裕固族舞蹈创作题材中的现实性与虚构性

乐音的田野

<p class="ql-block">作者:全先锋</p> 舞蹈创作需要讲明两个问题,一个是作品要“说什么”一个是作品“怎么说”,前者是对创作题材的表达,即对文化“选择”与意义“阐释”两个面的“分析”,后者是对创作题材的“艺术实践思维”构建。“而舞蹈题材所谓题材,是指舞蹈作品中直接描写的生活现象,是舞蹈编导对其掌握的社会生活素材进行选择、提炼、加工后作为作品内容的材料”。舞蹈创作题材的正确选择将会引领文化的正确“传承”与“诠释”,因此对创作题材的甄选是创作出优秀舞蹈作品重要的第一步。“传承”和“诠释”文化,就舞蹈创作而言则为创新,“对“创”和“新”的新认识,在先期已经确认艺术的创造,实际上根本就不可能是一个完全的创造的前提下,进一步领会创造是创造,发现也是创造……是对客观事物的新认识,是对一种旧有经验的重新经验。其中,积淀于其中的那份从容不迫和恬淡平静是非常动人的。”在这我们如何将旧有的舞蹈题材予以新的生命是舞蹈编导的思维,这将更好地对文化进行“传承”和“诠释”。<br><br>本文探讨裕固族舞蹈创作题材更多的运用了“文献记述法”和“田野调查法”“口述史的采访法”,前者是相对于裕固族舞蹈的存在而言,而后两者更多是面对裕固族舞蹈的现状和发展,前者是理论上的分析,后两者更多的是针对舞蹈创作真正的意识存在舞蹈题材,是对于裕固族舞蹈创作可行性题材存在现状的调查和分析,也是对未来裕固族舞蹈发展的自我认识思考的一个层面。<br>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双人舞</h3> <b>一、当代裕固族舞蹈创作“缘说”</b><br><br>当代裕固族舞蹈创作可追溯于上世纪五十年代初,全国唯一的裕固族自治县张掖市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建立前。随着中国的发展和社会现代化的推移,这一“传奇”的民族舞蹈悄悄地解开了她的神秘面纱,从肃南县“乌兰牧骑文艺工作队”到甘肃省民族歌舞团,历经半个多世纪“修剪”,展绽开了一朵朵反应裕固族服饰、生活的舞蹈花朵。舞蹈工作者们依据裕固族“传统”的“本体”文化内核创编的新时期舞蹈语言(动作)和作品,更多地在对时代生活表达和刻印在思想意识的统一性当中,立足于华夏文明和中国人口较少民族文化事业的时代发展。<br><br>1959年到1962年是肃南裕固族自治县民族歌舞团发展史上的四个阶段的第一个阶段,这一阶段主要创作的作品也是当代裕固族舞蹈创作的“源头”,主要以表现人民群众劳动和思想意识集中的体现,作品有《裕固族劳动舞》《炼钢舞》《隆畅河畔风光好》等。最初的裕固族舞蹈创作题材选择了具有时代发展需要的题材,具有时代性的直抒家国情怀的艺术表达形式,是一种社会发展大背景下镜映中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反应“实事求是”的现实题材的艺术创作,同时开启了裕固族舞蹈当代创作的起源。那一时期的“劳动舞蹈”是最具典型的舞蹈创作,如:《裕固族劳动舞》《割草舞》《铺毡舞》《织褐子》等,再一种则为“借景抒情式舞蹈”,这类舞蹈更多的是“以景言志”的意识思维的诠释。由于这一时期处于历史发展的动荡时期,舞蹈作品的存在更多是一种“实虚的舞蹈创作结构”。<br><br>1974年11月15日肃南裕固族自治县文艺工作队成立,标着着裕固族舞蹈创作进入新时期,这一时期的裕固族舞蹈创作题材更多的是一种民俗文化的解读,对于裕固族民俗的展现,如作品《迎亲路上》等,属裕固族舞蹈现实题材的创作。<br><br>1992年“肃南裕固族自治县文艺工作队”更名为“肃南裕固族自治县民族歌舞团”标着这裕固族舞蹈创作进入时代洪流,反映时代发展和裕固族幸福生活的现实题材舞蹈不断被创作出,如:《红缨帽》、《祝福歌》等。