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味老厦门#之七:老厦门烧肉粽

<p class="ql-block">  端午佳节临近,热心的老厦门人吴永福,在自家摆开阵仗,备足原料,召来一群朋友,齐齐动手做地道的老厦门美食——烧肉粽。老吴已经70多岁了,是土生土长的厦门人,做得一手老厦门美食,什么虾面、烧肉粽、薄饼、芋包、石花冻。。。。。。凡一般人不常做的“厚工”美食,他都不在话下,动手就来。老吴性格又是非常热情好客,常招呼大家去他家品味美食,于是他位于大同路七市口对面的养真宫小巷内的家,被我们一群吃货戏称为“3号餐厅”。</p> <p class="ql-block">  粽子的历史悠久,春秋时期就出现了用菇茭白叶包黍米成牛角状的“角黍”,和用竹筒装米密封烤熟的“筒粽”,端午节吃粽子,普遍公认是为了祭奠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闽南烧肉粽的做法,据说起源于泉州,与南宋著名诗人陆游有关。相传陆游在福建做官时,带来了“艾香粽子”。这种粽子用艾叶浸米裹制,味道十分独特。陆游走后,粽子的制作方法就由一位在陆家当差的泉州人带回泉州,并改良创新,最后演变成了大名鼎鼎的闽南烧肉粽。</p><p class="ql-block"> 对于这种说法,很多老厦门人都不以为意,觉得太过牵强。在我等吃货们心里,烧肉粽起源哪里无需深究,味蕾的记忆里,烧肉粽绝对是老厦门传统美食,而且早就不再局限于端午节食用,已演变为日常餐桌上的佳品。评价一颗烧肉粽好不好,最重要的是做法是不是地道,味道够不够正宗。</p> <p class="ql-block">  “老吴牌”烧肉粽,绝对是食材考究,工艺传统,且调味有其独家秘方。主料除了糯米之外,还有三层肉、咸蛋黄、海蛎、虾仁、干贝、板栗、香菇、莲子等,相当丰富。调料的卤汤是由各种香料按比例搭配的香料包熬制而成,陈皮、肉桂、花椒、丁香、小茴香、砂仁、香叶、甘草、高良姜、白芷、八角等十一种,如果不是有老吴一一指出并配图写出香料的名字,我这香料白痴,是绝不可能认全的。</p> <p class="ql-block">  除了原料和调料非常讲究以外,这烧肉粽的制作过程也不简单。光是各种材料的准备就相当费工夫,就不是轻轻松松能完成的,听我细细道来吧。</p> <p class="ql-block">  浸泡糯米——精选当年的新糯米,用冷水浸泡4个小时,中间需换水一次,还需上下翻动糯米,避免浸泡不均匀。浸泡好的糯米要沥干备用。</p><p class="ql-block"> 准备粽叶——最好选取新鲜粽叶,用水清理干净,入沸水中煮几分钟消毒去生味,捞起晾干。新鲜粽叶包出来的肉粽,粽的香味更浓郁。</p><p class="ql-block"> 制作葱头油——葱头切碎备好,锅里下猪肉油加热到合适的温度,下葱头,不停地搅动,使其受热均匀。待到炸葱头的香气溢出,油锅里的葱头呈现出漂亮的金黄色时,关火捞起炸好的葱头,肉油放凉以备后续卤肉和炒米使用。这道工序,油锅的温度控制是至关重要的,油温过热葱头很快烧焦发黑,油温过低葱头炸不出金黄色,香气也不足,这非常考验掌勺人的水平。</p> <p class="ql-block">  卤肉——选取肥瘦适当的三层肉,切成连皮带肥肉瘦肉的块状,下开水里焯去血水后沥干备用。取适量肉油下锅,下白糖熬制“糖黑”,要用锅铲不停搅动油锅里的白糖,待到白糖起泡颜色金黄并发出香气时,迅速倒入沥干的三层肉翻炒,让三层肉的表面均匀裹上“糖黑”。待三层肉稍微爆出一点点油,加水淹没三层肉,加入香料包、蒜头、辣椒、酱油、盐、鸡精等调味烧卤。肉不能卤太久,熟透入味后即可,这样后续再包进粽子里煮不会太烂失去口感。卤好的肉捞出备用,卤汤留着后续炒米使用。</p> <p class="ql-block">  炒米——肉油下锅,倒入浸泡好的糯米翻炒,待炒出香气之后,加入卤汤和炸好的葱头及调味料继续翻炒,直到糯米着色均匀,颗粒稍有膨胀,调好味道,便可出锅备用了。