践行有格局的教育,培育有格局的中国人—参加苏霍姆林斯基研究专业委员会2023年年会活动有感

jhsz

四月的春天,春意盎然,生机勃勃。中国陶行知研究会苏霍姆林斯基研究专业委员会2023年年会和教育研讨活动如期在湖南株洲开幕。为进一步提升我校教育教学品质,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努力为孩子提供适合的教育,在副校长闫中伏同志的带领下,学校选派德育主任肖印军、班主任代表吴月、张红领,背上行囊,远赴湖南株洲参加学习研讨。 在为期三天的学习交流与研讨中,我们聆听了多场高质量的、发人深省的学术报告。苏州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李西顺为我们做了题为《情感联结:教师专业成长的内在力量》。李教授用幽默诙谐的语言和生动活泼的例子为我们讲述了如何构建“师生情感共同体”。用真心换真心,以真情动真情,真正走进学生内心,从学生的角度去思考他们在想什么,真正落实到师生之间的情感联结共同体,进而构建幸福共同体。 湖南师范大学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刘铁芳,从知识和文化的角度深入探讨了“我们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这个问题。在他的报告《培养有根有魂的中国人》中,他犀利地指出了目前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并分析了原因,同时也给出了专业的方法指导和理论依据。刘铁芳教授认为,我们要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增强文化底蕴,塑造学生蓬勃的生命气象和健全的文化人格,引导青少年学生积极进取,勇于担当,不断提升学生的使命感和文化传承精神。 苏霍姆林斯基研究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詹大年校长作了题为《好的关系才是好的教育》的学术报告。他强调,关系问题是“孩子问题”的源头。师生关系对立往往只错了两步:第一步矛盾转化,把学生自己身与心的矛盾转化为了师与生的矛盾。第二步,情绪升级,彼此都带着情绪看问题;家校关系,是家庭、学校、孩子之间的关系。我们做教育,要保持信任、安全、平等、平衡、多维、持续的关系,其本质是安全感、归属感、信任感、幸福感。 苏霍姆林斯基研究专业委员会理事长李镇西老师作题为《向苏霍姆林斯基学当老师》的学术报告。李镇西老师极力肯定了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理念的先进性和科学性,用四十年的教育经验告诉我们“人是最高价值”,所有的教育都是“人”的教育,提示我们要更多地关注人性、关注人的思想以及人的需求。我们的教育充满真诚的人道主义情怀,把自己的一腔激情洒向每一位学生。同时也向教育工作者们推荐了一些经典的教育书目,如《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帕夫雷什中学》、《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等,为老师们提供了精神食粮。 此外,我校班主任代表吴月、张红领两位老师在此次教育年会“班主任论坛”上,围绕“情感性班集体建设”,分别做了题为《眼里有光,心中有爱》和《春风化好雨,桃李自成蹊》的经验交流,受到了专家和学者的高度赞誉和好评。我校也获得了“苏霍姆林斯基示范实验学校”称号。 新时代向教师提出了越来越高的教育要求,但是人的本质从不曾改变,因此教育的本质也不曾改变,那就是“为孩子的幸福奠基”。教育是一场双向奔赴,充满情感的班集体教育是最温馨也最有力量的教育。我们相信每一粒种子都有自己的春天,相信用满腔热忱去浇灌,定会迎来花团簇簇。通过此次学习交流,教师们受益匪浅。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我们将不断提升教育理念,踏踏实实做好教育工作,做朴素的教育,做人民满意的教育,践行有格局的教育,培育有格局的中国人。<div><br></div><div><br></div><div>撰稿:吴月</div><div>审核:肖印军</div><div>终审:张立新</div><div style="text-align: right;">2023年4月</div>

教育

苏霍姆

林斯基

学生

专业

学术报告

我们

教师

我校

吴月