斯塔•莫罗尼</p><p class="ql-block">Giovanni Battista Moroni</p><p class="ql-block">(1520/4-1579)</p><p class="ql-block">女子肖像</p><p class="ql-block">Portrait of a Lady</p><p class="ql-block">约1556-1560年,布面油画</p><p class="ql-block">英国国家美木馆,1876年购入 (NG1023)</p><p class="ql-block">莫罗尼是16世纪意大利北部最著名的肖像画家之一,因擅长为贵族创作全身像而备受推崇。画中这位穿着时尚的女性是伯爵夫人露西娅,她身着的橙红色绸缎裙在当时的意大利非常流行,其村里的格子图案和长袍上的编织线都表明这幅肖像画作于1550年代后期。莫罗尼用绝妙的笔触表现出三文鱼色绸缎的闪光表面,并以不同颜料调配出裙子上特殊的橙粉色,地板上的大理石圆圈也作了呼应,这种重复使用相近色调是莫罗尼肖像画的主要特征。画中女子与周国环境协调一致,营造出一种简单视觉化的假象,灵感来自乔尔乔内和提香发展出来的威尼斯肖像画传统。</p> <p class="ql-block"> 直到15世纪初,北方低地国家的艺术家们才开始用轻薄的半透明油画颜料进行绘画创作,新材质使他们能够更精准地描绘出真实世界的细节,呈现宝石般的明亮色彩。这项技术的革新彻底改变了欧洲绘画的进程。早期尼德兰画家用自然主义手法描绘可见的世界,这是“上帝的表达”,并赋予他们的作品以精神意义和象征意义。</p><p class="ql-block">宗教改革(始于1517年)导致某些欧洲国家脱离罗马天主教,转而支持改革后的基督教新教,这些国家减少了宗教绘画数量,但利用大规模生产的版画,将神学教义传播到人群中。北方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家们致力于各种各样的宗教和世俗绘画创作,包括风景、肖像、静物和日常生活题材。</p><p class="ql-block">以阿尔布雷希特 •丟勒(1471-1528)和汉斯 •荷尔拜因为代表的北方文艺复兴艺术家对早期尼德兰绘画中的现实主义尤感兴趣,擅长呈现栩栩如生的人物,逼真的内饰和织物,描绘令人惊叹的细节。同时他们也越来越关注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以及古典传统的艺术和主题。北方文艺复兴时期最有造诣的画家之一是扬•戈塞特,他将这些丰富的元素巧妙地结合在自己的作品创作中。</p> <p class="ql-block">达米亚诺•马扎 Damiano Mazza</p><p class="ql-block">(活跃于1573年之后)</p><p class="ql-block">加尼米德被强掳</p><p class="ql-block">The Rape of Ganymede</p><p class="ql-block">约1575年,布面油画</p><p class="ql-block">英国国家美术馆,1824年购入 (NG32)</p><p class="ql-block">马扎师从提香,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威尼斯画派艺术家。画面中赤身裸体的加尼米德被巨大的黑鹰抓住,带到了空中。这幅颇具戏剧性的画面,意在让观众从下方仰视,直观地感受加尼米德被强掳的一瞬间。在罗马神话中,朱庇特神迷恋上了英俊的年轻牧羊人加尼米德,并假扮成鹰掳获他,带到众神之家奥林匹斯山,成为他们的斟酒师。马扎效仿提香,以蜡或黏土等原料制作人物模型来进行作画。值得一提的是,他当时为此幅作品制作的铜像被意外保存了下来,现为私人收藏。这幅画最初是八边形的,但在18世纪早期增加了额外的画布,将其变成矩形。</p> <p class="ql-block">柯勒乔 Correggio (14892-1534)</p><p class="ql-block">维纳斯、墨丘利与丘比特(爱的教育)</p><p class="ql-block">Venus with Mercury and Cupid (The School of Love) 約1525年,布面油画</p><p class="ql-block">英国国家美术馆,1834年购入 (NG10)</p><p class="ql-block">柯勒乔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面家,名字来源于其出生地,该地区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使柯勒乔的艺术风格融合了威尼斯与佛罗伦萨两大画派的特点-此外,他也借鉴了达,芬奇笔下人物朦胧的表情以及柔和的造型。画面中的一片林间空地上,智慧之神墨丘利神情温柔地教其幼子丘比特阅读,而爱神维纳斯站在他们一旁,出神地注视著我们-这个美好家庭场景中的人物关系看起来和谐自然。通过X光显示,柯勒乔在这一版本中将原先俯视丘比特的维纳斯改为直视我们,这一改变更能特观众带入场景之中。这种直接在画布上进行灵活修改的方式是威尼斯画派的特征。</p> <p class="ql-block">扬•戈塞特 Jan Gossaert</p><p class="ql-block">(活跃于1508年之后,卒于1532年)</p><p class="ql-block">年轻公主(丹麦多萝西娅?)</p><p class="ql-block">A Young Princess (Dorothea of Denmark?)</p><p class="ql-block">约1530-1532年,橡木板油画</p><p class="ql-block">英国国家美术馆,1908年购入 (NG2211)</p><p class="ql-block">画中的小女孩可能是丹麦流亡国王克里斯蒂安二世的女儿多萝西娅 (1520-1580)。她身上华贵的连衣裙由数百颗珍珠缝制而成,长袖和帽子与虚构的画框重叠,仿佛来到面面之外。多萝西娅手拿一个上下颠倒的浑天仪,指向赤道以北大约55度的位置,可能暗指她父亲失落的王国。球体的金属带上刻着一个字谜,可能是艺术家的名宇,这种视觉谜题或隐晦表达在文艺复兴时期非常流行。戈塞特是一位十分受欢迎的宫廷艺术家,也是最早游历罗马的北方文艺复兴画家之一。他将意大利文艺复兴绘画的元素带回低地国家,尤其是包含裸体人物的神话主题绘画。</p> <p class="ql-block">约阿希姆 •布克莱尔 Joachim Beuckelaer</p><p class="ql-block">(可能出生于1535年,卒于1575年)</p><p class="ql-block">四元素:火 The Four Elements: Fire</p><p class="ql-block">1570年,布面油画</p><p class="ql-block">英国国家美术馆,2001年购入 (NG6588)</p><p class="ql-block">安特卫普画家布克莱尔以描绘市场和厨房场景著称,赋予了日常生活以精神意义。《四元素系列》分别描绘了泥土、空气、火和水四种元素,前景描绘抓人眼球的生活场景,人物直面观众,展示着手中的物品,远景则隐含圣经主题。《火》的前景是正在准备烤肉的女人,透过房门是倾听耶稣教导的玛丽,她本应该帮助妹妹玛莎准备食物。布克莱尔的绘画速度非常快,笔触自由,描绘出食物的微妙细节,具有非凡的作画能力。画作显然暗示资源丰富,却是创作于经济衰退气候恶劣收成不佳及内战时期,也许画家试图让人们回想起过去的繁荣时代。