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壮的中华民国空軍。(副本)(副本)

PWK

<p class="ql-block">  人生暮年时光飞快,那一寸山河一寸血的年代离今并不遥远。</p><p class="ql-block"> 中国与日本的现代化均发端于十九世纪五十年代。</p><p class="ql-block"> 其标志是: 中国的“洋务运动”与日本的“脱亚入欧”;</p><p class="ql-block"> 其代表人物是: 李鸿章与福泽谕吉。</p><p class="ql-block"> 清朝实行的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经济变革的国策,日本实行的是全方位融入西方的政治、经济体制。</p><p class="ql-block"> 这一格局决定了历史包袱沉重的中国在现代化之路上走得跌跌撞撞。1894年“甲午海战”的失败宣告了“洋务运动”的破产。到1911年辛亥革命、帝制专制终于走到了尽头。从1927年北伐胜利中国基本统一、到1937年的中国抗战开始,仅获得了十年黄金发展期的中华民国与日本国力悬殊更巨大:</p><p class="ql-block"> 钢产量:日本580万吨,中国4万吨;</p><p class="ql-block"> 军事工业飞机及空軍: </p><p class="ql-block"> 日本年生产能力可达1600架,已拥有各类飞机3千多架。</p><p class="ql-block"> 中国非但不能制造飞机,且购买的“万国”飞机共605架中、作战飞机仅305架,也就不能互换。</p><p class="ql-block"> 飞行员数量与专业性更无可比性。 </p><p class="ql-block"> 如此巨大差异,唯有用軍人的一腔热血、与生命去填补。</p><p class="ql-block"> 才有 "我们的身体飞机和炸弹,当与敌人兵舰阵地同归于尽!" 成为中华民国笕桥中央航校的校训。这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校训、也昭示了中华民国空軍抗战的艰难与悲壮!</p><p class="ql-block"> 从1937年的“七.七事变”开始、到淞沪会战的短短四个月,上海、杭州等地相继沦陷。 到年末的南京保卫战,中国抗战处于战略退却的最艰难岁月。象大批学者、学生、难民一样,梁思成、林徽因也走在往西的流亡途中。当他们来到湘黔交界的晃县(今叫新晃县)时,林徽因病倒了,高烧达40多度。颠沛流离的人流,让在这小县城投宿成了难题。在那个风雨交加的夜晚,投宿无门、已感绝望、孑然独行的梁思成先生忽然被飘来的一首世界名曲的小提琴声吸引、他遁声而去来到了“臨楊公棧”、敲开了发出琴声的房门,啊!这里住着的八个热血青年軍人。琴声为媒让他们结识了当代学者梁思成、诗人林徽因,他们马上为梁、林一家挪出了房间,这八名年青人原来是刚被录取的中华民国空军笕桥中央航校第七期飞行员,正往昆明去空军十一航校报到。</p><p class="ql-block"> 他们先后到达了昆明,那是一段短暂、快乐的时光,每到星期天,这群着飞行员軍装、系着领带、扬溢着青春风彩的八名青年走在昆明街上,他们是到梁思成、林徽因在昆明的龙头村的小土屋家里作客。</p><p class="ql-block"> 梁、林夫妇与这八名飞行员的情缘还在续写。航校毕业时间到了,一封请帖送到了这两位名动天下的学者、诗人的手中。因为这八位毕业的空军飞行员的家庭,家长或远离昆明或处沦陷区,他们一致请求梁,林二人为他们的共同的名誉家长、参加毕业典礼。 </p><p class="ql-block"> 从淞沪会战以来,中国空軍急速损机、减员,处境愈加艰难。据统计,中国飞行员从航校毕业到战死疆埸,只有不到一年的生存期。 这八位年青飞行员的毕业,对梁思成大哥、林徽因大姐这两位名誉家长并不意味着喜悦与捷報。</p><p class="ql-block"> 而是:</p><p class="ql-block"> 一份份阵亡通知书的送达,</p><p class="ql-block"> 是一次次心灵的撞击、</p><p class="ql-block"> 是一次次人心的折磨!