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编辑、前言、结语/亦余</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文章/我和同事</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图片/网络</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一九六八年春,十八个血气方刚的带着“红卫兵”袖章的青年学生,从市内三所学校分配到了石家庄市七一学校,担任教师,自此我们开始了自己的教师生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那时的班级建制是以部队为标准划分,“年级”称为“连”,“班”称为“排”。我们一到学校,当天就被分配到各连排,没有实习期,也没有工作经验。好在学生只比我们小几岁,熟悉融洽只在数周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学校里主要学习毛泽东主席的文章和诗词,也从报纸上学习时事政治和英雄事迹。珍宝岛事件后,国内形势骤然紧张,中央军委要求各中学战备分散,防止苏修突袭。当时市里领导点名七一学校到革命老区井陉县苍岩山建立分校,既做战备后方基地,也想改变当时山区落后的状况。七一学校不愧是在战斗中建立的部队子弟学校,很快就进入到战时状态。学校派三连首批出发,到井陉去,把分校后方基地建在胡家滩。</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当时学校的老教师,有些没有任教。我们这些新报到的老师在各连排,或当连负责人,或当排班主任,因而带着学生去胡家滩建立后方基地,我们也就成了主力。有的去了一次,有的去了二次。每次少则一、二个月,多则半年,一直持续了近三年。近日在微信群中大家述说当年的事情时,李老师调侃道,这三年为咱们制造了峥嵘岁月。当年的靓女帅男,如今已是古稀过半,回忆当年事,篇篇情在言……</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们三连是第一批去井陉胡家滩建战备后方基地的连队。时间是六九年十一月份。一开始我和各排的学生代表打头阵去号房子。然后大部队才到。那时路况很不好,过了南障城就没路了,到胡家滩还有三十多里地,汽车沿涸水的河道行进,河滩里石头很多,我们在车里被颠得东倒西歪。早上六点多出发,直到下午才到达目的地。一下车,我就吐了,从那一次开始,我体会到了什么叫晕车。</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随连去的有后勤王师傅和大老刘(名字记不得,因他鼻子有点大,学生们逗趣说他像刘少奇,背地里喊他大鼻子,他性格开朗,好开玩笑),卫生所去的是焦大夫。</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学生们到了后,连部设在西滩,东滩主街路北有个小卖部,路南一个小院是食堂。连部规定,谁也不许到小卖部买东西,虽然孩子们都吃不饱,却很遵守纪律,从不到小卖部买东西。连里还要求在街里走时不要两手插在裤兜里,显得吊儿郎当,学生也认真按要求去做。我们的主要任务是打窑洞、挑土、建地。山区的镐头细长还有点弯,很不好抡,又是冬天,山土很硬,砸下去就只是个白点,刨下的土挑到村旁靠近河滩的一边垫地。等把土垫了有一米多厚时用水浸磁实,可是当水一冲,大量的土都灌入石缝中,心疼的学生们痛哭不已。</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由于我们在那时间较久,也要学生们有休息的时间,因此也过星期天,可以洗洗衣服,整理整理内务。学生们还自由结合,漫山遍野去捡牛粪,没那么多家伙什,学生就用自己的衣服包,回来倒在自己用石头垒起的池子里浇上水沤肥。我们那拨建好地,种上菜,我记得有大蒜等。到第二年的4月底返石回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那半年期间我们还参与了当地的民兵活动,有搜山,还搞军训,军演。一次军演,学生们在沉睡中被叫醒,紧急集合,等折腾完了,学生们问几点了,老师们告诉他们九点多。“啊!才九点啊。”山里太阳下山早,五点天黑,学生七点就入睡了。那时政治气氛很浓,正能量足足的,学生们自觉性较强,时间那么长,休息日漫山遍野自由活动,也没出现事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等后来去的连队将收获的蔬菜拿回些放到各排教室讲台桌上时,学生们都激动的热泪盈眶。