</p> <p class="ql-block">阿尔布雷希特•阿尔特多夫</p><p class="ql-block">Albrecht Altdorfe</p><p class="ql-block">(稍早于1480年,卒于1538年)</p><p class="ql-block">人行桥风景</p><p class="ql-block">Landscape with a Footbridge</p><p class="ql-block">约1518-1520年,木板犊皮布油画</p><p class="ql-block">英国国家美术馆,1961年购入 (NG6320)</p><p class="ql-block">这幅作品的特别之处在于它没有任何人物,反映出16世纪初人们对风景画产生的新兴趣,德国面家阿尔特多夫是这个题材最早的开拓者之一。画面中的人行天桥与城堡门楼间缺少吊桥连接,意味着我们并没有被邀请进入。视角位于山谷低处,突显了桥的高度。透过桥柱可以看到远处的一座乡村教堂,尖顶指向朦胧的蓝色山脉。面面的重点是位于中心的高大落叶松,枝条向四周野性地生长着,体现出阿尔特多夫对自然的迷恋和对描绘自然的渴望。他捕捉到了野生森林的神秘感和戏剧性,在这里人类与自然相遇井融合,而在我们赞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时,应怀有敬畏之情。</p> <p class="ql-block">昆廷•马西斯 Quinten Massys (1465/6-1530)</p><p class="ql-block">宝座上的圣母子和四位天使</p><p class="ql-block">The Virgin and Child Enthroned, with Four Angels 约1506-1509年,橡木板油画</p><p class="ql-block">英国国家美术馆,1958年C.W.戴森-佩林斯遗赠 (NG6282)</p><p class="ql-block">圣母玛利亚端坐在黄金宝座上,四位天使分别在为她加冕和演奏音乐,膝上的婴儿基督把玩着圣经上的书签,红珊瑚珠预示着他会为拯救人类流下鲜血。圣母似乎正思考着儿子未来的宿命。二人头上散发出的金色光芒表明了他们神圣的地位,这种表现手法受到了15世纪尼德兰艺术的影响。宝座形似北欧哥特式教堂的内立面,奢华而充满异国风情的土耳其地毯铺陈在地。马西斯是16世纪早期尼德兰安特卫普的重要画家,以生动的写实主义肖像画和精美的宗教画闻名。他的作品是尼德兰艺术的转折点,激发了人们对色彩、颜料处理、面部表情、情感体现以及动态捕捉的新态度。</p> <p class="ql-block"> 巴洛克时期的绘画特点包括动态的构图、生动的色彩和强烈的情感表达。“巴洛克〞(baroque)一词最初带有贬义,指不规则和过度,可能源于葡萄牙语单词“barroco”,意为有缺陷的珍珠。巴洛克艺术伴随着反宗教改革同步发展起来,这是天主教会为回应宗教改革而进行的复兴改革运动。</p><p class="ql-block">意大利巴洛克代表画家卡拉瓦乔和阿尼巴尔•卡拉奇都从现实世界中寻求艺术灵感。卡拉奇试图将自然理想化,在古典时期和文艺复兴盛期经典作品的基础上进行创作;而卡拉瓦乔则 入了一种激进的新风格,呈现强有力的自然主义人物形象,并擅长运用戏剧化的光线,使人物具有强烈的身体存在感。这种崭新的“卡拉瓦乔式〞风格在当时引l起很大的反响,很快在欧洲传播开来。</p><p class="ql-block">17世纪,意大利成为了来自欧洲大陆的画家,尤其是法国画家的家园:普桑和克劳德的大部分职业生涯在那儿度过。普桑受古典传统启发,画风朴素克制,在罗马和巴黎深受博学的赞助人的喜爱;克劳德则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欧洲艺术中的风景画流派。西班牙宫廷画家委拉斯贵兹受到意大利之旅的启发,从而发展出了一种松散</p><p class="ql-block">又自信的绘画技巧。强烈而富于表现力的巴洛克风格以卡拉瓦乔为代表,并由委拉斯贵兹在西班牙发展起来,与反宗教改革运动提倡的信条完美契合。</p> <p class="ql-block">卡拉瓦乔 Caravaggio (1571-1610)</p><p class="ql-block">被蜥蜴咬伤的男孩</p><p class="ql-block">Boy Bitten by a Lizard</p><p class="ql-block">约1594-1595年,布面油画</p><p class="ql-block">英国国家美术馆,1986年在小约翰 •保罗•盖蒂捐赠基金资助下购入 (NG6504)</p><p class="ql-block">意大利画家卡拉瓦乔是艺术史上最具革命性的人物之一。他作品中强烈的自然主义和戏剧性的光线运用,对欧洲艺术家产生了持久的影响。这幅画捕捉了年轻男孩被蜥蜴咬伤的动态瞬间,他神情痛苦,在惊讶中往后退缩。蜥蜴不肯松口,正被从水果间的藏匿处拉出来。这个故事可能隐喻短暂感官享受会带来意外的痛苦,男孩耳后和玻璃瓶里的鲜花则象征美丽转瞬即逝。画家不仅生动刻画了男孩夸张的表情,也极为精巧地渲染静物,尤其是玻璃瓶上折射出的光线令人叹服。卡拉瓦乔重视观察自然,提倡绘画要直接从自然中来,并且主张画静物和画人物一样需要高超的艺术技巧。</p> <p class="ql-block">克劳德 Claude (1604/5?-1682)</p><p class="ql-block">圣乌苏拉登船的海港</p><p class="ql-block">Seaport with the Embarkation of Saint Ursula</p><p class="ql-block">1641年,布面油画</p><p class="ql-block">英国国家美术馆,1824年购入 (NG30)</p><p class="ql-block">根据13世纪的圣徒故事,基督教公主圣乌苏拉在11000名贞女的陪同下,从英国前往罗马进行了一次朝圣旅程。这幅画中,乌苏拉身穿黄衣,手举带有徽章的旗帜,正看着她的同伴踏上返航之旅。画中的贞女们手拿弓箭,暗指乌苏拉因拒绝与匈人(Huns)领袖结婚而殉道的结局。法国艺术家克劳德对古典时期兴趣浓厚,这幅海港面的景色虽基于想象,但参考了古罗马的真实建筑。他笔下完美的古典风景画成为评判真实风景的标准。据称,这幅作品反映出的极高艺术造诣曾使英国著名风景画家透纳潸然泪下,甚至要求自己的两幅绘画悬挂在克劳德作品的旁边。</p> <p class="ql-block">圭多 • 雷尼 Guido Reni (1575-1642)</p><p class="ql-block">抹大拉的玛利亚</p><p class="ql-block">Saint Mary Magdalene</p><p class="ql-block">约1634-1635年,布面油画</p><p class="ql-block">英国国家美术馆,1840年购入 (NG177)</p><p class="ql-block">博洛尼亚画派的雷尼是同时代最著名的意大利艺术家,拥有两间工作室和近200名学徒,对意大利以外的艺术家也产生了广泛影响。画面中耶稣的追随者抹大拉的玛利亚仰望天堂,紧握着宽松的红色斗篷,金色长发披在肩上。在反宗教改革时期,天主教提倡为自身的罪行忏悔,抹大拉的玛利亚是常见的一个主题,雷尼不像其他艺术家那样将其描绘成忏悔的妓女,而是旨在说明诱惑的危险和忏悔的救赎力量。