</p><p class="ql-block"> 第一位阵亡飞行员是来至广东的黄栋权,就是在晃县风雨交加晚上用小提琴演奏世界名曲的青年。在昆明与日机空战中,机毁坠地。梁思成接到阵亡通知书到达坠机处,已没有全尸,只好一块骨头,一块肉的收集,让人撕心裂肺,伤心欲绝! </p><p class="ql-block"> 抗战在继续,一封封阵亡通知书向梁思成、林徽因不断送来,</p><p class="ql-block"> 压得他们喘不过气来、还得喘,</p><p class="ql-block"> 心碎了、还要碎,</p><p class="ql-block"> 泪干了、还要流。 </p><p class="ql-block"> 到1944年可怕的事情再一次发生,第八份阵亡通知书又送到梁思成、林徽因手中:林耀在惨烈的衡阳保卫战中壮烈牺牲、以身殉国。加上林微因的弟弟、空军飞行员林恒也为国捐躯,梁思成、林徽因共收到九份阵亡通知书! </p><p class="ql-block"> 学者梁思成、诗人林徵因为这些为国捐躯青年们操碎了心、流干了泪。不,这一对伉俪是为我们民族操碎了心、流干了泪!如同这九位为中华民族捐躯的空军飞行员一样,我们对梁思诚、林徽音二位先生永存感激、永怀敬意、永存心中! </p><p class="ql-block"> 当我们再讲述另外八个民国飞行员的故事时,我们不得不倒拨时针来到1925年:</p><p class="ql-block"> 由郭松龄、林长民、齐世英等为实现中国统一、而策划的“反伐倒奉”的兵谏事件败于巨流河(辽河)。郭松龄人头落地,林长民命丧辽东,齐世英逃亡日本。</p><p class="ql-block"> 林长民何许人也? 黄花岗七十二烈士林觉民之哥、民国才女林徽因之父也!曾任中华民国秘书长。</p><p class="ql-block"> 齐世英何许人也? 原国民党中执委员、主管东北事务、当代台湾知名学者、教授齐邦媛之父也!</p><p class="ql-block"> 齐邦媛在其名著《巨流河》这一历史回忆录中,叙述了中华民国飞行员张大飞苦难、悲壮、短暂的一生。</p><p class="ql-block"> 张大飞、辽宁营口人,父亲为沈阳县警察局长。东北沦陷后,因掩护抗日人士被日本人用油漆在广场活活烧死。全家逃出虎口,张大飞只身一人进人了齐世英创办、民国政府出资的东北中山中学。在滇沛流离中读书,走过千山万水、历尽干辛万苦、徒步3400里行程,学校终于在四川威远县静宁寺安下了书桌。齐家把张大飞当作家中一员,张大飞也把齐家看作自己的家。</p><p class="ql-block"> 中学毕业后,为報国仇家恨张大飞投笔从戎报考中国空軍,与另外七个青成为民国空軍笕桥航校第十二期飞行员。张大飞将齐家父母列为自己的家长,他与齐家的家书均由小妹齐邦媛经手、且替母代笔回信。几年后小姑娘成了大姑娘,已进入了迁至重庆的南开中学,亲情在升华中。1943年4月的一天,因从重庆紧急移防昆明,临行前张大飞同战友驾车来到南开中学。一身戎装、英姿勃勃的张大飞来到学校操场上,迎来了齐邦媛~一个亭亭玉立的高中美少女,张大飞情不自禁赞叹:“邦媛,你怎么这一年长这么大,这么好看了呢!”。忽然一阵淅淅春雨袭来,张大飞用军人雨帔包着齐邦媛,齐邦嫒听到軍服、皮带后面心跳如鼓的声音,几分钟后两人从此、就地告别,张大飞坐上未熄火等候的汽车绝尘而去。 </p><p class="ql-block"> “这是我第一次听他赞美我,那种心情是忘不了的。”,“这一年夏天,我告别了一生最美好的生活。”</p><p class="ql-block"> 以至60年后80岁的齐先生动笔回忆此事时,感叹到: “1943年的春天远矣,今生、我再也未见他一面!” 注1.</p><p class="ql-block"> 不久,齐邦媛考上了抗战中西迁到乐山的国立武汉大学。在夏末初秋的一天,多愁善感的她、冒着瀑雨上船、从重庆溯江、一路流泪来到了川西嘉定。</p><p class="ql-block"> “山河壮丽”、钟灵毓秀的乐山给她带来了不断地震撼与惊喜:</p><p class="ql-block"> 安澜门外肖公嘴码头处,那三江汇流处宏伟开阔约江面、与汹涌咆哮奔腾的江流,远胜过乐山大佛对她的震撼!注2.</p><p class="ql-block"> 嘉乐纸厂的各种色彩、各类款式的信笺、笔记本忙让她惊喜、倾倒!</p><p class="ql-block"> 乐山人讲话说“一块人”、“一块星期”、”一块肥皂”,令她好生惊奇!