从打窑洞、挑土、垒石池、建地、沤肥、种菜、出苗,历经艰辛,今天见到辛勤结晶,那情感,只有经过才深入心脾啊!</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七三年十月,我和其它老师又一次奔赴胡家滩,那次时间不长,一个月左右。是七五届那批高中生。也挑过土,还收过谷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昨晚和当年同行的胡老师聊到十一点多,好不容易睡着,三点多又醒了。当年件件事如在昨天,怎么也睡不着,索性啰嗦了上述往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作者/邱淑英老师)</b></p><p class="ql-block"><b><span class="ql-cursor"></span></b></p><p class="ql-block"><b></b></p><p class="ql-block"><b></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也是三连第一批去的胡家滩后方基地。那时,老乡家现成的房子不够住,只能住刚刚垒好的房子,我和十几个女生就住的这样的房子。地上铺一层草的大通铺,房子还没抹墙灰,我们的铺坑被正好挨着下半部分垒的石头。石头上冻着一层白霜,我和女生干部各自守着一边,挨着墙睡似乎感觉石头缝都向里进风。好在那时年轻,扛冻。早晨起床绳上的毛巾全是硬的,直接从下边托出绳子。没有水,找到连里张老师,我们就拿上工具到河边凿冰,这时摸冰下面的水感觉都是温的,几个手指头沾点水抹抹眼,这就算洗完脸了。整个寒冬腊月,我们就住在深山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大山深处,我们的主要任务是挖窑洞、取土,然后担土到村边的河滩里垫地,准备将来种菜。挖窑洞,冻土震的双手都是伤痕;担黄土,重担压得两个肩膀红肿。学生们两人中间替换,从不叫苦叫累,我一人全程,咬牙坚持。到山坡上种核桃树,刨坑难,挑水更难,的的确确是锻练。为给菜地上肥,我和学生漫山遍野地捡牛粪,没有工具就用手拾,从来没有嫌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学生住的分散,从主街后半段向上,一直到村边大队会计家,我排分住了七个地方。晚上我一个人巡查各个宿舍,检查学生是否按时熄灯(煤油灯),走在漆黑的石砌路上,身边就是十几米深的旧河道,有一次,不知什么人向我扔石头,幸亏没打到。此后,我把手电筒向身体侧方伸出一胳膊远,心想就是再扔石头也不容易打到我。还有一次,快到村边会计家时,突然从身边河道里传来小孩哭声,声音很大很凄惨。吓得我撒腿就跑,冲进学生宿舍,这里住着陈彦生几个男生,正要准备睡觉。后来听说这是猫叫春,长知识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星期天学生照例休息,我和几个男生沿山边小溪边走边摸螃蟹,搬开一块石头,就可以抓到一只躲在下边的小螃蟹。我们一直走到苍岩山下,整座山除了我们几个空无一人,半山腰几座破旧的庙宇,传说是隋朝公主三皇姑出家的地方,拾级而上,一声鸟叫,山谷里传出很大的回声,一个男生大喊“快跑”,我们不知怎的,全都跑下山,下山后相视不由得哈哈大笑。后方基地的生活,不仅有辛劳,还有欢乐。那些日子里,欢歌笑语,伴着潺潺溪水,常常在苍岩山空旷的山谷里回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作者/胡淑玲老师)</b></p><p class="ql-block"><b><span class="ql-cursor"></span></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三连返回学校后,我们四连就接力去胡家滩建设后方基地。我们是坐韩师傅的车去的胡家滩。任务是接着三连的开荒种地,同时又增加了炸石头准备盖校舍的任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男同学在孙老师带领下炸石头、搬石头。这个体力活儿很重,一天干下来,同学们又累又饿,回到宿舍后,躺在坑上再也不想动,连饭都懒得去打,尽管已经很饿。女同学到山沟里开荒,山路难走,沙土和石头混杂,一走一滑。荒地就更难挖了,遍地的野草和荆条,一镐下去,常常打到石头上,费很大的劲儿,还挖不了一小块。同学们喊着口号唱着歌,克服各种困难,一天天地坚持着干。每天收工下山时,还要拣一些柴背回来。