为了应对嗜赌造成的财务危机,雷尼创作了大量易于制作的小尺幅流行题材绘面,这幅作品便是一个典型,其流畅的笔触、多彩中略带银色调的人物描绘是画家这一时期最常见的风格。</p> <p class="ql-block">尼古拉 •普桑 Nicolas Poussin (1594-1665)</p><p class="ql-block">酒神的养育</p><p class="ql-block">The Nurture of Bacchus</p><p class="ql-block">约1628年,布面油画</p><p class="ql-block">英国国家美术馆,1831年G.J.乔蒙德利遗赠,1836年纳入馆藏 (NG39)</p><p class="ql-block">法国著名古典主义画家普桑以架上绘画闻名,常常描绘栩栩如生的古代世界。他作品中的古代视觉和文化元素吸引了受过高等教育的罗马赞助人。画面中正在进食的婴儿是酒神巴克斯,森林之神萨蒂尔正向银盘中挤入代表酒的葡萄汁。巴克斯通常被描绘为醉酒的成年人,很少以婴儿饮酒形象出现。蓝衣女子是巴克斯的姨妈伊诺,一旁是她的文夫阿塔玛斯,二人后因女神朱诺的嫉妒而发疯并亲手杀死了一个儿子,也就是画面中两个互相拥抱的婴儿之一。这一悲剧由献祭的山羊和远处的乌云预示。这幅画反映了普桑对古典雕塑的研究以及对威尼斯文艺复兴艺术的兴趣,尤其是提香的色彩运用。</p> <p class="ql-block">桑索费菜托 Sassoferrato (1609-1685)</p><p class="ql-block">祈祷的圣母</p><p class="ql-block">The Virgin in Prayer</p><p class="ql-block">1640-1650年,布面油画</p><p class="ql-block">英国国家美术馆,1846年理查德•西蒙斯遗赠 (NG200)</p><p class="ql-block">这幅充满张力的作品描绘的是正在安静祈祷的圣母玛利亚。这一主题在强调个人奉献和沉思的反宗教改革时期十分流行,意大利画家桑索费菜托是创作者中的佼佼者。他以有限的用色表现出纯净强烈的视觉效果,摒除所有无关细节。真人大小的圣母笼單在红色、白色和珍贵的深蓝中,仿佛一尊完美无暇的雕像,从难以穿透的黑色背景中浮现。明亮的光照在圣母平静的脸上,她似乎就在我们面前,接受着人们的祈情。桑索费菜托深受文艺复兴时期画家佩鲁吉诺和拉斐尔的影响,这幅作品中圣母的面部特征以及颜色优雅的长袍令人想起拉斐尔,但强烈的戏剧性灯光则是典型的巴洛克风格。</p> <p class="ql-block">萨尔瓦多 • 罗萨 Salvator Rosa (1615-1673)</p><p class="ql-block">墨丘利气不诚实的樵夫</p><p class="ql-block">Landscape with Mercury and the Dishonest Woodsman</p><p class="ql-block">约1663年,布面油画</p><p class="ql-block">英国国家美术馆,1837年购入 (NG84)</p><p class="ql-block">那不勒斯画家罗萨是同时代最有悖传统的艺术家之一,尤以巫术和寓言场景,以及充满情感的风景画而闻名。他对18世纪未和19世纪初浪漫主义运动的画家影响深远。这幅画的寓意是告诚人们诚实的重要性。墨丘利手持金斧头浮出水面,不诚实的樵夫上前冒领,遭到了拒绝。这则古希腊《伊索寓言》中的故事很少出现在欧洲艺术中,并且画家将主要视觉焦点放在了令人敬畏赞叹的风景上,巨大折断的树木和各类野生植物在阴沉的天空下盘旋。这一时期,画家对戏剧化的风景兴趣浓厚。他受威尼斯艺术风格启发,开始用快速的笔触作画,并赋子面面丰富的光线和色彩。</p> <p class="ql-block">迭戈•委拉斯贵兹 </p><p class="ql-block">Diego Velázquez (1599-1660)</p><p class="ql-block">费尔南多总主教肖像</p><p class="ql-block">Portrait of the Archbishop Fernando de Valdés</p><p class="ql-block">1640-1645年,布面油画</p><p class="ql-block">英国国家美术馆,1967年通过艺术基金的捐款购入 (NG6380)</p><p class="ql-block">委拉斯贵兹是西班牙黄金时代首屈一指的宫廷画家,他从卡拉瓦乔等一批革新派艺术家的技术中汲取灵感,又研究了王室收藏的意大利绘画。这幅作品描绘的是费利佩四世王朝的总主教费尔南多 •德•瓦尔德斯 (1575-1639)。他威严地看向画外,宽大、厚重的深色披肩使身形看起来更为魁梧,代表尊贵身份的帽子与华丽的红色金边帷幕相得益彰。这幅画据推测是从一幅全身像上裁剪下来的,在马德里的东方宫发</p><p class="ql-block">现了可能与其相配的另一部分,那部分描绘了总主教的手,手上拿着一份由委拉斯贵兹签名的文件。</p> <p class="ql-block"> 荷兰共和国对17世纪欧洲文化与艺术的发展极为重要。16世纪后期,七个被称为“联省,的地区为争得宗教和公民自由而反抗西班牙的统治,尽管他们卓有成效地形成了一个独立国家,但直到1648年才正式脱离西班牙,获得独立。这一时期,由商人、船商、银行家和制造商组成的新教上层阶级开始委托艺术家创作世俗主题的绘画来装饰他们的家园。</p><p class="ql-block">弗兰斯•哈尔斯(约1581/5-1666年)是荷兰最杰出的艺术家之一,专业从事肖像和当代人物绘画。伦勃朗以粗犷的笔触令世人惊喜,他的肖像画也广受欢迎。然而不久之后,新兴富裕的市民阶层开始偏好完美的英雄形象,佛兰德艺术家安东尼.凡 •代克迎合了潮流趋势,从而成为17世纪北欧最有影响力的肖像画家之一,他也曾担任佛兰德艺术家及外交官彼得•保罗• 鲁本斯的助手。凡 •代克擅长描绘丝绸和缎子,对贵族服饰丰富多彩的颜色和织物质地很感兴趣。相较之下,伦勃朗更偏好探索不同绘画媒介带来的可能性,他常用层次丰富的光线、阴影和纹理来描绘人物面部,最常描绘的便是他自己的面部。荷兰“黄金时代”的典型艺术形式是类似扬•斯汀(1626-1670)和彼得 •德霍赫(1629-1684年后)常描绘的家庭生活场景。约翰内斯 •维米尔(1632-1675)擅长作风俗画,在绘制室内场景时表现出了对光线渲染的极度敏感。这一时期也产生了一些欧洲艺术中最伟大的风景和海洋画家。阿尔伯特.寇昔用画笔记录了低地地区壮丽的天空和平静的水域。小威康•凡•德•维尔德和他的父亲都是海洋绘画大师,以令人难以置信的精准度绘制船舶。他们最终移居英国,为查理二世(1630-1685)创作了许多海景画。</p> <p class="ql-block">彼得 •德•霍赫 </p><p class="ql-block">Pieter de Hooch (1629-1684年后)</p><p class="ql-block">庭院里的音乐会</p><p class="ql-block">A Musical Party in a Courtyard</p><p class="ql-block">1677年,布面油画</p><p class="ql-block">英国国家美术馆,1916年购入 (NG3047)</p><p class="ql-block">德•霍赫是一位风俗画家,常以中产阶级妇女儿童的家庭生活为题材,他在1660年移居阿姆斯特丹后的创作记录了此地时尚的生活,这件作品正是其中代表。</p><p class="ql-block">前景中一组人物身处阴凉的庭院,建筑细节几乎隐没于阴影中。