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4p6wi72v" target="_blank">清明悼慈母</a></p> <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4pbuwwnx" target="_blank">续忆慈母</a></p> <p class="ql-block">慈母手中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母亲集东方传统美德和现代独立知性的特点于一身。上得厅堂下得厨房。在家孝敬老人相夫教子,在外全职工作尽职尽责。</p><p class="ql-block">之前谈到过母亲在家乡时白天下地晚上做手工活。进城后也一如既往,一天要工作八小时,还要洗衣买菜一日三餐。每年过春节前,都要蒸出够吃十天半个月的,各种小动物形状的枣糕糖包豆包等花饽饽。孩子过生日的固定节目是枣糕和长寿面。</p><p class="ql-block">那年困难时期给二姐过生日,没有白面,蒸的是枣窝头。二姐哭了,“人家过生日是早高,我过生日是早倭倭。”</p> <p class="ql-block">女红也是一把好手。在家乡时,手工做衣服做鞋是必须的,还给自家给街坊邻居剪窗花/剪花样,作为墙上/窗户以及衣服鞋子的装饰。进城工作后,家里购置了一台脚踏式机械缝纫机,枕套被套,全家人大部分的衣裤都由母亲一人包揽。</p><p class="ql-block">母亲的艺术细胞没有在我们四人里显现,却隔代遗传给了我们的下一代。下一代六个孩子里,有三人具有较高的绘画禀赋。</p> <p class="ql-block">要做到不依附他人,保持独立人格,就必须自己工作,不当家属。为了坚持上班工作,母亲也做出了很大努力,付出了很多牺牲。</p><p class="ql-block">我出生后,我爷爷和照片上的六人,一家三代七口人一同生活。领导找母亲谈话,“你家人口多,家务重。老宋工资也不低。要不你就辞了工作,专心照顾家庭。”母亲谢了领导的好意,表示自己可以做到工作家庭兼顾。</p><p class="ql-block">我很小的时候,就被送到了寄宿制省直幼儿园。雇了一辆带帆布棚子的人力三轮车,周一早晨按顺序接我们几个住附近的小孩去幼儿园,周六下午再送我们回家。六十年代中期的那场运动开始,幼儿园停办,我的寄宿生活暂时告一段落。</p> <p class="ql-block">经过短期动荡,单位恢复了办公,但对母亲更长期更大幅度的考验刚刚揭开序幕。</p><p class="ql-block">不同于父亲的机关,工作逐渐走向正轨。母亲的单位是设计院,实行两参一改三结合(干部参加劳动,工人参加管理,改革不合理的规章制度,工人、干部和技术人员三结合)。去关外的丰宁县(承德市)插稻秧,去沧县(沧州)干农活,去唐山下矿井。这一去不是数周数月,而是数年。单位从天津出发是60年代后期,回到办公室重归设计业务,就已经是70年代初,地点也搬到了新省会的石家庄。</p> <p class="ql-block">在此期间,父亲机关随省会搬到保定,然后搬去了石家庄。大姐在北京上大学然后分配工作。二姐中学毕业放弃留天津工作的机会,去了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三姐和我寄宿在天津母亲的同事家。他夫人是家庭主妇,可以通过照顾我俩的收入补贴家用。他家也是四个孩子,上面两个去上大学和内蒙兵团,下面两个在家,我们五个人一起生活。我家六口人,身处五地。</p><p class="ql-block">母亲除去劳动锻炼,给我们做衣服/织毛衣,是利用午休和晚上的时间。年近五旬仍然任劳任怨,不顾疲倦。过年回天津家人团园,暑假我俩去沧县,去唐山。</p> <p class="ql-block">有诗为证:</p><p class="ql-block">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p><p class="ql-block">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p><p class="ql-block">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