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学之晨曲 <p class="ql-block">2023年4月8日,凌晨六点的校园,路灯昏黄,2021级16班的同学已经整整齐齐坐在定制公交车里,脚边是行李箱,背上或怀里是书包,他们准备就绪,出发前往南宁火车东站。</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这一天,天晴气朗,同学们习惯早起,没有疲态,更因为他们要研学去,仿佛小时候第一次去春游,兴奋着。这是第一次集体出远门,坐公交,坐动车,转大巴,到达一个地方,那里“一草一木一忠魂,一山一石一丰碑”,那里叫桂林全州湘江战役纪念馆。</p> 湘江战役纪念馆 <p class="ql-block">行走的课堂。导游也是老师,老师也是导游,而且是做了充足准备而来,所以成功开启第二课堂,能对长征路上最艰苦卓绝之战、置于死地而后生的湘江战役,举起地型图、示意图娓娓道来。研学路上,三人行,必有我师焉。</p> <p class="ql-block">正午时分,远处红色五星在阳光照耀下熠熠生辉。</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头顶上方国旗迎风猎猎,这是一面来自北京的国旗,建党一百周年之际曾在天安门广场上升起过的国旗,在此飘扬,告慰英烈,这盛世如你所愿。</p> <p class="ql-block">如你所见,他们生在红旗下长在春风里,他们过上了你们为之奋斗牺牲得来的美好生活。</p><p class="ql-block">今天,他们来了。他们懂得吃水不忘挖井人。</p> <p class="ql-block">同学们跟随讲解员,边走边看,仔细聆听,时而举起手机拍照存资料。</p> <p class="ql-block">你一言我一语,给纪念馆留言,写在屏幕上,写在自己的心里,立此存照。</p> <p class="ql-block">主题教室里</p><p class="ql-block">捧书难释卷,见字倍亲切。</p> 祭奠仪式·凝心铸魂 <p class="ql-block">我们享受着前人披荆斩棘开辟来的和平幸福,今天来到这里缅怀先烈,赓续红色血脉。让英烈付出和牺牲没有被遗忘。</p> <p class="ql-block">奏唱国歌</p> <p class="ql-block">默哀悼念</p> <p class="ql-block">敬献花篮</p> <p class="ql-block">一寸山河一寸血,一抔热土一抔魂。以石头为碑,每块石头的形态都是他们牺牲时的姿态。</p><p class="ql-block">每一块石头都记着英魂,永远在历史长河中,也永远在我们心里。这里不仅是追思英烈的场所,更成为青少年寻找信仰的地方。</p> 田野调查·毛竹山村 <p class="ql-block">沿着习近平主席走过的路,他们来到了毛竹山村。这里距湘江战役纪念馆约10分钟车程,毗邻湘江战役主战场脚山铺。2021年4月25日,习主席一行人乘车来到了这个小村庄进行调研。远远看见村头一个屋顶上排排站立着醒目的一行大字,红底白字,“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这正是习主席在这里说的话,他还说了——“‘国之大者’就是人民的幸福生活。”这句话刻在村口大青石上,铭记于心。</p><p class="ql-block">同学们重温金句,坐一坐那个朴实无华的木沙发,与对话者王德利叔叔合影。</p> <p class="ql-block">后排那位绿色T恤一脸憨厚温暖笑容的中年男子叫王德利,他正是曾经坐在习主席右边的主人公。今天与他合影,创造又一次历史的见证的暗线。</p> <p class="ql-block">庞薇老师即兴开讲,拿过导游的话筒,一趟移动的课堂就开始了,一趟走在春天里的课堂,生机盎然。走到水渠边就讲水利工程;走到山坡脚,就举竹竿指点着,或者俯身捡石块或碾土块,讲山石岩层的形成;转身抬手一挥,指向绿意盎然的葡萄园,又讲起大棚构造对葡萄的影响。一堂精彩的田野课堂在乡里水泥路上回荡。</p><p class="ql-block">走出教室,走进学校的双龙生物园上课。其实学校的教育改革早已经悄悄在进行。这次走出围墙,走出更远的山山水水间而已。</p> <p class="ql-block">在老师的鼓励和带领下,同学前去采访正在田间地头挥锄的村民,做实实在在的田野调查。走进真实世界,走进真实生活。</p> 非遗·油茶文化 <p class="ql-block">油茶是桂北地区的传统名吃,亦是民俗文化,其中最典型的代表恭城油茶已经申遗成功,被誉为“中国咖啡”,于2021年进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作为广西独特的非物质遗产,同学们听来不陌生,但“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躬身下去捶打之后,始知一碗油茶得来不易。不过虽然自己打出来的不正宗不够味,但这份技艺体验同样珍贵。</p> <p class="ql-block">在这个古井山庄,同学们不只吃禾花鱼、醋血鸭、酸豆角、粉蒸肉等经典桂北菜以及体验油茶文化,也收获一天研学下来的轻松惬意,或凭栏抚杆拍照,或在古井附近坐滑滑梯,一伸腿就到底的那种,却不妨碍他们找到童年的乐趣。</p> <p class="ql-block">一群人叽叽喳喳欢声笑语间张望着矮墙那边的彩虹滑梯以及各色儿童游乐设施,仿佛他们的童年都藏在那里。</p> 千年之渠·灵渠 <p class="ql-block">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灵渠亦如是。作为古运河,古水利工程,它的灵气来自活泼泼的源头活水,来自穿街过巷的人间烟火,来自铧嘴、大小天平的湘漓分流传奇,更来自眼下这一群青春肆意的孩子们。</p> <p class="ql-block">走过状元桥,仰首阔步,意气风发,扶摇直上九万里。</p> <p class="ql-block">这位皮肤黝黑的大叔是当地人,撑起竹竿是船夫,给同学们摆渡,张开嘴即给同学讲解,讲灵渠的主体工程构造等等信手拈来、头头是道。同学们跟得紧听得细。船在灵渠上行,美景如梦如幻,亲临其境的学习,意趣横生。</p> <p class="ql-block">2023年4月9日中午,在红军长征突破湘江纪念馆的话剧院,同学们观看话剧《湘江1943》,穿越时空,去沉浸体验那年那月那寒冬里的血战。</p> <p class="ql-block">“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p><p class="ql-block">一个崇尚英雄的民族才会英雄辈出,正是他们以坚定的意志和果敢的行动,创造了今天的国泰民安盛世繁华,许多英烈年龄永远定格在十几岁。但正是他们以鲜血书写“革命人永远是年轻”在这片热土上,被后人演绎,为世人铭记。</p> <p class="ql-block">两天一夜的研学之旅很快结束,返程同学们乘坐的是久违的绿皮火车卧铺,在这里看到一个与动车不一样的世界,听到“况且况且呜”,感受不一样的“从前慢”,了解丰富多彩的生活状态,认识社会的多元。</p><p class="ql-block">这群零零后被称为网络的“土著”,活在网络世界虚拟世界更多,那很有必要以研学之名开辟另一条学习之路。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不管那一代,坚持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走进广阔天地,走进真实世界,看一看,听一听,想一想,形成自己的观点,已达成“以学铸魂、以学增智、以学正风,以学促干。”之目标。</p><p class="ql-block">所以,研学之旅将“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把稳思想之舵。”进行到底。</p> 花絮·看见与被看见 <p class="ql-block">孩子自己的视角,自己制作的视频,真实可感,溢屏的零零后的气质。</p> <p class="ql-block">被看见</p><p class="ql-block">“南宁中学生坐三个多小时动车来全州,一看就知道是去湘江战役纪念馆的,每个人都昂首阔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