精致的衣着、桌上具有异国情调的土耳其毯和橙子都表明画中人物生活富足。左侧的女子正以类似大提琴的方式演奏小提琴,在这一时期的艺术中,演奏音乐常隐喻男女交欢。右侧门道中一位男子背对我们,将视线引向描摹细致的明亮远景。以门道或窗户衔接空间是德•霍赫常用的构图手法,整幅画作半明半暗,似一个虚实交融的故事,吸引观者不断揣摩细节。</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阿尔伯特 •寇普</p><p class="ql-block">Aelbert Cuyp (1620-1691)</p><p class="ql-block">草地上的骑士、牧民、两个男孩和七头牛</p><p class="ql-block">A Horseman with a Cowherd and Two Boys</p><p class="ql-block">in a Meadow, and Seven Cows</p><p class="ql-block">约1655-1660年,布面油画</p><p class="ql-block">英国国家美术馆,1871年购入 (NG822)</p><p class="ql-block">寇普是荷兰黄金时代卓越的风景画家,早年跟随其父雅各布•杰里茨•寇普(1594-1652) 学习肖像画,后转向描绘陆地与江河景观。他未到过意大利,但在同时代乌特勒支画家启发下,开始以意式绘画风格诠释荷兰风景。这件作品描绘的可能是荷兰东部的平原地带,寇普曾在1650年代初游历至此。画中人物背对观者,我们的视线随之眺望远方,马匹、群鸟和骑手手杖形成的对角线将注意力引向远处教堂的尖顶。傍晚的天空散发着金色光芒,这种略带金色的光影效果是寇普绘画的典型特征,温暖的光线令人想起南欧风景,但寇普在此将其演绎为荷兰乡村的日常景致。</p> <p class="ql-block">扬 •斯汀</p><p class="ql-block">Jan Steen (1626-1679)</p><p class="ql-block">旅馆内部(碎鸡蛋)</p><p class="ql-block">The Interior of an Inn ('The Broken Eggs)</p><p class="ql-block">约1665-1670年,布面油画</p><p class="ql-block">英国国家美术馆,1941年奥托•贝特爵士遗赠 (NG5637)</p><p class="ql-block">斯汀是荷兰黄金时代的画家,虽也以宗教与神话题材入画,但他最著名的作品是以戏谑手法描绘饮酒作乐等世俗场景的风俗绘画。这幅作品展现了客栈一角,斯汀将自己以憨笑醉汉的形象画入其中,他正抓着女房东的裙摆,女房东则端庄得体,为能继续工作,红着脸推开他的手,另一只手捂在胸前,试图保护自己。</p><p class="ql-block">周遭环境充满隐喻,地上破碎的蛋壳据说意味着失贞,尽管这位受人尊敬的女子并不会屈服于画中男性的追求。背景中的男孩遮掩着自己的举止,他或许从这些行为不端的男子身上学得一些陋习。斯汀常以格言“上行下效”作为绘画主题,意指儿童会效仿成人的行为。</p> <p class="ql-block">庞贝奥•吉罗拉莫•巴托尼</p><p class="ql-block">Pompeo Girolamo Batoni (1708-1787)</p><p class="ql-block">班克斯费的约翰 •斯科特 (?)肖像</p><p class="ql-block">Portrait of John Scott ( ?) of Banks Fee</p><p class="ql-block">1774年,布面油画 英国国家美术馆,</p><p class="ql-block">1960年E.M.E.科默兰女士为纪念其丈夫C.E.科默兰上校遗赠 (NG6308)</p><p class="ql-block">巴托尼是18世纪罗马的著名肖像画家,常为外国游客,尤其是在意大利壮游的英国贵族作画,其作品以精准、高质量的完成度和清新色彩而广受欢迎。这件肖像画中的人物被认为是英国人约翰•斯科特,他曾于1753年买下班克斯费庄园,并于18世纪70年代初前往罗马。人物倚靠的石质基座上刻有画家签名与作画年份,这种基座常被用于展示古典雕塑或器皿,它出现在巴托尼的许多肖像画中,暗示画中人物的博学。巴托尼极善表现纹理细节,将人物服饰上的皮毛、蕾丝以及丝绸褶皱描摹如真。正如古罗马谚语“人靠衣装” (vestisvirum facit)所说,人们常根据一个人衣着的精致程度来评价其行为和性格。</p> <p class="ql-block">克劳德-约瑟夫•韦尔内</p><p class="ql-block">Claude-Joseph Vernet (1714-1789)</p><p class="ql-block">有渔民的河流</p><p class="ql-block">A River with Fishermen</p><p class="ql-block">1751年,布面油画 英国国家美术馆,</p><p class="ql-block">1879年约翰•享德森遗赠 (NG1057)</p><p class="ql-block">韦尔内生手阿维尼翁,在1734至1752年间客居罗马,后成为法兰西学院派的一员,是18世纪后期法国最卓越的风景画家之一。他延续了克劳德和普桑的绘画传统,以描绘意大利风光闻名,也擅长表现暴风雨和月光场景。这幅作品采用一系列对角线构图。左侧从岩间伸出的树枝与右侧人物框定了中心场景,两岸峭壁如舞台布景,随之宇形的水流渐行渐远。透视法强化了景深,观者对色彩与氛围的感知也随之改变。水畔建筑形似万神殿,同样的建筑也见于画家在22年后绘制的《日落的风景》及其他作品。韦尔内会重复使用某些元素,以构建理想化的意大利乡村风景。</p> <p class="ql-block">卡纳菜托 (乔瓦尼•安东尼奥 •卡纳尔)</p><p class="ql-block">Canaletto (Giovanni Antonio Canal)</p><p class="ql-block">(1697-1768)</p><p class="ql-block">威尼斯:卡纳雷吉欧区入口</p><p class="ql-block">Venice: Entrance to the Cannaregio</p><p class="ql-block">可能作于1734-1742年,布面油画</p><p class="ql-block">英国国家美术馆,1879年约翰•亨德森遗赠 (NG1058)</p><p class="ql-block">卡纳尔是18世纪威尼斯画派的重要成员,他的单名卡纳莱托(“小卡纳尔”)更为人熟知。画家以精心勾勒的城市风景见长,常用暗箱记录景观,然后在工作室中完成创作。英国收藏家尤欣赏其笔下的威尼斯风光,将之作为壮游的纪念品带回国。为满足市场需要,他渐加强与画坊的合作,绘制程式化但技艺娴熟的风景。此画再现了卡纳雷吉欧运河的入口,画家调整了水面视角以展现两岸建筑。远处是建于1580年的方尖塔桥,桥右为犹太人聚居区,左侧为圣格雷米亚教堂,教堂的钟楼始建于十三世纪,是威尼斯最古老的钟楼之一。这一作品在当时广受好评,有多个版本存世。</p> <p class="ql-block">让巴蒂斯塔 •格勒兹</p><p class="ql-block">Jean-Baptiste Greuze (1725-1805)</p><p class="ql-block">女子肖像</p><p class="ql-block">Portrait of a Lady</p><p class="ql-block">约1760年,布面油画 英国国家美术馆,</p><p class="ql-block">1945年艾米丽亚•伊兹纳加赠送 (NG5584)</p><p class="ql-block">格勒兹早年以表现家庭内部场景的风俗绘画在巴黎的学院沙龙中获得成功,在对历史题材的尝试被学院拒绝后,他转向绘制儿童气年轻女性肖像。