早晨早起先去拾牛粪,没有工具,同学就用手抓着牛粪放到筐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们最盼望的是学校的汽车到来,深山闭塞,生活单调,汽车一来,既可以给我们送来蔬菜,还可以带来亲朋好友的信件,读着亲人的信,心里真高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胡家滩建设后方基地,条件艰苦,劳动强度大,几个月的劳动,不仅教会了学生劳动技能,更锻练了他们的吃苦精神和战胜困难的意志。共同的生活,使我们师生关系更加密切,同学们互相关心团结努力,圆满完成了领导交给的任务。这一段的经历,深深地留在了学生的心底,这一次的历练,推动了学生思想的成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作者/杨桂省老师)</b></p><p class="ql-block"><b><span class="ql-cursor"></span></b></p><p class="ql-block"><b></b></p><p class="ql-block"><b></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去了两次后方基地的分校。第一次是在四连,七零年四月到,同年六月返石。当时我们坐汽车到南障城村,由于河滩太难走,所以徒步三十里走到胡家滩。返回石家庄是绕行元氏走回来的,共九十多里路。中途在元氏县南佐镇吃的午饭,牛肉汤、烙饼。半途中与接我们班儿的五连相遇。</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们去时学校还没有建房子,师生全住在老乡家。我们的任务是修建分校的地基和通往分校的路,那时汽车根本开不上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七三年三月份,我又第二次去了胡家滩后方基地。当时带的学生是学校春季招的高中生,就是七五年毕业的那一批。那时学校已基本建成,教室、宿舍、伙房都有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次去了一个月就摔伤了腿,大腿骨折,必须立刻回石。因为路上十分颠簸,就让我躺在担架上,由八个学生坐在车上轮流抬着担架。现在想起来十分感谢这几个同学。也感谢杨皂印老师陪伴我度过了一生中最痛苦的时刻,我们一个屋里住了多年,像兄弟一样。</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 (作者/王锡平老师)</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们五连在徒步去胡家滩的路上与完成任务返石的四连相遇,师生相见,分外亲切,这次换防在半途中就交接完成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们经过两天的跋涉,到达学校的后方基地—井陉县胡家滩。我们的任务是继续修建校舍,每天抬石头垒墙。对于城市长大的学生们,劳动强度大,过重的体力活消耗体力,学生们饭量大增。那个时候,每人每月粮食是有定量的,孩子们显然不够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为此还发生了一件事,虽然现在看起来不可思议,但在当时却是实实在在的有关温饱的问题。</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起因是因为一碗疙瘩汤。当时全连支援地方修筑河道,同沙石打交道,很累。路途较远,我们中午不回胡家滩,每人发两个玉米饼子,外加一块咸菜,渴了就喝水。晚上收工回来,食堂给每个学生一个饼子和一碗疙瘩汤。学生们又饥又渴,这些根本不够填饱肚子,就提出要求再喝点疙瘩汤。大师傅们不给做,再三交涉也不行。看到学生又累又饿,老师们心痛,我们就自己闯进食堂,给学生们又做了疙瘩汤。这下大师傅们不干了,第二天给老师们贴出了大字报,批判老师是资产阶级享受思想,不能自找苦吃等。工宣队和连领导还为此开了一场辩论会。现在想来十分可笑,一碗疙瘩汤而已,何至于如此上纲上线。真是特殊的年代,特殊的处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作者/杨皂印老师)</b></p><p class="ql-block"><b><span class="ql-cursor"></span></b></p><p class="ql-block"><b></b></p><p class="ql-block"><b></b></p><p class="ql-block"><b></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七一年春节过后,我们六连全体师生在工宣队队长的带领下,拉练步行到胡家滩后方基地。