<br><br>二十一世纪裕固族舞蹈创作通过几代裕固族舞蹈工作者的努力具有了与其她民族同步发展的新时代“脚步”,同为实现伟大中国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时代步伐砥砺前行。这一时期的舞蹈作品有舞女子群舞《裕固族盛装舞》、歌舞剧《裕固族姑娘就是我》《裕固风华》等,作品展现当下裕固族激情盎然的民族生活风貌,体现了裕固族民族“多元一体化”发展的新征格局,促进裕固族“内部多样性,外部一体化”的民族发展情怀。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女子群舞</h3> <b>二、当代裕固族舞蹈创作题材、舞种的分类与认识</b><br><br>(一)裕固族舞蹈创作题材分类<br><br>“社会大环境”下的当代中国舞蹈创作题材类型可以分为:现实题材类型、传统舞蹈题材类型、传统文化题材类型、拟人化题材类型、革命历史题材类型五大类,其中传统文化题材类型包含着传统文化中的虚构性文化。当代裕固族舞蹈创作题材包括了以上五种全部类型。<br><br>(二)裕固族舞蹈种类分类<br><br>裕固族舞蹈语言相对匮乏,但舞蹈种类丰富。裕固族舞蹈种类的分化,首先是民族发展过程中的文化遗存,这里包括民风民俗、宗教信仰、劳动生产等,有等同其它民族的“大众”舞蹈,如:体育竞技舞蹈(赛马舞)、宗教舞蹈(仪式舞蹈)等,也有完全区别其它民族的“小众”舞蹈,如:体育竞技舞蹈(顶杠子)劳动舞蹈(织褐子)等。<br><br>(三)裕固族舞蹈题材的辩证<br><br>裕固族舞蹈题材不等同裕固族舞蹈创作题材。裕固族舞蹈本身有舞蹈题材的分类,大众对它的分类是:人文故事、传说故事、民风民俗,这种分类更多的在于对文化的解读,更靠近文学思维的分类。另外一种分类则根据舞蹈作用进行分类,如:劳动舞蹈、祭祀舞蹈、娱乐舞蹈。这是现实题材的需要和反应。“现实”在一定程度不单单泛指学理上的“实事求是”,也有生活伦理的“实事求是”,那就是人民对于事物的刚需而产生的“综合性艺术”,这里包括的大传统的“事实”也有“生活伦理”小传统思维意识的“事实”,不能在单一艺术中被剥离出,成为一种“共生性”或者说“缠绕”的艺术。实例如:裕固族婚俗礼仪上的歌舞、寺院宗教中的仪式舞蹈等。<br><br>(四)裕固族舞蹈创作题材的辩证<br><br>针对当代舞蹈创作题材的舞蹈分类,我们主要在于对舞蹈创作题材进性两大类的分析和研究,即:现实题材和虚构题材。前者是对于真实存在的、发生的和正在发生的事与物的体现,后者更多的是虚构的、传说的、“口头性” 的虚拟的事与“物”更多的在于一种思维意识活动的表达。但,对于裕固族舞蹈创作题材中,现实题材分析不得不提到的一个问题就是“回避现实题材”也可以称之为“假性现实题材”问题,这是由于裕固族民族历史发展造成的,是族群对民族历史的“现实”记忆,这种“现实”记忆只存在族群内部,族群外部作为“他者”更多的认为是“虚构题材”。历史没有留下对这一问题的痕迹,不能在历史的角度考究问题,只是作为口头文学化的文学范本不能够成为某种意义上真正“现实题材”的理论依据。<br><br>“‘真实’与‘虚构’这一对概念在文学活动中互相制衡、互相依托、并行发展的脉络。”在舞蹈创作当中现实题材和虚构题材同样具有“互相制衡、互相依托、并行发展”的特征。两者的制约是新时代中国舞蹈创作的良性发展的基石,是构建“和谐”、“创新”、“共同”的时代舞蹈创作理念之道路。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男子群舞</h3> 三、现实题材:“历史”的镜映法理的“真实”<br><br>“现实”即为真实,亦也为非虚构,是“法理”的思想。<br><br>(一)现实题材的认识<br><br>“现实题材”我们常常和“历史”联系,这是一种错误的理解,“现实题材和历史题材是两个相对的题材概念.