这幅作品中的女子可能是格莱翁侯爵夫人,她正凝视窗外,放松的姿态体现了1750年代左右法国肖像画中出现的一种非正式性。她的发型名为“羊头”,流行于这一时期的法国;所戴发饰被称为“pompoms”,得名于推广此风格的路易十五情妇蓬巴杜夫人 (1721-1764)。</p><p class="ql-block">人物坐于石窗前的姿势可能是受伦勃朗《窗边的女孩»启发,伦勃朗的作品通过印刷品广为人知,曾于1759年在巴黎出版,这大约也是格勒兹创作此画的时期。</p> <p class="ql-block">卡纳菜托</p><p class="ql-block">(乔瓦尼•安东尼奥•卡纳尔)</p><p class="ql-block">Canaletto (Giovanni Antonio Canal)</p><p class="ql-block">(1697-1768)</p><p class="ql-block">威尼斯:城堡区圣伯多禄圣殿</p><p class="ql-block">Venice: San Pietro in Castello</p><p class="ql-block">18世纪30年代,布面油画</p><p class="ql-block">英国国家美术馆,1879年约翰•亨德森遗赠 (NG1059)</p><p class="ql-block">早期的威尼斯风景画家通常关注仪式场景,卡纳莱托却偏好记录普通人的日常。这幅画的前景中,人们正在泊于圣伯多禄小岛旁的船上劳作,在卡纳莱托的时代,这是一片安静的劳动阶级社区。画面中心沐浴着阳光的圣殿与小岛同名,在1807年前一直是威尼斯的大教堂。圣殿与钟楼间的低矮建筑是宗主教宫殿,宗主教在罗马天主教会中的地位仅次于教皇,两座建筑相距咫尺之遥,侧而反映了威尼斯共和国与罗马间的紧张局势。1590年代中期,后人参考建筑师安德烈-帕拉迪奥 (1508-1580)的设计对圣殿进行改造,其优雅的外立面衬以如画的日常生活,使这幅作品成为关于威尼斯的完美纪念。</p> <p class="ql-block">彼得罗•朗吉</p><p class="ql-block">Pietro Longhi (1701-1785)</p><p class="ql-block">正在接待骑士的女子</p><p class="ql-block">A Lady Receiving a Cavalier</p><p class="ql-block">1745-1755 年,布面油面 英国国家美术馆,1948年亚瑟•盒姆新收藏中玛丽•維</p><p class="ql-block">尼夏 •篇姆斯女士遗赠 (NG5841)</p><p class="ql-block">朗吉的早期作品以祭坛面与宗教题材为主,后专注于通过小幅的室内场景表现18世纪威尼斯人的日常,井在洛可可风格的绘面中加入一丝温和的讽刺意味。面中一位着装优雅的女士正在接待一位骑士,似乎用扇子遮掩着对话。两人头戴象征高贵身份的白色发套,身后的画作描绘了爱神维纳斯与已放下号箭的丘比特,以及正在装饰潘神石柱的小天使。爱神可能暗喻前景中的女子,潘则意指她同伴的多情意園。左們的两位女仆似甲对此氛围习以为常,正低头专注于手中工作。画面额似一幕喜歌别,这种表演彼时流行于感尼斯,常以意大利话进行,角色来自日常生活。</p> <p class="ql-block">弗朗西斯科 •德•戈雅</p><p class="ql-block">Francisco de Goya (1746-1828)</p><p class="ql-block">多娜 •伊莎贝尔 •德•波赛尔</p><p class="ql-block">Doña Isabel de Porcel</p><p class="ql-block">1805年前,布面油画</p><p class="ql-block">英国国家美术馆,1896年购入 (NG1473)</p><p class="ql-block">戈雅是18世纪末19世纪初西班牙最重要的艺术家,早年为宫廷创作肖像并设计洛可可式挂毯草图,半岛战争(1807-1814)时期转为阴郁的浪漫主义风格,而他最出名的可能是围绕生命最后十年的梦魇与巫术而作的“黑色绘画”。这幅作品是戈雅最耀眼的肖像画之一,画作背面的铭文在1980年的清理重裱中被发现,表明画中人是西班牙美洲殖民地国务大臣唐•安东尼奥•德•波赛尔的妻子,她摆出自信的姿势,身着下层阶级女性装束,它在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的西班牙王公贵族中流行起来。X光品示画面下方另有一幅男子肖像,艺术家们常重复使用画布,尤其是在时局动荡物资不易获取时。</p> <p class="ql-block">18世纪是欧洲的“壮游”时代,这时富裕的年轻人开始游历整个欧洲,主要前往意大利去完成学业。他们时常研究过去的艺术,并委托艺术家创作全新作品,其中包括庞贝史.吉罗拉莫•巴托尼(1708-1787)的肖像画,克劳德一约瑟夫,韦尔内(1714-1789)和卡纳莱托(1697-1768)亦真亦幻的风景画。“壮游”对英国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并在塑造其艺术收藏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贵族旅行者返回家园,效仿克劳德和普桑笔下理想化的意大利风景,重新修葺他们的乡间别墅和花园。相较之下,西班牙艺术直到19世纪初才真正被英国人发现:弗朗西斯科.德 •戈雅(1746-1828)的《多娜• 伊莎贝尔.德。波赛尔 》肖像画是该艺术家最早被纳入英国国家美术馆收藏的作品之一。</p><p class="ql-block">法国在这一时期出现了新颖而又感性的洛可可风格,反映了当时法兰西学院画家之间的分歧,他们中有推崇以普桑为代表的学术古典主义,另一些则更偏好丰富的色彩,崇拜鲁本斯和16世纪伟大的威尼斯画家。洛可可风格激发了格勒兹、托马斯。庚斯博罗和戈雅等不同艺术家们的灵感,并传播至德国和意大利。威尼斯画家吉安巴蒂斯塔.蒂波罗(1696-1770)和彼得罗•朗吉在洛可可风格上又加入了一些视觉幽默元素。然而在18世纪50年代,又出现了反对洛可可画派的风潮,人们希望回归到纯粹的、理想主义的、雕塑式的古代艺术形式。</p> <p class="ql-block">梅因德尔 • 霍贝玛</p><p class="ql-block">Meindert Hobbema (1638-1709)</p><p class="ql-block">有农舍的树林</p><p class="ql-block">A Woody Landscape with a Cottage</p><p class="ql-block">约1665年,布面油画 英国国家美术馆,</p><p class="ql-block">1876年韦恩•埃利斯遗赠 (NG995)</p><p class="ql-block">霍贝玛在十五岁时成为孤儿,两年后被著名风景画家雅各布 • 范 •鲁伊斯代尔 (1628/9?-1682)收为学徒。受老师影响,其早年作品充满戏剧化构图,后发展出个人风格,色调趋向明快。霍贝玛擅长构建大型林地场景。