</p><p class="ql-block"> 炒其他主料——海蛎、虾仁、板栗、香菇均可分别下锅翻炒备用,这样主料更香更入味。</p><p class="ql-block"> 这一切准备就绪后,就可以开始动手包粽子啦!</p> <p class="ql-block">  取两片粽叶,并排稍微错开,卷成圆锥形,先加入糯米,再加入卤肉、咸蛋黄、海蛎、虾仁等众多主料,再盖上糯米,将圆锥尾的粽叶折回轻压包裹成严实的四角形状,用棉线捆绑好。这棉线怎么捆也是很有讲究的,不能绑太紧,还要打成活结,以免粽子煮过之后膨胀起来挤得变形难看。但也不能绑太松,以免水进入粽子内太多,在煮的过程中米散出粽叶,煮粽子直接变成了煮咸粥。到底什么尺度合适,这就需要包粽子的人无数次实践,最后找到恰到好处的手感,真真是太难了,说是一门手艺活一点也不夸张啊!</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最后就是煮粽子了。备好大锅烧水,水沸后放入粽子,水一定要淹过粽子二三分高,且不能放满一整锅,还要留出二分的空间,这样水沸粽子膨胀才有空间。大火烧开后,转小火慢煮,2个小时以后,美味烧肉粽就大功告成啦!</p> <p class="ql-block">  好几个朋友一起热闹忙活了一整天,成就了几百颗甜香鲜美的大肉粽。因为制作时间是在上班时段,我这吃货无法动手参与,但下班后便赶紧闻香而去。奔到老吴家里,推开虚掩的木门,还未走过院落,朋友们热列讨论肉粽的喧闹声传来,院落的空气中弥漫着肉粽的香气。</p><p class="ql-block"> 顾不上跟大家寒暄,我迫不及待解开一颗大肉粽,先咬一口细细品味,再蘸上厦门辣椒酱,配一口萝卜酸等佐料,那滋味,是软糯咸香,油润不腻,各种主料的味道融合在一起,既有层次又口感丰富。自家做的果然不似外面店家批量出产的那样口味浓烈,相比之下,“老吴牌”烧肉粽的各种食材跟粽香混合得恰到好处,色泽更浅口味更轻,更能品出各种食材自身的滋味。我三口并两口一颗肉粽就已下肚,满足地舔舔嘴唇啧啧嘴巴,确认这口味是我喜欢的款,绝对是一颗有老厦门灵魂的烧肉粽!</p> <p class="ql-block">  大快朵颐饱腹之后,几杯老厦门铁观音下肚,实在是太舒坦了。朋友们围坐桌边纷纷分享与烧肉粽有关的事,我却思绪有些游离,好似飘回了儿时住的磁安路18号4楼。</p> <p class="ql-block">  小时候只有回厦门过年的时候,才有机会吃到烧肉粽。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厦门冬夜里,街上早早就安静下来,不多的店铺都关门休息,路上没有什么行人,大家也没有什么夜生活的娱乐。那时候磁安路家里还没有电视,晚上饭后多是家人或朋友们聚在一起聊聊天说说话喝喝茶。我那时候虽然还小,却喜欢凑在大人堆里听他们天南海北的神聊胡侃,舍不得早早去睡。“烧肉粽,卖烧肉粽……”,夜里9点多,从兴安街口由远及近地传来挑担的烧肉粽叫卖声,在寂静的街道中声音特别清晰。这时候偶尔会有大人下楼去买几颗肉粽上来,分半颗给我解馋。那时热乎乎香喷喷的烧肉粽,在我看来,简直就是厦门第一美味了!</p> <p class="ql-block">  现在回想起来,儿时在宁化生活时,对厦门故乡的念想,主要就是那一颗美味的烧肉粽了,还是小孩子的我,哪里懂什么乡愁,只是嘴馋记住了故乡好吃的东西。回到厦门以后,能吃到的老厦门美食多了起来,随着年岁的增长,对烧肉粽早已不似儿时那么惦记,但现在偶尔吃到,还是觉得特别亲切,总能忆起那悠长又有韵味的烧肉粽叫卖声。</p><p class="ql-block"> 原来记忆里的烧肉粽蕴含着我的乡愁密码啊。这正是:少年不懂粽之意,懂时已是不惑年。</p> <p class="ql-block">后记:谨以此文纪念我心目中老厦门人的典范-吴永福老人。他古道心肠、热心公益、见多识广、仙风道骨、自在逍遥;他如兄如父、亦师亦友,诸多关爱,常常照拂,感深肺腑。如今老人已飘然仙去,然其风范之光,山高水长,永铭我心!</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