五一节回来换季拿衣服,之后返回,坐火车到了障城下车步行回到了胡家滩。连里共五个排,四,五两个排住在上一拨五连盖的教室里。当时只盖好了五间教室,我们两间做宿舍,一间上课,其余两间留给食堂等杂用。其它三个排只能住到村子里。我们的任务同上个连队一样,继续盖房。开春后还到山上朱会沟种黄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教室东边十四间宿舍是我们六连盖的。在民工的指点下,〈后来就是我们自己找的石头)把石头从河滩山坡上背到盖房的地方。刚开始不会背,也弄不了大一点的石块,后来民工就给我们做示范,教会了我们。石头非常重,一次我背着一块上台阶,腿没站住跪在地上,石头从肩上滾落下来,砸在左胳膊上,疼了好多天,手表蒙子也坏了。更大的石头男生几个人用铁链子揽住抬,揽石头的活儿是民工做。学校附近的石头巳经不多了,所以每天早晨从村子回学校时,我们都从河滩里背上一块石头,爬个大坡,放在盖房子的地方。扛石头的活挺累,我们师生由不会到会,完成了备料任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活重学生饭量也大增。我们是过年后去的,正是青黄不接时,吃不到鲜菜。那几个月,主要的菜就是泡发的干萝卜条配黄豆。春暖花开后,山上长满了野韭菜,食堂的师傅们采了野韭菜,再放进去一点肉拌好馅,师生一齐动手包饺子,那叫一个高兴。我们排的一个女生挺能干活,饭量也大,那次吃了四十多个饺子。艰苦的生活,大强度的劳动锻炼了筋骨,磨炼了意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们在胡家滩吋,雨季之前村子里那条水渠里水量很少,到了雨季,下了一场雨,比较急,工夫不大从学校下面的沟里的水就奔腾而下,这就是山洪。刚下来的水是混的,夹杂着泥土,很快就阻断了学校到村里的路,过了好大一阵子,水逐渐清亮了,从村里到学校能过来了,但要绕路趟水过来。就是这次发大水阻断了河滩路,学校送粮的车过不来了,连部就组织学生从罗峪过去,每人十几斤把粮食背了回来。那次发水以后,河里有了水,供村里人吃水的那个渠里水也满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从学校教室后面顺河往上游走有一个大点的深潭,水深而且特别清澈,我就带着女生下水游泳。其实没有几个会的,就是在水里扑腾着玩,大家玩得非常开心。在那里第一次见到蛇在水里游,一条一尺多长的草绿色小蛇在水里游得还挺快。有时我们上山干活收工回学校时,也下水玩玩,回学校走一路,衣服也就干了。毕业后很久,学生们回忆起来还很兴奋,十分怀念那段深山里的生活,锻练了身体,增强了吃苦精神,苦而成长着,累并快乐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作者/李兰惜老师)</b></p><p class="ql-block"><b><span class="ql-cursor"></span></b></p><p class="ql-block"><b></b></p><p class="ql-block"><b></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们连队是最后一批到后方基地的,接到任务后,做了简单的动员和充分的准备,自带行李,从石家庄徒步行军走向了胡家滩。第一天晚上住在了吳家窑老乡家里,大概五十里路。第二天傍晚到达了胡家滩基地。大概五十里。学生和我大部分脚都打了泡。学校已做好了饭,同学们吃了饭就休息了。从此开始了酸甜苦辣,哭笑不得的战斗生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在那个时代早已深入人心。然而违犯群众纪律的事还是有,总是发生在星期日自由活动时间。一个星期日,三个学生到山里玩累了,渴了用老乡的柳罐打水喝,喝完水用石头把柳罐打了个洞。老乡找到学校告状。学生们一听气炸了,破坏三大纪律这还了得,在压力下,这三个学生马上承认了是自己干的。决定每人赔老乡一元。其中一个姓赵的同学对我说,我就剩九毛二了,因为刚买了八分錢邮票。此后这个学生外号就成了九毛二(天津调九毛二wwww)。后来这个学生当了兵,复员后爱打兔子,打着了就送给我,说是我把他教育好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栾台垴位于校园南侧,南边与苍岩山东西相对,山上无树木,只有草棵子和灌木丛,看上去象个馒头似的大高山。山上只有一户老人居住,山上无水,靠雨窖水生存。山下便是胡家滩,此处贫瘠,土层只有二十公分,底下便是风化了的砂石。上山须一个半小时。由于工具有限,我连每次二个排上山开荒,二个排在分校垒墙。