他的许多创作都由特定元素组成,几乎可以确定绝大多数并非实景,而是在画室中完成,可能是基于其家乡附近林地虛构的理想化乡村景致。这件作品充满蜿蜒曲线,就连屋顶轮廓也被周遭树叶柔化。画面构图平衡,树冠与云朵呼应,前景中三个人物构成中轴对称。此画另有三个版本,细节略异,分别藏于阿姆斯特丹国立博物馆、海牙的毛里塔尼亚博物馆和华盛顿国家美术馆。</p> <p class="ql-block">安东尼 •凡•代克</p><p class="ql-block">Anthony van Dyck (1599-1641)</p><p class="ql-block">约翰•斯图亚特勋爵</p><p class="ql-block">与其兄弟伯纳德•斯图亚特勋爵</p><p class="ql-block">Lord John Stuart and His Brother, Lord Bernard Stuart 约1638年,布面油画</p><p class="ql-block">英国国家美术馆,1988年购入 (NG6518)</p><p class="ql-block">凡•代克是17世纪继鲁本斯后最重要的佛兰德画家,年轻时曾任鲁本斯的助手。他深受意大利文艺复兴艺术,尤其是提香作品的影响,擅绘肖像,兼工神话与宗教绘画,其作品以为英王查理一世及其朝臣所作肖像最为人熟知。</p><p class="ql-block">这幅真人大小的双人肖像描绘了第三代伦诺克斯公爵最年幼的两子,左侧倚着石座的是约翰勋爵,他的弟弟伯纳德勋爵回头望向画外,仿佛观者打断了他们的谈话。两人的姿态与所着华服彰显其财富与地位,画面的低角度构图亦暗示人物的傲慢。凡•代克尤擅表现奢华织物的质感与光泽,这正是其肖像画在当时广受贵族欢迎的原因之一。</p> <p class="ql-block">伦勃朗 Rembrandt (1606-1669)</p><p class="ql-block">63岁的自画像</p><p class="ql-block">Self Portrait at the Age of 63</p><p class="ql-block">1669年,布面油画</p><p class="ql-block">英国国家美术馆,1851年购入 (NG221)</p><p class="ql-block">伦勃朗堪称荷兰历史上最伟大的画家,一生中绘制了大量肖像画。他借鉴了提香的色彩和卡拉瓦乔戏剧性的用光,通过明暗对比描摹面庞,使表情不过于直白,而能洞悉人物内心的真实。伦勃朗在四十年的职业生涯中留下约八十幅自画像,包括素描、蚀刻版画和油画。这幅画像作于1669年,是其去世前几个月所绘三幅自画像之一。X光的透视显示画家起初把自己描绘成手持画笔的形象,随后改变主意,将关注点聚焦于衰老面部的色泽和纹理。人们常认为伦勃朗此类自画像是自我分析的写照,但它或许只是艺术家在尝试不同技巧,以探索为年长赞助人进行肖像创作的经验。</p> <p class="ql-block">印象派是指19世纪末在巴黎活动的一个松散的艺术家群体。“印象派”一词最初带有贬义,首次出现在1874年的一场展览上,用以描述这个群体的作品。印象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为马奈、塞尚、雷诺阿和莫奈等,他们在创作中通常采用明亮的色彩,强调光影变化效果,并经常关注现代生活中的非传统题材。在摄影技术出现期间,他们的作画模式类似于相机拍摄的“快照”。印象派画家通常在户外作画,直接面对主题进行创作,记录下对周国环境产生的即时而自然的感受。</p><p class="ql-block">莫奈在晚期时隐居到法国北部的吉维尼,在那里建造一个大型工作室,并培育了拥有200多种鸢尾花的水上花园,它们成为画家晚期一些富有表现力的大尺幅画作的灵感来源。高更和梵高之间的友谊非常浓烈,他们是当今最受欢迎的后印象派画家,尽管在世时都没有受到赏识。高更非常仰慕塞尚,试图在自己的作品中模仿其极具结构性的技法;而梵高对色彩令人赞叹不已的运用及其生动活泼的笔触,给人以一种强烈的自然活力和艺术家独特的个性特色。</p> <p class="ql-block">克劳德•莫奈</p><p class="ql-block">Claude Monet (1840-1926)</p><p class="ql-block">鸢尾花 Irises</p><p class="ql-block">约1914-1917年,布面油画</p><p class="ql-block">英国国家美术馆,1967年购入 (NG6383)</p><p class="ql-block">莫奈是法国著名的印象派风景画家,其作品《印象•日出》成就了这场艺术运动的命名。他乐于探索光与影的运动,经常对同一对象作多次描绘,从自然的光色变幻中捕捉美丽的瞬间。莫奈最喜欢的花卉之一是鸢尾花,他在自己的水上花园里种植了许多不同品种。1914年至1917年,他绘制了约20幅鸢尾花,很多有着不同寻常的视角。此作品中,莫奈使用了大量浓重的紫色、蓝色和绿色,而边缘处是一些明亮的留白。他的双眼当时正饱受白内障困扰,极大程度影响了视力。这幅两米高的巨作于莫奈去世时仍留在工作室内,所以尚不清楚是否已完成。</p> <p class="ql-block">约翰•辛格 •萨金特</p><p class="ql-block">John Singer Sargent (1856-1925)</p><p class="ql-block">酒杯 Wineglasses</p><p class="ql-block">可能作于1875年,布面油画 </p><p class="ql-block">英国国家美术馆,2018年代替遗产税由英国政府接收并分配给国家美术馆 (NG6670)</p><p class="ql-block">萨金特生于佛罗伦萨,父母是美国人,但他一生大多在欧洲度过,是其所在时代的肖像画领军人物。他使用松散又忽隐忽现的笔触,没有混合颜料,来表现形式并创作新鲜感,也十分着迷于光影效果和笔触的流畅度,直接用蘸满颜料的笔在画布上作画,受到了印象派影响。该作品描绘的场景可能是咖啡馆或私人花园,虽无人在场,但两个酒杯却让人浮想联翩,或许这个露台刚见证了一场浪漫约会。萨金特擅长表现光影变化和其投射在不同材质和纹理上的效果,例如在这幅画中,他巧妙地捕捉到阳光如何照亮沙地的细节。他甚至观察到光线穿过红酒杯底座,而不是将其描绘在阴影中。</p> <p class="ql-block">让-巴蒂斯塔-卡米耶•柯罗</p><p class="ql-block">Jean-Baptiste-Camille Corot (1796-1875)</p><p class="ql-block">倾斜的树干</p><p class="ql-block">The Leaning Tree Trunk</p><p class="ql-block">约1860-1865年,布面油画 英国国家美术馆1910年素廷遗赠 (NG2625)</p><p class="ql-block">柯罗是巴比松画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其风景画不仅重现了真实景观,还反映了当时的情绪和氛围。他的作品对19世纪后期风景画家影响甚巨,尤其是热衷于研究光线变化的印象派画家。这幅宁静的湖边桦树景观是柯罗在19世纪60年代早期绘制的几幅类似场景之一,他在多幅描绘树木的作品中,严格根据素描进行创作,但这幅作品中,他还原了树木的本质,将其作为构图中的风格化装饰元素。画作表面留下许多颜料微粒,产生一种闪闪发光的效果,近距离观察时仿佛看到物体溶于背景中,该颜料处理方式以及灰绿色的大规模使用均体现柯罗这一时期的风格变化。