</p><p class="ql-block"> 乐山的富裕让一路逃难的她感叹!</p><p class="ql-block"> 以至67年后,她在名著回忆录《巨流河》中写到:“我是何等幸运,在这样一个起点记住了三年的山城”</p><p class="ql-block"> 她人未到乐山,张大飞的信己到乐山武汉大学女生宿舍、位于白塔街的“白宫”~当年武汉大学男生的戏称。 从此开始了两个青年两地的鸿雁传书。</p><p class="ql-block"> 他的来信中写到: “我无法飞到大佛脚下三江汇流的山城看你,但是,我是多么爱你,多么想你!”。注3.</p><p class="ql-block"> 她的回信中说: “我羡慕你在天空,离上帝很近。你说那天夜里回程,从云堆里穿出来,看到月亮又大又亮,就在眼前,飞机似手要撞上去了。如果你真的撞上了月亮,李白都要妒忌你了!” 注4.</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大学一年后,孤独的齐邦媛有了转学昆明的念头,却遭到身处昆明的张大飞的极力反对。从此,来信少了些情感,多了些理智,当友情到亲情再往上升华时,却戛然而止!又转向了亲情,这是为什么呢?</p><p class="ql-block"> 1945年5月18日,张大飞由陕西安康起飞去信阳与日寇空战,为掩护战友不幸壮烈牺牲。烈士遗物寄给了家长齐家,保括齐邦嫒写给张大飞的、有用嘉乐纸厂的信笺写就、记录了她在残酷的战争年代青少年时期、其心路历程成长的一百多封家书。让我们看一看张大飞烈士的诀别信吧,或许答案就在其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振一:</p><p class="ql-block"> 你收到此信时,我已经死了。八年前和我一起考上航校的七个人都走了。三天前,最后的好友晚上没有回航,我知道下一个轮到我了。我祷告,我沉思,我内心觉得平静。感谢你这些年来给我的友谊,感谢妈妈这些年对我的慈爱关怀;使我在上不着天、下不着地全然漂泊中有一个可以想念的家。也请你原谅我对邦媛的感情,既拿不起也未早日放下。</p><p class="ql-block"> 我请地勤的周先生在我死后,把邦媛这些年写的信妥当地寄回给她。请你们原谅我用这种方式使她悲伤。自从我找到你们在湖南的地址,她代妈妈回我的信,这八年来,我写的信是唯一可以寄的家书,她的心是我最大的安慰。我似乎看见她由瘦小女孩长成少女。那天看到她由南开操场走来,我竟然在惊讶中脱口而出说出心意,我怎么会终于说我爰她呢?这些年中,我一直告诉我自己,只能是兄妹之情,否则我死了会害了她,我活着也是害她。</p><p class="ql-block"> 这些年来,我们走着多么不同的道路,这些年我只会升空作战,全神贯注天上地下的生死存亡;而她每日在诗书之间,正朝向我祝福的光明之路走去。去年暑假前,她说要转学到昆明来靠我近些,我才知道事情严重,爸爸妈妈怎么答应?像我这样朝不保夕移防不定的人怎能照顾她?我写信力劝她留在四川,好好续书。我现在休假也去喝酒、去跳舞了,我活了二十六岁,这些人生滋味以前全未尝过。从军以来保持身心洁净,一心想在战后去当随军牧师。秋天驻防桂林的时侯,在礼拜堂认识一位和我同年的中学老师,她到云南来找我,圣诞节和我在驻地结婚。</p><p class="ql-block"> 我死后抚恤金一半给我弟弟,请他在胜利后回家乡奉养母親。</p><p class="ql-block"> 请你委婉劝邦媛忘了我吧,我生前死后只盼望她一生幸福!</p><p class="ql-block"> ......。注5.</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抗战胜利的前夕,齐邦媛收到是一封诀别信。本已忧郁的她一遍遍地读着诀别信,哭得天昏地喑、肝肠寸断...,满脸是“分不清的泪水与汗水”,在凄苦中迎来了抗战的胜利。 </p><p class="ql-block"> 战争,原本让女人走开,却一步步逼近她们、使她们痛彻心扉,最终成了全民族的痛怆。</p><p class="ql-block"> 这是一段家国情怀的凄美爱情故事,结局让人心碎!但张大飞用生命诠释了爱的最高境界,他已尽力了。</p><p class="ql-block"> 民国空軍飞员既有谦谦君子的高贵品质,更有燕赵勇士荆轲般的赴死豪情!