上山开荒分为炊事班和生产大队,因为中午不下山,需要在山上炒莱烧水,借用的是山上老人的锅灶。炊事班很辛苦,需要把中午用的干粮、油盐、水面等运上山,然后在山上捡开荒挖出的草棵子和砍下的灌木枝烧火用,有时还遍山挖野菜,改善伙食。开荒队十人一组,男女搭配,分片包干,翻完一块后还得清理碎石,平整土地,周围再用石头垒起,防止水土流失。那时的学生真是能干,而且生活完全自理。中午就着山风,吃着自己炒的菜,喝着自己烧的汤,不怕苦累,心中甘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经两个多月奋斗,我们硬是在这个贫瘠的山头上开出了二十多亩平整的土地。整好土地,就交给了胡家滩村,由他们耕种。种小麦玉米不行,只能种上了大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栾台垴开荒,一般下午4点多就收工下山,因为下山需要一个多小时。有一次下山时,大部队按常走的小路归校。跟我们一起到山里来的工宣传工人不知从那里来了精神,非要我和他走右边的小路,说用军人的名誉保证,这条路近。我和他并排走了一段后,因路越来越窄,变成了一前一后,他在前。走了一段后,我就听到脚下有呼呼的声音,低头一看,一条灰土色的大蛇吐着信子从我脚前横穿小路。我一抬脚,从它身上跨过,小路很陡,由于惯性我收不住脚了,身不由己地朝下跑去,经过他身边时,他拉了我一下,没拉住,惯性继续下冲,正好前边小路旁有棵碗口粗的杨树,我便倾身一下抱住了杨树。定睛一看,几尺远的地方就是紧挨我校南墙的几十丈高的悬崖。</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工人也赶来了,看到这情景,吓得他出了一身冷汗,正是他在前边走时把蛇趟出来,才造成我的险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五年前,年已古稀的我故地重游,又来到胡家滩,来到当年我们盖的分校,看到悬崖旁的三棵杨树还在,只是比原来粗了许多。我在校门口立定,向三棵杨树深深的躹了三个躬。</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从吃完晚饭到睡觉前的这段时间,是最放松最自由的时间。学生三五成群在小溪边散步。老师们基本上分成两部分,一部分男老师和后勤工友,以刘老师为中心,在校园前院着迷地听录音机,这在当时可是时麾的东西。录音机反复播放着陕北民歌《山丹丹花开红艳艳》,还有歌颂毛主席的《我爱北京天安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女老师们则以冮南女子高老师为中心,穿过东门,来到五十米开外的小溪边,坐在水边的大石头上,或赏月听高山流水,或谈天说地家长里短。或静坐看月亮沉思,我常常和她们在一起。有一天,高老师忽然长吟一声:这里真是个谈恋爱的好地方呀。要知道,当时八个样板戏的男女主角全是孤男寡女,谈恋爱就是小资产阶级思想。这个江南小资女子真是可爱,是我的小大姐。我说,你不怕这里有野猪和豹子吗(我听老乡说有)?她说,为了爱怕什么。逗得大家全笑了。我没敢说她坐的石头底下就有蝎子和蛇,这个真有,如果当时说了,恐怕她早就吓得魂飞魄散把爱情丢到九霄云外了。我敢说,这个江南小资女跑的比谁都快。</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作者/狄小海老师)</b></p><p class="ql-block"><b></b></p><p class="ql-block"><b><span class="ql-cursor"></span></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转瞬间,五十多年过去了。芳华少女少男,已成七十五、六的老翁老太。黑发恪尽师职守,白发不悔终生志。回想当年带领学生在大山深处的生活,这是我们教师生涯中一道靓丽的风景,这种经历不是每个人都能遇到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在胡家滩建设后方基地,锻练了学生,锻练了我们。农民的淳朴,劳动的艰辛,深山凛冽的寒风,淬炼着青春,塑造着人格。山峰的坚韧、青松的顽强、幽谷的虚怀,融入血液中,成为我们终生受用不尽的精神财富。时代造就了我们的峥嵘岁月,青春无悔,终生无憾!</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14.cn/4wd4xcx9" target="_blank">我和我的第一届学生们</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