</p> <p class="ql-block">保罗•塞尚 Paul Cézanne (1839-1906)</p><p class="ql-block">画室中的火炉</p><p class="ql-block">The Stove in the Studio</p><p class="ql-block">约1865年,布面油画 英国国家美术馆,</p><p class="ql-block">1992年通过“替代遗产税计划”从海伦•切斯特 •比替女士的遗产中获得 (NG6509)</p><p class="ql-block">塞尚是法国后印象派画家,西方现代画家称其为“现代绘画之父”。他早期的作品兼具浪漫主义与古典主义的特色,后期发展出更轻盈明快的绘画风格,作品以强烈的构图秩序感、简化的形式以及色彩的平面化显著。这幅绘画是塞尚的早期作品,可能完成于其在巴黎的工作室中,体现了波西米亚式的艺术家在巴黎谋生的艰辛。画面看似简单,实则各物件的位置得到精心安排,构图被水平和垂直分割形成了一个框架。这幅画的视角令人困惑,观者似乎从火炉上方向下俯视,但视线却与桌子顶部的高度齐平。使用深色调以及大面积的黑色是塞尚该时期作品的典型特征。</p> <p class="ql-block">保罗 高更 Paul Gauguin (1848-1903)</p><p class="ql-block">窗前果盆和啤酒杯</p><p class="ql-block">Bowl of Fruit and Tankard before a Window</p><p class="ql-block">可能作于1890年,布面油画 </p><p class="ql-block">英国国家美术馆,2006年西蒙•塞恩斯伯里遗赠 (NG6609)</p><p class="ql-block">高更是法国最重要的后印象派艺术家之一,在生前不受赏识,直到去世后,其作品才通过巴黎的一场展览获得公众认可。他的早期风格受印象派画家毕沙罗的影响,后期找寻更结构化、更严谨的画法。在塔希提岛生活时,他受当地原始艺术的启发,创作了众多名作。1880年左右,高更正摆脱印象派自然且浓厚的氛围,他购买了先锋艺术家塞尚的静物画《高脚果盘、玻璃杯和苹果》,并创作这幅作品,以表示对塞尚的致敬。他重复了塞尚静物画中的许多元素,如水果、陶器等。窗外密集的屋顶不是高更当时居住的布列塔尼风光,而像是塞尚生活和工作的普罗旺斯的景象。</p> <p class="ql-block">18世纪时,英国开始恢复曾在中世纪欧洲艺术占有一席之地的领先地位。</p><p class="ql-block">对艺术家的培训开始得到改善,在19世纪初期,英国国家美术馆等一批公共博物馆机构相继成立,使所有人都能欣赏和学习艺术,尤其是在伦敦地区。</p><p class="ql-block">这一时期的英国艺术以肖像画和风景画最为突出。庚斯博罗、雷诺兹和芳伦斯延续了凡•代克和17世纪其他伟大肖像画家的传统,致力于大规模地描绘英国社会中时尚又显贵的人物。</p><p class="ql-block">康斯特布尔常常借鉴过去的艺术形式,并发展出一种高度创新的风景画方法。他决心在工业化永远改变萨福克乡村之前,用画笔来捕捉家乡的美丽风光,他描绘了许多儿时熟悉的景色,创作出具有纪念意义的自然主义油画。相比之下,透纳则对现代化进程十分着迷,在他的风景和海景画中纳入蒸汽火车和拖船等新技术元素,并成功地将这些现代主题融入植根于传统的新艺术风格。透纳熟悉荷兰黄金时代海洋绘画,并对17世纪法国画家克芳德非常钦佩,使其笔下的风景画充满了以光、氛围和天气为主导的诗意效果。</p> <p class="ql-block">文森特• 梵高 </p><p class="ql-block">Vincent van Gogh (1853-1890)</p><p class="ql-block">长草地与蝴蝶</p><p class="ql-block">Long Grass with Butterflies</p><p class="ql-block">1890年,布面油画</p><p class="ql-block">英国国家美术馆,1926年通过考陶尔德艺术基金赞助购入(NG4169)</p><p class="ql-block">梵高是最受欢迎的后印象派画家之一,在创作中常使用浓重的颜料和强有力的笔触,试图通过明亮鲜艳的色彩来表现丰富的情感。1889年5月至1890年5月,梵高因精神状況不稳定,在法国南部的圣保罗 •德•莫索菜精神病院就医。情况好转时,院方允许他在医院的一些特定场所作画,其中包括一片梵高所称的“废弃花园”。此间他创作逾150幅作品,其中诸多素描和油画作品都描绘了这片人迹罕至的花园。此幅作品也同样聚焦于这片草地,浓墨重彩的笔触在不同方向上彼此叠加,呈现出生机盎然的景象。几只白蝴蝶在绿丛中飞舞,通往远方的小径给人以无限遐想。</p> <p class="ql-block">爱德华•马奈 Edouard Manet (1832-1883)</p><p class="ql-block">咖啡厅演奏会的一角</p><p class="ql-block">Corner of a Café-Concert</p><p class="ql-block">约1878-1880年,布面油画</p><p class="ql-block">英国国家美术馆,1924年通过考陶尔德艺术基金赞助购入 (NG3858)</p><p class="ql-block">马奈是法国印象派画家,是印象派的重要先驱。他主张直接临摹实景实物,并在现代生活中选取新颖的题材作画,自由处理颜料及光影效果,呈现了现实生活的城市缩影。 1872年起,马奈创作了多幅展示巴黎咖啡馆、花园音乐会、小餐馆的作品,其中包括此画作。酒馆的女服务员端着许多杯啤酒服侍客人时能做到一滴不洒,马奈对此尤感兴趣,因而他邀请店中技艺最娴熟的女服务员作为他的模特,绘制大尺幅作品。但在创作过程中,他决定将作品一分为二,分别完成。这幅作品为右半部分,左半部分现藏于瑞士温特图尔的莱因哈特艺术馆。</p> <p class="ql-block">皮埃尔-奥古斯特•雷诺阿</p><p class="ql-block">Pierre-Auguste Renoir (1841-1919)</p><p class="ql-block">浴者</p><p class="ql-block">A Bather</p><p class="ql-block">约1885-1890年,布面油画 </p><p class="ql-block">英国国家美术馆,1961年安东尼爵士和霍恩比夫人赠送(NG6319)</p><p class="ql-block">雷诺阿是印象派的领军画家之一,发展出了一种绘画技巧,通过断裂的笔触和纯正美丽的色彩组合,捕捉到绘画对象的光影动态效果。他的画作始终描绘欢愉的场景,不含丝毫灰暗严肃的情绪。1881年的一次意大利之旅激发了雷诺阿尝试以古典传统描绘裸体的兴趣,他尤为欣赏拉斐尔、委拉斯贵兹和鲁本斯,作品中可看出这些艺术家对他的影响。画中的裸体女性坐在条纹浴巾或裙衣上,头发盘成时尚式样,似乎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背对着我们在溪边梳头。描绘裸体女性的传统源于古希腊神话和圣经故事。雷诺阿在作品中用画笔营造出模糊效果,捕捉了人物和周围环境融洽的美感。