在事关中华民族的生死存亡的抗日战争中,共有4321民族精英~中华民国空軍官兵为国捐躯。他们为国尽忠的献身行为在兰天白云与江河大地之间,惊天地、泣鬼神、永载中华史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我们将永远铭记住他们!</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注1.《巨流河》P96~97。</p><p class="ql-block"> 注2. 安澜门:乐山清城墙南起始第一外城门。</p><p class="ql-block"> 注3.《巨流河》P107</p><p class="ql-block"> 注4.《巨流河》P131,这是地勤周先 生“从他(张大飞)留在待命室的上装口袋里找到一封…” “折了多次、汗渍斑斑、浅兰色已褪至黄白色的”的信。故在本文中冒昧地对这封信作了时间挪动。</p><p class="ql-block"> 注5.《巨流河》P130~131,齐振一:张大飞同学,时任中央報纪者,齐邦媛哥哥。</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WK</p><p class="ql-block"> 2017.8.15</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一组中华民国空軍飞行员照片。抗战胜利后,幸存者仅有二人。</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民国空軍飞行员林恒(1916~1941),从清华大学机械系毕业后,加入空軍、笕桥航校毕业。牺牲于成都。</p><p class="ql-block"> “你已给了你所有的,同你去的弟兄</p><p class="ql-block">也是一样,献出了你们的生命,</p><p class="ql-block"> 已有的年轻一切!”</p><p class="ql-block"> ~林徽因《哭三弟恒》</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梁思成,林微因1937年12月逃难途中与八名飞行员结缘之地:晃县的“臨陽公棧”。</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梁思诚(1901-1972)、林徽因(1904-1955)</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郭松龄(1883-1925)。郭松龄是东北軍中最有血性、最有才能、最有威望的人。若1925年的“反奉倒张”軍队越过巨流河。东北、及中国的历史走向可能是另一个版本!可惜历史不能假设。</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林长民(1876-1925)福建闽侯人。</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齐邦媛先生名著~历史回忆录【巨流河】</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三江汇流之处的乐山。</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齐邦媛(1924- ) ,辽宁铁岭人。台湾大学著名的外文教授、学者。 被美国、德国的多所大学聘为客座教授。</p><p class="ql-block"> 齐邦媛先生毕业于西迁于乐山的国立武汉大学外语系,受教于朱光潜等名师。</p><p class="ql-block"> 60年后,已八十岁的齐先生擎起如橡巨笔、花了四年的时间写下了历史回忆录《巨流河》这一名著。重现了当年朱光潜先生在课堂上的风彩:</p><p class="ql-block"> 当讲授华兹华斯诗《马格丽特的悲苦》:母亲马格丽特思念七年未见的儿子,而苦于湖泊、森林、大地的阻割,而悲怆呼唤,讲到至情处,一个内敛害羞、一向吝啬于感情表达的朱先生,声音哽咽、眼泪流下双颊,他取下眼镜、迅速阖上课本、快速走出教室,留下了满教室的愕然、及余下的半节课。 </p><p class="ql-block"> 当讲授雪莱《西风颂》时,很少用手势的朱先生,用手大力挥拂、横扫!...。 </p><p class="ql-block"> 朱先生的价值观,审美观、人格、授课风格跃然于纸上! 这,启发了她对生命的品味,人生的追求,她一生受用不尽。</p><p class="ql-block"> 三年大学、美丽的乐山留下了齐先生好多读书、生活的足迹: 西门口右侧临大渡河岩窝儿一幽静草坪高台、大渡河畔撒满落叶充满鸟鸣的林间小道,曾是她背诵原版英文《西风颂》、《致云雀》、《夜莺颂》、《唐璜》等名著的常顾之地。</p><p class="ql-block"> 她毕业后应聘到台湾的大学,接过名师的教鞭终身献身教育、传递中西文化,成为著名的教授、学者。齐先生桃李满天下,被台湾教育界称为: 我们永远的齐老师!</p><p class="ql-block"> 乐山是她人生的羽化成蝶之地,而四川又与她终生有缘: 他的先生罗裕昌是四川资中人她的学长、毕业于武汉大学机电工程专业。相识于在台的武大校友会。是台湾电路电气化、现代化的开拓者,称为“台湾铁路之父”。</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齐世英(1899-1987),辽宁铁岭人,父是奉軍軍官。曾留学日本、德国。那对深邃的傲目始终瞧不起: 坏了国家大事的东北同乡张学良。</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张大飞(1918-1945),民国空軍飞行员上尉、空軍笕桥航校十二期毕业,因表现优秀,去美国受训,为陈纳德指挥的十四航空大队的飞虎队成员。</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抗战中的乐山国立武汉大学(校本部在月咡塘孔庙)。齐邦媛在她的名著《巨流河》第四章中,对乐山、及她在乐山读书的回忆,有精采的描述。</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乐山孔庙大成殿尊经阁曾是抗战中武汉大学的朱光潜、叶圣陶、袁昌英等教授的办公室。当年齐邦媛来到这里、“大成殿~初见朱光潜老师”。</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当年武大女生宿舍~既不白又不“宫”的“白宫”、借用白塔街教会房子。齐邦媛曾住在面向大渡河的三楼上,当夜深人静时、常听到那大渡河汹涌奔流声的上空漂来对岸的鸟鸣。(~照片系唐长寿拍摄)</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国立东北中山中学抗战中落脚地:四川威远县静宁寺。</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齐邦媛一家。</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民国空軍英雄高志航(1907-1937)。中国空軍的开柘者,为中国空軍“四大天王”之首。代领飞行队6:0大胜日軍。</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民国空軍英雄乐以琴(1914-1937),四川芦山人。毕业于齐鲁大学、空軍笕桥航校。“四大天王”之一。共击落敌机8架,人称“空中赵子龙”。乐山专区医院乐以篪医生兄弟、我高中同学的叔父。</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民国空軍英雄刘碎钢(1913-1937),安微宿州人。中国空軍“四大天王”之一,击落日机11架。</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民国空軍英雄梁添成(1913-1939),毕业于复旦大学,空軍笕桥航校。击落日机4架。</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宋美龄(1898-2003)中华民国空軍创始人。</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中华民国空軍軍徽</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