以时间为划分标准”。这里的“历史”指的是时间,在这段时间内从国家到个人发展的意识形态和真实生活的“镜映,是存在法理认知为前提的创作思考。“现实题材”舞蹈创作是指从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变革中选择的事与物,是中国当代社会发展以艺术这一形式的陈列,是精神文明建设与意识形态思想内涵的表现形式。现实题材,具有丰富的信息量,强烈的时代感和深刻的现实意义。在创作过程中,注意反映现实生活的主流,“编导—演员—观众”三者层面的统一给予信心和鼓舞。<br><br>在舞蹈创作当中,现实题材更注重叙事,故事情节较为“直白”具有正能量,是一种讲故事“留白式”的情感表达和剧情思想意识的内在突围。现实题材的舞蹈创作更多的是一种“多元的民族认同”,突出区域文化特性,注重时空维度的转换和应变,圆话作品内部结构矛盾。在舞蹈创作当中“结构”矛盾是将作品趋于正反两面的杠杆,作品色彩、故事、音乐以及外部因素(服装、道具)对现实题材舞蹈结构的“冷却”,借助“真正意义的结构”这个特定创作思想解释对现实题材内涵认识。<br><br>“现实题材”舞蹈创作具有它的困难性,“一方面,在于现实题材是发生在离我们较近的事件,没有“深扎”的毅力和“潜心”的情怀难以看清真相、发掘新意;另一方面,在于现实题材中的日常生活形态对于舞蹈表达是一种全新的经验,需要在观众的“日常理解”和舞蹈编导的“诗性表达”中找到平衡点,建立新通道。”<br><br>(二)现实题材的作用<br><br>“现实题材”的存在是中国近代国情赋予艺术创作的时代使命。现实题材创作最大的意义在于记录当下中国的历史,记录新时代。新时代里的社会生活、精神追求、人生命运,相信好的作品是能流传下去的。现实题材的舞蹈创作需要编导具有在纷繁复杂的现象中抽离出本质、本真的能力,要有透视生活、分析生活、提炼生活的能力,这是创作好现实题材舞蹈的基础。而真情实感的表达,对生活的敬畏,对写作的敬意,都会潜移默化体现在作品的“字里行间”流露。<br><br>“现实题材”“舞蹈作品要顺应社会、服务人民,舞蹈应该创作出无愧于时代、反映现实生活、激发人们积极向上的现实教育意义的作品,那么舞蹈语汇的选择和运用是创作环节中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一部分,并且起着重要的作用。”“我们倡导“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就要在现实题材的真实性、典型性和正向性上下功夫——要追求本质的、细节的、诗性的真实,要创造性格的、环境的、时代的典型,要把握情操的、德行的、精神的正向……”因此现实题材舞蹈创作作为主要的一点则为:典型性。它的创作来源于现实反哺于现实,是现实生活的缩影。<br><br>(三)裕固族舞蹈现实题材的概括认识<br><br>现实题材是新时期文艺创作的主要方向,是“历史”的镜映,追求法理的“真实性”。现实题材通常与“历史”相挂钩,表现在古代历史事件、近代历史事件、现代历史事件、当代历史事件。事件包含“人、事、物”等人文内涵。现实题材的民族舞蹈创作经历了民族化编创题材的挖掘、程式化舞蹈语汇的提炼与改造、戏剧式舞蹈结构的确立三个时期,裕固族舞蹈同样如此。从单一的民族舞蹈到具有多元思想的舞蹈作品,再到戏剧化的歌舞剧表演形式。<br><br>裕固族地处河西走廊中部,祁连山北麓,从古至今都占据着重要的地理位置,同样也留下了重要的舞蹈创作资源,为今天的现实舞蹈题材提供了中国要的元素和舞蹈“情感”。在整理裕固族舞蹈创作现实题材当中,我们发现历史遗存的现实题材包括:石窟壁画、墓室壁画、文化遗存等,同时也包括了近代的人文文化、民风民俗。