</p> <p class="ql-block">享利 •雷班爵士</p><p class="ql-block">Sir Henry Raeburn (1756-1823)</p><p class="ql-block">弓箭手</p><p class="ql-block">The Archers</p><p class="ql-block">约1789-1790年,布面油画 </p><p class="ql-block">英国国家美术馆,2001年通过“替代遗产税计划”获得 (NG6589)</p><p class="ql-block">雷班是最负盛名的苏格兰画家之一,尤其擅长肖像画的创作。其作品人物形象鲜明,极富现实性,用色大胆且具有戏剧化效果。这幅画描绘了十几岁的罗伯特和罗纳纳德•弗格森兄弟享受射箭运动的情景,当时这项运动正在经历一场时尚的复兴。从画面的构图中推测,年纪稍长的罗伯特 (1770-1840)位于左侧,占据主要地位,而弟弟罗纳德(1773-1841) 位于右侧。此画在构图、灯光和色调对比方面都极为复杂。明亮的灯光映衬下,罗伯特的轮廓特别优美,而罗纳德则完全在阴影中,被哥哥绷紧的弓弦框中。该作品可以追湖到雷班绘画生涯的早期,也是他奠定地位的作品之一。</p> <p class="ql-block">托马斯 • 庚斯博罗</p><p class="ql-block">Thomas Gainsborough (1727-1788)</p><p class="ql-block">拉尔夫•朔姆贝格医生</p><p class="ql-block">Dr Ralph Schomberg</p><p class="ql-block">约1770年,布面油画 </p><p class="ql-block">英国国家美术馆,1862年购入 (NG684)</p><p class="ql-block">庚斯博罗是18世纪后期英国最杰出的肖像画家之一,也是英国风景画学派的创始人之一。他研究凡•代克克的画作,描绘出人物的优雅和布料的昂贵,以吸引富有客户。他用色大胆精致、笔触如羽毛一般,是国王乔治三世(1738-1820)及其王室成员最喜爱的画家。在巴斯居住期间,庚斯博罗为曾治疗过自己和大女儿玛丽的四位医生作画,其中包括治愈玛丽“谵妄热”的朔姆贝格医生(1714-1792)。这幅画可能是庚斯博罗用来代替医费而作的。画中的朔姆贝格头戴优雅卷翘的假发套,手持一根手杖,置身于昏暗天空下一处狂野浪漫的风景中,与这一时期庚斯博罗所作的其他男性全身像的构图背景相呼应。</p> <p class="ql-block">大卫-威尔基 David Wilkie (1785-1841)</p><p class="ql-block">跑在祈祷台上的年轻女子</p><p class="ql-block">A Young Woman Kneeling at a Prayer Desk</p><p class="ql-block">1813年,桃花心木板油画 </p><p class="ql-block">英国国家美术馆,2014年通过马西娅-莱小姐的慷慨遗产资助购藏(NG6650)</p><p class="ql-block">威尔基是苏格兰画家,以创作风俗画、历史画和皇家肖像画而闻名,后来成为国王威廉四世和维多利亚女王时期的首席宫廷画家。这幅小型画像用色丰富,显示了威尔基娴熟的绘画技巧。画面充满饱和的深色调,女孩长袍的红丝绒、白袖子和衣领上的薄涂,让人联想起荷兰古典大师的作品风格。这位女孩是第一代马尔格雷夫伯爵的12岁女儿奥古斯塔•菲普斯,她跪在家庭礼拜堂的祭坛前,双手在一本打开着的《圣经》上作祈祷状。我们似乎打断了她的祷告,她转过身来看着我们。该作品作于奥古斯塔去世当年,可能为了纪念她,令人心酸。</p> <p class="ql-block">托马斯 •劳伦斯爵士</p><p class="ql-block">Sir Thomas Lawrence (1769-1830)</p><p class="ql-block">红衣男孩</p><p class="ql-block">The Red Boy</p><p class="ql-block">1825年,布面油画 英国国家美术馆,</p><p class="ql-block">2021年通过英国国家美术馆美国之友、吉利恩-克利弗小姐遗产、艺术基金(通过天夫森基金会拨款)、阿勒萨尼收藏基金会、曼尼、布丽吉塔•戴维森慈善基金会、 威廉•夏普先生以及业余爱好者协会慈善信托的赞助购入 (NG6692)</p><p class="ql-block">劳伦斯是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欧洲最优秀的肖像画家之一,继承了庚斯博罗、雷诺兹和凡•代克的画风。</p><p class="ql-block">这幅画细腻地描绘了第一代杜伦伯爵六、七岁的儿子查尔斯 • 威廉•兰姆顿,是其公认的杰作,并成为首幅印在英国邮票上的画作。男孩坐在岩石座椅上,俯瞰月下的大海,沉浸在大自然中。他的苍白皮肤 柔软的红色丝绒套装和松散的蕾丝衬衫,使其更显得迷茫和脆弱,仿佛感受到大自然崇高力量的启示。大自然是最好的老师,挑战着每个孩子视自己的感受自由发展。身旁的鲜花象征着他的年轻,但这是一个凄美的细节一其于13岁因病去世。</p> <p class="ql-block">约翰 •康斯特布尔</p><p class="ql-block">John Constable (1776-1837)</p><p class="ql-block">史特拉福磨坊</p><p class="ql-block">Stratford Mill 1820年,</p><p class="ql-block">布面油画 英国国家美术馆,</p><p class="ql-block">1987年通过“替代遗产税计划”获赠</p><p class="ql-block">(NG6510)</p><p class="ql-block">康斯特布尔是如今英国最受喜爱的风景画家之一。他在自己国家的风景中看到美和尊严,从鲁本斯和克劳德的作品中寻求色彩和构图灵感,使笔下的英国风景呈现出永恒的壮丽。他的主要创作题材来源于其出生和成长的萨福克乡村,想在工业化进程不断改变环境之前,记录故乡风光。该作品的构图依据了康斯特布尔创作的一幅油画素描,画面中的史特拉福磨坊位于树荫下,阳光在树木间嬉戏,酒落在蜿蜒河流旁的一道窄门上。这是他在皇家美术学院展出的六幅所谓的“六英尺”画作中的第二幅作品,同为英国国家美术馆藏的《干草堆》是该系列第三幅作品。</p> <p class="ql-block">约瑟夫•马洛德•威廉•透纳</p><p class="ql-block">Joseph Mallord William Turner</p><p class="ql-block">(1775-1851)</p><p class="ql-block">海洛和利安德的离别</p><p class="ql-block">The Parting of Hero and Leander</p><p class="ql-block">1837年前,布面油画 英国国家美术馆,</p><p class="ql-block">1856年透纳遗赠 (NG521)</p><p class="ql-block">透纳是英国浪漫主义画家,被称作“光的画家”善于描绘光与空气的微妙关系。他从沉船、火、自然灾害和现象中获得创作的想象力,也沉醉于描绘现代机械和工业化带来的变化。该作品描绘了古希腊神话中海洛和利安德的爱情故事,海洛是爱神阿佛洛狄忒的女祭司,住在分隔欧亚两大洲的海勒斯邦海峡上的一座塔里。她爱上了住在亚洲的利安德。海洛每晚都会点灯,引导利安德前来身旁陪伴。一天晚上,灯被意外吹灭,利安德不幸淹死,悲痛的海洛从塔上一跃而亡。有别于把主要人物置于构图中心的绘面惯例,该作品将画面中正在诀别的情侣置于水边的阴影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