<br><br>换一个角度思考认识裕固族舞蹈创作现实题材,我们可以更为具体的将裕固族民族历史、具有典型的历史节点如:东迁、裕固族社会经济流动、宗教信仰,西路军在肃南事实故事,如:红女人、裕固族牧民追击国民党溃兵事件,典型人物如:萨娜玛珂以及绝大多数的民风民俗等等,这些看似不具有同等意义的“平行线性”,在舞蹈创作上却具有“同体”的创作题材范围。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女子群舞</h3> <b>四、虚构题材:文化诠释的学理的“虚构”</b><br><br>“虚构”即为非真实,亦也为非现实,是“学理”的思想。<br><br>(一)虚构题材的认识<br><br>虚构题材我们大笼统的思维认知就是“虚假”的没有“依据”的。在舞蹈创作题材当中我们不能以此片面地理解,不拘于语言范畴的字面意思进行拆字解读。我们在舞蹈创作当中“虚构题材”更多在于对“口头文学”的解读。在这里我们可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具有“依据”可查,一部分是无“依据”可循的。这里的“依据”更多的与“历史”有关。我们把20年作为一个文化“史学年”,通常“口头文化”的时间超过了这一时间范畴,已经在“历史学”当中成为一种“事实”,但这种事实在舞蹈创作当中归属于“虚构题材”。<br><br>虚构的题材创作我们常常与“创造性”相联系,“艺术活动能够启动创意思维,本文并不想再次论证这个观点,而是希望借助这个观点指出,作为与艺术活动有相同功能的虚构写作对创意思维训练的方法意义。”所以在舞蹈创作当中虚构题材的舞蹈作品,在创作当中给施以命令的编导来讲更具有挑战性和趣味。<br><br>(二)虚构题材的作用<br><br>虚构题材更多存在文学范畴特别是口头文学当中,近年来更多在从口头文学以“口述史”的研究形式转向书面文学,为艺术创作提供了更为详细的、直观的创作题材选择。虚构题材的存在,在于人本身精神和意识形态的追求。从文学的范畴中,属于精神文明建设,在艺术创作的层面是将是一种“文学虚构对现实的困境”,舞蹈艺术创作当中的虚构性题材在于人大脑思维能动的辩证意识思维上存在的,但不具有“法理”所拥有的现实性即真实性,只具有学理的“文学性”,因此面对虚构性的舞蹈题材我们要一分为二理想的理解和认识。<br><br>艺术创作的虚构性具有普遍性,舞蹈创作同样如此。在虚构性题材舞蹈创作当中,首先在“人文情怀”的表现,对长时间留存在民众间具有积极向上的“内涵”直观的解读。比如:对人类先进的文化内核的追求、对正确的价值观和人身观的表达、对人生命运的诠释等等。<br><br>“文学的虚构绝不是刻意掺假、妄加杜撰,愚弄或娱乐读者。虚构参与文学创作的合理性在于虚构对文学创作能产生弥补现实、逃避现实、指导现实的作用,从而能保持与发挥人类充分的想象力。”虚构性的舞蹈创作虽然不能与文学的虚构创作完全的等同,但反映了虚构性题材舞蹈创作的主要思想,那就是“以虚见实”,虚构性题材创作反映了时代思想,“借物言志”的艺术创作理念实是虚构性题材舞蹈创作的重要作用,同样虚构性舞蹈往往更能够抒发、展现舞蹈编导和舞蹈演员内在思想,能够更好地弥补现实题材的不足。<br><br>(三)裕固族舞蹈虚构题材的概括认识<br><br>虚构性舞蹈题材在于它的“不现实性”是“现实性”的对立,追求的是学理的“文学性”,不是所有的虚构题材都是“假的”,这里包含着许多“伪现实”或者说是不能够证实它是虚构的还是现实的。在“法理”的现实中不能例证被认同我们通常认为它是“虚构”,在“学理”的范畴中体现,在这里的范畴我们更多在于“文化范畴”、“道德范畴”当中。<br><br>历史遗存的虚构性题材包括:创世神话、英雄神话、自然神话、传奇神话。因此对于裕固族舞蹈虚构的整理概括,无论从“虚构”字面意思的理解还是真实的裕固族舞蹈虚构题材的整理,在这更多的就是指裕固族口头文化范围内的“传说”。同样我们也可以将部分“伪”现实题材归纳到这里。裕固族虚构题材舞蹈创作,他给编导的创作思维、创作构图更为宏观,他不被“世俗约束”没有“法理”的“鉴定”,有的就是宏观的框架和无边的遐想空间,因此对于裕固族虚构题材舞蹈创作的内涵更考验编导的创作水平,所以不论从文化范畴还是舞蹈创作领域“虚构题材”往往和创意相碰撞,“创意思维所带来的创新性不言而喻,也因此容易使人们产生误解,认为创意思维就是从无到有的创新思维过程。”而这种思维是大众的意识能动思维本质上的“生理反射”,这种意识的反射弧度相对于人体思考产生的“意识反应”较为简单。<br><br><b>五、新时期裕固族舞蹈创作的现实性与虚构性体现</b><br><br>新时期裕固族舞蹈创作,其创作思想和内容是随中华民族发展而不断变化的,具有时代性,同样也是时代发展给予舞蹈创作者的时代使命。裕固族舞蹈的“虚构性题材”创作相对“现实性题材”而言更为丰富,裕固族民族发展有讲不完的民族传说故事,从遥远的历史到近代的虚构体文学的口述,但裕固族舞蹈语言的缺乏制约着裕固族舞蹈作品的创作。<br><br>我们追查裕固族舞蹈当代创作的足迹,查阅肃南裕固族自治县民族歌舞团(乌兰牧骑文艺工作队)的团史,“翻阅”裕固族舞蹈创作记录册,我们清晰的看到留存在历史记忆中的《裕固族劳动舞》、《隆昌河畔好风光》、《迎亲路上》、《织褐子的姑娘》等等这些舞蹈往往创作表演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期,是受到历史发展大背景的影响,这一时期舞蹈的舞蹈创作为“现实题材”创作,作品更多在叙事,讲述与当下发展的“现实”问题和思想,成为社会和裕固族人民生活的一扇窗户。裕固族舞蹈的创作时间上跨度较长,这也是历史发展所导致的。改革开放后中国文艺事业复苏,裕固族人民生活处于一个相对平稳的镜面,外来思想的融入、专一的艺术工作者的浮现导致了裕固族舞蹈创作有了新的发展新版的《裕固婚礼》、《红缨帽》出现,后期反应裕固族民族幸福生活的《裕固族盛装舞》反应历史体现民族风貌的歌舞剧《裕固族姑娘就是我》、《裕固风华》等等,特别是裕固族传说故事的提炼所创作的《天鹅琴舞》被赋予了裕固族时代精神追求新面貌。<br>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女子群舞</h3> <b>结语</b><br><br>裕固族舞蹈创作题材的整理发掘是对裕固族舞蹈创作的一个新“动机”,同时也是裕固族舞蹈创作的新开端,是文化“本体”与文化“本质”的体现。近几年裕固族“虚构题材”天鹅琴舞也被舞蹈工作者经过艺术的提炼与加工后搬上舞台,通过“天鹅琴”这个“神话故事”折射出裕固人淳朴、正义、善良的一种精神品质。新时期舞蹈创作题材需要“现实”与“虚构”同步发展,资料的整理充分肯定裕固族舞蹈题材中的“现实题材”、“虚构题材”丰富,并在新时期发展的道路上焕发着更传奇的生机。 <a contenteditable="false" href="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A5OTUxOTU3Mw==&mid=2247483875&idx=1&sn=7776e8a461eaab0897490dd18f66571c&chksm=90805cd9a7f7d5cf3c3702df55f542a8f55b5280f60eee5550fe0df1d9f4294061cef05ca13a&token=1344323605&lang=zh_CN#rd" target="_blank" class="link"><i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 </i>打开链接,关注公众号“乐音的田野”了解河西走廊特色文化</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